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榆
梁榆
和順縣傳為晉國大夫梁餘子養的封地。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因寵驪姬,欲廢黜太子申生,遂命申生伐東山皋落氏,妄圖借強敵之手除掉申生。是役上下二軍皆出征,梁餘子養為下軍御,他看透了獻公和驪姬的險惡用心,便勸告申生說:“國君已經有別的心念了,死而不孝,不如逃走。”由於申生遲疑不決,未能及時採納梁餘子養的建議,最終還是被迫自盡。從這段有關梁餘子養的史料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多謀、遠見和正直的品格。
梁餘子養的采邑後世稱為 梁榆城,亦作 梁余城、榆城,舊址在和順縣西北部,也有人認為應在今和順縣城北關附近名為“古城”的地方。流經這裡的一條河流因名梁榆河,或作 梁余河。《水經注·清漳水》載:“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山……又東北經梁榆城南,即閼與故城也。”
公元前270年,秦軍攻趙,兵圍閼與。趙王召廉頗,樂乘等商討對策,諸將都認為閼與“道遠險狹,難救”,唯獨趙奢慨然道:“其道遠險狹,就好像兩鼠斗於洞穴中,勇者將會取勝。”於是趙王令趙奢為將去解閼與之圍。趙奢率軍出邯鄲30里就駐紮下來,停留28日,當看到敵人不再戒備時,急令卷甲而行,經兩天一夜迅抵閼與,終以先聲奪人之勢大敗秦軍,解閼與之圍而歸。後趙奢以此戰功被封為 馬服君。
山西和順縣境自西漢后歷屬 沾縣。首次置縣是在北齊,當時以境內有梁榆城,故名梁榆縣。縣治在今縣城北關附近的古城。隋開皇十年(590年),改梁榆縣為和順縣。此後1000多年來,和順縣名未有變更,只是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縣城向南遷約0.5公里,形成和順縣城。
令人頗費猜詳的是,“和順”一名的來歷無人解讀。《元和郡縣誌》稱:“因縣東北和順故城為名。”《太平寰宇記》亦云:“因縣界內東北古和順城以為名也。”清《和順縣誌》認為和順古城“或雲石勒時所建。”如果我們能綜合以上文獻信息,再聯繫當地古迹加以分析,我想是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和順故城應在今縣東北的李陽鎮一帶,“和順”的名源來自於石勒與李陽爭漚麻池后又和解的歷史故事。
據《晉書》載:石勒稱帝后很注意籠絡民心,禮賢下士,他特意把家鄉的親朋故舊召到襄國去作客。當他發現過去和他爭奪漚麻池多次打架的李陽沒有來時,就說:“李陽,壯士也,何以不來?漚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天下,寧仇匹夫乎?”李陽聽說后趕忙前往請罪,石勒拉著他的手臂笑道:“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后又特賜李陽住宅一所,並拜為 參軍都尉。
石勒這種寬容大量的政治家風度正合《易經》里的一句話:“和順於道德理於義”,意思是用道德和禮義教化使人民和順、社會治理。“和順”一名是對石勒治國方略的最高評價,包括唐初在和順縣西部分置的“義興縣”(縣治在儀村),縣名來歷也應與之有關。
和順縣東北還有這個故事命名的李陽鎮和石勒村,李陽鎮中仍保留有“漚麻池遺跡”、“麻池勝跡”、“李陽故里”等石刻。這些都可能是和順故城的孑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