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卓琴
班卓琴
班卓琴(Banjo),又稱斑鳩琴或五弦琴,上部的形狀像吉他,下部的形狀像鈴鼓,有四根弦或者五根弦,用手指或撥子彈奏。歷史相傳,是美國的非洲裔奴隸由幾種非洲樂器發展而成,其中以彈奏法類似吉他的六弦琴較為普及。現在的班卓琴有4弦和6弦等。
最早的班卓琴,製造簡單。圓形琴身用幾塊葫蘆果殼並成,蒙上羊皮紙或獸皮。長長的琴頸上沒有檔子或指格,頸端較為寬闊,以容琴軫。四根弦線繫於琴身下端。
從較早時期起,班卓琴上附加了一根“拇指弦”,稱為高音弦,用來彈奏旋律,其餘四根弦則用來提供簡單的伴奏。
現代的班卓琴雖然比早期的精巧,可是依然保持其簡單的造型。形似鈴鼓的琴身,背後通常空的,不過有些則附加
上可拆下來的木製共鳴器。現今多用塑料覆蓋琴身的木箍。
當代的班卓琴跟吉他族其他樂器一樣都有指格。五根弦線不是尼龍就是金屬製成。金屬弦線的班卓琴用撥子演奏,稱為“撥子班卓琴",不過用手指撥奏的班卓琴一直較為流行。
班卓琴
最期班卓琴表演
在17世紀奴隸買賣盛行的時代,黑奴把它引進新大陸。後來,班卓琴從南方的種植園漸漸傳至美國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來。19世紀,班卓琴流傳至英國,但是在歐洲大陸一直都不怎麼流行。19世紀中期,有位名叫喬爾·沃克·斯威尼的白人班卓琴師,他攜琴在英、美各地作巡迴演出,使這一樂器得以在城市白人居民中普及。
此外,尚有從事“黑臉人歌舞表演”的作曲家兼樂師丹尼爾·埃米特等把班卓琴引入城市的音樂生活中。但那時這種樂器依然由黑奴演奏居多,直至1870年以後班卓琴才開始大量出現於城市居民的客廳中,這種樂曲漸漸發展成古典班卓樂曲。
班卓琴
班卓琴在當時社會是一件充滿怪異色彩且不被承認的民間樂器。在當時,班卓琴更多的被吟遊流浪音樂人所彈奏著,在那些所謂歐洲殖民者的眼中,這件樂器出自“惡棍”和“無賴”的手中。從1969年的一篇文章《鋼廠的工人》我們了解到,13歲的白人男孩喬?沃克斯威廉(Joel Walker Sweeney)從在他父親農場工作的黑人手中學會彈奏4弦葫蘆班卓琴。
班卓琴
到了19世紀,馬戲團已成了眾多班卓琴樂手聚集的主要場所,當時班卓琴樂手主要進行的是一些雜耍式的滑稽表演。有歷史為證,1840年,著名的喜劇明星丹?艾美特(Dan Emmett),在維吉尼亞西部的春天巡演中,他發現了班卓琴樂手佛格森,並向佛格森學習班卓琴在1840年最後的季節,艾美特學會了班卓琴,與佛格森同時成為辛辛那提馬戲團中最耀眼的班卓琴明星。
大約在1890至1930年間,樂隊,這一風尚盛行了許多年,出現了由上述樂器演奏的許多進行曲、雷格樂曲和根據流行音樂改編的樂曲。演變傳說最原始的班卓琴就是在一個手鼓上插了一根木棍,然後再加上琴弦做成的。
如同充滿傳奇色彩的美國黑人音樂文化,班卓琴本身的故事早已融入到美國的音樂文化傳統中。班卓琴很早就被那些歐洲殖民者與非洲黑奴所彈奏了。5弦班卓琴簡直成了美國移民音樂文化的代言。
幾乎所有遠古社會弦樂器的發聲原理皆是利用擴張拉緊的獸皮附著在中空的音箱上,通過琴弦的共振來創造音高的變化。班卓也如是,它最初的形制也是由一個簡單的圓形琴頸粘合在海龜的貝殼上,貝殼上附著有美國土撥鼠的毛皮和三根馬尾毛材料的琴弦近200年來,班卓琴作為美國流行音樂演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數以千計的班卓琴樂手加入到南北雙方的陸軍中,為了鼓舞軍隊士氣,班卓琴樂手在軍隊中教會了軍人彈奏班卓琴,最好的例證是在影片《Andersonville》中(安德森維爾位於喬治亞洲中部的一個村莊。南北戰爭期間12,000多名士兵死在這臭名昭著的邦聯監獄里),班卓琴樂手馬丁教一個戰俘如何演奏班卓琴的劇情生動地再現了那段歷史。南北戰爭時期,每個軍隊都有自己的班卓琴樂手,在每次戰役過後,班卓琴曾是陣亡將士們獲得的最高獎賞。
五弦共鳴班卓琴
常用於演奏藍草音樂,需要佩戴指套彈奏
五弦開背班卓琴
常用於演奏old-time音樂,使用傳統指撥或抓奏方式演奏,不需要佩戴指套
四弦撥片班卓琴
常用於演奏爵士樂,使用撥片彈奏
四弦高音班卓琴
琴頸較短,常用於顏值愛爾蘭民樂,定弦和小提琴一樣,使用撥片或傳統指撥方式彈奏
葫蘆班卓琴
非常少見的款式聲音古樸空靈,大多數葫蘆班卓琴不裝品絲
山地班卓琴
山地班卓由多層木板拼合製成,多不裝配品絲,琴皮面積也較小,聲音比較短促清脆
班卓吉他
6根弦,和吉他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班卓里里
4根弦,和尤克里里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班卓曼陀鈴
2*4根弦,和曼陀鈴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班卓貝斯
4根弦,和電貝斯完全一樣的定弦和演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