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書院

武城書院

武城書院,位於韓國全羅北道泰仁縣縣城月延峰下。原名泰山書院,李氏朝鮮光海君七年(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創建,奉祀新羅內史侍郎文昌侯崔致遠、李朝尚州牧使申潛。

書院簡介


仁祖八年(明崇禎三年,1630),以李朝正言丁克仁、校理宋世琳、厚陵參奉鄭彥忠、內資正金若默配享。肅宗元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又追配進士金灌。肅宗二十二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朝廷頒賜院額。自后一直香火綿延,興學不斷。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仍有活動,曾於1936年出版金麟基主編的《武城書院志》二卷。1976年始列入韓國文化部文化財產保護目錄。現書院建築保存完好,主要建築物有祠宇3間、明倫堂5間,、歌樓2層3間、壯修齋4間、興學堂4間、徐璟淳碑閣1間、庫舍3間等,並向遊人開放。
武城書院
武城書院
武城書院

書院概述


武城書院
此建物是1968年12月9日被指定為史跡第166號,是為了悼念新羅末儒賢孤雲崔志雲和朝鮮中宗泰仁縣監申替而建立的。原先稱為泰山書院,肅宗22年(1696年)被賜額后稱為無成熟元。據祠宇以崔致遠為首配享申潛,丁克仁,宋世琳,鄭彥忠,金喏默,金灌等現存建物包括弦歌樓都有講堂,東西齊,祠宇,碑閣等。
祠宇是建於15年(1484)憲宗10年(1844)重修。講堂是純祖25年(1825)被燒毀,純祖28年(1828)重修。此書院保存著成宗17年(1486)之後奉審案,講案,尋院碌,院規等貴重研究資料。
新羅時代孤雲崔致遠既是大文豪,又是政治家。新羅定康王 1年任泰山郡守期間治積出重深受軍民的愛待。之後又到峽川仁郡守,於是百姓們敬仰之條 先生生前在月延台(現七寶山 武城裡城皇山西面)建立生祠堂(侍奉 活著的人而立的祠堂稱為泰山祠)。此祠堂在高麗末被破毀。李朝成宗14年(1483,丁克仁先生死後2年)移到現今為止,據說此地原先是不九桿,丁克仁創建的鄉學堂,之後李朝申宗39年(1544)泰仁縣監靈川申替被上任。7年之間行善政,東西南北學堂等留下許多治積。明宗4年(明宗1549)又被上任江原道桿城郡守於是百姓的以敬仰之心為他建立生祠堂。
肅宗22年(肅宗1696)被賜額武城把兩個祠堂合併稱為無成熟元。於是多加三賢後來又加二位 因此配享七賢。配享的人等有孤雲崔致遠,靈川申潛,不尤軒 丁克仁,訥庵宋世琳,默齊鄭彥忠,誠齊金若默,鳥川金灌等,之後正祖8年(1784)從雙溪寺侍奉 崔致遠影幀。
此書院高宗5年(1868)以大院君書院撤廢令而處危機。當時由縣監儒林請求而免滅,因此成為不在全羅道撤廢令的3個書院(筆岩,褒忠,武城)中一個也受補助給院奴30名,稅米3結(約9.000平)
現存建物有祠宇3間等,明倫堂5間,弦歌樓2層3間,壯修齊4間,興學堂4間,徐璟淳碑閣1間,庫舍3間等。1992年由井邑郡守金成淵立丙午倡義記跡碑。屬門樓的弦歌樓立圓柱的2層瓦房。一進門有正面5間,側面2間 降糖,3間大廳,左右單間夾室各有壯修齋與興學齋(東西齋)
祠宇是建於成宗15年1844年重修,講堂是1825年被燒毀,1828年重修。東西齋也是建於肅宗 如今的建物後來重修的。祠宇是在我國最古老的書院,而且都保存著成宗17年(1486)之後奉審案,講案,尋院碌,院規等貴重書院研究資料。]
侍奉祭祀的人如下:
崔致遠 — 是慶州人,其字是海頭,號是孤雲 新羅憲宗1年(875)出生於沃溝官寫有名的(討黃巢檄文)而升任殿中侍御使。4年後一國信使名意憲康王11年(885)歸國,於是由憲康王,定康網,賜給翰林學士,兵部侍郎,任泰山郡守。真聖王時到江陽郡(夾川古名)伽倻山渡過餘生。
先生把中國文物引進東方國新羅形成理學儒宗,他的著作中有桂苑筆耕筆等20本。高麗顯宗11年(1020)下令謚號為文昌。
申潛 -- 是高麗人,字是元亮。成宗22年(1491)3月出生於漢城。
中宗8年(1513)23歲時考中進士,中宗14年(1519)登第賢良科,除授藝文館檢閱。自古以來 沉下,入侍時進史館 而且比入侍的人 后入先出。申潛怕會記鍺主張應該是,於是成宗也贊成改稱先入后處。後來又被撤。因此一時被罷官,中宗16年(1521)到長興流配,中宗38年(1543)由重心被起用主簿。任泰仁縣監7年之間建立東西南北4學 明宗7年(1552)被任為尚州牧使留下許多治跡。明宗9年(1554)12月2日去世(64歲)次年3月在亞擦山藏事。泰仁百姓為掉念先生在泰山祠建立善政碑。
丁克仁 – 是靈光人,字是可宅,號是不尤軒。太宗1年(1401)8月6日在京畿道廣州郡豆毛浦里誕生。世宗11年(1429)被合格生員試。丁克仁平時斥佛 當時君王想在興天寺建立舍利殿,丁克仁捉出 朝鮮朝宗儒仰佛政策主張太學生的卷堂而激怒君王,於是勉強免去斬刑歸養於北方,歸養回來後到泰仁妻家蓋草家3間,命為不尤軒。後來受文宗之託復官職,而且1453年53歲丁克仁被考上文科。1470年70歲時退官職。回泰仁1475年造出洞中鄉飲酒 親睦契 這就是古縣洞相約始初,而且唱出“不尤軒歌“不尤憲曲”等投聖恩之歌,也寫“賞春曲”而留芳萬世 之後81歲那年1481年8月6日在泰仁去逝 其墓在井邑市七寶面武城裡銀石洞。
宋世琳 – 是勵山人,字是獻中,號是訥庵。成宗10年(1479)12月14日出生。於泰仁(現七寶面詩山裡)20歲考重司馬試被選狀元科。燕山9年(1503)任史曹佐郎,後來回到泰仁重新起家丁克仁創建的鄉學堂。教育鄉里青少年。中宗14年(1519)1月去逝,響年41歲。
鄭彥忠 – 是廣州人,字是良久,號是默齋,出生於泰人。
人品嚴言訥行敏是進士比指望科學只求道,給洪苑太極贈送易學,解開吉凶消長之道理 區分進退存亡之機。而且極有孝心詩墓3年與李齋(明恆),金河西(名麟厚),金城齋(名若默)成師友以鄉約教育後勁。
金若默 – 是到康人,字是太容,號是城齋。燕山6年(1500)2月1日出生於城官衙。中宗35年(1540)考上別試 明宗4年(1549)被除受於清洪都事。次年任漢山郡守。明宗12年(1557)任揚州姆時,明宗13年(1558)7月15日在揚州官衙去逝,響年59歲。
金灌 – 是道康人,字是沃,號是鳴州。宣宗8年(1575)5月25日出生於古縣內。從小孝心極佳接傳家庭教訓而成,而且按不尤軒。訥庵的鄉學堂規則教學。光海7年(1615)考入進士,但當年因光海亂政而廢母。因此到鄉里與宋致仲 金湛合作組成松亭十賢之會,仁祖13年(1627)丁卯胡亂時跟著金沙溪倡議儘力徵集義谷。任祖13年(1635)1月去逝,響年60歲。
對聯
聖朝恩額;
士林首善。
金煥豐題神門
春秋講磨經義四子;
月朔參拜享禮兩丁。
金煥豐題講堂
文藝時習,詩書禮樂;
德業日新,孝悌忠和。
金煥豐題講堂
勸規交恤,藍田故約;
揖讓進退,杏壇遺教。
金煥豐題講堂
兩賢治泰,遺跡尚存;
一變至魯,宣額自在。
金煥豐題弦歌樓
朝歌暮詠,民皆變甲;
春誦夏弦,士欲達己。
金煥豐題弦歌樓
治小用大君子道;
順上和下太守風。
金煥豐題弦歌樓
莞爾劄雞千載后;
儼然遺像一祠中。
金煥豐題弦歌樓
規模已宏,心身國家;
淵源追溯,洙泗濂閩。
宋鍾哲題講修齋
慎思篤行,倫理自明;
依仁遊藝,德業日新。
宋鍾哲題講修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