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的建設目標:面向國家資源需求目標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以資源勘查和工程建設中重大戰略性問題為重點,深入開展固體礦產和能源礦產的形成機理、分佈規律和預測與評價研究,複雜條件下資源的勘查、探測、開發和鑽探工程新方法、新技術研究,岩土鑽掘與防護工程、環境與工程探測技術和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使本學科在國內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部分領域和方向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目的意義


工程地質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教科書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教科書
黨的十六大圍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部署,從經濟、政治、科教和可持續發展四個個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必須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十六大能以如此大的篇幅來闡述科技、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中的位置,這充分說明黨中央領導集體清醒地認識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科技、教育具有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當前,中國教育如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同時又要儘可能排除市場經濟對教育的消極影響,如何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規律又符合市場競爭規律的新體系和新模式等問題是中國教育戰略面臨的時代課題。"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可能是盲目的實踐",所以開展並加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理論基礎的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地質類專業以地球作為研究對象,以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建築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質災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學探測為服務領域,涉及資源和環境兩大主題。地下資源真實信息的最終確定和獲取,地質災害治理都必須通過地質的手段來實現。人類一直在進行著四大科學探索工程--"上天、入地、下海、登極",它們都與地球科學技術有深厚的聯繫。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名稱由來


地質資源與地質勘探
地質資源與地質勘探
教育部"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地質工程分會"在2004年9月武漢會議上,經過充分的討論,一致認為,教育部頒發的普通專業目錄中將工科地質專業劃分為"資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術工程"2個專業、在引導性目錄中將工科地質專業統一在"地質工程"專業中,這種專業劃分違背了教學規律,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建議採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這一名稱代替原"地質工程"專業。

總體要求


學科發展思路:通過進一步凝練科學目標、全面加強團隊建設、實驗研究條件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產學研結合、科研教學並重等措施,構建良好的學科生態結構,全面提升學科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學科建設管理,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原始創新成果的研發,提高本學科點組織、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科水平,保障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

歷史沿革


地質資源課外課堂
地質資源課外課堂
1952年,國家教育部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將國內各大專院校相關專業進行調整,組建了一大批建有地質類專業的學校,地質類專業劃分較細,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相繼又建立了一些新的專業。到20世紀90年代,工科 類地質及相關專業也有10多個,1998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引導性目錄中,將所有工科地質類專業合併成一個大專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各高校其側重點不同。

人才培養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中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發展的歷史沿革1952年國家教育部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內各大專院校,組建了一大批建有地質類專業的學校,地質類專業劃分較細,相繼又建立了一些新的專業。到20世紀 90年代,我國設有地質類專業的學校共有61所,分別屬於15個部委、8個行業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類地質專業15個左右。1993年,國家教委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工科類地質及相關專業也有10多個,主要有:礦產地質勘查、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查等專業。1998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引導性目錄中,將所有工科地質類專業合併成一個大專業--地質工程專業(即這裡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

辦學現狀


國內教育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中國辦有地質工程專業的大學有:中南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長安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海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中國礦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中國石油大學、河北地質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辦有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大學有: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河北地質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20所;辦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大學有: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吉林大學、長安大學、河北地質大學、貴州大學等24所。由於這些學校原屬於不同的行業部委,其側重點不同,為了保持原行業的需要和特色,在這些地質專業名稱下,各學校根據需要各有不同側重面,例如有的側重煤炭,有的側重石油,有的側重有色金屬,有的側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個專業,各學校設置的課程就有很大差異,培養規格也不一樣,這對於專業評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難。

國外教育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嚴格說來,國外的高等院校內沒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地質工科教育一般分 在工程領域,所設的地質類專業大多沒有細分,只設地質學或地球科學專業。所設課程除了數、理、化等基礎課外,主要是地質學科的基本原理類課程,如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與地層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環境地質學、結晶學、地貌學等,方法技術類課程較少。從設立的課程可以看出,他們培養的學生主要側重於地質學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且招生規模較小,一般一個專業每年只招收10餘名學生。但是,要求學生對地質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級學習了一定的專業課程后,一般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參加地質工程實習,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加之,國外學校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學生在校期間可自由使用。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也都具有較強的獨立實踐工作能力,在走向社會後能很快適應自己的工作。

教育問題


地質工科教育的問題,從根本上講,可以歸結為3個基本問題:一是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即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二是培養方案與模式,即如何高質量地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培養規模,即在一定的時期內,要培養多少地質工科類專業的學生才能滿足國家需要。
一段時間來,在高校有著"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之爭,反映了高校教育界對我國21世紀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認識上的差異。對這一教育改革中的根本性問題進行討論,將有益於其他教改問題的解決。"通才"是指具有基本的科學知識基礎,掌握一般通用性工程技術和技能的,無特定或明顯專業傾向的人才--俗稱"素材型"人才,意喻為可繼續"雕琢"成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專才"則是指除具有基本的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外,還掌握了針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前者為玉石,後者為玉器,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當然,二者是相對而言的,其不同之處主要是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通才或專才。二者是對立統一於人才主體的同一屬性的兩個方面,即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廣度和深度,不是完全隔離而不可調和的。那麼,21世紀的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人才呢?換言之,21世紀的地質工科類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中"通才"和"專才"屬性的平衡點應該在哪裡?我們認為,這應該根據地質科學的發展趨勢、我國基本國情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國際辦學經驗來決定。
地質科學發展趨勢
1)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主要包括:能源與礦產資源以及地下水資源的發現、勘查、開發和保護。
2)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
主要包括地震觀測與預報,泥石流、滑坡發生規律與防治等。
3)生態環境與地球化學環境
主要包括對不同類型的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濕地環境、城市環境、草原環境等等),進行評價和預警,為社會規劃與發展提供依據。
4)基礎工程地質問題
主要包括人類工程(水利設施、路橋、核電站、大型民用建築等)的地質基礎研究與環境保護等。
5)全面深入認識地球
加強學科綜合研究,全面了解地球系統的作用原理,為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指導。
6)加強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和學科發展。
國情與經濟發展需要
首先,中國經濟體制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並且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地質工科教育原來面向的地礦行業也在經歷體制上的根本性轉變,國土資源部的政府職能和運行機制已完全不同於原地礦部。資源的勘查、開發工程、基本建設中工程地質市場等將由市場經濟規律支配,而資源的監測管理、保護和分配、地質工程項目的質量監督和評估,則由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相應的資源政策和法規來調控。今後,地質工科教育面向的主體不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行業,而是市場。實際上,現代地質工科已波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資源、環境、基礎工程等,普遍存在於許多產業部門和企業的生產中。因此,地質工科教育面對的領域將是十分廣闊的。
其次,現代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引發的"知識爆炸"迫使地質工科教育重新回到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上來。近些年由於知識信息的產生速度日益加快,人類知識老化周期縮短的趨勢,其知識總量已達3~5年翻一番的驚人程度。以前那種"讀四年書,用一輩子"的教育觀念已被徹底打破。近些年生產、管理部門興起的"在職進修學位"熱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種變化。21世紀的"終身教育"已日益普遍。地質工科教育與其他工程教育一樣,也面臨著知識快速增長的挑戰。與知識增長的速度相比,4年的本科教育時間顯得太短。因此,本科教育只是地質工科類人才培養的一個短暫的初級階段,其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基礎知識的學習,綜合能力(包括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等)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來。從這種意義上講,"育才在學校,成才在社會"的教育觀念比較恰當地闡明了現代地質工科教育在社會中的科學定位。
還有,應該看到,中國還處於發展中的初級工業化階段,在大多數工程領域,我們還走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的路途中,而這是不可能跨越的,只能是加速前進。當前,中國情制約著中國的地質教育還必須兼顧"專才"的一面。特別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是經濟尚欠發達、人口多,高等教育還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培養一位大學生要花費國家大量錢財,我們不能把國家投入的有限的財力單純來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而應該使培養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後必須能馬上承擔一定的專業工作,這樣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
從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點和趨勢可以看出,21世紀將是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興起的時代,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空間和認知等科技領域的革命性成果將帶動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航天航空、環保、文化和科技信息技術服務等新型產業的興起。以地球科學為基礎的集成了電子、信息、空間技術和新型勘察技術的地質工科,在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體系中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未來社會將要求地質技術人才具備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的能力。因此,國際上對地質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著重於創新精神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地質工程問題的能力。
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手來解決日益複雜的地質問題。二次大戰後,各國都積極致力於經濟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但隨之產生了諸如人口膨脹、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和災害頻繁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資源和環境問題是國際上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它涉及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社會價值觀念與倫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錯綜複雜,這單靠科技進步和工程創新是無法解決的。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手方能解決。因此,國外在培養地質工程師時,強調學會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研究和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具有綜合知識、綜合能力素質和創新潛力的地質技術人才。

發展戰略


工程地質測繪標準
設有地質類專業學校的學生、特別是綜合性大學的地質類專業的學生,大多來源於不發達地區的農村,生源質量相對較差,生源數量少,學校在招生時沒有挑選的餘地,這樣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就有其特殊性,需要在教與學過程中下更多的功夫。加強地質工科類專業本科教學過工作,必須從"教"和"學"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堅持以人為本,學為主體的觀念,堅決避免以條件,以教師來進行課程設置的現象,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對地質工科類專業發展要從如下幾方面來進行。
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反映,是教與學的依據。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經常組織教學計劃的修訂工作。在修訂過程中,注意把培養目標落實到課程體系中,反映到教學內容中。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知識傳授與智能、技能訓練的結合。在加強基礎理論課的同時,強化實驗、實習的教學環節。注意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與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積極性的發揮。盡量增加選修課,增加學生自學的時間,創造自我發展的空間。
教學計劃應突出以下4個特點:
⑴以主幹地學學科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
⑵基礎和科學技術基礎教育,其課時要佔一定比例。
⑶與人文、管理學科融合滲透。
⑷注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
地球科學是一個大科學,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非常複雜,課程設置可繁可簡,關鍵是要圍繞培養目標來設置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篩選課程科目,壓縮課程內容,以達到能力培養之目的。縱觀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地學教育,他們的地質學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類課程:通修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綜合研究性課程。在學習國內外教學模式和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計劃的修訂,逐步形成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力求體系知識、能力和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繫和寬口徑、大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建立了合理的知識結構。新的課程體系由大學基礎課程、學科核心課程和學科方向選修課程三個層次構成。
這種做法,近幾年在中南大學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知識結構並未因為專業課數量的減少而受到影響,相反,同學們對地球科學的整體性有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以及地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有了更好地表現。實踐表明:綜合的、系統的課程體系比分散的、瑣碎的知識累加更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實驗與實習要求
實踐教學在鞏固理論教學的成果,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加強實驗、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國各高校由於專業改制和擴大招生,造成教學資源緊張,尤其是實驗實習課程更受到環境資源的限制。想盡辦法堅持做到不減少學生的基礎課實驗時數,堅持教學實踐環節必須有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點。
在進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建設時,必須注重加大教學硬體資金投入,使實驗儀器設備水平上檔次,努力提高實驗手段,選擇科技含量較高的實驗,給學生觀察、動手提供優越的條件,這對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儘快提高專業素質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添置一些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建設較高檔次的實驗室;另一方面,加強實習基地建設,使高年級學生的實習緊密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使學生們通過參加實際項目的攻關,學到了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生們實際科研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實習經費不足的問題。
師資隊伍建設
現代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或者發展戰略研究人才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主導力量,必須作為中國科教工作、知識分子工作的重點來抓,建設大量的能夠適應知識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創造性的科學技術研究或發展戰略研究的人才隊伍,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具創造性的師資隊伍。
由於中國地礦行業不景氣,在學校里很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不太安心地質類專業的教學,相當一部分教師改行或調離本專業,使得相當一部分學校出現優秀師資短缺,在很多程度上影響了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發展。
要根據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支熱愛地學教事業,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專業水平,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首先,要提高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包括學歷層次、理論水乾和創新實踐能力,從而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優化本專業教育師資隊伍的結構,包括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等。要採取措施在設有地質工程專業的學校建立一支完整的學術梯隊,包括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具體措施包括提供研究經費、提高地質類教師待遇。同時,加大對年輕教師的科研、教學水平培養提高,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推動地質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堅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積極引導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如果教師科研能力低,學生的創新能力必然就差,素質教育難以順利推進;形成這種局面,與中國以前形成的"重教書、輕科研","忽視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學轉化"使"教育教學與科研相脫節",認為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教好書,搞科研是不務正業的認識有著直接的關係,這種片面的指導思想直接造就了一大批教書匠,扼殺了一大批教育家的成長,與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學生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發展戰略研究的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要極不相適應。可以這麼認為,教書匠只能夠培養出應付考試的高才生,但在創新能力上卻是低能生。面對眾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都抱怨。這是一個不需要爭論的事實。確立教師堅持教學與科研並舉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學改革發展與國民經濟戰略實施相適應的現實需要。鼓勵教師把科研成果引進課堂,引進教學實踐的全過程,教學與科研並舉,形成既出成果和效益,又培養人才的良性循環的局面,這正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課題研究不斷形成一支熱衷於教學工作又善於運用科學規律指導工作的科研型教師隊伍和科研型管理幹部隊伍。
教學研究與改革
深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知識的不斷更新,使得許多新知識不能及時反映在書本中,這就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
(1)更新教材內容,盡量將與專業發展密切、反映國際國內學術發展前沿和交叉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材,促進基礎課程的通用化。對專業課程進行優化整合,實現專業課程的規範化,同時,加強課程的教材建設,優化教學內容。但也要針對我國各高校所辦地質工程專業的不同側重面,不一定要過分強調使用統編教材,要適當注重各校特色,沒有特色就會丟掉優勢。
(2)教學方法改革,就是要落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避免講授太細,教師要精講、少講,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把課堂講授與研討、模擬、案例教學、實踐等形式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既重視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應重視知識的結構化,讓學生重點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結構和基本方法,要改變"教師-教材-講台-黑板-粉筆"和"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要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單純的"講"向"導"轉變,要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在導學過程中傳授新知識,傳授治學之道。學生的主體作用應從單純地"聽"向有指導的"學"轉變,才能學好知識,掌握方法,增強能力,提高素質。
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還必須學習和借鑒國內外一些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尤其是國外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採用"揚長教育"方法,為優秀學生"加餐",為落後學生"進補"。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交互使用特色教育方法、精緻教育方法、主體性教育方法、互動教學方法、創造教育方法、生動教育方法以及養成教育方法等,這樣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3)改革教學手段,要採用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在改革高校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師生獲取信息水平和科學技術素養等方面均起到了促進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它至少有這樣幾個好處:第一,節約大量板書時間,增加課堂信息量;第二,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三,利用計算機製作課件,可以更加清楚其知識結構,並十分方便地實現各種各個知識點的鏈接,便於學生掌握本學科知識的整體框架和邏輯聯繫;第四,可將教學課件放置於校園網的教師個人主頁上,便於學生的課後學習。還可開設BBS討論區,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課後交流,實現互動式教學。有些大學己對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手段培訓,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絕大多數教師已經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比較熟練地進行多媒體教學,學生的反響較好,教學質量已有明顯的提高。
畢業論文(設計)
把好畢業論文(設計)關,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畢業論文(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設計、處理能力的檢驗和基本訓練,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為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必須特別予以重視。
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我們在向學生提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參考的同時,必須聯繫實際、結合技術改造和科研課題進行,提供多種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案供學生選擇。建立嚴格的畢業設計程序和規章制度。教師要認真管理,能使學生們學到必要的從事科研工作的方法,能對教師的科研工作做出貢獻,能確保教師的科研項目順利進行。
只有通過對上述各個教學環節的嚴格把關,才能保證地質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21世紀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為我國的地質教育贏得較高的聲譽,提高我國的辦學水平。

評估體系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教科書
1. 構建地質工科類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依據針對21世紀對地質工科類專業人才的要求,明確了地質工科類專業的教育培養目標后,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影響培養目標達成的主要因素,這將為建立評估系統的具體結構和指標內容提供依據。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因素是校園與學科基本建設、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實習場地、實驗設備與圖書資料等。校園與學科基本建設對教學質量的影響不言而喻。鑒於師資隊伍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地質工程專業教育以培養能在資源勘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等領域從事資源勘察與評價、管理各類工程建設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教師所在的社會崗位實踐經驗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過程中所應重視的主要環節之一。管理水平是管理者素質和管理規章制度完善程度的綜合表現,它既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可能起阻礙作用,這依管理隊伍的素質和管理制度的優劣而論。實踐表明,無論是辦學條件的改善,還是教師積極性的發揮,抑或是學生良好學風的形成,都同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著密切的聯繫。實驗設施、實習基地是開展地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實驗設施包括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開設條件,實習基地則是指培養地質工程專業所面向的能夠承擔學生技能培訓任務的社會崗位或准崗位。此外,圖書資料、教學輔助工具等也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構建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過程中,上述因素都應該成為必須考慮的內容。
2. 構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原則
(1) 完備性原則
根據評估學原理,一個評估系統的指標體系所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應當包含或覆蓋評價對象的全部本質屬性。地質工科類專業教育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質量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蘊涵的屬性範圍極為寬廣。對它的評估,不能只強調某一方面,而疏漏其他方面對其的影響。就評估內容來說,對目標所包含覆蓋的全部內容,要儘力反映,至少不能遺漏其主要部分。例如,評估一所大學的教學質量,就應同時從教學業績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著手。這就是說,在評估過程中不能只看一些體現教學業績水平,如學生的學習質量等,還應看學校教學過程的質量,包括為確保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領導班子、教師隊伍、生源、經費、設備等。一般說來,教學業績是通過教學過程產生的,是教學過程全部的綜合反映。教學過程質量是源,教學業績質量是流,前者決定後者。如果忽視對教學過程質量的把握,那麼對教學業績質量的評估就難以做到客觀而準確。因此,在評估過程中,應將業績質量同過程質量緊密有機地聯繫起來,使二者互為映照,彼此關聯,共同對教學質量做出切合實際而又全面的評估。
(2) 實用性原則
對地質工科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在理論上可以通過增加評估的維度和有用信息的提取量來做到使評估完備、精確,但這需要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為代價。因此,所編製的評估體系,應在保證評估目標能夠得到體現的前提下,力求簡易,以較少的指標反映盡量多的信息,做到少而精,疏而不漏,並最大限度地少列主觀色彩濃厚的綜合性指標。這樣在評估過程中,就能做到收集信息方便,費時少,主評人員容易掌握,便於配合,減少誤差,從而既能保證評估結果的可靠性,又使評估體系達到簡單、經濟、實用的要求。
(3) 現實性原則
在編製全國地質工科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指標體系時,不能把視角局限在靜止的基本辦學條件和已有業績上,而應同時考慮動態的辦學資源的利用渠道和效率,使評估工作同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發展的歷史現實相一致;同時,還應該考慮不同行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要求,對於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認識,應本著發展的眼光,歷史地看待,並在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上有所反映,從而使教學質量評估能夠真正起到"以評促建、評建結合、重在提高"的作用。
4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人才需求與發展規模
儘管中國有幾十座大學設有地質工科類專業,各學校的招生規模在幾十至百餘名不等,但從社會需求來看,其數量根本滿足不了國家的需要,每年畢業生的供需比達1:2~5,特別是一些地勘基層單位多年沒有招收到地質類專業畢業生,地質技術人員奇缺,很多找礦工作都是返聘離退休人員在"炒現飯",從而導致找礦工作長年沒有突破,中國資源的供需保證程度已滿足不了國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當前特別需要擴大地質類專業的培養規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育部在下達招生計劃時,對設有地質類專業的學校可規定該校必須招收地質類專業學生的指標數,從而保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以上對地質類專業的社會需求情況大概是在2000年-2015年,其實目前(2016屆以後)的就業情況是地質隊都提高標準招收研究生(最後對一大把研究生還要挑選),一是相關人才供大於求,二是為了減少招生麻煩,就業豈止是嚴峻。

高校名單


(1)高校分類:傳統“王牌院校”
中國地質大學(原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原北京礦業學院);河海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同濟大學;
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原北京石油學院)
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等。
(2)學科分類:國家重點學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礦產普查與勘探(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北大學、石油大學;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南大學;
地質工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長安大學。

院校排名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共19所,本次有15所參評;還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級”授權和碩士授權的高校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20所。註:以下相同得分按學校代碼順序排列。
學校代碼及名稱學科整體水平得分
10491 中國地質大學92
11414 中國石油大學87
10616 成都理工大學86
10183 吉林大學84
10290 中國礦業大學
10284 南京大學78
10533 中南大學
10697 西北大學77
10710 長安大學
10247 同濟大學74
10294 河海大學71
10489 長江大學6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學
10674 昆明理工大學
10730 蘭州大學
10460 河南理工大學67
10704 西安科技大學
10596 桂林理工大學65
10112 太原理工大學63
10386 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