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老舍故居的結果 展開

老舍故居

重慶故居

老舍先生位於重慶的故居,位於北碚區城區內,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別墅,西室一廳。因當時屋內老鼠很多,成群結隊,不僅啃爛傢具,偷吃食品,還經常拖走書稿、撲克等物,故取名"多鼠齋"。

故居背景


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據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們到了重慶。”暫時住在公園路青年會裡。青年會是“文協”在重慶的第一個會址,老舍與何容住在二樓窗口向陽的一間,中間一個九屜桌,兩張單人床分放兩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 1940 年 8 月房屋被炸毀才離開,現僅存當年樓上的“青年會”三個大字殘跡。這期間寫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第四部短篇小說集《火車集》,長詩《劍北篇》,話劇《國家至上》、《張自忠》、《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攜子女來到北碚與剛割治完盲腸的老舍團聚,一家定居在蔡鍔路 24 號(現為天生新村 63號副16號)。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老舍在北碚安家后,許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講述了北平淪陷后,1945年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飢荒》於 1948 年在美國寫完。
老舍先生在重慶北碚的故居(現天生新村63號)於2010年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

故居往事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此屋系1940年6月,林語堂回國定居時購買的,7月被日本飛機轟炸,剛修復又奉命出國,臨行前林語堂將其贈送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作辦公用。後來老舍先生定居其間,老舍先後在這裡寓居6年,創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等抗戰小說、戲劇、散文、雜文、曲藝、詩詞和回憶錄各種作品數百篇,近兩百萬字。同時,還以"多鼠齋"為題,連續在《新民報晚刊·西方夜談》上發表有《多鼠齋雜文》12篇。多鼠齋現由重慶市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碚區擬將"文物管理所"設於此。1982年,老舍夫人胡絜青故地重遊,探望其舊居時,認為這是老舍在全國的故居中保護得最好的一處,寫下了《一九八二年旅北碚詩》,詩云:
一別北碚走天涯,三十二年始回家。
舊屋舊雨驚猶在,新城新風笑堪誇。
嘉陵煙雲流漁火,縉雲松竹沐朝霞。
劫后逢君話傷別,挑燈殷殷細品茶。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1943 年 11 月 17 日,夫人胡絜清攜子女來到北錇,與剛割治完盲腸的老舍團聚, 一家定居在蔡鍔路 24 號(現為天生新村 63 號副 16 號)。與老向一家、蕭伯青、蕭亦五同住“文協”北碚分會的一座小樓。 1943 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況下,創作完成了長篇抗日武裝鬥爭小說《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說集《貧血集》。 1944 年4 月15 日,《新華日報》為“文協”成立六周年與老舍創作生活二十周年發表社論,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靜農臧克家等人均寫文章或賀詞表示祝賀。茅盾在文章中說: “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這不是我個人的私方,也是文藝界同人的公論。”
老舍在北碚安家后,許多朋友前去看望。胡青一次又一次地講述了北平淪陷后,人民的苦難和當亡國奴的恥辱。這些真實的細節,為醞釀創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詳細的背景材料。 1945 年 2 月 4 日,小女舒立出生。

文化產出


1944 年元月,老舍開始寫作百萬字小說《四世同堂》,他說“我必須把它完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一個較大的紀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 1945 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飢荒》於 1948 年在美國寫完。 《四世同堂》這部長達百萬字的長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傳統和國民性,對中國當時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釋為什麼中國幾乎被日本吞食,幾千年封建文化傳統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抗戰勝利后,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敘了他在八年抗戰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報》上連載。他說 : “把八年的生活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寫下來。我希望它既能給我自己留下一點生命旅程中的印跡,同時也使別離八載的親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頭或書面上報告。”
在故居的日子老舍先生寫完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 , 第四部短篇小說集《火車集》 , 長詩《劍北篇》,話劇《國家至上》,《張自忠》《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