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目
海牛目
哺乳綱的1目。通稱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
海牛目(Sirenia)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群,所屬物種均為植食性,以海草與其他水生植物為食。。現存共有四種海牛目動物,分為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的3種海牛(manatee),與儒艮科(Dugongidae)的儒艮(dugong)。儒艮科的另一物種大海牛(Steller's Sea Cow)曾存活至近代,但已在18世紀時被獵捕至滅絕。
海牛目
海牛目有厚而可移動的嘴唇,表面覆有濃密的短毛,可抓取海草送進口中。它們演化出特殊的牙齒替換系統,以因應食用多纖維食物造成的牙齒磨損。海牛僅具臼齒,更新方式不是一顆掉了后再重新長出新牙,而是整列牙齒由顎的末端水平地往前移動,當牙齒移動至顎的最前端時,牙根會逐漸被吸收終至脫落,跟象的牙齒結構有點像。儒艮的上下顎各有三對臼齒與前臼齒,隨著年齡增長,它們的前臼齒與第一對臼齒會脫落,剩餘的臼齒則會終生生長。雄性有兩顆大型門齒,在青春期時會突出嘴邊,但當嘴巴閉上時會被嘴唇蓋住。沒有外耳殼,只在頭部兩側各有1個很小的耳孔;2個鼻孔皆位於吻部的頂端,潛水時會被皮膜掩蓋。雌性有1對乳房,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
它們的肺很大,是浮力的主要來源;橫隔膜的位置相當特殊,不像人類般與肩膀平行,而是大致與背、腹部平行,推測可能與浮力的調節有關。骨架非常厚重,尤其是肋骨,除了有鉛垂般幫助下潛的功能外,對於鯊魚等天敵的衝撞也有一定的抵禦能力。皮膚相當厚,體內儲存有許多脂肪,但脂肪厚度通常不及鯨類的鯨脂。
雄性海牛目動物沒有外露的生殖器,隱藏於腹部中段;雌性生殖器接近肛門,在尾柄前方。懷孕期一般約1年以上,1胎僅產1仔。
海牛目
雖然外型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不過由考古學與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顯示,現生哺乳類中與海牛目親緣關係最近的是長鼻目(Proboscidea,象屬此目)。
海牛目
現代海牛目僅存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下有1屬3種,即南美海牛(巴西海牛),分佈在巴西亞馬孫河和委內瑞拉奧里諾科河上游及中游,是淡水海牛;北美海牛,主要棲息在加勒比海沿岸,可到江灣中去吃水草;西非海牛,分佈在西非海岸、淺灣、河流及查德湖和喀麥隆湖中。儒艮科(Dugongidae)僅1屬1種──儒艮,分佈自非洲東海岸,經印度洋至中國廣東省和台灣沿岸。為國家保護動物。海牛類生活在淺海及河口,僅少數種類(如南美海牛)棲息在河流中。禦敵能力不強,行動遲緩。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因而淺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肉、皮和脂肪均可利用。因濫捕而數量銳減,乃至絕滅。雄海牛睾丸生在腹腔中。雌獸具雙角子宮,環狀胎盤。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約1年,每胎在水中產1仔。生出后,母獸把幼獸舉出水面,馱在背上,過兩小時,又逐漸把幼獸浸到水中,幼獸便能隨著母獸游泳。海牛類吃水草須潛入水中,10~16分鐘后浮至水面呼吸。
儒艮科
儒艮
大海牛(絕種)
海牛科
西印度海牛
西非海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