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歸化寺的結果 展開

歸化寺

歸化寺

歸化寺位於迪慶州州府中甸城北佛屏山下的噶丹松贊林寺

景區簡介


歸化寺位於縣城以北4公里的佛屏山麓,藏名噶丹松贊林。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經五世達賴奏請敕建,該寺依山而建,房屋層疊而上,布局模仿西藏的布達拉宮,佔地約500畝。數百間僧舍、活佛凈室於四周拱衛,鱗次櫛比。寺中有許多文物珍寶,其中以“三丈有奇銅佛”三尊最為著名。另有歷代達賴所賜的鍍金銅佛、五彩金汁精繪佛像、種種善本。寺中尤以供奉歷代達賴、班禪供養和念誦的貝葉為傳世珍寶。歸化寺是迪慶最有特色的喇嘛教寺廟之一,現有僧侶700餘人。

景區概況


歸化寺雪山攢簇交錯的迪慶高原上,有座仿拉薩布達拉宮的形式和規模建造的歸化寺,它宏偉壯麗,是滇、川、藏邊區的一大寺觀。
歸化寺
歸化寺
中甸城北望,寬闊的草原盡頭兩山橫旦,猶如大門半開。山上,有大片巍峨的建築,圍牆高厚,儼然一座山城。外牆盡染赭色,屋頂鍍金銅瓦,置於淡墨色佛屏山山麓,焰煙放光,分外引人注目。這片古堡由逐層遞高的平頂土掌房組成。山下湖泊一片,清明如鏡,中有小島,寺觀倒映水中,色彩斑調,煞是壯觀。寺中撓鉸喧天,經幡招展,誦經鐘鼓之聲,使人頓生莊嚴、幽遠之感。歸化寺佔地500畝,中心大寺坐北向南,四層,下層大經堂共106棵柱子,能容1600名喇嘛同時躍坐念經。
後進供三世佛銅像,高8.7米余,直通中層,中層四壁櫥櫃收藏各種名貴經籍、法器及歷代皇帝上渝。上層正樓是考究的小佛堂,供釋迎佛及十八羅漢、護法金剛等像。大寺西另建新寺,稱“金瓦寺”,精緻玲瓏,供奉黃教祖師宗喀巴像。緊接新寺之西為“西蘇”、“覺廈”辦公所及倉庫等建築。以地區劃分的區域性喇嘛管理組織——8個“康參”的屋宇以及千餘喇嘛的靜室環繞主殿大寺。

旅遊指南


景區分類:宗教旅遊搜索同類景區
開放時間: 9:00-17:00
門票價格: 30元
聯繫方式:待定
最佳時間:松贊林寺位於香格里拉縣城附近,地處高海拔地區,海拔3300多米,即使在8月也有可能飄落幾朵雪花。建議帶上外套、羽絨服、手套、防滑靴。加上氣候乾燥,紫外線輻射強,女士應準備好防晒霜、遮陽帽、太陽鏡,特別是10月份以後探訪更要帶足禦寒衣物。每年6月到9月是迪慶高原的雨季。通常人們選擇春夏季遊玩。
交通指南:從中甸縣城有巴士直達景點,票價2元,也可乘3路公交車直達景區。

寺中文物


歸化寺中收藏的文物,有各種精美的鎏金佛像,有達賴五世饋贈的五彩金汁精畫唐卡16軸,還有各種藏文經籍,如手抄、精印的世界著名佛學叢書<甘珠爾·
歸化寺
歸化寺
丹珠爾一套共400餘函,歷世達賴、班禪所念誦及供奉的貝葉經,皆為少有珍藏。還有各種精彩的大型壁畫、美麗的酥油花,內容雖多為宣揚喇嘛教教義,但它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才能和智慧,是藏漢各族人民的藝術創造。

景區歷史


歸化寺壁畫
歸化寺壁畫
寺初建於明。清康熙年間,藏區崇尚黃教,達賴五世奏請朝廷,在康藏地區建立13個大喇嘛寺,名“十三林”。康熙十八年(1679年擴建的中甸“格丹松贊林”為“十三林”之一。它的擴建標誌著黃教在中甸地區佔據統治地位。其後,雍正年間,中甸、維西“歸版設治”,“格丹松贊林”改名“歸化寺”。寺院規模逐步擴大,朝廷規定的喇嘛名額由原300名增加到1226名,發給“度碟”,由朝廷供養。最盛時期寺內僧徒達3000名左右。
寺中等級森嚴,尊卑分明,分活佛、格西、格弄、班卓等等級;設喀姆、老僧、英者、的娃、格乾等數十種職位,並有不小的保寺武裝。據記載,歸化寺直接掌握莊戶370餘戶,地200餘頃。實際上,它佔有中甸地區大量山林期泊土地,還向全體人民徵收攤派無限額的雜款“普差”,是迪慶地區“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社會的重要堡壘。
1936年5月,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路經中甸,賀龍、蕭克同志曾親臨歸化寺,訪問活佛喇嘛,題贈“興盛番族”的匠額;爭取歸化寺屬下開明的夏納古娃等人為紅軍徵購糧草;歸化寺提供了不少物資,使紅軍短期內準備了抵甘孜前翻越雪山所需糧襪;還派武裝喇嘛擔任嚮導,支持了紅軍北上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