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迦寺
科迦寺
科迦寺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科迦,系藏語“定居”之意。996年由大譯師仁欽桑布創建。據記載,先有科迦寺後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科迦寺是普蘭縣大寺,歷史悠久,在當地享有盛名,每年都有阿里地區札達、噶爾等縣及境外尼泊爾的信徒前來朝拜。2001年,科迦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該寺進行宗教活動、民間慶典活動的聚集地。
科迦寺
科迦寺建築風格獨特,文物眾多,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歷史上曾有一段時間是尼泊爾“洛國王”所主管,後由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其地位相當重要。科迦寺的建築與古格故城和托林寺是同一時期建造,整個建築風格特別是木結構構件十分相似,殿內壁畫也是一種流派,都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建築傑作,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圖)科迦寺
科迦寺建於11世紀的古格王朝,系由古格王供養、名僧仁欽桑布主持修建的。有傳說認為,科迦寺與札達的托林寺同一天建成。科迦寺中,嗄加拉康是典型的壇城式建築,壇城是防止邪魔在修持時入侵的一種形制。藏傳佛教早期,壇城式與迴廊式(如大昭寺)建築形式並存,而科迦寺這兩種形式亦並存,其覺康殿就類似迴廊式。這可以看出該寺與吐蕃佛教有某種傳承關係。
印度史上記載了科迦寺,這使它在印度非常有名。因而凡到神山聖湖朝拜的印度香客,總要到科迦寺來進香,才算圓滿。嗄加拉康殿那扇著名的門框,顯系模仿印度教的石窟藝朮,製作極其精美,有數百組佛像、動植物等圖案組合,相傳是仁欽桑布當年特地從尼泊爾請來工匠阿修達瑪所雕。
科迦寺
即釋迦殿,是僧眾聚集頌經的場所。覺康由廊院、門廊和殿身三部分組成。廊院、門廊體量較小,殿身體量巨大。覺康外牆均飾紅色,頂部裝飾邊瑪草。整個殿堂外觀和諧,氣勢莊嚴。廊院:位於覺康最南部,20世紀80年代末增建。廊院由后建迴廊與大殿門廊共同圍成。門廊:由門外敞廊和門內過廳組成。敞廊的柱、托木、梁等均有彩繪,顏色以藍綠色為主。條形門廳內無陳設。殿身:平面呈多邊“亞”字形,表示密宗的曼陀羅。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1.9米。殿身大門設於殿北牆正中,通高3米,寬2.3米。進入大門是平面呈“凸”字形的經堂,扇面牆呈“U”形,與三面邊牆間形成轉經通道。扇面牆內側佛台供塑像3尊,均立像,戴冠,通身飾金。兩側面的扇面牆上均繪有壁畫,殿身兩側牆壁布滿直通屋頂的經書櫃。
百柱殿
藏文名“嘎加拉康”。百柱殿體量較大,系由多座殿堂和生活用房組合而成的複合建築。據記載,百柱殿是科迦寺最早建造的大殿,殿內遺存構件、壁畫等尚能看出早期建築的痕迹,但殿堂後期改建較多。該殿已較少使用,僅二層僧舍、伙房仍在使用,主要的聚會、頌經場所已移至覺康殿內。百柱殿是科迦寺重要的建築,為該寺主殿。百柱殿外牆為磚紅色,上部以厚重的邊瑪草裝飾檐口。殿平面呈多邊“亞”字形,沿東西軸線基本對稱。殿南北寬33.5米,東西長41.9米。首層平面的布局為早期的中央大殿環以小殿的形式。
轉經筒
傳說當時在此地來了7名身強力壯的印度雲遊僧,從事佛事活動,行前特給國王留下7大包銀子,驚奇的國王請教大師如何處置,大師稱此乃財神“瞻巴拉”賜予的非凡妙果,不能佔為己有,應行善積德,作為造福於眾生的供品精心服侍。國王依照神意和大師指教,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相繼在噶爾棟修建了規模宏大的上下宮堡和色康大經堂,暫時把7名印度游僧留下的銀子統統供於其中。不久國王取出7大包銀子帶到地處中尼邊界的“謝噶爾倉林”,請尼泊爾工匠製造一尊世間罕見的文殊菩薩像。造完后他又請仁欽桑布大師加持開光,在運往噶爾棟的途中,忽然聽到文殊菩薩開金口說道:“吾依附於此地,紮根於此地”。這時國王喜出望外,就在此地修建了科迦寺。
科迦寺
科迦寺
科迦寺
藏曆六月四日,在普蘭縣最南端的科迦寺舉辦該寺大師的佛事活動。科迦寺和托林寺是齊名的千年古寺,由於其在阿里和鄰近的尼泊爾佛教界的影響,每年的這個時候,前來參加佛事活動的僧侶和群眾不下千人。每當此時,寺中收藏的歷代唐卡將掛於寺中,為佛事活動增添價值。佛事活動期間,科迦寺10多位僧人晝夜輪流看護著這些老唐卡,活動結束后,科迦寺的老僧人就會把它們保存起來,只有來年才能再見到。儘管已經歷經千年時光,但這座古寺仍然靜靜地佇立在孔雀河畔。它被當地百姓視為珍寶,也是中印尼三國信眾的聖殿。
科迦村的男人節
在普蘭的科迦村有一個獨具風趣的節日,每年藏曆2月11日至15日的男人節。節前,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操辦集資,規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類和柴草數量。過節當天,村裡從18歲至最年長的男人都如皇帝般被侍候著,至高無上。所有男人都會集中在科迦寺門口廣場,喝酒看戲,婦女兒童只能站著圍觀。每家輪流委派女人為男人們倒酒上菜,直至過完節日。節日一過,男女則平等相處。
科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