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皇帝圓舞曲的結果 展開

皇帝圓舞曲

1888年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圓舞曲

皇帝圓舞曲,作品第437號(Kaiser Walzer,op.437),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作於1889年秋,同年10月在柏林王宮庭園舞廳由作者親自指揮進行首次演出。當時作者擔任宮廷舞會樂長,曾創作兩首以皇帝為題材的圓舞曲,另一首是為慶賀奧皇即位40周年而作的《皇帝慶典圓舞曲》(Op.434),寫於1888年。而本首《皇帝圓舞曲》以華麗的旋律、典雅的風格勝過前者,且廣為流傳。

創作背景


斯特勞斯的創作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斯特勞斯雖然又寫出了著名的《南國玫瑰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皇帝圓舞曲》等,1844年10月,年僅十九歲的約翰·施特勞斯率領自己的樂隊在維也納一流的飯店進行首演,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一場圓舞曲的“父子之戰”就此展開。老約翰動用自己的關係阻止各娛樂場所聘請兒子的樂隊演出,但聰明的約翰開始逐步培養有別於父親的觀眾,他把目光轉向年輕人和民族主義者,創作了《維也納的年輕人》、《塞爾維亞進行曲》、《捷克波爾卡》等早期音樂作品。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世博會上,小約翰·施特勞斯演奏了風靡全球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作品第314號)。

鑒賞評價


樂曲採用維也納圓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圓舞曲和結束部構成,其中序奏部分為帶結尾的三部曲式,規模較大,有獨立的音樂形象,採用了並非圓舞曲節奏的2/2拍子。整個樂曲給人以端莊嚴肅、富麗堂皇的感覺。

序奏

序奏本身獨立成章,C大調,2/2拍子,為帶結尾的三部曲式。樂曲開始先呈示出具有典禮進行曲特點的段落,它以從容的速度出現,莊重而具有進行曲風格。序奏部分開始,樂隊以從容不迫的速度奏出具有典禮進行曲特點的音樂,彷彿是在舞會正式開始之前,人們紛紛步入舞池時的情景。簡短的中間部採用第一小圓舞曲。序奏的最後,出現了富於男性特點的大提琴獨奏旋律,極為抒情、優美,正是後來的第一圓舞曲主題的變奏形式,使人聯想到男士們邀舞的場面。

曲體結構


華爾茲(Waltz),又稱圓舞曲,一種自娛舞蹈形式,是舞廳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強的自娛舞形式。這倒是一語道破地抓住了華爾茲舞動作的基本成分。
華爾茲根據速度分化為快慢兩種之後,人們把快華爾茲稱為維也納華爾茲,而不冠以"維也納"三字的即慢華爾茲,它是由維也納華爾茲演變而來的。作為三步舞的華爾茲,其基本步法為一拍跳一步,每小節三拍跳三步,但也有一小節跳兩步或四步的特定舞步。
快慢兩種華爾茲都以旋轉為主,因速度慢,除多用旋轉外,還演變出複雜多姿的舞步,其中有不少舞步在步法上與探戈狐步舞快步舞的同名舞步基本相同,只是節奏和風格不同。再加四大技巧在華爾茲中得到全面和充分的體現,所以它被列為學習國標舞的第一舞種。
華爾茲用W表示。也稱"慢三步"。摩登舞項目之一。具有優美、柔和的特質,舞曲旋律優美抒情,節奏為3/4的中慢板,每分鐘28到30小節左右。每小節三拍為一組舞步,每拍一步,第一拍為重拍,三步一起伏循環,但也有一小節跳兩步或四步的特定舞步。通過膝、踝、足底、跟掌趾的動作,結合身體的升降、傾斜、擺盪,帶動舞步移動,使舞步起伏連綿,舞姿華麗典雅。

藝術特色


第一圓舞曲為C大調,由對比性的二部曲式組成。兩個主題充分體現了全曲的基調:第一主題徐緩、舒展,具有濃厚的典禮色彩,以大跳音程為主的旋律如波浪起伏奔涌,它的主要音調在序奏中已出現,人們認為這是上了年紀的主賓起舞的場面;第二主題熱情活躍,這一主題使樂曲情緒漸漸生動,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喻示著參加舞會的人們都開始翩翩起舞。在三小節的過渡之後,兩個主題都反覆了一遍。
第二圓舞曲採用降A大調,二部曲式。流暢的旋律充分地體現出了施特勞斯圓舞曲所獨具的特色。第一主題舒緩平靜,溫情脈脈;第二主題頓挫跳躍,活潑而富於生氣。
第三圓舞曲又轉回C大調,採用二部曲式。第一主題突出附點節奏,流暢而明澈,富有彈性;由管樂和大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題端莊穩重,富於男性氣質,表現了富麗堂皇的氣氛,將樂曲推向了高潮。
第四圓舞曲為F大調,帶有再現的三部曲式。活躍華麗的主題繼續表現盛大的舞蹈場面。第一主題以短促的八分音符使樂曲顯得活潑而又詼諧;第二主題以悠揚舒展性格與前後形成對比。
結束部首先再現第一、第三小圓舞曲,接著,在熱鬧的舞蹈氛圍中忽然放慢速度,隨後在寧靜的意境中再現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最後在三拍子的圓舞曲速度上,用整個樂隊強烈的全奏結束全曲,形成熱烈的氣氛。

曲目等級


世界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