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學宮
元代木構建築的瑰寶
德慶學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東 肇慶市德城鎮朝陽路,始建於宋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這座莊嚴的古建築群由大成殿、崇聖殿、尊經閣、鄉賢祠、杏壇等建築組成,佔地面積八千多平方米,是我國元代木構建築的瑰寶。
德慶學宮
在南中國眾多的孔廟大成殿中,論建築規模之大,結構之巧,氣勢之雄,應首推德慶學宮大成殿。這座大成殿始建於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建后曾倒塌,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是廣東省唯一現存的宋元兩代磚木結構古建築。
德慶學宮
德慶學宮
德慶學宮大成殿,無論外部造型還是內部結構,都有很高的建築藝術,是古代典型的嶺南建築,是不可多得的建築佳品,因此受到我國古建築學家的高度評價,認為這座大成殿是祖國科學文化的結晶,在當時處於世界建築領先地位。
德慶學宮,座落在廣東省西江之濱的德慶縣城。始建於宋朝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由石欄、欞星門、泮池、大成門、杏壇、東西廡、大成殿、名宦鄉賢祠、崇聖殿、尊經閣和尊聖義祠等組成,是一組莊嚴、雄偉的古代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是學宮的主要建築,氣勢雄偉。為重檐灰瓦歇山頂,平面呈正方形,面寬、進深各五間。殿內面積三百多平方米,殿高十九點四米。它在建築上別具一格,與“八柱撐空”的一般古代廳堂不同,明間四根金柱不到屋頂,在柱頂上橫架座斗枋,安放12朵類仿溜金斗,承托壓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形成“四柱不頂”的獨物結構,與廣西容縣“四柱不地”的真武閣,一東一西,一文一武,一天一地,遙遙相對,被稱之為我國南方古代木構建築的“一對明珠”。是廣東省唯一現存的宋元木結構建築,被譽為“國之瑰寶”。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慶學宮
學宮坐落於德慶縣城內的德慶孔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建築大成殿以"四柱不頂"聞名於世,被譽為南國古建築明珠。古建築學家章世清稱之為"凝固的歷史,無聲的音樂";羅哲文專家稱之為"古建瑰寶"。中山大學黃偉宗教授稱之為"嶺南學宗"。其"古"、"奇"、"雄"、"厚"等特色為世人稱道:古——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距今七百多年歷史,為我國嶺南現存最古老的孔廟,比番禺學宮早七十年,比蘇州文廟早近百年,比當時的北京國子監早十年。
奇
——大成殿建築技藝為世人所稱奇:一是"四柱不頂",殿內明間四根金柱不到殿頂,而是在柱頂橫架座斗枋,由十二朵蓮花狀斗拱承托壓槽枋和井口天花板;二是"減柱四根",兩側重檐下,各省去中間兩柱,使殿內減柱四根;三是"出昂特長",下檐斗拱七鋪作單抄三下昂,其出跳總長112分,居全國唐、宋同類斗拱之冠。上述"奇績"為國內孤例。雄——德慶孔廟宮殿式三路建築群氣勢雄偉,又以大成殿最為雄壯,為重檐灰瓦歇山頂,平面呈正方形,面寬進深各五開間。殿前的大成門及左右兩邊的東西廡,繞成正方形宮殿院落,使大成殿顯得恢弘而莊嚴,雄偉而輝煌。
厚——德慶孔廟積澱著深厚的孔文化。雖經歷文革浩劫,但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大成殿及眾多的史料。近年來,已按原貌修復尊聖義祠、名宦祠和義學等原有建築物,使孔廟的原貌恢復重現。孔廟設立獎學基金會,每年獎勵全省高考狀元,是激勵學子敬慕先賢,求學上進的朝"聖"之地。
大成殿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元大德元年(1297)於今址重建。學宮原形制甚備,現僅存大殿及東西廡。大殿迭經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至1973年大修,仍保留宋元建築風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在防洪上採取了有效的建築技術,加高了殿堂台基;設置了高35厘米的花崗石門檻,前檐用花崗石柱,左、右、后三面圍以高牆;採用了花崗石高柱礎,尤其是正中四根金柱,石礎高達82厘米。
大成殿面闊5間17.36米。進深5間17.53米,建築面積304平方米。平面幾乎是正方形,為宋元古制。殿中減柱4根,只余正中4根木質大金柱。殿前為閥3.22米、深8.7米的月台,圍以磚砌欄桿,月台前正中及左右各設踏道,月台前設一磚石砌拜壇,闊6.15米、深4.73米。大成殿高19.4米,重檐歇山灰瓦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疏朗。山面有山花板,各施懸魚一條。大成殿斗種類複雜,計有11種之多。下檐斗?梁架保持了宋代風格,柱頭和補間鋪作均為七鋪作單抄三下昂,兩根直昂昂尾均長二橡,甚為罕見,其出跳總長居全國現存唐宋同類斗(七鋪作)之首位。上檐前後檐斗,是元代遺構,其採用象鼻子昂的形制,為較早形態,其後流行於清代。大成殿殿身梁架採用大了袱結構法,省去4根重檐金柱和2根八椽,使殿內空間完整開闊,為華南建築孤例。
大成殿的裝修裝飾有濃厚的嶺南地方特色。殿門上部扇用宮式萬字花紋,殿內重檐后金柱間的由額和順身串間置一花罩,花紋別緻。大成殿上檐正脊中央為蓮花寶杯及光環,下墊以夔紋飾塊,正脊兩端為夔脊飾,靠內側兩邊各置一魚龍。戧脊為游龍捲草,龍身繞脊出沒,形體生動。下檐角脊上端為魚龍吻,下端為卷草,稍靠上為一虎。正脊和垂脊兩邊滿繪有“三獅會燕”、“金玉滿堂”以及松鶴等彩畫。灰瓦頂屋上檐邊用紅色陶質勾頭滴水鑲邊,下檐用藍綠色琉璃勾頭滴水鑲邊。
德慶學宮欞星門
德慶學宮泮池、仰聖橋
德慶學宮大成門的西邊為尊聖義祠,裡面主要陳列著《中國科舉文化展》,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近代的一種用設科舉考試的方法進行官員選拔的制度,肇始於隋朝,完備於唐朝,廢除於晚清。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童試(包括縣、州府試),鄉試(省級),會試(中央級)與殿試(皇帝親試)四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會學子們的艱辛歷程。展出的兩尊學子蠟象,正在仿造貢院的獨立居所內發憤攻讀。
自隋朝至清末的1300年中,通過科舉考取狀元500多人,(廣東有狀元9人),進士11餘萬人,舉人上百萬人。中國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無不與這一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科舉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一大文化奇觀。
德慶學宮
入園最顯眼的便是全國最大單體人物刺繡孔子像,兩旁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與“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聯句。這副對聯不是上下聯相對,而是上下聯自對,即“德侔天地”對“道冠古今”與“刪述六經”對“垂憲萬世”。這種對句的特點叫自對求工(上下聯各自對求得工整)。上聯的意思是:道德相等於天地,學說、思想是古今最高的;下聯的意思是:孔子對《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進行全面的整理,對傳播和保全古文化功績偉大,萬世傳揚。
孔子像兩旁的書法作品內容是古今中外名人盛讚孔子及其偉大思想。接著是孔子後裔世系表及曲阜孔氏,下面的竹雕記錄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世家》中的孔子生平。給予孔子極高的評價。將孔子家族稱為“孔子世家”,以示推崇。
德慶學宮
D2:早餐后參觀【德慶學宮】,有嶺南建築奇觀——德慶學宮“四柱不到頂”,學宮內供奉有“皇帝之師,萬世之表”的孔子,建於宋代古為學子讀詩書之地,現為德慶博物館。團友還可一游著名的德慶宋街看“馬頭牆”,繼而觀“許新不許舊”的【三元塔】,登高望遠滔滔西江水,好一派大好山河,。繼而到【德慶龍母廟】,位於德慶縣悅城鎮五龍山下,悅城河與西江交匯處,秦漢期間興建。因歷代相傳悅城龍母樂善好施,能消災解難,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成為一大奇觀。觀嶺南建築精髓龍母祖廟是一座磚木石結構的建築群,廟內梁、柱、桁、檐,幾乎全是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絕倫的藝術品目不暇接,令人嘆為觀止。它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南方古建築“三瑰寶”,團友膜頂參拜祈求如意吉祥。觀后肇慶午餐繼往參觀傳統特產——裹蒸粽手工作坊。參觀完畢後到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梅花鹿,了解其成長過程的健生源,團友增廣見聞,行程愉快結束,返回溫馨的家。
2020年,德慶學宮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