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仙仗圖

北宋武宗元捲軸畫

《朝元仙仗圖》是一幅道教壁畫稿本,以捲軸畫形式流傳至今,原本已流落國外。

畫面描繪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場面。有肅穆莊嚴的帝君,有威武兇悍的天將,有文雅美麗的玉女,有翩翩欲仙的真人,人物眾多,繁而不亂。線條流暢,衣紋稠疊,臨風飄揚,似在空中。人物儀態不同,頭飾儀仗各異,成功地表現出帝君的莊嚴、神將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作品內容


作者運用長垂流暢的線條,描寫稠密而重疊的衣褶,人物安排參差有致,繁而不亂,神采飛動,人物神情各異,構圖整齊而不呆板,組織繁複而不雜亂。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
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整個畫面色彩單純明朗,以石青石綠為主,衣冠寶蓋大量運用瀝粉貼金,總體色調既燦爛又沉厚。
《朝元仙仗圖》是北宋初年道教壁畫的稿本,以卷的形式流傳至今。其是《八十七神仙圖》的臨本,現為徐悲鴻紀念館藏。圖繪道教帝君諸神仙朝謁元始天尊的隊仗行列。

創作背景


武宗元的活動時期正值宋真宗趙桓在位(公元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崇奉道教,大興土木建築道院,在汴京(開封)所建“玉清昭應宮”,凡二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十分宏麗,屋宇稍有不合程式的,就拆掉重蓋,夜以繼日,七年才完工。又作“會靈觀”,規模略如玉清昭應宮,以首相王但為“昭應宮使”,次相王曾為“會靈觀使”。全國各地紛紛蓋道觀、立官職,把年老退職侍從大臣都授予道教的官銜,給以俸祿。在統治者這樣如醉如狂地提倡道教的運動中,產生了許多以畫道釋人物著名的壁畫家,專為裝飾宮觀,《朝元仙仗圖》便是武宗元在此時期為玉清昭應宮創作寺觀壁畫所繪製的小樣。

歷史傳承


兩宋之際,《朝元仙仗圖》歸翟妝文收藏。翟汝文之後《朝元仙仗圖》歸張氏收藏,張氏名字的最後一字很難釋讀,故其事迹不可知。元代時期,《朝元仙仗圖》歸張君錫收藏。張君錫之後,《朝元仙仗圖》轉歸杭人崔氏。明清時代《朝元仙仗圖》數百年流藏於廣東境內,曾藏於廣東順德盧氏。民國時期,《朝元仙仗圖》流入市肆,為“潁川飛鳧人”所得。不久之後,《朝元仙仗圖》歸廣東收藏家羅原覺收藏,之後羅原覺將此畫賣給李尚銘。李氏又將其抵押他人,後來於七七事件之前流往日本。建國之後,20世紀50年代《朝元仙仗圖》被美國人候時泰買去,之後歸王季遷收藏。 2005年,《朝元仙仗圖》被王季遷後人託管於上海一家銀行的保險箱,2009年發現其真跡已被人掉包,至今下落不明。

後世影響


《朝元仙仗圖》稱得上是線條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的代表作之一,這樣的白描作品一直是歷代人物畫家學習的範本,無論是線條勾勒的技法,人物的造型特徵,衣紋穿插的規律還是人物組織構圖的方法,無處不值得人們在自己的創作中借鑒應用。遠至宋代白描大家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陳洪綬、清代的任伯年等,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朝元仙仗圖》的痕迹,流傳至今的元代永樂宮壁畫更是對《朝元仙仗圖》的直接傳承。當代人物畫家更是把該圖作為學習傳統人物畫的必修課,諸多優秀的工筆畫家如李少文、何家英、高雲、戴敦邦等的作品以及畫家李伯安的作品巨幅長卷《走出巴顏喀拉》在創作時也深受《朝元仙仗圖》的啟發,特別是眾多人物排列行進的場面與《朝元仙仗圖》更是如出一轍。

藝術鑒賞


《朝元仙仗圖》是一幅道教壁畫稿本,畫幅中描繪道教神仙出行行列,畫五方帝君和眾仙去朝見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
《朝元仙杖圖》局部
《朝元仙杖圖》局部
此幅《朝元仙杖圖》可能為宋初繪製寺觀壁畫的粉本小樣。畫中神將開道、壓隊,頭上有圓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傘蓋等簇擁帝君自右至左前行。全卷本應為88名神仙,但此卷缺最後一名壓隊的神將,故畫中現有了帝君、10名男裝神仙、7名神將、67名女裝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計87名神仙。人物眾多,繁而不亂。線條流暢,衣紋稠疊,臨風飄揚,似在空中。人物儀態不同,頭飾儀仗各異,成功地表現出帝君的莊嚴、神將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作者運用長垂流暢的線條,描寫稠密而重疊的衣褶,人物安排參差有致,繁而不亂,神采飛動,人物神情各異,構圖整齊而不呆板,組織繁複而不雜亂。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整個畫面色彩單純明朗,以石青石綠為主,衣冠寶蓋大量運用瀝粉貼金,總體色調既燦爛又沉厚。
卷中無款印,卷後有南宋乾道八年(1172)張子珉題跋,並有元代趙孟頫題識。關於此卷與《八十七神仙卷》的對比,北京大學教授李凇《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論證:“《八十七神仙卷》不是作於唐代,而是作於北宋初期。其作者難以考實,很可能會是王瓘或武宗元輩,雖然肯定不是吳道子的原作,但仍然屬於繪畫史上的一流作品。它不僅藝術水平高於《朝元仙仗圖》,而且時間上還要更早。《朝元仙仗圖》不能作為北宋繪畫的“標準器”,它不是武宗元的原作,是南宋的摹本,直接的作者可能是翟汝文。雖然它的宋、元跋文可能是真實的,但並不能掩飾其較低的藝術品質。目前學術界過於高估《朝元仙仗圖》而忽視《八十七神仙卷》的偏見應該轉變。”

作者簡介


武宗元(約980—1050),字總之,河南白坡(今河南孟津)人。真宗景德年間,建玉清昭應宮,征全國畫師,分二部,宗元為左部之長。他家世業儒,以蔭得太廟齋郎,官至虞部員外郎,擅畫道釋人物,曾為開封、洛陽各寺觀作大量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