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健康

人體生理功能上健康狀態的總合

生理健康就是人體生理功能上健康狀態的總合。“生理健康”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為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室,由公司配備專業的醫護人員,開設生理健康課程,對青春期孩子生理上出現的各種變化進行及時科學的指導,對他們的各種生活習慣進行規劃,從而保障孩子們的生理健康。

簡介


心理健康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
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
馬斯洛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範圍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在中國,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據調查, 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吳瑞華研究員認為,缺乏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諮詢與壓力管理專家郝濱老師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當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擾,準備選擇一位心理諮詢師走入諮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具有相關專業知識,有豐富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經驗,閱歷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諮詢師。

定義


心理健康
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表現特徵


心理健康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
意志品質
心理健康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係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評價標準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

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分類標準

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癥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社會適應性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標誌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誌是:1、身體、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積極品質

第一位的品質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
第二種品質是和諧,是內心的和諧。所謂的內心和諧就是指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對事物的認識,對自己眼前的處境,對將來追求的目標,還有所能夠做的,這各個方面的事情之間能夠達到協調。
第三種品質是自尊感。所謂的自尊感,簡單講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夠喜歡自己。
第四種品質是個人的成熟,是指在處理自己的問題,人際關係,環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處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的時候能夠非常得體。
第五種品質是人格的完整。
第六種品質是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第七個種品質是有效地適應環境。
第八種品質是在環境中保持獨立。這兩個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一方面要適應環境的要求,同時還要保持獨立。這個獨立就是說要給自己一定的空間,一定的調整自己行為的空間。一方面順從了環境,同時又保持了獨立性,既服從又能夠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麼怎麼處理好這個度呢?我想這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地汲取經驗,不斷地觀察,不斷地學習。

標準

一、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白天思維清晰,注意力高,適於工作;晚上能進入睡眠,以便養精蓄銳,第二天工作。如果一個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著覺,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處在紊亂狀態。
二、意識水平。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註於某種工作,不能專註于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
四、心理活動強度。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動耐受力。這是指人的心理對於現實生活中長期反覆地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是一次性的強大劇烈,但卻久久不消失,幾乎每日每時都要纏繞著人的心靈。
六、心理康復能力。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準。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九、社會交往。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誌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癥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於一種躁狂狀態。
十、環境適應能力。環境就是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係等等。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心理健康
將這10條標準綜合起來考察,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中國另一位知名心理學家許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個標準。就是:體驗標準、操作標準和發展標準。這三個標準,也要聯繫起來綜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體驗標準是指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為準,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應,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或社會功能(如工作及學習效率高,人際關係和諧等)。
發展標準著重對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時間縱向考察分析(而前兩種標準主要著眼於橫向,考慮一個人的精神現狀)。發展標準指有向較高水平發展的可能性,並且有使可能性變成現實的行動措施。
馬建青

七標準

一、智力正常。
二、情緒協調,心境良好。
三、具備一定的意志品質。
四、人際關係和諧。
五、能動地適應環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齡特徵。
以上列出了對於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標準的不同的解釋。儘管表述不同,但總的原則也差不了多少。
心理健康標誌
劉厚松博士提出心理健康的表徵

處事態度


1.面對所有人事物都抱著你好、我好、世界好
2.經常懷著“如何才可以更好?”的態度
3.經常思考如何可以提示自己的能力
4.困難時刻具備堅持的意志
5.保持靈活的態度
6具有創意和幽默感

與時俱進


1.對新生事物保持興趣
2.保持積極、正向、樂觀的思維方式
3.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適應新環境
4.常問“為什麼----?”、和“如何-----?”的問題
5.不滿足簡單的了解,可以深入探索和深度思考問題
6.具有嘗試的勇氣和行動力
7.不推卸責任,凡事尋找自我責任

自我管理


1.自己可以做到的,不藉助他人之手
2.自己希望實現的,自己去爭取和創造
3.以能夠自我照顧為榮
4.在思想和行為上愛護、尊重和接受自己
5.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6.有效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事物
7.凡事以積極正面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模式
8.行事符合社會道德規範

人格定位


1.認識自己擁有和未有的能力
2.可以改變妨礙自我成長和進步的信念
3.具備有效的表現能力——從容面對現實
4.肯定自己具有和他人同樣的資格,同時肯定他人具有與自己同樣的資格
5.尊重每一個人,包括本人的能力不足
6.認識和珍惜自己同樣可以對世界帶來積極影響

情緒控制


1.內在的認同和接受情緒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具備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並能夠將自己的情緒引向積極方向
3.關心、關注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4.即使自己或他人有負面情緒,也可以從積極角度提煉出負面情緒的正麵價值
5.以積極、正面和坦然的態度接受“失敗”、“失去”

人際關係


1.具備有效表達自己思想、訴求和意志的能力
2.能夠主動與他人交流、接觸與互動能力
3.愉快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
4.能夠平和處理他人的不良行為
5.在公眾面前可以順暢表達
6.清晰的談判辯論能力

異常心理


憂鬱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陝隘

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生理心理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衝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學習類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係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3.與父母的關係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青春期心理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複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誌。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挫折適應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係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係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狀態。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誌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係良好,能適應環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準,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

改善技巧


心理健康-促進
每天做5件簡單的小事,就能幫助我們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這5件事分別是:
1.與他人聯絡感情。與家人、朋友、同事和鄰居發展良好的關係,可以豐富你的生活,並給你帶來幫助。
2.保持活躍。做運動,培養愛好,如舞蹈和園藝,或者僅僅是養成每天散步的習慣也可以使你感覺良好,促進身體的靈活性和身心健康。
3.保持好奇心。注意觀察日常生活的美麗和不尋常之處,學會享受時光並思考,這將幫助你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4.學習。學習樂器或者烹飪等等。挑戰和成就感會帶來樂趣及自信。
5.奉獻。幫助朋友和陌生人,將你的快樂與更廣泛的社會聯繫在一起,你將從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