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遮會
無遮會
佛教詞語,原指布施僧俗的大會。無遮,寬容而無遮現之謂。不分賢聖道俗貴賤上下,平等行財施及法施之法會,稱為無遮會。無遮會意思是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
梵語 pan~ca-va^rs!ika maha。音譯般遮於瑟會。無遮會意思是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
FROM:【佛光大辭典】
(行事)Pan^ca-paris!ad,P an^cavars!ika%-paris!ad,梵語般闍於瑟。譯曰無遮會。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也。印度國俗屢行之,支那則梁武大通元年初行之(佛祖統紀通塞志)。智度論二曰:‘佛后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於瑟大會。’
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五年行一度者,特稱五年大會。此風始於印度阿育王。七世紀時戒日王曾邀玄奘參加於曲女城舉行之無遮大會;西域及我國亦盛行。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國條謂,五年一度設無遮大法會,傾竭府庫,惠施眾生,唯留兵器不予布施。可知設此會當耗巨資。我國梁武帝於中大通元年(529)十月,曾於同泰寺行四部無遮大會,召集僧俗五萬人。日本推古天皇亦曾行之。(大莊嚴論經卷八、摩訶僧祇律卷三、阿育王傳卷二、高僧法顯傳竭叉國條、玄應音義卷十七)((參見:般遮於瑟會)4311)p5137
七世紀戒日邀請玄奘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印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大會進行75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
中國無遮大會始於大通元年(529),梁武帝於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復幸同泰寺,設四部(四眾)地遮大會,披法衣行清凈大會,素床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為眾開涅盤經題,皇帝設道俗大齋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