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厲兵秣馬的結果 展開

厲兵秣馬

漢語成語

厲兵秣馬是漢語成語,拼音:lì bīng mò mǎ,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意思是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鬥。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指準備戰鬥。

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用法搭配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準備戰鬥

例句

 孫權克仗先烈,雄據江東,舉賢任能,厲兵秣馬,以伺中國之變。宋·陳亮《酌古論·呂蒙》

故事


春秋時期,秦國、晉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派大臣燭之武單獨與秦國結盟,按約秦國派杞子、逢孫和楊孫率軍駐在鄭國,秦國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國要秦穆公出兵,秦軍就大舉進攻,鄭國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國,秦國只好攻打滑國

引證解釋


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宋·陳亮《酌古論·呂蒙》:“孫權克仗先烈,雄據江東,舉賢任能,厲兵秣馬,以伺中國之變。”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二回:“征會討貳,伯主之職。臣請厲兵秣馬,以待君命。”
《明史.卷二七六.沈宸荃傳》:“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厲兵秣馬,以報國讎。”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於是嘯聚義師,厲兵秣馬,天戈直指,將以澄清天下也哉?”

成語典故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其國都。
公元前六二八年冬天,在鄭國戍守的秦將杞子暗地裡派人回國報告說:“我們已經掌握了鄭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派部隊來偷襲,可以順利地佔領這個都城。”
秦穆公接到報告,滿心歡喜,很快任命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為統帥,率軍前去偷襲。
大夫蹇叔勸阻穆公說:“秦、鄭相距千里,中間要經廣闊的晉國領土,長途奔襲,怎能保住秘密?鄭、晉兩國半路伏擊,我們遠征軍可就完啦!”穆公認為晉文公剛死,機會難得,不聽勸諫。
蹇叔的兒子也在遠征軍中,出發時,蹇叔到東門外送行,哭著說:“晉人一定會在[插圖]地襲擊你們,我將到那裡去給你收屍。”穆公聽他盡說喪氣話,大罵該死。
千里奔襲的秦軍,好容易才來到離鄭國不遠的滑國。恰好鄭國有個商人弦高,正趕運貨物來到這裡,見到這麼多秦軍,不由吃了一驚。但他不動聲色,很快弄清了秦軍的動向。
弦高擔心鄭國不知道秦軍已到,便派人火速回去送信,他自己假冒鄭君使者,對秦將說:“敝君知道貴軍遠道前來,特命我送上一批牲口,供將軍慰勞部下。”孟明視摸不清虛實,不敢繼續進兵。
再說杞子把報告送出后,日夜計算著秦國遠征軍到來的日期。這支留在鄭國都城客館內的秦國戍守隊頻繁地活動起來,他們把行李捆載好,戰馬養得精壯,兵器磨得鋒利,隨時準備行動。
與此同時,鄭國已接到弦高的密報,得知秦軍偷襲,便立即動員軍隊和百姓,加強守備,還派人到客館查看杞子一行人的動靜。
鄭人看到客館內厲兵秣馬的情景,更加證實了弦高的報告。他們派軍隊把客館監視起來。杞子知道消息已經走漏,慌忙帶著隨從逃跑。
為了不開罪秦國,鄭國軍隊不加阻攔,讓他們逃出城去。孟明視得到消息,眼看成功無望,只得敗興而歸。但是當他們路過地時,果然遭到晉軍伏擊,全軍覆沒,三個統帥都當了俘虜。
成語“厲兵秣馬”既來自於典故中“束載、厲兵、秣馬矣”,指準備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