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頁制度
冊頁制度
冊頁制度是印本書時期的書籍制度。一張印紙叫做“葉”(也作頁),把若干葉裝訂起來稱為“冊”。
書籍的這種裝幀形式。是現在世界上書籍的普遍和最為通行的書籍裝幀形式。出現於唐朝末年。由於印刷術的廣泛使用,印本書逐漸取代寫本書,冊頁制度因而產生。雕版印刷使書紙變成一頁一頁的單頁,然後再將每一頁裝訂成冊,人們把圖書的這種形式稱為冊頁制度。
冊頁制度的最初裝幀形式是蝴蝶裝。
目錄
唐代發明雕版印刷之時,書籍形制漸由捲軸向冊葉過渡。唐代後期出現了經折裝、旋風裝,不過有的書籍也還用捲軸。所以早期的雕版印刷書籍,不像後世那樣單獨成頁,而是用比後代書版長而窄的長條形木版來刻字印刷,再把印好的印張粘連起來,捲成卷子或摺疊成經折裝、旋風裝。大約從五代時期開始,人們便開始採用散葉裝訂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裝,後來改用包背裝,最後是線裝。蝴蝶裝出現以後的散葉裝訂書籍,徹底改變了沿續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樣,是我國書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經不斷的改進、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下面具體介紹一下我國冊頁裝訂製所經歷的幾次變化:
1、蝴蝶裝,又稱“蝶裝”,因書頁展開似蝶形而得名。這是早期的冊頁裝訂形式。其裝訂方法,是先將每一印頁由書口向內對摺,即把有字的紙面相對摺起來,與後來的線裝方式恰恰相反,然後將每一書頁背面的中縫粘連在一張裹背紙上,再裝上硬紙(有時用布或綾綿裱褙)作封面,便成一冊書。其特點是版心向內,單邊向外,使書心得以保護。
蝴蝶裝雖然在保護圖書方面有它自己的優點,但卻給閱讀帶來了不便。由於書頁都是單層的,紙較薄,印刷面容易粘連,閱讀時往往是先見到紙背,而且讀一頁,必須連翻兩頁才能繼續讀下去,很不方便。於是就出現了包背裝。
2、包背裝,大約起於南宋後期。所謂包背裝,即把書頁背對背地正折起來,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為書口,將書頁的兩邊粘在脊上,再用紙捻穿訂,外加書衣繞背包裹。這種裝訂的方式,基本上和蝴蝶裝相同,但經過書頁正折,版心向外,使頁頁文字相連,便於閱讀。今見包背裝的早期樣品則為元代裝幀本。這種裝幀法一直延用到明朝中葉以後。著名的《永樂大典》就是包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