三不足
三不足
司馬光的這道試題大抵乃見諸文字的“三不足”之說的最早版本。熙寧三年春,李清臣等將試官職,翰林學士司馬光擬“策問”云:“今之論者或曰: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憚改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紛紜之議,不足聽采。意者古今異宜,詩書陳跡不可盡信邪?將聖人之言深微高遠,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邪?願聞所以辨之。”設計“三不足”之說者,他們事先從《論語》裡面找到了一個模子。
“三不足”說: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司馬光曾強加給王安石一個罪名“三不足”.
《論語季氏》有云: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反對變法的司馬光曾強加給王安石一個罪名,叫作“三不足”——即“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在反對變法的人看來,王安石簡直就是一個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在那個時候,“三不足”可是一頂很大的政治帽子。神宗皇帝曾當面問過王安石:“聞有三不足之說,卿曾說過這樣的話嗎 ? ”王安石從容地說道:“臣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他卻欣然接受反對派們強加給他的話。他向皇上解釋說:“古人以為,天災地震之類,都是上天發怒的象徵,並把這些災異和君主的行為聯繫起來,臣對此確實不以為然。臣以為,天地運行,自有其規律,日食月蝕,都是自然現象,和皇帝的行為沒有什麼關係。我說的這些,我知道陛下不一定會同意,天地之道,玄虛難測,不談也罷。但是,流俗之言不足懼,卻是不易之理。流俗之人,不學無術,看問題只從自身出發,不能統觀全局看得長遠,所以對一件事,會有多種看法。做大事者,認準了一件事,就一定要獨持己見,等事情做過了,成敗才能顯現出來。如果什麼人的話都聽,左右動搖,永無成功那一天。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仁宗皇帝號稱守成,在位 40 年,也屢次修訂成法,何況陛下這樣的大有作為之君呢 ? ”
古代中國(從先秦到1840)時期有29句口號。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
2: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9: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10: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1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後漢書。陳蕃傳》
13: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
1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18: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9: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隋唐宋
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將進酒》
21: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傳》
2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元明清
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5: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26: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8: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竹石》
29: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