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開蕨
是鐵角蕨科對開蕨屬植物
對開蕨(學名:Phyllitis scolopendrium (L.) Newm.)是鐵角蕨科、對開蕨屬土生,常綠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60厘米。鱗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淺棕色,膜質,葉柄棕色至褐棕色,葉片舌狀披針形,向下略變狹,基部心臟形,主脈粗壯,下面隆起,上面有淺縱溝,葉鮮時稍呈肉質,干后薄革質,棕綠色,孢子囊群粗線形,斜展,囊群蓋線形,深棕色,膜質。
分佈於中國吉林。也分佈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北美及歐洲。成片生長於落葉混交林下的腐殖質層中,海拔700-1000米。
該種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珍貴的觀賞植物。
對開蕨
對開蕨屬多年生草本,有粗而短的地下根莖,葉著生於根莖上,葉柄禾稈色,葉片闊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3-5厘米,葉柄與葉片中脈被棕色鱗片,葉頂短尖,葉基心形,孢子囊群著生於葉背側脈。本種分佈於長白山地區,生於山中茂密的林下,要求陰濕而土壤腐植質較多的生長環境。
保護級別
二級
對開蕨
葉(3-)5-8枚簇生;葉柄長10-20厘米,下部粗2.5-3毫米,棕色至褐棕色,自下部向上疏被鱗片;葉片舌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先端短漸尖,中部寬3.5-4.5(-6)厘米,向下略變狹,基部心臟形,兩側明顯擴大成圓耳狀,彼此以闊缺口分開,邊緣全緣而略呈波狀,具軟骨質。主脈粗壯,暗禾稈色,4102下面隆起,圓形,上面有淺縱溝,下部疏被與葉柄上同樣但較小的鱗片,向上近光滑;側脈纖細,斜展,單一或自下部二叉,通直,平行,下面僅可見,上面明顯,略隆起,先端水囊紡綞形,不達葉邊。葉鮮時稍呈肉質,干后薄革質,棕綠色,上面光滑,下面疏被貼伏的變形蟲形或狹披針形的棕色小鱗片,干后在側脈之間有明顯的窪點。
孢子囊群粗線形,通常長1.5-2.5厘米,斜展,相距3-5毫米,靠近或略離主脈向外行,距離葉緣5-8毫米,著生於相鄰兩小脈的一側;囊群蓋線形,深棕色,膜質,全緣,向側脈相對開,宿存。
成片生長於落葉混交林下的腐殖質層中,海拔700-1000米。 對開蕨喜生於坡度30°左右的東北坡中上部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下石礫質、陰濕的腐殖質土壤中,上層植被以紫椴、白丁香為主,中層多為珍珠梅、懸勾子,下層主要有鹿蹄草、綿馬等。鬱閉度0.4-0.6。
本種是近年來中國發現的新記錄種。它的發展,填補了對開蕨屬在中國地理分佈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學、植物區系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對開蕨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一種珍貴的觀賞植物。
蕨類植物(Pteridophyta)起源於泥盆紀,舊稱“羊齒植物”,高等植物中較低級的一個類群。二迭紀以後至三迭紀時,大多滅絕,其遺體形成煤層。現代生存的大多為草本,少數為木本。中國約有2600種。大多分佈長江以南各地。鐵角蕨科本市有2種。其中,對開蕨(東北對開蕨、日本對開蕨)Phyllitis japonica Kom.,屬世界稀有植物,為國家二類保護植物。吉林省特有。分佈範圍較窄,在本市中部中山植物資源區均有分佈。
對開蕨的產地位於長白山的西獻側,海拔較低,沒有划入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之中,目前尚無保護措施。建議有關部門進行詳細的資源考察,摸清現存數量。對主要產地,應嚴加保護。禁止采折。可栽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內,應積極推廣園藝栽培,擴大觀賞價值。
栽培管理:對開蕨耐寒性強,但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管理中應注意保持空氣及土壤濕潤。
生長初期須防止陽光過強,多加蔭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檀株徒長,顯得細瘦衰弱或軟垂。
如發現植株的根擠滿了花盆,可在春季換盆。重新上盆時,先在盆底放約2cm厚的一層碎磚,以利排水,再鋪厚度約2厘米的木炭,以吸收土壤殘留的多餘鹽分與有毒氣體等。而後再加一層骨粉,有利於根部生長。將植株放入盆后再填入上述混合配製的培養土,不要裝得太滿,以便澆水時讓水有留存的空間,並慢慢往下滲透。苗期可用0.3%尿素水液噴灑葉面,生長旺季追旋氮磷鉀複合肥。對開蕨的葉片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但過多老葉的存在對幼葉的伸展有抑制作用,應適當剪除。
病害極少見,蟲害有介殼蟲等危害葉片,發現后應及時人工刮除。
中國產對開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中國產鐵角蕨科的對開蕨(Phyllitis japonica)配子體發育,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作了詳細研究。孢子單裂縫,周壁具褶皺。萌發方式向心型。絲狀體2—8細胞,單列。原葉體發育三叉蕨型,具毛狀體。雌雄同株為主。精子器較大,頸卵器細長。比較配子體的特徵,本文認為中國產的對開蕨與歐洲所產的應為同一種。
東北蕨類植物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蕨類植物具有兩個獨立生活的植物體世代,但研究工作常著重其孢子體世代,對配子體世代的了解往往被人忽視。Stokey和Momose自三十年代開始曾對蕨類配子體的形態學方面進行了研究,繼之Atkinson尤其是Nayar等人系統地研究了同型孢子的真蕨類配子體的比較形態學及其在分類系統上的意義。蕨類配子體結構簡單,生長周期短,易於觀察,
對開蕨
分株通常在春季進行,簡單快速,將母株挖出,用手掰分根狀莖另行栽植。置於陰涼環境下養護即可,缺點是容易破壞株形。
孢子繁殖較容易,可剪取成熟孢子的葉片,集中起來,均勻地撒在裝有消毒土壤的盆內,不要覆土,用白紙和玻璃蓋好盆。採用盆底浸水,當水分上升至土表即可。室內保持20~25℃,30天左右就能發芽,並長出細小的線狀葉片,再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即可分栽上盆。也可用過篩的腐殖土作培養基質,放在花盆中壓實,沸水澆透,充分冷卻后將事先配好的孢子懸濁液均勻噴灑,加蓋玻片保濕。每日光照12h,光照強度2000~3000Lx,溫度15~28℃,一般60~70天,原葉體發育成熟。此時加強噴霧,約15天後即有大量幼孢子體出現,待長出2~3片葉時進行第一次移栽,並逐漸使之適應室外環境。幼苗高15~20cm時可入盆定植。
本種是近年來中國發現的新記錄種。它的發展,填補了對開蕨屬在中國地理分佈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學、植物區系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對開蕨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一種珍貴的觀賞植物。
對開蕨
盆栽所用基質以泥炭土和腐葉土等量混合,並加少許碎石灰。日常澆水要適量,保持盆土濕潤即可。若室溫在13℃以下,要減少澆水量。生長旺盛期每月施淡薄液肥一次。
在夏季須多通風,通風時必須注意水分的供給,不使空氣過於乾燥而又有適當的新鮮空氣,在幼苗期須注意避免“穿堂風”的吹襲。生長初期須防止陽光過強,多加蔭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
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檀株徒長,顯得細瘦衰弱或軟垂。如發現植株的根擠滿了花盆,可在春季換盆。
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
對開蕨
北京鐵角蕨北京鐵角蕨 Asplenium pekinense
屬種: Asplenium pekinense
屬名:鐵角蕨屬 Asplenium
科名:鐵角蕨科 Aspleniaceae
屬種名定名: Asplenium pekinense Hance
鐵角蕨科,多年生草本,高8~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頂部密生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淡綠色,向上到葉軸下部疏生纖維狀小鱗片;葉片長圓披針形,草質,長6~12厘米,中部寬2~3厘米,無毛,2回或3回羽裂,羽軸和葉軸兩側都有狹翅;基部羽片略短,中部羽片長0.9~2厘米,三角狀矩圓形;末回裂片頂端有2~3個尖齒。孢子囊群每裂片1枚,成熟時往往布滿葉下面,囊蓋群近矩圓形,全緣。生於溪邊岩石上。分佈長江以南及華北、西北地區。
西南鐵角蕨
對開蕨
種中文名:西南鐵角蕨
種拉丁名:Asplenium praemorsum Sw.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國內分佈:四川、雲南
國外分佈: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葯 名】:西南鐵角蕨
【來 源】:為蕨類植物葯鐵角蕨科植物西南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性味歸經】:甘、苦,平。入小腸、膀胱、肺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雲南。
【考 證】:始載於《蕨類植物名同及名稱》。
胎生鐵角蕨
對開蕨
種拉丁名:Asplenium indicum Sledge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葯 名】:胎生鐵角蕨
【拼 音】:TAISHENGTIEJIAOJUE
【來 源】:為蕨類植物葯鐵角蕨科植物胎生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舒筋通絡、活血化瘀。
【主 治】: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軟、筋骨疼痛。
【性味歸經】:淡、微澀,涼。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克,水煎服。外用:搗敷或研末。
【別 名】:鐵骨蓮(《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鳳尾草(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長江以南各省區(江蘇除外),北至甘肅。
【拉丁名】:Asplenium planicaule wall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嶺南鐵角蕨
對開蕨
種拉丁名:Asplenium sampsoni Hance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國內分佈:廣東、廣西、貴州南部、雲南東南部
【葯 名】:嶺南鐵角蕨
【拼 音】:LINANTEIJIAOJUE
【來 源】:為蕨類植物葯鐵角蕨科植物嶺南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涼血止血。
【性味歸經】:微苦,涼。入肺、脾、肝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廣東、廣西、貴州。
【拉丁名】:Asplenium sampsoni Hance.
【考 證】:始載於《蕨類植物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