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道路
高等級公路
高速公路屬於高等級公路。其建設情況反映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交通發達程度、乃至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國道編號標示世界各國的高速公路沒有統一的標準,命名也不盡相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把高速公路命名為freeway,美國的州際和國防公路網,德國命名為autobahn,法國命名為autoroute,英國命名為motorway。
主要是指高速公路。它是適應年平均晝夜汽車交通量25000輛以上,專供汽車分道行駛,劃分車道和設置中央分隔帶,採用全部立體交叉和全部控制出入,具有良好的安全、服務和交通管理設施的現代化汽車專用道路。
國外高速道路的行車速度,大都在80公里/小時以上,一般是120公里/小時左右,有的國家達到150公里/小時或更高。我國規定平原區設計車速為120公里/小時,微丘區為100公里/小時,重丘區為80公里/小時,山嶺區為60公里/小時。
為達到最佳狀態下的行車密度,發揮最大通行能力,高速道路在通信市鎮或服務區的支線和立體交叉匝道的兩端設置進出口,對車流進行有效控制。
高速道路需要隔離欄棚、牆垣、防護網、照明設備等安全設施,以及加油站、公用電話、飲水站、休息站、廁所、停車場等服務設施。
為最大限度地發揮高速道路的通行能力和經濟效益,沿線都設有完善的交通標誌、標線、信號、監控站或監控中心以及收費站等設施。設置的監控中心,將搜集到的天氣變化、公路路基塌方以及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交通障礙等,通過設置在車道上的感測器、遙測、電視和錄相等設備及時通知駕駛員並加以調節、引導和疏通。
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是義大利於1924年開始修建的,長約80公里,其後德國(1928年)、荷蘭(1936年)和美國(1937年)陸續修建。德國是第一個提出修建高速公路網的國家,1933年到1942年已有高速公路3839公里。美國掀起建設高速公路的高潮是在1956年頒布聯邦資助公路法案后,平均每年修建3000公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擁有高速公路8.4萬公里,約佔全世界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的60%,居世界第一位。日本雖然從60年代起才開始修建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發展速度很快,提出所謂“一日行動圈”的高速公路建設計劃:在全國各地行車都可在2小時內進入高速公路,並在當天到達某個主要城鎮。
到80年代末,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約18萬公里。其中通車里程最長的是美國,密度最大的是荷蘭和比利時,分別達到44公里/平方公里和43.2公里/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