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升

富順三大異人之一

肖永升(1762年-1856年),行三,人呼肖三三,或稱作蕭三公。富順三大異人之一(另兩人是講厚黑學的李宗吾先生和精於武術的羅跛三爺)。

肖永升先生經商有道,致富有方,成為富順、川南首富。他德行高尚、獨資重建富順文廟,據說還在興文納溪合江長寧等縣獨資建文廟,為富順、川南才子之崛起做出了貢獻:他組織並參與肖氏族譜的編纂工作;他出巨資修建肖氏宗祠;他好善樂施,辦義校,行義醫,擺義渡,至今被傳為佳話。一方沃土,養一方賢士。肖永升先生是富順這塊沃土上培育出來的一位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是川南乃至四川著名的歷史人物。

成豐六年丙辰(公元1856)正月十五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人物生平


經商有道

順治16年(公元1659),清王朝統一四川,民之存者百不一人,若能全家者,千萬中不見一也(公元1993年《富順縣誌>載)。
康熙二年丈畝編戶,全縣只有166戶,988人。清王朝為恢復農業生產,療治戰亂帶來的創傷,從順治末年起在全國實行《督墾荒地勸征則例》,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地人民紛紛前來開發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
康熙49年庚寅歲(公元1710),為響應康熙皇帝開發四川的詔令,肖永升先生之祖父宗捷公與兄宗耀公、宗輝公及弟宗前公四兄弟攜子、侄4O餘眾從湖南寶慶府(長沙)邵陽縣一都泉塘徙川敘州府(宜賓)富順縣下東路鄧家垮(現中石鄉松林村)落戶。在“重農桑”,“男耕女織”,辛勤勞作下逐漸發達起來。百多人的大家庭和睦相處甚是興旺。為讓子女讀書,在鄧家垮左側修了學堂。肖永升先生之父祖成公,文才出眾,被清王朝“敕封儒林郎”(管教育的官)。在書香門第的熏陶下,在兩代老人和肖氏大家庭的關愛下,他與兄永高公,飽讀經史,聰敏睿智,且品行端正,學習優秀,府試均為貢生,永高公為“候選州同(相當於副級州官)”,在外為官:肖永升先生后被清王朝誥封“朝議大夫”,在家鄉守祖業,經營田莊及手工業作坊。
肖氏家族除“重農桑”外,還經營釀造業,如煮酒、碾米之類的小作坊。肖永升先生在送酒送米去自流井鹽號時,知拉滷水車的牛易患“牛瘟病”,少不了“懷胎草”。回到家中,便把水田全部栽上酒谷,等秧子封壟后,叫人攔腰割下,不久秧茬上長出秧苞筍,含苞抽穗,即是“懷胎草”。時年正遇鹽井大犯牛瘟,他叫人把“懷胎草”割下,挑到鹽井去賣,故能以治牛瘟的稀少之物貴價銷售,此項遠比純種稻穀收入高。
有了錢加上多年積蓄,從鹽井以廠價購進大量食鹽,雇請船隊運鹽沿沱江而下,經瀘州,過重慶,達武漢等碼頭批發,幾趟下來收入可觀。為長久計,在地方官員的允許下,又在沿江各重要碼頭建立了鹽號,委派可靠之人經營,獲利頗豐。
通過調查研究,肖永升先生又往南溪、江安、古宋、興文、長寧、敘永等地販運自貢井鹽,並相繼建立了鹽號,回來時帶上山貨以銷本地。經過幾年苦心經營,肖永升先生便已發富起來,除了在各地置辦田產2000多石外,還把剩餘資金全集中起來再投資,進一步擴大經營。
肖永升先生跨地區,跨省市的長途販運和經營,在180多年前可算是全國罕見。可毫不誇張地說,他是一個既有經濟頭腦又善於經營的早期經濟實業家。由於收入可謂日進斗金,終於成為富甲一方的士紳。

救災獲利

蕭三公原來就有一千多石田租。他做米糧棉麻生意,從重慶到武漢,沿江各重要口岸均設庄經營。有年,湖北大旱,米貴如金,沿江居民搶米成風,糧運斷絕。肖三公以大慈善家的姿態親到武昌會見湖北巡撫,聲言他將運糧來鄂,平價出售,救災娠荒,請官府嚴禁饑民兜搶。這當然受到官民的熱烈歡迎,當允出示保護。實際饑民搶糧,絕非官府所能禁止,肖三公自有他的辦法。他回來把江安鄰封幾縣的甑子匠、篾匠都請完了,日夜趕製加工器具。原來古宋、長寧等地交通運輸困難,外銷不便,連年豐收,谷價低,只要買方略為加價,便爭相出售。肖三公購谷幾十萬石,加工成米,趕運湖北。他的有效方法是:從到湖北的第一站開始,先施稀飯,等饑民飢餓過久的腸胃適應后,再施乾飯,最後才運來平價米。饑民感恩戴德,相互約束,不加兜搶。這一站搞好了,然後依次搞下去,直到武漢,沿途無阻。雖說平價,實際是照湖北的價格平價,較之本地,已獲利數倍。從此肖家成為巨富。

好善樂施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肖永升先生購買渡船十二隻,在縣城東門、大南門、小南門為過往行人免費義渡。后相繼在鄧關、橫溪、趙化、大城、懷德、長灘等地修建肖家碼頭,併購買船隻免費讓過往行人渡江。他在富順城關丁海鄉(原共和鄉)觀音岩等地購置田產250多石,將收入作為維修船隻和船工工資之用。此義舉由其後代一直延續到1949年,現趙化鎮肖家碼頭仍依稀可見。
在肖永升先生修譜制定的《家訓引》中有“嚴禁欺孤寡”一條,為善待孤寡老人,他做出了榜樣。他專門安排人對孤寡老人生活困難者發放米牌,每月每人1——4塊不等,可到指定地點免費領到大米;還發有錢摺子,得摺子者於每年FJ二十、六月二十、九月二十、臘月二十到指定地點領取救濟金。後由肖永升先生第五代嫡孫順琛公(孟文)實施,這一義舉一直持續到1949年。
肖永升先生為培育人才,在住地童寺鎮墨香垮左側建一學堂,取名“端蒙館”(啟蒙學堂),聘請優秀“夫子”執教。凡肖氏貧困子弟或鄉里貧困人家子弟均可免費入學。“端蒙館”大門兩邊石柱上刻有醒目對聯,上聯:“與弟子講明孝道”;下聯“為國家培育人才”。現下聯尚存。此義舉使肖氏、肖氏後裔和鄉里貧困子弟受到了良好教育,為國家培育了不少人才。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墨香垮所在村取名“墨香村”,意在記住這位先賢。
肖永升先生還在墨香垮左側修建一藥鋪,雇請醫生看病、抓藥,肖氏宗親及鄉里貧困人家可免費看病拿葯,深受鄉民讚譽,現尚有遺址可考。

持家有術

肖家是一個大家族,肖永升先生當這個家,經過艱辛努力,富裕起來了。怎樣才能永遠興旺發達,這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在他制定的《家訓》中有“尚節儉”一條:“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則儉之道矣”。先生常囑兒孫勤儉節約,不可奢華。子侄讀書,必須在學堂內住宿,免得父母嬌慣;家人有病必須住公共病房,以免裝病;全家婦女(包括女、孫女)都必須學會操持家務,做飯做菜,學會績麻紡線織布等女工活;不論男女均要學習文化,以求發展。
肖永升先生把一生的積蓄主要用於修文廟。除做善事義舉外,還與子侄一起先後修了三大寨:老寨、栗寨、清平寨;十灣:肖大灣、清心灣、德馨灣、合浦灣、墨香灣、靈芝灣、代江堰、半張園、蔭林館(男生學堂)、鳳林館(女生學堂)。人們說:“肖氏三爺好厲害,九里十灣三大寨”一點不假。

重修文廟

肖永升
肖永升
道光十六年(1836),富順知縣鄧仁坤決定重建文廟,並與當時富順縣第一大財主、貢生肖永升商議。肖永升當即表示:為了保住富順“文章風水”,願盡儒生之責,獨肩重建文廟之任。於是僱工請匠,立即拆除文廟,特派專人前往山東曲阜縣,通過任縣令的富順進士張震,取回建築文廟的規製圖紙。又從雷波、馬邊運回巨木,從江西景德鎮定製琉璃瓦,共費資三萬六千,歷時四年,於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

修寨建堡

1840年,恰逢社會動蕩之際,肖永升先生決定在家鄉原有老寨基礎上,相繼建立“栗寨”、“清平寨”,三寨成畸角之勢,以保一方平安。

主要成就


肖永升先生每年都要親自坐船沿江而下,視察各鹽號狀況並了解當地行情。隆昌盛產麻布(夏布),而江浙有的是絲綢卻沒有麻布。肖永升先生便專為此事與杭州綢緞老闆取得聯繫。運隆昌夏布去蘇州,讓綢緞老闆批發或代銷i又將江浙綢緞溯江而上由自己經銷,以達互惠互利之效果。故此隆昌麻布在江浙馳名,蜚聲中外。這樣一去一來促進了沿海經濟與內地經濟之互補,也促進了川南家庭手工業的發展。至解放初期,肖家絕大部分家庭都在種麻、編織麻布。至今代寺、童寺一帶績麻的遠比其它地方多。可以說,肖永升先生對促進中國民族手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史籍記載


《富順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