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湯誓的結果 展開
- 商湯討伐夏桀的檄文
- 織田信長所著小說
湯誓
商湯討伐夏桀的檄文
湯誓是中國古代國王發布的軍事法令之一。商代開國君主湯在征伐夏桀之時,軍旅會戰於鳴條之野,為戒士眾而作。現載於十三經之一的《尚書》之中。主要內容為:湯王首先宣布夏桀罪狀,以示出師有名。湯王稱夏桀獲罪於天,昏暗無德,天命殛之,非我小子敢行以臣伐君、舉亂犯上之事。桀已盡失君道,不憂念民眾、捨棄稼穡,奪農功之業,以斂財貨。勞遏民力,喪失人心。民眾詛咒說:如桀為日,願與日俱亡。夏桀罪惡多端、我畏上天,故而受命討伐,以示天威,以正天道。接著申明賞罰:將土務要同心戮力,共助我一人,以行天罰。如有戰功,我將重賞,決不食言;如若不從我誓言,我則並殺你們和你們的妻子兒女。此外,誓文也記載了擬欲遷社及伐三腰之事。
湯名天乙(上古時代堯舜禹啟湯都是謚號),湯是舜的大臣契的十四代孫,商朝的開國君主。當時夏王桀(癸履)荒淫暴虐,民怨很大;侵削諸侯,諸侯怨恨。諸侯昆吾氏舉兵叛亂,湯率領諸侯討伐昆吾。消滅昆吾以後,湯又乘勝討伐夏桀。伐桀以前,湯的軍民不願戰爭。湯在都城亳(bó勃)告喻眾人弔民伐罪的道理。史官記錄這篇誓詞,名叫《湯誓》。本篇分兩段。第一段說明興師征伐的原因。第二段申明賞罰的辦法。篇中“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真實反映了夏國人民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十分可貴。
由商的始祖契到湯經歷了14代,商族這時已經成為黃河下游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了。
湯的時候,夏朝的內政已經十分腐敗,特別是夏的最後一個國君桀,以殘暴統治而聞名。當時的夏朝已近末日,朝野上下無不怨聲載道。我們不妨來聽聽當時流傳的一首民歌是怎樣唱的:“你這個太陽啊,什麼時候才能消滅呢?我願和你一塊死去!”單從表面上看,這首民歌是詛咒太陽的,其實是用太陽來比喻夏桀。
商湯在動員中曆數夏桀的暴行,從沉重的負擔到無盡的苦役,把喪盡民心的夏桀揭發得淋漓盡致。
《尚書》篇名。幾乎可以肯定是偽作。然而《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所錄原文與今本十分相似,可見今本並非完全是偽作。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成湯正式興兵討伐夏桀。趁著這個大好時機,商湯逐漸向黃河上游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先是率兵消滅了附近的小國和部落,又消滅了韋、顧、昆吾等較強大的部落,拆除了夏的保護屏障。終於,滅夏的戰爭準備就緒了。商湯帶領大軍屯集於鳴條,即今天山西省夏縣西北一帶。為了一舉消滅夏桀,臨戰之前,商湯發出了隆重的動員令,召開了隆重的誓師大會,發表了討伐夏桀的檄文,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湯誓”。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13,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王曰:“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眾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
1.格爾庶眾:格:來。庶:眾多
2.台:(yí宜)<代>第一人稱。我;我的。《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3.行:(háng航)《易·艮·辭》:“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書·禹貢》:“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詩·魏風·十畝之間》:“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詩·小雅·大東》:“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戰國策·燕策》:“行而無信。”《爾雅·釋詁下》:“行,言也。”郭璞註:“今江東通謂語為行。”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卷八:“《左氏哀元年傳》:‘因吳太宰嚭以行成。’服虔註:‘行成,求成也。’《管子·山權數篇》:‘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是皆行為言也。”這裡用為言說之意。
4.夏:(xià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系傳說中禹的兒子啟所建立,奴隸制國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即夏后氏。《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后皋。”《韓非子·五蠹》:“構木鑽燧於夏后氏。”《史記·貨殖列傳》:“虞夏以來。”
5.殛:(jí極)《左傳·襄公十一年》:“明神殛之。”《說文》:“殛,誅也。”這裡用為誅、殺死之意。
6.后:(hòu厚)《書·舜典》:“班瑞於群后。”《詩·小雅·楚茨》:“樂具入奏,以綏后祿。”《詩·周頌·時邁》:“允王維后。”《禮記·內則》:“后王命冢宰。”《左傳·文公二年》:“皇皇后帝。”《國語·周語》:“昔我先世后稷。”《說文》:“后,繼君體也。”這裡用為君王之意。
7.舍:《詩·小雅·何人斯》:“爾之安行,亦不遑舍。”《左傳·昭公九年》:“舍藥物可也。”《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禮記·月令》:”耕者少舍。“《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裡用為停止之意。
8.穡事:(sè色)《書·洪範》:”土爰稼穡。“《詩·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小雅·信南山》:”曾孫之穡,以為酒食。“《詩·大雅·生民》:”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說文》:”穡,谷可收曰穡。“這裡用為稼穡之事,指農事。
9.割:(gē戈)古通”害“。《書·堯典》:”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書·多方》:”日欽劓割夏邑。“《書·大誥》:”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這裡用為危害之意。有損害,妨礙之意。
10.正:通”征“。《管子·山至數》:”故諸侯服而無正。“《禮記·燕義》:”司馬弗正。“這裡用為出兵征討之意。
11.率:《書·舜典》:”蠻夷率服。“《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曰。“《古詩十九首》:”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這裡用為相率,帶頭之意。
12.遏:《書·舜典》:”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呂氏春秋·安死》:”撲擊遏奪。“這裡用為斷絕之意。
13.協:(xié鞋)《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書·洪範》:“協用五紀。”《說文》:“協,眾之同和也。”《資治通鑒》:“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這裡用為和睦、融洽之意。
14.曷:(he和)《易·損·辭》:“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詩·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肅雝?王姬之車。”《詩·邶風·雄雉》:“道之雲遠,曷雲能來?”《詩·小雅·漸漸之石》:“曷其沒矣。武人東征,不遑出矣。”《說文·曰部》:“曷,何也。”這裡用為代詞,相當於“何”,表示疑問之意。
15.喪:(sàng上)《易·坤·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論語·述而》:“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詩·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喪,棄亡也。”《說文·哭部》:“喪,亡也。”段玉裁註:“《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這裡用為逃避之意。
16.若:《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詩·齊風·猗嗟》:“抑若揚兮。”《詩·小雅·雨無正》:“若此無罪,淪胥以鋪。”《老子·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荀子·非相》:“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戰國策·秦策》:“織自若。”這裡用為如此、這樣之意。
(17)賚(lai):賞賜。
(18)食:吞沒。食言:指不講信用。
(19)罔:無。攸:所。
王說:“來吧!你們眾位,都聽我說。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亂!因為夏國犯下許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討伐它。現在你們眾人會說:‘我們的君王不憐憫我們眾人,荒廢我們的農事,為什麼要征伐夏國呢?’我雖然理解你們的話,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懼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現在你們會問:‘夏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呢?’夏王耗盡民力,剝削夏國的人民。民眾怠慢不恭,同他很不和協,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失呢?我們願意同你一起滅亡。’夏的品德這樣壞,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
“你們要輔佐我這個人,實行天帝對夏的懲罰,我將重重地賞賜你們!你們不要不相信,我不會說假話。如果你們不遵守誓言,我就會把你們降成奴隸,或者殺死你們,不會有所赦免。”
《史記》版
商湯說:“來,你們眾人,到這兒來,都仔細聽著我的話:不是我個人敢於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雖然也聽到你們說了一些抱怨的話,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麼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的。現在你們眾人說:‘我們的國君不體恤我們,拋開我們的農事不管,卻要去征伐打仗。’你們或許還會問:‘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夏桀君臣大徭役,耗盡了夏國的民力;又重加盤剝,掠光了夏國的資財。夏國的民眾都在怠工,不與他合作。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滅,我寧願和你一起滅亡’!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希望你們和我一起來奉行上天降下的懲罰,我會重重地獎賞你們。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說話不算數。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
鳴條之戰終於拉開了序幕。商湯的軍隊士氣高昂,直向夏桀的軍營撲去。夏的士兵本來就滿肚子的氣,這時候,有誰還替夏桀賣命呢!雙方一交手,夏的軍隊一觸即潰,夏桀一看大勢不好,落荒而逃。興盛一時的夏王朝滅亡了,商湯在亳建立了商王朝,開創了新的大業。
夏桀在歷史上以殘暴著稱,由此導致了夏王朝覆滅。他自比為太陽,以為光照萬里,何等地自高自大!但是他忘了一點,當太陽最耀眼的時候,便預示著它即將西下殞落,輝煌難再。這世上從古至今,沒有永不殞落的太陽,而只有殞落之後有新的太陽升起。果然,夏桀的殘暴激起了天怨人怒,眾叛親離。從此,夏王朝的太陽便永遠殞落了。
商湯正是看準了天怨人怒的大好時機,舉兵伐桀他顯得沒有夏啟討伐有扈氏時那麼自信,那麼正氣凜然,而是以勸說加威脅,軟硬兼施,不由得有些讓人懷疑他振振有詞地控訴夏桀暴行時,是不是心懷鬼胎,另有打算?
慷慨激昂最容易激起聽眾的共鳴。善於演說的講演者早已把聽眾的心理揣摩透底了,正如有人很懂得用一把鼻涕一把淚來賺去別人同情愛憐一樣。
商湯肯定算得上是出色的演說家,那句“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是他編出來的嗎?)有巨大的穿透力,可以算得上是個千古名句。
我們應該學習商湯的演說技巧:先擺出一副謙和的姿態贏得印象分;直截了當提出最過硬的理由,表明目的;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消除聽眾的顧慮,進一步說服和打動聽眾;表明自己決心已定,義無返顧;最後嚴辭威脅加上利誘。別的不說,商湯在印象、心理、權威性諸方面都得分。有了民眾的支持,他成功了。
桀原來並不是叫桀,他有自己的名字:癸,或者叫履癸。癸字聽起來象魁梧的魁,昂昂男子之氣,很是精神。其實履癸本來的確很陽剛。《帝王世紀》說他“能伸鉤索鐵,手搏熊虎”,當然很不一般。也許很不一般的履癸自己也想不到,他是自己家族四百來年王朝的終結者。更想不到的是他的名字也活生生地被自己的對手商湯給換成了“桀”,桀的意思是“賊人多殺”,而且一蓋棺定論,就傳揚了幾千年。
當然王朝覆滅的帳可以從孔甲開始算起。孔甲是桀的太公。桀的爺爺皋和桀的爸爸發也都不怎麼樣,正事做不好,卻都延續了孔甲的淫奢習性。只不過皋和發當國王的年月也不久,淫奢的水平還不夠高,換來的最多只是“諸侯多畔夏”,被下屬們看不起而已。雖然坦率地說,在這樣的看不起裡面已經漸漸在四周醞釀著取而代之的雄心,但畢竟,都還掩藏在心裡面。
該來的早晚會來。履癸把幾代人累計下來的民間怨憤給推到了頂點。翻開歷史的記載,還真的找不到幾句好話:
古本《竹書紀年》說桀大興土木過驕奢的日子: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殫百姓之力;《左傳?宣公三年》說桀有昏德,鼎遷於商;樂彥《括地譜》里說夏桀無道;《史記?夏本紀》說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既沒德也沒道,群眾基礎已經差得一塌糊塗,就等有人來振臂一呼了。
一呼的人早就準備好了。他叫湯。和履癸更多地喜歡展示自己的強悍不同的,湯喜歡動腦筋。其實履癸也知道湯不是個善於之輩。當年就乃召湯而囚之夏台,這就象夫差讓勾踐淪為了階囚,項羽把劉邦叫到了鴻門宴上,可惜的是履癸太自以為是,已而釋之。履癸後來的確很後悔,一再地跟別人說:吾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其實履癸後悔得不是地方。湯用了什麼計謀讓他心軟並不重要,當年也許履癸還自以為放得很聰明,把自己的大度當成是收買人心。在我看來,人心並不是收買來的。收買了一時到頭來可能會搬著石頭砸自己的腳。重要的是你自己說了什麼想了什麼做了什麼。人心自有公論,或者公道自在人心,這樣的話聽起來好象很飄渺,但你要是象上蒼一樣地看著人的一生軌跡,我相信一定會很認同。
也許旁觀者更容易認同罷。輪到了自己就自然犯糊塗。夫差和項羽是這樣,我們也並不比他們更聰明。看來,能控制的大約只有自己的驕奢貪慾。
履癸就沒有辦法控制。所以《國語·晉語》說:“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所以,《帝王世紀》說:“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常置妹喜於膝上。妹喜好聞裂繒之聲,桀為發裂繒,以順適其意”;所以《竹書紀年》說:“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生活上如此放蕩,當然就沒有精力去理智地想問題辦事情。你要是一介凡夫,那你是風流玉樹;可惜的是你屁股下面的位置有那麼多人在盯著,後果怎麼樣估計用膝蓋也能想得出來。
更厲害的是還有個叫伊尹的人。伊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我們以後再聊,也許是賢臣也許是奸雄面目到現在也不能說是很清楚。不過這時候的伊尹在桀的面前是反戈一擊。當然伊尹要比當年的寒浞要厲害,耍手段的工夫也棋高一著。伊尹不僅能從桀的隊伍里跑出來去幫助湯,順便還能把桀的女人妹喜給順道拐走。這對於很看中自己強悍的桀來說,真是從心上給插了一把尖刀。
順便我想說句公道話。自古都說紅顏是禍水,妹喜多少年來也都被看成了讒妖惑主的典型蕩女。其實關妹喜什麼事呢?如果你要是舜的水平,人家也能做成娥皇女英。美女和天下都在你的手裡,你自己糟蹋,末了把罪過都推到女人頭上,這才是典型的不厚道呵。
不管怎麼說,湯的底氣是越來越足了。何況身邊還有知己知彼的伊尹在出謀劃策。於是有一天,在鳴條那個地方,湯就象當年的夏啟在甘一樣,號令三軍,發出《湯誓》。
《孟子·梁惠王上》里引《湯誓》,引的句子是“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與《尚書·湯誓》中基本一致。
但《國語·周語上》引《湯誓》,引的句子卻是“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不見於《尚書·湯誓》,卻與《尚書·湯誥》中“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相似。《墨子·尚賢》引《湯誓》,引的句子是“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也不見於《尚書·湯誓》,也與《尚書·湯誥》中的句子相似:“聿求元聖,與之戮力,以與爾有眾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