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原子城的結果 展開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下轄鎮
原子城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原子城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總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它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在這裡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
原子城建於1958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均誕生於此,故稱為“原子城”。"原子城"是原"青海221廠"所在地。1995年5月15日退役,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西海鎮,現為海北州府所在地。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3/m036091c58ba70cba828428e3f56086bb.jpg)
原子城
在五十年代,中國的最高決策者們提出,中國不能沒有原子彈,就這樣,中國踏上了研製原子彈的艱苦旅程。
首先是選址,經過再三選址,最後,選定了——青海省海晏縣的金銀灘,對外稱二二一廠。總面積570平方公里,這裡便成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在金銀灘這片1170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原上,國營二二一廠基地的建設者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頭頂藍天,腳踏草原,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基地傾注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鄧稼先、王淦昌等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協同、無私奉獻;樹立了不畏強權、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團結拼搏、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1964年10月16日,實驗成功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裡誕生的。
根據國家戰略部署的調整,1987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撤消國營二二一廠的決定。至此,國營二二一廠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緩緩地落下了莊嚴而神秘的帷幕。為了紀念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在西海鎮,豎立了一塊紀念碑。當你走進西海鎮,你也許會發現它太平凡了,也許這平凡的後面就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就在這平凡設施的後面,都有一個神秘光環,每一座建築都有一段光輝的的歷史,每一位建設者都會講一段動人的故事。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0/me0a96940d730659858c49c298f3f2e94.jpg)
原子城
1956年,中央政府決定建設核武器研製基地;
1957年,在全國選址;
1958年6月,毛澤東指出:“原子彈就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1958年7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批准了核武器工程選址報告——選在青海海晏縣金銀灘。
1958年11月,代號為221的中國核武器工程正式啟動,大批建設者和科研工作者舍家為國,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彙集在金銀灘草原。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87年,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作出撤銷221廠的決定。
1993年,基地退役后整體移交青海省,成為世界上惟一主動退役的核武器研製基地。
![城市景點照片2](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0/m80cbdde256bf15994d7449329aea5a1b.jpg)
城市景點照片2
1996年,省委、省政府批准221廠基地舊址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1年原子城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原子城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7年4月3日,原子城紀念館正式開工建設。
2009年5月20日,原子城紀念館竣工驗收並交付使用。
2009年5月26日舉行原子城紀念館開館儀式,正式對外開放。
為了充分利用好這筆寶貴的精神、文化和物質財富,州委、州政府科學決策,制定了“保護、開發、建設”並重的指導思想。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8/m488108fafffb9f3bf184f81b1b09c365.jpg)
原子城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5/mb5179a3e6b057b9bd944088ef132365a.jpg)
原子城
爆轟試驗場是專門用於爆轟試驗的場所,由於試驗的目的和規模不同,試驗場由6個整體澆築的鋼筋混泥土機械室、炸藥或武器存放室、觀測室、鋼板試驗牆、土質防護坡、砂坑等構築物組成的試驗工號以及1個天然臨時試驗靶場、2個試驗廢物掩埋坑等三部分構成。分別進行爆轟衝擊波試驗、核武器試驗、常規武器試驗。1964年6月20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1冷爆試驗就在這裡的656工號成功進行;當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
爆轟試驗場的三個展廳,通過實物、蠟像、模型、圖片、影像等,生動展現了當時進行各項爆轟試驗的工作場景。別看這只是一座低矮的混泥土建築,它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試驗場附近,海北藏族自治州於2008年10月新建了一堵浮雕牆——《民族的脊樑,國家的驕傲》,正中是原子彈爆炸時升騰起的蘑菇雲,兩邊鐫刻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立下赫赫功勛的10位人物: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陳能寬、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亞、郭永懷、程開甲、于敏。
進入金銀灘-原子城景區(爆轟試驗場)可以購買青海金銀灘套票,套票160元/人。其他遺址不設門票。優惠政策 A.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1米以下免費;71周歲以上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B.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1-1.4米、60至70周歲之間老人(憑老年證或身份證)、現役軍官憑軍官證購景區優惠票(上述優惠政策,需到景區自行購買)。
![原211廠](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5/m35eb7c55bf2cec3ab734d464b2d7ba64.jpg)
原211廠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d/m3da9566ef16b166a52c4d9d082685321.jpg)
原子城
基地舊址分為甲乙兩區,乙區在海晏縣城,主要是生活區,甲區是現西海鎮(原子城),是基地政治、文化、科研、生產中心,甲區有十八個縣級單位,簡稱“十八甲區”。
西寧有直達海晏縣西海鎮的車。西寧長途汽車站位於建國路北頭,距離火車站以南約600米。
西寧長途客運站有直達西海鎮的班車,23元/人,2個小時左右。
2018年7月9日,Y981/2次“中國原子城號”紅色旅遊列車正式開行。“中國原子城號”旅遊列車暫定7月9日至7月31日開行(8月及以後開行時刻待定),客票預售期為提前10日(含當日),僅在車站售票。
西寧至中國原子城(即西海鎮原221廠3分廠,位於海北鋁業附近)的Y981次列車每日7:00從西寧站發車,8:20抵達中國原子城站;中國原子城至西寧Y982次列車16:55從中國原子城站返程,18:12抵達西寧站。單程票價8.5元。
充分保護好原有的廠房和設施,主要分場相繼派專人保護,鐵路、廠房、住宅、社會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至今保護完好,並得以有效利用,為自治州的發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鐵路、上星站、爆轟試驗廠等一批文物價值較高設施得到了保護和利用。
主要是充分利用廠房、設備進行招商引資,並取得可喜成績。三分廠,現利用改擴建為年產13000噸鋁錠的海北鋁業有限公司和棗莊、濟寧兩個年產5000噸碳化硅廠;一分廠,原為無線電、鈾部件加工車間,正在進行招商引資;二分廠,原為火工、核武器組裝廠,現為良種牲畜繁育基地;四分廠即熱電廠,通過技術改造后,現為年發電量為1億度的西海熱電廠、承擔著海北鋁廠、西海鎮的供電供熱;退役工程竣工紀念碑(核廢料處理坑)、基地紀念碑、基地展館已開闢成為原子城主要旅遊景點;原科技樓、圖書館、影劇院等十一處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被海北州有效利用。
建設隨著州府遷址工作的結束和西海鎮政府的成立,自治州政府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小城鎮建設的有利時機,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現有330千伏輸電線路與西寧大電網相聯,橫穿自治州的315國道現被提級改造為二級公路,移動通信覆蓋全州90%的鄉鎮,湖東旅遊公路、西柳公路、茶默公路的建成通車,使西海鎮的公路網路初步形成;以城鎮道路改造,辦公、住宿樓平改坡工程的實施、中心廣場、居民小區建設的啟動,使西海鎮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新型的草原新鎮。旅遊業異軍突起。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8/m5846e17c4c3566d83e34834058828744.jpg)
原子城
大型活動豐富多彩。鑒於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留存,自治州把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培育,放眼長過錯,立足當前,及時爭取籌辦旨在宣傳海北、挖掘文化遺產、展示自治州精神面貌的一系列的大型旅遊文化活動。主要有每五年一次的全州農牧民運動會,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公路賽,王洛賓音樂藝術節。這些盛大活動的成功舉辦,有力宣傳了海北,提升了海北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展覽館——世人了解海北的窗口。根據原子城擁有的旅遊資源狀況,州旅遊局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深挖掘、廣吸收、選精品、勤推介,改造、建設了紀念碑園林、基地展館;同時在尊重歷史,依照歷史的前提下,興建了王洛賓生平展館、原子城展館、西王母殿廳,作為原子城的主要窗口向世人展示,經過近兩年的運行,收到較好社會和經濟效益。原子城已成為繼青海湖、塔爾寺之後中省又一著名的旅遊景區。
原子城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海湖的組成部分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 示範基地。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位於海北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腹地,315國道穿行城區,距省會西寧僅80餘公里,是建築類人文風景旅遊區。
原子城紀念館的外觀設計,源起於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生產廠房。在建造的過程中,紀念館巧妙地利用了北高南低的地形,將紀念館的一部分置埋於地下,從而形成了掩體的效果。紀念園則用雕塑、道路、紀念牆等元素,展示了核武器研製基地的輝煌歷程。宏大的敘事和微觀的刻畫在這裡得到了巧妙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子城紀念館無疑就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基地展覽館共有七個展室,第一展室:基地創建的背景;第二展室:基地創建的過程;第三展室:兩彈爆炸成功;第四展室:輝煌成就;第五展室:光榮退休閑;第六展室:化劍為犁、和平利用;第七展室:西海新貌。
展室通過大量圖片生動地再現了基地的建設、發展,吸引著大批中外旅遊者來這裡觀光探秘。
天空湛藍,白雲悠悠。車入西海,離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越來越近。在三株蒼翠的松柏樹的圍攏之中,有一座古銅色的雕塑映入眼帘,無論是誰靠近它,那暖暖的黃銅色都足以溫暖心靈。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7/m27b26e4337ced19bdbe4f2fa7a673985.jpg)
原子城
《聚》出自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王培波教授之手。除了主題雕塑《聚》,《高瞻》《遠矚》《眾志成城》《群策群力》等情景雕塑也是王培波的力作。這些雕塑雖然是凝固的,它們背後卻流動著原子城歷史上的感人片段,展現了建設者們對信念、對事業的忠誠。
沿著長約1300米、碎石鋪就的“596”之路漫步,“信箱”徐徐地講述著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一位正將信投入郵箱的妻子和離她不遠處正倚牆讀信的丈夫,將寫實與抽象相結合,用詩意的語言再現了這個感人的故事。堪稱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整體設計中的一個高潮空間。
這就是王培波的設計帶給大家的感動:透過瞬間的生命狀態,折射出對生命、對信念澄徹的觀照。
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紀念館南立面中間鑲嵌著三處銅質浮雕,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整組浮雕發出的青銅綠色與紀念館以天然石材為主的外立面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在廣袤的草原上熠熠生輝,為美麗的金銀灘平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組浮雕作品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杜宏宇教授的嘔心之作。
在杜宏宇看來,自己設計的浮雕作品方案之所以能從5個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是有其必然性的。
接到命題后,杜教授富有創意地對“核能與銅文化”的概念進行解讀。他在接到任務的半年時間內多次來到青海,並嘗試採用過多種表現手法,創作過程中曾幾易其稿,但他最終確定了三個主題。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2/m12ac4f60e88f325bdea4de6c12af6bb1.jpg)
原子城
用具體的形象語言體現一個形而上的生命概念,折射出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足見杜宏宇匠心獨運的可貴。這次的設計過程對他而言也是個難得的學習過程,而前後在金銀灘草原上一個多月的生活、工作經歷,使他為海北、為青海的美深深陶醉。他說:“兩次來到這裡都有著不同的美的享受,我很興奮。其實我所看到的只是青海之冰山一角,我嚮往著領略更多青海之大美!”
在接到設計任務前,青海對於朱育帆而言是一片空白。通過查閱大量資料以及前後16次的實地考察,他對青海、對海北、對原子城有了深刻認識。英雄們憑藉著信念與毅力,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迹,留下了感人的故事,成為朱育帆用之不竭的創作之源。
朱育帆自己意圖通過園林景觀的設計來再現、映襯那個時代的精神,並體現中國人追求、捍衛世界和平的信念。紀念園園林景觀設計圍繞的主旨為“和平”,也契合了當下的和諧理念。
園區分三個段落,有南段的紀念館與紀念廣場、中段的“596”之路、北段的紀念碑園。紀念館與“596”之路及和平之丘沿中軸對稱,與南北兩端相呼應,突出紀念園的縱向主軸。“596”之路則以長300米的耐候性鏽蝕鋼板牆和1300多米的碎石路,組成獨特的空間表現方式,象徵著核武器研製的歷史征程。當漫步於這一啟承轉合的空間敘事軸線中,就能體會到原子城的獨特歷史和成就。雖然整組設計擷取了原子城歷史上的若干片段,但仍然具有較強的整體性。
值得一提的是,園林設計充分保護了場地中見證了新中國核武器歷史背後英雄的51棵大青楊樹,它們被有機地融入園中,更是為了那一份銘刻於心的深深的懷念。
朱育帆說,尊重傳統是自己一貫的原則,但他並不會因此而拘泥於傳統,他會因時、因地制宜,將傳統的相關東西轉換為現代語言並運用於設計當中。
秉承“本土化、環保化”理念,在對紀念館牆體、廣場及雕塑的選材上,朱育帆盡量採用本地材料,欲以此來塑造一種基調。而這個基調所強調的,則是美麗的金銀灘草原所獨有的雄渾壯美。
![測量探頭](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5/mc585021c02710038abc4b5b1bb1d2244.jpg)
測量探頭
共和國的導彈研製事業,同樣也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1967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中程地地導彈; 1970年1月31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自行設計的遠程地地導彈;而入駐原子城紀念館的東風二號導彈不僅是這段歷史的見證,更因為這枚導彈曾經在1966年10月27日在我國本土完成了帶核空中爆炸試驗而成為了共和國核工業發展史的見證。
221廠撤銷后,大部分職工和設備分別安置到了四川綿陽、河北廊坊等地。他們手裡一定會有相應的實物,從2003年開始,只要有機會,李成君都要向這些居住在外省的老同志以及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徵集實物。紀念館展陳的近二百張圖片除了少量是從那些曾經在221廠工作過的老同志手中和相關部門徵集來的外,其餘的都是從上世紀60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反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紀錄片《東方巨響》中截取的,不少畫面還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c/m2c60dcbc3b0eb5491a542696428e6c25.jpg)
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原子城紀念館第三展廳以1比1的比例復原了221廠一分廠和二分廠的部分生產車間,在一分廠的復原車間里擺放著一桌球面機床。這台機床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的,它很可能進行過第一顆原子彈的加工製作。
球面機床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甚至搖把上的鍍鎳也光可鑒人,平整的床面上見不到一塊銹跡,足可見當時的工人對這台機床的愛惜。球面機床在當年是加工原子彈彈頭的,在原子彈的加工工序中十分重要,能把這台機床“請”來,肯定會為紀念館錦上添花。
第三展廳的一面牆壁,被裝飾成了防爆牆,在防爆牆前,擺放著一台長達2.8米的攝像機。這台攝像機叫高速度轉鏡攝像機,它原本是安裝在221廠六分廠的。六分廠又稱靶場,221廠歷次核爆炸試驗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高速轉鏡攝像機是靶場必不可少的儀器之一。這台攝像機的運轉速度要比普通攝像機高十幾倍甚至幾十倍,221廠的技術人員就是從這台攝像機拍攝到的錄像截取畫面,分析出各種數據的,可以說這台攝像機為共和國的核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
高速轉鏡攝像機不僅體態碩大,而且很重,布置展廳時,紀念館的10名工作人員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把它安放在了展位上。
這是一個天平的砝碼,與它配套使用的則是陳列在旁邊的一台高達1.5米的巨型天平。這巨型天平是稱輕水用的,輕水是製造核武器不能缺少的材料之一。用這麼大的天平稱輕水,可想而知當年研製原子彈需要輕水的量有多大。
221廠退役后,這巨型天平就被轉移到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所。在這次徵集展品的時候,中國工程物理研究所又將它轉送給了紀念館,在離開金銀灘多年後,巨型天平終於回到了老家。
![原子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6/m16d5cddcd6b98e4b81b4fc26770e7491.jpg)
原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