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條文雄Nanjō Bunyū (1849~1927)日本佛教凈士真宗大谷派佛教學者。原為真宗僧侶溪英順之子。幼名格丸。美濃(今岐阜縣)人。
南條文雄
南雄ō ū (~)佛凈宗谷派佛。宗僧侶溪順。幼丸。濃(今岐阜縣)。七習讀
凈土三部經,八歲從當地的菱田海鷗學習外典,十八歲師事稻葉道貫修學真宗學 。23歲時為越前僧侶南條真興養子,改姓南條。曾就學於高倉學寮,研習英語和漢學。精通漢語,善漢詩,常作漢詩代替日記。1876年,奉
東本願寺22世大谷光瑩之命去英國留學,從
牛津大學弗里德里希·馬克斯·繆勒學
梵語經典。並和中國官員楊文會相識,1883年英譯《大明三藏聖教目錄》,並有所增補,(通稱《南條目錄》),1884年得知生父死訊后回國,任東京大谷教校教授,翌年任
東京帝國大學講師,教授梵語,為
日本大學教梵語之始。1887年辭職訪印,巡禮佛教聖跡,歸途特至中國天台山高明寺,抄寫該寺所傳
貝葉經。翌年和加藤弘之、重演安澤、外山正一、中村正直、黑川正賴、未松謙澄一共7人成為日本首批文學博士。1902年出席河內東方學者會議,1906年出任帝國學士院會員,1907年為大谷派法主光演的侍讀講師(這是東本願寺最高學位),1914年任大谷大學校長。1921年升僧正位。1927年去世。精通漢語,善漢文詩,有《碩果詩草》、《懷舊錄》留世。
著述·繆勒合譯梵語《量壽》、《剛般若》、《阿彌陀》。《譯二綱》、梵漢照《譯華》、《佛量壽梵譯》、《佛阿彌陀梵譯》、《碩詩草》、《懷舊錄》,凱倫合校訂《梵語華》 。
業績凈土宗典籍翻譯,創宗典義溝,
鈴木大拙也走的是這條路。二是把
梵文原典和漢譯佛經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差距。對原始的教義,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都是最基礎的工作。他曾協助楊文會搜求在日本的中國已佚失的佛經300卷,使得後者稱為近代中國
佛學的中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