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原名“貴州省國土整治與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是1997年4月經貴州省科技廳首批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投入建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2005年7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為“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本概況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貴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原名“貴州省國土整治與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是1997年4月經貴州省科技廳首批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投入建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2003年1月,經貴州省科技廳批准更為現名,並由貴州大學(原貴州工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共建,建設地點為貴州大學蔡家關校區。2005年7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為“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大學)”。

科研隊伍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是貴州大學具有獨立的正處級建制和相對獨立的人事權、財務權、研究生招生培養權的校直科研機構,及以中青年為主、由高學歷人才組成的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學術群體。現有固定研究人員16名,客座研究人員22名。其中,固定研究人員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講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具有碩士學位者5人;省管專家2人(朱立軍宋建波),省優秀科技人才2人(朱立軍,宋建波),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宋建波)。已經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的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學風嚴謹的學術創新團隊。擁有“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地質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岩土工程”和“地質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項目博士后工作站;“地質工程”和“環境工程”2個工程碩士學位點,已招收4名博士后、9名博士生、50餘名碩士生和44名專業學位(工程碩士)研究生,是我國西南地區地質工程、岩土工程、環境工程領域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技術支撐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朱立軍教授任名譽主任,宋建波教授任主持工作副主任、陳筠副教授任副主任。學術委員會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黃潤秋教授任主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殷躍平研究員、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朱立軍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焰新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王世傑研究員為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由國內13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此外,還以貴州省內專家為基礎,成立了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王世傑研究員為主任委員。根據實驗室發展戰略、重點研究領域及現有學科特色,該重點實驗室立足貴州,以“岩溶環境地質學”、“岩溶工程地質學”、“礦山災害與國土整治”為主要研究方向,設立岩溶環境地質研究室、岩溶工程地質研究室、礦山災害與國土整治研究室,實驗測試中心(包括地質工程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理化分析測試中心、普定野外觀測試驗站)、技術開發中心,使用面積近3000m,儀器設備總值為1174萬元。

主要成果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自1997年4月成立,科研業績突出,學術成就顯著。尤其2003年1月重新組建后,結合喀斯特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需求,主持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重點科技項目、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及社會服務項目等,累計科研經費達1378萬元。已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195篇,獲貴州科技進步獎6項。

科研宗旨


借鑒國內相關重點實驗室的成功運營經驗及“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緊密結合我國西南地區以岩溶為特色的獨特地質環境條件,針對岩溶地區“固、液、氣”三態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特點,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力爭在5年內把我實驗室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建設成為在西南地區繼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后的又一重要科研基地,爭取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岩溶工程地質學與岩溶環境地質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並早日實現“立足貴州,服務西南,面向世界”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