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三湖
三河三湖
繼續推進“九五”期間確定的環境保護重點區域,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兩區(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的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間務必抓出成效。抓緊治理三峽庫區和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的水污染,啟動長江上游、黃河中游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
淮河流域2005年化學需氧量入河量控制在46.6萬噸/年、排放量控制在64.3萬噸/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9.2萬噸/年、排放量控制在11.3萬噸/年,在淮河幹流和主要支流不斷流的情況下,淮河幹流水質進一步好轉。
三河三湖
遼河流域2005年化學需氧量入河量控制在29.32萬噸/年、排放量控制在32.58萬噸/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4.69萬噸/年、排放量控制在5.2萬噸/年,集中式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全流域水體水質進一步改善。
太湖流域2005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7.8萬噸/年、氨氮排放量控制在9.9萬噸/年、總磷排放量控制在1.24萬噸/年,2005年13條主要入湖河流化學需氧量入湖量控制在7.08萬噸/年、氨氮入湖量控制在1.5萬噸/年、總磷入湖量控制在659.6噸/年。太湖水質有所改善,梅梁湖、五里湖水質有明顯改善;主要出、入湖河流斷面水質高錳酸鉀指數達Ⅲ類標準,總磷與氨氮分別提高一類達Ⅳ類或Ⅴ類標準。
滇池流域2005年化學需氧量入湖量控制在35170噸/年,總氮入湖量控制在8750噸/年,總磷入湖量控制在1060噸/年;草海高錳酸鹽指數小於15毫克/升,總氮與總磷平均濃度比2000年下降10%,基本消除黑臭;外海高錳酸鹽指數小於8毫克/升,總氮與總磷平均濃度比2000年下降10%。
巢湖流域2005年化學需氧量入湖量控制在47110噸/年、排放量控制在59148噸/年,總氮入湖量控制在9081噸/年、排放量控制在11351噸/年,總磷入湖量控制在804噸/年、排放量控制在1072噸/年,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質接近或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湖區高錳酸鹽指數達到Ⅲ類,總氮與總磷平均濃度比1999年下降10%。
“兩控區” 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53萬噸以內,酸雨污染有所減輕,80%以上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達到國家空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
北京市2005年水體、大氣及聲環境按功能區劃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城市和郊區生態環境有較明顯改善;建設包括河北、內蒙古、山西和天津有關地區在內的首都生態圈,初步形成環首都的生態屏障。
渤海2005年化學需氧量入海量控制在102.6萬噸/年,總氮和總磷的入海量分別控制在13萬噸/年和1萬噸/年。近岸海域水質按環境功能區基本達標。
南水北調(東線)2005年化學需氧量入河量控制在10 萬噸/年、排放量控制在54.7萬噸/年, 氨氮入河量控制在0.9萬噸/年、排放量控制在7.0萬噸/年,輸水幹線39個控制斷面水質達Ⅲ類標準,6個控制斷面水質達Ⅳ類標準。
制定和實施長江、黃河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合理調配水資源,力爭2005年長江上游、黃河中游和松花江流域的水質得到改善。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要確定重點,抓出成效。
(萬噸)
流域名稱 化學需氧量 總 磷 氨 氮
2000年 2005年 2000年 2005年 2000年 2005年
淮河 105.9 64.3 15.1 11.3
海河 158.4 106.5 26.2 20.5
遼河 58.33 32.58 7.43 5.21
太湖 49.15 37.81 1.44 1.24 13 9.91
巢湖 6.38 5.91 0.15 0.11 1.23(總氮) 1.14(總氮)
滇池 4.39 3.52 0.13 0.11 1.09(總氮) 0.88(總氮)
南水北調(東線) 97.2 54.7 13.9 7
三峽庫區及其上游 135.55 102.8 11.36 8.3
渤海 114 102.6 1.3 1.0 16.5 13.2
兩控區 二 氧 化 硫
2000年 2005年
1316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