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

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

基本概況


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原名“貴州省國土整治與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是1997年4月經貴州省科技廳首批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投入建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2003年1月,經貴州省科技廳批准更名為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並由貴州大學(原貴州工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共建,建設地點為貴州大學蔡家關校區。2005年7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為“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大學)”。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朱立軍教授任名譽主任,宋建波教授任主持工作副主任、陳筠副教授任副主任。學術委員會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黃潤秋教授任主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殷躍平研究員、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朱立軍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焰新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王世傑研究員為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由國內13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此外,還以貴州省內專家為基礎,成立了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王世傑研究員為主任委員。根據實驗室發展戰略、重點研究領域及現有學科特色,該重點實驗室立足貴州,以“岩溶環境地質學”、“岩溶工程地質學”、“礦山災害與國土整治”為主要研究方向,設立岩溶環境地質研究室、岩溶工程地質研究室、礦山災害與國土整治研究室,實驗測試中心(包括地質工程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理化分析測試中心、普定野外觀測試驗站)、技術開發中心,並已開通網站,使用面積近3000m,儀器設備總值為1174萬元。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自1997年4月成立,科研業績突出,學術成就顯著。尤其2003年1月重新組建后,結合喀斯特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需求,主持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重點科技項目、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及社會服務項目等,累計科研經費達1378萬元。已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195篇,獲貴州科技進步獎6項

發展歷程


貴州大學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是貴州大學具有獨立的正處級建制和相對獨立的人事權、財務權的校直科研機構,先後經歷了四個建設及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1997年至2002年12月。1997年4月,經貴州省科技廳首批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投入建設“貴州省國土整治與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
第二階段為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2003年1月4日經貴州省科技廳批准,“貴州省國土整治與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正式更名為“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建設地點更改為貴州工業大學(今貴州大學蔡家關校區)採礦樓三樓,由貴州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主任由原貴州工業大學校長朱立軍教授擔任,宋建波教授任副主任(主持工作),同年5月經貴州省編製委員會批准為正處級單位
第三階段為2005年7月至2008年11月。其中,2005年7月28日,以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為基礎,整合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工程地質教研室、環境地質教研室學科力量申報的“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大學)”正式獲批。2005年9月23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任務書》通過省教育廳組織的論證。2005年12月28日,貴州大學下文成立實驗室組織機構,由常務副校長朱立軍教授任實驗室主任,宋建波教授、吳攀教授任副主任。2007年6月7日,貴州大學下文成立實驗室組織機構,由貴州地礦局局長朱立軍教授任實驗室主任,資環學院院長杜定全教授任常務副主任; 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向喜瓊博士、科技處副處長宋建波教授任副主任。
第四階段為2008年11月以後,貴州大學再次將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正式明確為正處級建制的校直屬科研機構。根據貴州大學處級幹部競聘上崗結果,宋建波教授再次任喀斯特重點實驗室主持工作副主任,陳筠副教授任副主任,以此開始了喀斯特重點實驗室新一輪發展和建設。

研究人員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是貴州大學具有獨立的正處級建制和相對獨立的人事權、財務權、研究生招生培養權的校直科研機構,及以中青年為主、由高學歷人才組成的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學術群體。有固定研究人員16名,客座研究人員22名。其中,固定研究人員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講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具有碩士學位者5人;省管專家2人(朱立軍、宋建波),省優秀科技人才2人(朱立軍,宋建波),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宋建波)。已經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的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學風嚴謹的學術創新團隊。擁有“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地質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岩土工程”和“地質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項目博士后工作站;“地質工程”和“環境工程”2個工程碩士學位點,截止2009年初,已招收4名博士后、9名博士生、50餘名碩士生和44名專業學位(工程碩士)研究生,是中國西南地區地質工程、岩土工程、環境工程領域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朱立軍 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立軍,男,1958年11月生於貴州都勻,江蘇南京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省管專家。198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十六大代表。1982年畢業於貴州工業大學地質系地質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1987年貴州工業大學礦床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環境礦物學博士。1982年元月留校任教,1988年至2004年7月,歷任貴州工業大學地質系黨總支副書記兼系副主任、系主任、副校長、校長。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曆任貴州大學常務副校長(正廳級)。2007年2月任貴州省地礦局局長。2008年7月任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廳長。2003年1月至2008年11月任貴州大學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學術委員會顧問。
宋建波 博士,教授
宋建波,男,1972年1月7日生,河北遷西人,工學博士,中共黨員。1994年畢業於西南科技大學地質礦產勘查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3月、1999年4月畢業於昆明理工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分獲工學碩士、博士學位(碩士期間研究方向為地質力學,博士階段為岩基工程)。2002年7月由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博士后出站後到原貴州工業大學任教,2002年12月破格晉陞教授。歷任貴州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8年11月任貴州大學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省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主持工作副主任。

目標定位


喀斯特重點實驗室的總體定位是:“立足貴州,服務西南,面向世界”。緊密結合中國西南地區以岩溶為特色的獨特地質環境條件,針對岩溶區“固、液、氣”三態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特點,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力爭將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為中國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在西南地區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后的又一重要科研基地,爭取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較大影響的岩溶工程地質學與岩溶環境地質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以及中國尤其西南岩溶區重大科技項目研究和先進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的重要基地。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學科具有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相結合、多學科交叉滲透與高技術集成相融合的學科特點。喀斯特重點實驗室以“岩溶環境地質學、岩溶工程地質學”為兩大主幹學科和主要研究方向,圍繞貴州及西南喀斯特地區相關科學前沿問題和關鍵工程技術,凝鍊學科方向,匯聚學科人才,構築學科高地。其中:
1、岩溶環境地質學
岩溶環境地質學是基於中國西南岩溶地區獨特的地質環境條件,以岩溶環境地球化學、岩溶水循環與淺表層岩溶作用的研究為核心,探討岩溶地質環境形成機理及其演化過程的學科,是岩溶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的交叉學科。該研究方向下設“岩溶環境地球化學”和“岩溶地下水系統及環境演化”兩個子方向。
(1)岩溶環境地球化學:面對中國西南岩溶區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退化、石漠化和岩溶地下水污染等問題,針對中國西南岩溶區獨特的地質環境特徵與社會經濟活動狀況,將環境科學地球化學融為一體,將現今的岩溶環境現象與漫長的岩溶地質歷史演化、地球環境系統的自然演化與人為影響緊密結合,以地球化學理論和方法為研究手段,從岩溶環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出發,探討岩溶區化學元素、同位素及化合物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各圈層間的遷移和循環規律及其對岩溶地質環境系統的影響;以地質歷史理論和方法為研究手段,從全新世陸-氣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出發,探討岩溶地質環境演化過程。該子方向的研究目標是:①闡明岩溶區淺表層各圈層間物質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②闡明岩溶區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其控制過程機理;③闡明碳酸鹽岩風化成土機理及其資源環境效應。
(2)岩溶地下水系統及環境演化:岩溶地下水系統是以岩溶地下水為主體、以水循環為核心、由碳酸鹽岩-土-水-生物-大氣構成的物質-能量傳輸和轉換系統,是一個典型的開放系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相互作用的耦合關係在亞熱帶岩溶地下水系統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是岩溶地區的系統性、整體性和複雜性最為典型的表現。因此,岩溶地下水系統環境演化已經成為國際岩溶學、水文地質學和環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領域,是全球變化和全球地下水循環演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岩溶地區國計民生的現實課題。該子方向的研究目標是:①闡明岩溶區水文地球化學演化及生態環境效應;②提出岩溶地下水系統污染與生物修復技術;③闡明岩溶水文地質學原理與方法;④提出岩溶地下水預測與開採技術。
2、岩溶工程地質學
岩溶工程地質學是研究岩溶地區人類工程活動與岩溶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作用,以便合理開發和妥善保護岩溶地質環境的學科,是岩溶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的交叉學科。該研究方向下設“岩溶區地質災害與防治”、“岩溶區重大工程岩土體穩定及其工程環境效應”、“岩溶區重大工程選址理論與方法”三個子方向。
(1)岩溶區地質災害與防治:西南岩溶地區歷來是中國地質災害頻發、生態退化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岩溶區因其獨特的岩溶地質環境條件,同時由於資源開發等人類工程活動空間不斷拓展、規模日益擴大,從而導致人-地關係失調,致使岩溶地質災害數量多、災種全。頻繁發生的岩溶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威脅,並直接影響到岩溶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成為中國西南岩溶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之一。同時,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不斷深入,岩溶區的人-地矛盾愈來愈突出,人們賴以生存的岩溶地質環境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以石漠化為代表的岩溶環境地質災害已經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迫切需要在岩溶地質環境形成機理及其演化過程研究的基礎上,面向岩溶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廣泛吸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闡述和協調人類工程活動與岩溶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為主線,立足岩溶工程地質過程分析,深入開展岩溶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研究、災情預警、災害評價與綜合防治措施研究,為岩溶區全面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該子方向的研究目標是:①闡明岩溶地質災害形成演化機制與成災機理;②建立岩溶區區域地質災害評價原理與方法;③實現岩溶地質災害監測與多災種聯合安全預警;④實現岩溶地質災害動態模擬與預測預報;⑤實現岩溶地質災害治理智能設計與技術集成;⑥闡明喀斯特石漠化發生機理並提出其綜合治理技術。
(2)岩溶區重大工程岩土體穩定及其工程環境效應:該研究領域直接面向西南岩溶區經濟建設主戰場,結合重大工程建設的具體實踐,充分運用當今國內外先進的野外調查方法與測試技術、室內分析與試驗手段、大型地質體物理模擬、二維和三維數值模擬與模擬、非線性科學與現代統計等多方面的分析理論與方法手段,立足於解決中國西南部岩溶區水能與資源開發、公路、鐵路和機場建設、礦山開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水庫水壩建設等大型工程建設中的岩土體變形和穩定性問題,並通過工程實踐促進岩土體穩定性分析理論的不斷進步和技術方法體系的不斷創新。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岩溶區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互饋作用機理及對策研究,以協調人類工程活動與岩溶地質環境的關係,保護岩溶地質環境,減輕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和威脅,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該子方向的研究目標是:①進行喀斯特地區天然斜坡與人工邊坡穩定性評價並建立其加固處理技術體系;②進行喀斯特地區隧道及地下工程圍岩穩定性評價並建立其加固處理技術體系;③進行喀斯特地區岩基穩定性評價並建立其加固處理技術體系;④闡明人類工程活動的環境效應與岩溶地質環境演化間相互關係、相互作用機理,並提出相應處理對策。
(3)岩溶區重大工程選址理論與方法:因岩溶區獨特的地質環境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社會經濟活動,導致岩溶區水利水電、鐵路公路、機場和礦山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在岩溶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過程中,岩溶區勢必有眾多的重大工程建設活動。如喀斯特大省貴州省“西電東送”工程中,需修建大量的水電站和火電廠,及其眾多的基礎配套設施;打通“西南出海通道”工程中,就需修建上千公里的高等級公路鐵路;開發喀斯特礦產資源過程中,需建設大量的規模不等的礦山;打造“喀斯特生態旅遊”項目中,需修建眾多的機場。這些重大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到諸如岩溶區地質構造與地震,岩溶水循環與岩溶滲漏、岩溶涌水突泥,岩溶固體物質運移與岩溶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與喀斯特生態惡化、人地矛盾突出等,並進一步導致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為此,針對岩溶區重大工程活動,結合岩溶區獨特的地質環境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社會經濟活動,開展“岩溶區重大工程選址理論與方法”方向研究。因此,該子方向的研究目標是:①闡明岩溶區獨特的地質環境條件與重大工程活動間相互關係與相互作用機理,並提出處理對策;②闡明岩溶區重大工程活動與社會經濟活動間相互關係與相互作用機理,建立岩溶區重大工程活動社會經濟評價理論與方法;③建立岩溶區重大工程選址理論與方法。
在發展“岩溶工程地質學”、“岩溶環境地質學”兩大研究方向的同時,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將“礦山災害與國土整治”作為發展的第三個研究方向,並開展以下方向的研究:(1)煤礦瓦斯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2)岩溶地區礦山開採地質條件與地質災害研究;(3)礦壓控制及動力區劃研究;(4)國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