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鎮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轄鎮

碧口鎮原名碧峪口、碧霞口,位於隴南市文縣的東南部,白龍江與白水交匯之處,它與通渭縣馬營鎮、永登縣紅城鎮、華亭安口鎮並稱為“甘肅四大名鎮”,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是甘川兩省的水旱碼頭,商賈林立,而列於甘肅四大名鎮之首。

歷史沿革


西漢前,為氐羌少數民族居住區域。
西漢時期,開發西南夷后,歸益州刺史部廣漢郡陰平道管轄。
明朝,歸陝西行都司文縣臨里東路管轄。
清初,歸陝西右布政使司文縣管轄,名碧峪鄉;康熙八年(1669年),陝甘分治,境域始歸甘肅省階州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后,歸渭川道管轄。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丁德隆獨立旅駐防碧口時,碧口首設區公所。
1958年4月,歸天水地區專員公署管轄。
1962年12月,天水、武都分治,境域歸武都地區文縣管轄。
1958年4月,改為碧口公社。
1983年11月,碧口公社改為碧口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碧口鎮地處文縣東南部,南鄰四川青川縣,西依范壩鄉,西北與玉壘鄉接壤,東北靠中廟鎮,距文縣縣城81千米,區域總面積208.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碧口鎮地處白龍江流域下游,地勢東低西高,川少山多;主要山脈有望陽包、雞林子山、鑼鼓山、四道門,境內最高峰望陽包位於與武都區交界處,海拔2732米;最低點海拔620米。

氣候特徵

碧口鎮屬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4.8℃月平均氣溫4.2℃,7月平均氣溫25.1℃;生長期年平均為260天,無霜期年平均266天,最長達275天,最短為2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96.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51.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0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水文

碧口鎮境內河道屬於長江流域;境內最大河流為白龍江,從井地村的咀子組至蹇家坪流經境內井地、石土地、曲水、何家灣、碧峰、響浪、竇家壩,長16.88千米,流域面積20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72.1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讓水河、石龍溝、碧峰溝、韓家溝等。

自然災害

碧口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地震、暴雨、冰雹、泥石流等。暴洪災害年均發生1次,主要發生在4—10月。

自然資源


碧口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金、銅等,已經開發的有金礦、銅礦。

行政區劃


2011年,碧口鎮下轄12個行政村;下設16個居民小組、82個村民小組。
名稱
上街曲水
中街白果
新村李子壩
碧峰竇家壩
響浪磨河壩
何家灣水蒿坪
石土地馬家山
井地——
截至2020年6月,碧口鎮下轄3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老鎮區中街。
名稱
上街社區井地村
下街社區曲水村
新村社區李子壩村
白果村豆家壩村
碧峰村磨河壩村
響浪村水蒿坪村
何家灣村馬家山茶場村
石土地村——

人口民族


2011年,碧口鎮總人口1684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699人,城鎮化率39.8%;另有流動人口4960人。總人口中,男性7022人,佔41.7%;女性9827人,佔58.3%;14歲以下3009人,佔17.8%;15—64歲1.15萬人,佔68.7%;65歲以上2268人,佔13.5%;以漢族為主,有藏、回2個少數民族。2011年,碧口鎮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長率4.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4人。
截至2018年末,碧口鎮戶籍人口為17226人。
2021年6月 ,文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碧口鎮人口數為1648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碧口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260元。
2018年,碧口鎮有工業企業14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農業

2011年,碧口鎮有耕地面積1.03萬畝,人均0.6畝。2011年,碧口鎮農業總產值2055萬元。碧口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碧口鎮生產糧食2061噸,人均122千克,其中小麥454噸,玉米1355噸,洋芋138噸,大豆35噸。碧口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2011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388畝,產量244噸;蔬菜種植面積2510畝,產量3173噸,主要品種有辣椒、西瓜。碧口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碧口鎮生豬飼養量0.5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羊年末存欄400隻。2011年,碧口鎮水果種植面積260畝,產量452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其中蘋果198噸,梨228噸。2011年,碧口鎮建有茶葉生產基地5個,茶園面積23710畝;年產茶葉約239噸;建有優質核桃生產基地4個(井地、石土地、何家灣和響浪優質核桃生產基地),面積1720畝,栽植核桃樹苗10.3萬株。2011年,碧口鎮建有大鯢(娃娃魚)養殖基地4個,其中山洞繁殖池1個,生態養殖水域面積3500畝,投放魚苗20萬尾。

工業

2011年,碧口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3億元。2011年,碧口鎮規模以上有工業企業11家,職工143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6360.7萬元,比2010年增長7.0%。

商貿

2011年末,碧口鎮有商業網點692個,職工1645人。2011年,碧口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800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625萬元。

金融業

2011年,碧口鎮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747萬元,比2010年增加15.1%;年末各類存款餘額7375萬元,比2010年增長30.7%;各項貸款餘額11812萬元,比2010年增長17.7%。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碧口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574人,專任教師30人;碧口鎮有小學8所,在校生1322人,專任教師10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0人,專任教師13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86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碧口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室12個,藏書25000冊。2011年末,碧口鎮有體育場地3處;2個城市社區和2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1971年成立碧口廣播站,1994年接入有線電視。2011年末,碧口鎮有線電視入戶率4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碧口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個,其中縣醫院1個、鎮計生服務所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村衛生室12個,病床132張,固定資產總值35.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1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2人;出院病人215人次。2011年,碧口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6%。

社會保障

2011年,碧口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277戶,人數222人,支出370.7萬元,比2010年增長26.5%;城市醫療救助2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71戶,人數2478人,支出247.9萬元,比2010年增長25.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人,支出3.5萬元,比2010年增長27.5%;農村醫療救助1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6人次,共支出6.6萬元,比2010年增長40.0%;農村臨時救濟19人次,支出1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3.4萬元,比2010年增長24.4%。2011年,碧口鎮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7317人,比2010年末增加28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325人,比2010年末增加25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992人,比2010年末增加3人。

交通


碧口鎮有G212國道穿境而過。2011年末,碧口鎮有通鄉公路1條,長27.3千米;通村公路9條,總長100.2千米,庫區通航航道4條,一條通往范壩鄉,航程20千米;一條通往苗家壩,航程25千米;一條通往中廟鄉部分地域,航程8千米。
碧口鎮
碧口鎮

文化


碧口鎮
碧口鎮
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為四川經商落戶移民,語言、服飾、習俗、民宅無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轍,故自古就有“碧口不香甘”之說。碧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響浪漢代墓群出土的銅器表明,兩漢時期這裡就有農牧活動。明清以來,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成為水上“絲綢之路”,商船列隊,搏擊驚濤駭浪,號子聲聲震峽谷,縴夫肩上的纖繩溝通了甘、青與巴蜀的聯繫。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馮家溝只有十幾家茅舍。當時。四川來甘肅的舟輯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廟行店,后遷至肖家壩的旋灘,乾隆初年遷至碧口。至此,碧口成為繁華興旺的水陸碼頭,甘肅、四川的物資集散地,木船沿白龍江入嘉陵江可直達重慶。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藥材、土特產品運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帶日用物品進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須經過碧口集散。商賈雲集,交易興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會館5處,藥材行棧40多家,古鎮名播隴原,享譽華夏,為甘肅四大重鎮之一,有“小上海”之稱。隨著水運業的日益興旺,碧口古鎮繁華至極,各地客商紛紛解囊建館修宮,一時間工商船幫會館林立,成為商鎮發達的象徵。江西會館三元宮、四川會館川主宮、陝西會館忠義宮、船幫之所魯班廟等,各具風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修建以供奉鎮江龍王為主的紫雲宮,為船幫會館,俗稱王爺廟,歷時六十載建成,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經兩次修葺,此廟富麗堂皇,宏偉壯麗,為鄰近諸省少有。同時代建有不少廟宇,如紅廟子、南山寺、土地廟、響浪寺等。民國初年,碧口街居民500餘戶,2000多人,除本地十幾戶張姓農民外,余者皆為外來商族。每日來碧馱運騾馬100多匹,肩挑背負及來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鄰農村來趕集交易者尤多,市場喧嚷繁榮,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額達八九萬元。碧口可謂萬商雲集,遂成為甘肅四大名鎮之冠。民國年間,碧口陸續增設了煙酒營業稅局、直接稅局、特稅局、海關稅局等稅收機關。抗日戰爭後期部分海關淪陷,藥材出口滯銷,經營藥材的商家改營大煙生意,碧口至此大煙生意交易躍居全省首位。年稅收曾多達兩萬多銀元,佔全省稅收的一半以上。民國十六年(1927年),碧口統捐局達七萬六千元(銀圓)。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價稅六萬六千多元,碧口經濟之繁榮由此略見一斑。民國后建碧口公園,其內有園亭樓廓、動物園、抗日樓、書畫院、城隍廟、文廟等,可見古鎮歷史的繁榮。清代有詩《碧峪鎮登紫雲宮樓》為證:紫雲樓閣最高層,遙眺關河遠是增。山勢千重盤隴蜀,江聲一氣赴嘉陵。川原形勢仍古今,人數代遷感廢興。今日皇圖垂鞏固,須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園,大禮堂門口有一聯云:碧山巍峨緊關秦嶺千重鎖,白水洶湧衝破江河萬里濤。

發展規劃


碧口鎮
碧口鎮
以資源優勢為依託,以工業小區建設為重點,著力強化農業基礎,大力發展工業企業和農村支柱產業,努力爭取小區建設優惠政策,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建設環境和辦事干業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面推動碧口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發展思路是:立足水利、電力、礦產、氣候四大資源優勢,強化以水利建設和農村支柱產業開發為主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交通、電力、市鎮設施為主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努力開創以資源開發為龍頭,以糧食生產為基礎,以工業小區建設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體,以多種經營和第三產業為兩翼的具有碧口小區特色的市場經濟發展新格局。
奮鬥目標是: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達到1272元。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六方面工作。
團結奮進的鎮領導班子
團結奮進的鎮領導班子
一、全面貫徹落實好黨的各項農村政策,不斷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1、搞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並以此作為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2、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深入開展科普宣傳、科技培訓,推廣良種、配方實肥、地膜覆蓋、帶狀種植等實用技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3、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在抓好壩肩引水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爭取新上一批水利工程,力爭新增保灌面積3000畝,新修高標準石坎梯田500畝。重點抓好白果、碧峰兩村管引工程,解決曲水四馬山等6村22社的人畜飲水問題。4、加快支柱產業開發,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按照產業化要求,突出區域特色,實施規模發展。按照“南茶北果”區域特點,在江南片的李子壩、白果、碧峰、曲水等村繼續擴大茶葉面積,向萬畝茶園目標邁進,並抓好茶葉精加工和包裝增值。在江北片發展銀杏、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其次棚栽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要有大的突破,以響浪、碧峰為重點,扶持農民發展綠色實體。同時要大力發展畜牧和水產養殖。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1、抓好交通建設,重點搞好李子壩、碧峰溝公路拓寬改造,爭取何家灣至響浪碼頭,井地、石土地、曲水3村鄉村道路建設的立項上馬。2、加快碧口鎮區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城建規劃,抓好自來水改造工程。3、爭取白龍江母豬灣段河堤工程建設儘早立項實施。4、力爭街區道路照明問題早日解決。5搞好鎮區民居改造。6、加快鎮區和農村電網改造。7、加強城區環境和綠化,徹底解決髒亂差。7搞好科技、文化扶貧,增強“造血”功能,改善高半山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確保全鎮總體脫貧並向小康邁進。
三、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土地管理、環境保護三大國策,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推進文教衛生、公民道德建設、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四、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為群眾多實事,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支持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