懍懍,漢語詞語,亦作“凜凜”,意思是危懼貌,戒慎貌;嚴正貌,剛烈貌;寒冷貌。
⒈亦作“懍懍”。
⒉危懼貌;戒慎貌。
《書·泰誓中》:“百姓懍懍,若崩厥角。”
孔·傳:“言民畏紂之虐,危懼不安。”
晉·
陸機《
文賦》:“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
明·
方孝孺《答金景文書》:“僕獨學宜加懍懍,而以弗獲聞己過為懼。”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章二:“植當建安、
黃初之間,境況至苦。
曹丕本來很猜忌他,到了丕一即位,便先剪除植的餘黨……他不得不懍懍小心,以求無過,以免危害。”
⒊嚴正貌。剛烈貌。
《後漢書·陳蕃傳論》:“及遭際會,協策竇武,自謂萬世一遇也。懍懍乎伊望之業矣!”
宋·
陳亮《
謫仙歌》:“豈特文章為足法,懍懍氣節安可移!”
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
斯巴達將士殊死戰……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復,迄今讀史,猶懍懍有生氣也。”
⒋寒冷貌。
隋·
虞世基《
出塞》詩之二:“懍懍邊風急,蕭蕭征馬煩。”
清·
陳恭尹《下祝融峰向白門寺道中作》詩:“遲遲聞遠鐘,懍懍日將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