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陽村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是丹江口水庫,渠首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陽村,用水調度權屬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被譽為"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約1432公里,調水量一期工程完成後年均為95億立方米,是世界上最為宏偉的引水工程之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線開挖渠道,途經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工程運行平穩,供水量逐年增加。

渠首本意:是為了滿足農田的灌溉、水力發電、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等的需要,在河道的適宜地點建造的由幾個建築物共同組成的水利樞紐,稱之為取水樞紐或著叫引水樞紐。因其位於引水渠道之首,所以又稱為渠首或渠首工程。

渠首,一般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南陽。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32分,歷時10年建設,號稱世紀工程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正式開閘送水。

2014年12月12日,習近平、李克強對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做出重要指示,張高麗部署。

取水樞紐按其有無攔河閘(壩),可分為有壩取水樞紐和無壩取水樞紐兩種類型。

地理位置


渠首
渠首
中國第一渠首位於河南省淅川縣的陶岔村(原屬河南鄧縣),但是鄧州市保留了渠首兩岸100米的管轄權和行政機構管理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從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渠開閘引水,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個大中型城市的缺水問題。乾渠總長1432公里,規劃年調水規模為130億立方米。
中國第一渠首陶岔,在那個百萬分之一比例的中國地圖上是難以找到的,更甭說上世界地圖了。
可是,就是這個連淅川多數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從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后,幾乎一夜之間,便出了名。中央電視台午間《天氣預報》節目預報河南省會天氣的時候,用的那個畫面就是陶岔
陶岔渠首工程由中國水電第十一局第五分局成立的陶岔渠首項目部承包建設,工期為2010年-2013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南陽淅川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南陽淅川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現改名為丹陽村)。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為止人類規劃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通過這三條調水線路,把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河流聯繫起來,形成“三縱四橫”的水利格局,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總投資1000多億元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橫跨湖北、河南、河北,一路奔向京津。建設項目包括水源工程、輸水總乾渠工程、穿黃工程、調蓄工程和漢江中下游補償工程。引渠總乾渠渠首位於我縣九重鎮丹陽村,由此明渠引水自流至北京團城湖(渠首水位高程147.2米,團城湖水位高程49.5米,落差將近100米)。屆時,渠首閘將下移80米,閘頂將加高至176.6米,水位也將提升至170米。渠首段乾渠設計底寬50米、水深47米,由南向北乾渠逐漸變窄變淺,到北京團城湖,渠底寬僅7米、水深3.5米。渠首閘段設計流量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南陽淅川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南陽淅川
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為420立方米/秒;穿黃段流量為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為320立方米/秒;到團城湖流量為70立方米/秒。乾渠全長1267公里,工程計劃在2014年底實現調水,年均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可以解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沿線二十多座大中城市的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田灌溉等問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最早提出者是毛澤東主席。1953年,毛主席視察長江,對水利專家林一山同志說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點過來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的這番話,簡言之就是“南水北調”。林一山認為有可能,並提出從丹江調水可能性最大,也是最理想的引水線路。1969年元月,南陽地區以“遠景南水北調,近期引丹灌溉”為藍圖,動用7縣10多萬群眾,展開了陶岔大會戰。歷時六年,建成了引丹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庫區引渠、渠首閘、輸水總乾渠、下窪樞紐和清泉溝泵站五個部分。丹江水經過引渠、渠首閘、總乾渠,沿著禹山邊沿,一路流向鄧縣、新野唐河等縣市,為這些縣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引渠全長4.4公里,渠深12—47米,開口寬度為150——500米,渠底寬30—35米。當庫區水位為148.3米時,過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渠首閘閘門總寬度為38米,為5孔涵洞式,每孔寬6米,高6.7米。底板高140米,壩頂高度162米。打開渠首閘門,丹江水就像5條巨龍,噴涌而出。整個工程氣勢宏大,設計精巧,令人驚嘆。)(閘東邊是總乾渠。全長8.9公里,開口寬100—300米,渠底寬2—8米,過水能力為120立方米/秒。)整個引丹工程規模宏大,氣魄宏偉,六年期間開挖土石方6700萬立方米,用斷鋼絲繩700餘噸。有人做過測算,把這些挖出的土石方堆砌成寬、高各1米的牆,可沿赤道繞地球一周。如此浩大的工程,正趕上文化大革命,當時我國的社會政治環境很特殊,再加上機械設備簡陋、施工條件簡單,其艱巨性和危險性可想而知。據《工程志》記載,工程建設中,有2880多人受傷致殘,140多人長眠在了渠首大堤下。渠首人民的血汗沒有白流,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樂章。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拉開了序幕,一幕留芳千古的大劇正在上演!源起南陽
渠首
渠首
楚文化發祥地,南水北調渠首處。水隱龍城,山藏古寺。丹魚出水,白鷗矯翼。煙波浩淼,清流無際。山川多秀氣,憑欄臨風,滿目春秋煙雨。長湖迥臨平野,鐵閘橫鎖千里渠。昔日壯舉,可歌可泣;今朝偉業,驚天動地。南都春深,丹江水碧,東風起,水龍騰躍,一路蜿蜒北去。中國南水北調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它分為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中線工程從長江支流漢江幹流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全線自流,直抵京津,是解決華北水資源危機的最佳方案。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是丹江口水庫,渠首在南陽淅川縣陶岔。丹江口水庫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與湖北省丹江口市交界處,它始建於1958年,建成於1967年,正常蓄水位157米,相應庫容174.5億立方米,水域面積為745平方公里,其中南陽境內為430平方公里,佔59%。它是全國水質較好的大型水庫之一。預計中線工程建成大壩加高后,總面積1050平方公里,南陽境內將達到516平方公里,相應庫容總量達290.5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庫區下淹沒的腹地則是楚國的古都丹陽。陶岔渠首位於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進水閘修建於1969年,以“遠景南水北調,近期引丹灌溉”為藍圖規劃設計,有5孔函洞式大型水閘,每孔寬6米,高6.7米,底板高程140米,壩頂高162米,素有“天下第一閘”之美譽。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陽正日益受到世人的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涉及南陽的淅川、西峽2縣,總面積達6361多平方公里,中線總乾渠從陶岔閘引水,穿越南陽的淅川、鄧州、鎮平、卧龍、宛城、方城6個縣市區和高新區的26個鄉鎮,在南陽境內全長18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7630平方公里,約佔南陽總面積的29%。南陽段乾渠總工程量近2000萬立方米,計劃總投資110多億元,永久佔地3.7萬畝,臨時用地5.3萬畝。工程實施后,丹江口水庫大壩壩頂高程要從162米加高至176.6米,新淹沒耕地、園地13萬畝,庫區動遷人口近16萬。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渠首人民,堅決擁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紮實開展多項前期準備工作。為了讓沿線人民喝上放心水,南陽市還傾全市之力,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綠色南陽,打造秀美山川。治理污染,發展環保產業。1996年以來,南陽市先後關停了100多家污染嚴重的“十五小”企業,年削減廢水排放量2000多萬噸、COD2.5萬噸;累計投入資金3億多元,綜合治理廢水污染源280多家,削減COD排放量75%以上,確保了水源區90%以上的地表水功能區斷面水質達到功能區的水質標準。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1994年以來,南陽市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載體,堅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大力發展果藥草立體種植,突出搞好水流域治理,進一步改造坡耕地,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截止目前,丹江口水庫水源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3平方公里。植樹造林,構築生態屏障。南陽市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六大林業工程的良好機遇,以大工程帶動區域綠化,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長防林建設工程和速生產林工程。庫區生態林建設已累計投資4億元,新增林地近百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4%。據南陽市環保部門隨機取樣檢測,反映丹江口水庫水質的25項基本指標,除總氮一項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外,其餘24項指標全部達到一類標準,可以直接飲用。2013年年底,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完工,丹江水將如一條巨龍,蜿蜒北去,直達京津,給沿線群眾送去甘甜純凈的飲用水,也送去南陽人民的一腔深情。所在地九重鎮
渠首
渠首
腳踏兩省三縣市,依偎丹江碧波水。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鎮———素有“辣椒紅天下,葯香飄九州”美譽的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九重位於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的東岸,這裡風景秀麗,景色宜人。九重名字的來歷與“九重院”有關。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隨著元朝軍隊在全國戰場上的節節崩潰,為了保住血脈,元朝的王孫貴族在2000多名喬裝打扮的宮廷衛士掩護下,兵分三路,衝破重重封鎖向南遷移。其中一支40多人流落到今天九重鎮西1公里的王樓村,從此隱姓埋名住下來。他們模仿王宮的樣子修建了里裡外外九重大院,並統一改“王”姓。歷經滄桑巨變,“九重院”早已灰飛煙滅,而“九重”則以地名的形式沿用至今。歲月流轉,時代變遷,隨著南水北調工程全面開工進入倒計時,作為中線渠首鎮的九重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歷史機遇。該鎮搶抓機遇,按照“服務南水北調,建設生態渠首”的方針,以項目為支撐,把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集鎮建設和渠首開發作為四個工作重點,努力打造生態大鎮、旅遊名鎮和經濟富鎮。九重集鎮方圓兩公里,五經五緯。交通路橫貫鄧淅,人民路連接厚彭,中州路辣市火爆,古城路煥然一新,光明路坦蕩如砥。東有淅川東大門雄偉壯觀,迎來送往;西有水上樂園廊橋迴環,亭榭流彩;南有敬老院景美如畫,鳥語花香;北有影劇院歌舞昇平,燈火闌珊。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依偎身旁。登坎眺望,但見漁船穿梭,客輪長鳴;坡堤煙柳如畫,松柏凝綠。覽物抒懷,不禁情滿于山,意溢於海。置身渠首陶岔,抬望眼,湯山溫泉曾為祖師爺淋浴之地,石盤崗曾是赤腳大仙歇息之處,禹山頭大禹治水在此察訪,珠連山烽火台硝煙猶在眼前,宋長城遺址清晰可辨。南望武當山,金頂靈光輝映天宇;西眺香岩寺,古剎明滅若隱若現。鳥瞰引丹渠首,截斷湯禹雲雨虹橋飛架南北,巨閘吞吐丹江水,泵站汲水如蛟龍。楊灣涵洞穿透群山,清泉溝電站燈火通明,橡膠壩起伏有致,引水渠浩浩蕩蕩。遙想上世紀七十年代,豫鄂百萬民工,雲集陶岔,車水馬龍,戰天鬥地,挖渠攔壩,鑿山引水,其壯烈場面,驚天撼地。如今,機器轟鳴,車輪飛轉,湯禹石材,滾滾下山。千餘人參與營銷,萬餘人受其恩惠,人民生活殷實,安居樂業。辣椒、煙葉、林果和中藥材是九重鎮的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4200公頃,經過產業結構調整,更生村千畝金銀花示範園、張河村萬畝辣椒基地和劉溝、王樓的中華壽桃種植園等一批知名的示範園區相繼出爐。與此同時,該鎮在張河村還建成一座佔地20公頃、河南省內最大的鮮椒交易市場,年消化辣椒500萬公斤,成為拉動九重鎮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以渠首為中心的萬畝生態園如今正在緊張的規劃建設中,並將逐步擴展至全鎮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年內,九重的綠化覆蓋率將達到80%,以確保南水北調“水龍頭”的安全,讓京津人民吃上放心的丹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