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樓主榮獲奉政大夫(同知職銜)時,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許應騤親授的。
大夫第[嶢陽大夫第]
泰山樓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動工興建,清光緒三十年(1904)建成,除屋面曾於1947年進行翻修外,均為原來建築,歷經一百多年,保存完好。主樓二層,均為十房間二廳一天井,二樓採用外環廊式設計,別具一格。左護厝四房二廳一天井,右護厝五房二廳一天井。主樓及護厝外牆全部用花崗岩漿砌,內牆體為土木結構。每個房間正面牆均為杉木板。天井全部用石板鋪成,一樓地板均為三合土(石灰、沙、黃土),二樓地板均為杉木板。一樓牆體厚度為1.2米,二樓牆體厚度為0.8米。上廳六根圓形杉木柱從一樓直通二樓,長度超過9米。上廳和下廳屋架均為斗拱結構,雕刻各種動物、人物和花草,形象逼真,雕工精細。二樓面向天井那面安裝18個窗,34片窗戶均為精雕細刻的柳絲條或梅花狀結構。
泰山樓大門上方,嵌著一方石匾,長1.5米,寬1米,楷書陰刻“泰山樓”三個大字,右側小楷陰刻“大清光緒甲辰年造”,左側小楷陰刻“仲春林心存書”(泉州市舉人)。二樓大廳上方懸掛一塊“大夫第”匾額,大廳正中懸掛著樓主及其二位夫人的全身彩色畫像三幅,雖歷經百年,仍色彩艷麗,人物栩栩如生。
2、歷史沿革
大夫第[嶢陽大夫第]
樓主王三言生於
道光十六年(1836),字永信,謚泰安。
同治十年(1871)把自己生產的茶葉挑運到漳州、廈門銷售。光緒二年(1876)在廈門開設梅記茶行,批零兼營,聘請英語翻譯,銷售業務從國內擴大到國外,與東南亞和歐美客商成批交易,一躍成為內安溪首富。
大夫第[嶢陽大夫第]
樓主經營茶葉五十年,開拓創新,事業有成。其經營有三個特點:一是亦商亦農。樓主從小茶販發展到開茶行,經營範圍從國內拓展到國外,自始至終堅持亦商亦農,從不間斷,因而創造
烏龍茶布巾包揉和燉火技術。二是出奇制勝。樓主為進一步拓展歐美茶葉市場,並把大箱散裝改為小包裝,即用小木板箱(內有襯罐)內裝小茶包,因木箱形狀似斗,故稱“
鬥茶”。三是開拓創新。樓主大膽開拓海外茶葉市場,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遣季子王金玉創辦泰山茶行於台北市,民國五年(1916),遣孫王炳炎開設梅記茶行於吧城(印度尼西亞的王梅記茶行、商標老言號)。民國七年(1918)增設茶行於安南(越南)。
大夫第[嶢陽大夫第]
民國十年(1921)王三言無病而終,享年86歲。之後,其後裔以泰山樓為根據地,繼續拓展海外茶葉市場,如新加坡有王光南創辦的南美茶行,印尼有王炳文創辦的梅記茶行,台北有王炳京創辦的聖峰茶行、王光遠創辦的梅香茶行,香港有王孝紐創辦的梅美茶行、王國梁創辦的集友茶行,澳門有王國益創辦的道記茶行。1945年新加坡舉辦茶業評獎活動,王聯丹的“泰山峰”牌鐵觀音獲金獎,得金牌一面,金筆一對。
大夫第[嶢陽大夫第]
樓主茶農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廣行善事,扶貧濟困無數,其中有三件事,意義深遠。一是資助出洋。公開宣布凡要往海外謀生的堯陽鄉村民,廈門梅記茶行免費提供食宿,並贈送前往香港、台灣及南洋(東南亞)的船票。堯陽鄉有許多村民得到樓主的幫助,移居海外。二是興辦學校。1892年聘請二位私塾老師,在梅嘉居創辦私立學校,免費供族人子弟就讀,並為路途較遠的學童提供免費午餐。現尚存當年學校印章一枚,
篆書陽刻“安溪縣松堯保國民學校鈐記”。三是、修築道路。光緒十九年(1893),樓主花巨資把堯陽至林東的5千米羊腸小道修築為1米寬的石板路,並修建雨亭一座,為十里八鄉提供方便。
海絲之路使王三言發展成為聞名遐邇的茶商。如今王三言的後裔繼續為
鐵觀音香飄海內外盡綿簿之力。如王曼源於2002年和世界愛茶人士共組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任創會會長。王大偉創辦中閩弘泰茶葉專業合作社,2009年入駐淘寶商城(天貓),被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評為2012全球十佳網商。王振忠2005年編著出版《閩南烏龍茶》, 印尼雅麗王孟眾的王梅記茶廠年產量90噸。
3、與海絲的關係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安溪茶是“海絲”的重要符號,南岩村是
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泰山樓是享譽海內外的梅記茶行發祥地,其獨特的茶元素具有不可替代性。清末民初,梅記茶行是安溪最大的茶行——當時安溪所產鐵觀音,有一半以上是通過梅記茶行銷往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王三言子孫在東南亞各國經營茶葉,現有海外後裔300多人。泰山樓是鐵觀音走向世界的歷史見證。2015年春、央視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以茶葉家族發展為線索到泰山樓拍攝古法炒茶、民間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