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書
古代官員用的公文夾
據有關資料記載,清代的護書,即官員用的公文夾,主要用於裝放各種札、諭、批等公文,並印有忌辰與萬壽的日期,以隨時提醒官員注意。山東威海劉公島博物館存有一件清代護書。
據有關資料記載,清代的護書,即官員用的公文夾,主要用於裝放各種札、諭、批等公文,並印有忌辰與萬壽的日期,以隨時提醒官員注意。忌辰多為先皇駕崩日期,按清制凡遇忌辰,民間不得奏樂娛樂、官員只能穿著沒有補子的素服。萬壽,也就是太后、皇帝、皇后的生日。這天,任何衙門不準辦理刑事案件,同時本城最高官員要帶領大小文武屬員穿大禮朝服,到萬歲龍牌前跪拜行禮。(清代對這兩個禮節儀式非常重視,若稍有不遵便視為不忠,最輕也要被罷官革職。)通常二品以上官員所持護書多為宮廷喜慶之日由皇上和皇太后所賜予的禮品。二品以下均可照此仿製。
山東威海劉公島博物館存有一件清代護書。
護書內慈禧、皇帝誕辰日
------呂寶華
閱讀晚清小說的人們有時會碰到“護書”一詞,令人不知所指的是什麼物品,因此會影響到對書內容的理解。例如《官場現行記》第七回“叫管家拿著煙袋,夾著護書,跟在後頭”。該書第十回又談到護書一詞“和尚便叫管家拿護書,叫馬車,穿了一件簇新的海青,到長春棧里去拜王大人去。”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七十六回“儉叔嘆道:‘我丟了的不是別的東西,卻是一封八行書,夾在護書裡面,那天到楊村打了個尖,我在枕箱里取出護書記一筆賬,不料轉眼間,那護書就不見了,連叫底下人去找,卻在店門口地下找著了’。”
再如《老殘遊記》中“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著護書,拚命價奔,一面用手巾擦汗,一面低著頭跑。”幸好該書上有一個簡單的註解“皮或漆布做成的多層夾袋,一般作出行時存放文書、拜帖等物之用,類似後來的公文包”。這種解釋稍能理解些,但是,“護書”到底是什麼樣?為了幫助讀者解除讀書中的障礙,我把自己收藏的護書向大家做一介紹。如對大家有所幫助,便感十分欣慰。
我所見到的護書有兩大類,一類是素麵護書,裡外沒有文字和任何圖案裝飾;一類是有文字和裝飾圖案護書。護書的規格不統一,至於顏色和用料也是如此。筆者收藏到三個不同時期的“護書”,無論哪一種類都受到現代工業的影響,皮革採用字模衝壓技術,製成的護書比較精美。
第一種,即慈禧五十壽辰時,共有三折,展開全長33厘米,寬20厘米,每一折下部有一個插袋,首頁插袋上方印有“萬壽聖節”四個金字,右欄印的賜封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共十個字,中欄中太后時辰十月十日,皇帝時辰六月二十八日,最後一欄“文武百官俱穿朝服”。首折的上半部印八仙響板,竹韻圖和兩防文字印,中間一折上半部素麵,下半部有“月入懷”,“知水鴨”和兩防文字印。最後一折上半部印一樹枝,還有三防文字印,下半部“忌辰期”,從正月到年底三十多個忌辰日“照例穿素服”。
第二種,慈禧太后六十壽辰以後的護書,三折打開44厘米,寬30厘米,黃皮並且用皮包邊,首折的“萬壽”欄中第一小欄是賜封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共十六個字,比第一次賜號多六個字。第二小欄皇太後生日。第三小欄皇帝的生日。最後一欄對朝廷中文武百官著裝規定“文武蟒服”。中間一折用桔黃絹做底,上面綉出一隻長須黑蝙蝠,最後一折插袋上印“忌辰”日,按月一一列出,也有三十多個忌辰日,“照例素服”。
第三種,宣統朝護書,三折展開全長335厘米,寬21厘米,紅色印刷皮面,黃色“護書”兩個字十分艷麗,用卷草紋印“三多圖”和牡丹花,使三折護書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護書內敷粉紅布做襯,首折的大欄目中“每日”排列出清朝歷代皇帝和皇后出生年月日,中間上小折上部用毛筆橫寫金字“當今皇帝”,並且豎寫“正月十三”,下小折金字“隆裕皇太后”,豎寫“正月初十”。第三折依然是皇帝與皇后祭日。
慈禧是怎樣把權力得到手的呢,又是怎樣凌駕於皇帝之上的呢,她對中國社會有多大影響,中華民族幾乎走向崩潰的危險等問題和慈禧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通過“護書”簡要地了解她的這段歷史,就能發現“護書”的重要性了。
慈禧,姓葉赫那拉氏,小名叫蘭兒,1835年出生北京,1852年廣選美女時被選進宮,剛入宮是一個侍女,咸豐四年得到皇帝的喜歡,封她為蘭貴人。按清朝制度她到皇后還有四級,道路是很遙遠的,她煞費苦心玩弄權術。好的機會終於到來了,給咸豐皇帝生了一個兒子。從此由貴人升到懿嬪,到咸豐七年(1875年)再升到懿貴妃。後來,兒子當了皇帝被尊為皇太后,同時賜徽號“慈禧”,又稱慈禧太后,因為住西宮也稱西太后。慈禧成為太后並不滿足。她苦苦追求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心一意要成為比皇權還大的人物。
慈禧凌駕於皇帝之上其手段是殘酷的,西太后雖然多才,但是又是一個奸詐險惡人物,最終實現了垂簾聽政達48年之久。
清末的三個皇帝都是親自經過她的手,第一位同治皇帝,是她的親生兒子。當咸豐皇帝死後,同治六歲繼位,由於皇帝小御史提議請兩皇后垂簾聽政(當時尊鈕牯祿氏為“母后皇太后”,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27歲慈禧認為是自己進入政界大好時機,便積極作準備,但是遭到輔政大臣肅順的反對。為此,她懷恨在心,迅速將肅順殺害,令已被逮捕的載垣、端華自殺,同時將五名大臣分別革職和充軍。史稱“北京政變”,因發生在辛酉年,故又稱“辛酉政變”,慈禧用最殘酷手段實現了她的目的。同治十八歲開始親政,雖然在公元1873年一度慈禧曾經宣布撤簾。此時,西太后39歲眼看著權力被皇帝拿走,不奪回來決不罷休。皇帝為了親政對許多大事做了決定,激起她再次奪權的決心,常把皇帝叫到面前大加訓斥,要求遇事稟報。母子矛盾目趨尖銳化和表面化,到後來同治看到自己是萬乘之主卻做不了主,索性不理朝政,四處遊逛,消愁解悶。同治皇帝有病,西太後下令不送飯菜,不送葯,同治十三年(1875年)病死在養心殿。
光緒皇帝是慈禧經過多方周折認定的第二位皇帝,四歲繼位,在位34年。慈禧已經有了多年的鞏固權力的經驗,於是對皇帝從小開始嚴加管教,稍不如意罰跪,鞭抽杖打,甚至把牙齒打了。有的太監請御醫給皇帝治病,慈禧知道后將太監殺害。光緒皇帝十八歲要親政了,國外帝國主義入侵,國家面臨瓜分的嚴重危機,震醒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一些有識之士,他們上書光緒皇帝,力求變法維新。聲勢浩大的百日維新運動,因為違背了保守勢力的利益,遭舊勢力反對。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發動了政變,早朝完畢時把光緒押往中南海瀛台,同時囚禁光緒愛妃,接著下令捉拿康有為、梁起超、譚嗣同、楊銳、林旭等人。不久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光緒囚禁達十年之久,最後死於涵元殿里。“戊戌政變”是慈禧把中國推向苦難的深淵,使中國再次失去了發展的機遇。在她掌權的48年中先後發生過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犯中國,最後導致清朝的滅亡。
護書內文武百官必須穿素服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