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

廣東省揭陽市大夫第

徠位於揭陽市揭東區港畔村長利圍的“大夫第”,是一處前後罕見的潮汕古建築。該建築座西南朝東北,始建於清末(1901年),民國元年(1912)壬子由江萬里第二十三代孫江建升建成。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5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790平方米。

名詞解釋


大夫第為柱樑構架,瓦屋頂貝灰牆圍護建築。

內容介紹


港畔村大夫第
港畔村大夫第
中軸線布局三進四合院式民居格局,由99個間民居房屋構成,為傳統的潮汕“百鳥朝凰”民居格局。大夫第分為三個基本院落,前後為廳,中間天井露天,房間向心內聚,院落依次為前門、書齋、大門、前廳、中廳和后廳、子孫門和巷包等,整座民居前有埕場和風水池塘,左側有更樓遺址。建築四周前門四周的房間和巷包厝包圍一圈,形成一個長達66米,寬達54米的封閉三層方型圍屋。
從前門、書齋、大門、前廳、天井、中廳、后廳到子孫龍虎門以及包巷厝,整個大夫第組合嚴整,結構穩定剛健,具清代建築風格和潮汕地方特色,又受民國初年西風東漸的影響,在局部裝飾了一些西洋風格的線條和裝飾品等。建築飛檐鱗瓦,氣派豪華。整座建築四周前門四周的房間和巷包厝包圍一圈,形成一個長達66米,寬達54米的封閉方型圍屋,分為外包巷、內包巷和主體建築三層。整座建築布局通風,採光充足,疏密有當,現有建築92間,前門為凹肚門樓,兩側為房間共12間,房門朝內圍護,入門后埕場左右兩側各7間,包括兩側分別建有一座書齋5間,前門、大門、書齋間形成的面堂埕場佔地720平方米,非常寬敞。大門屋頂為分心架梁的假二重檐硬山頂。主體建築共13間,前廳、中廳、后廳分別為三座四點金共同組成,前後二個天井兩側分別各建一座“扒獅”,共4座扒獅。形成一個天井內加二個小天井的格局。巷包為分兩層,內層巷包共27間,分別為兩側9間,后包9間。外層巷包煙為33間,分別為兩側11間,后包11間。整座建築如果再加上沒有圍護的柱間開間,則全部為99間。因為封建禮法的限制,所以只得在圍屋外建造1間更樓,全部才有100間。所以稱之為“百鳥朝凰”。
大門面闊五間,正門門額匾為石刻“大夫第”三字,背後為“克紹箕裘”四字,落款為“民國元年壬子孟冬月立”。門前馬面牆為彩繪書畫詩文,瓜柱斗拱飾木雕。大夫第內屋頂正脊、垂脊、戧脊施灰塑、嵌瓷,瓜柱架梁間飾木魚、花鳥、人物、戲曲等木雕、彩繪,門樓肚等飾石雕、組成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世界。
港畔村大夫第是揭陽勞動群眾建築藝術才華的體現,有較高的藝術和建築科研價值。潮汕建築中,最為多見的是四點金下山虎等,而“百鳥朝凰”因為營造房屋數量巨大,多見於商賈,捐得一官半職之後興建。因此,港畔大夫第對於研究清末民國初潮汕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文化、社會思潮,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同時對於研究建築蘊含的傳統理論也具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