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京力
歷史學博士
鄧京力,女,北京人,歷史學博士,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歷史價值論、當代西方史學理論、20世紀中西史學比較與交流等。
1990.9-1994.7,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獲得歷史教育專業學士學位;
1994.9-1997.7,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獲得史學理論專業碩士學位;
1998.9-2001.7,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獲得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
1997年7月-1999年5月,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助教;
1999年6月-2003年12月,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2004年1月-2011年12月,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2005年1月-至今,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2012年1月-至今,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近年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2002-2003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訪學。
2008年9月,大連大學“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年10月,江西師範大學“第16界全國史學理論學術研討會”。
2010年11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與歷史知識社會化和社會進步學術研討會”。
2011年7-8月,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學。
2011年10月,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年9月,主講課程“史學概論”獲得首都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優秀課程;
2001年9月,合著論文《“反激進主義思潮”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榮獲北京市國史學會、中國革命史研究會年度論文二等獎;
2002年12月,合著《新時期中國史學思潮》榮獲北京市第7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3年9月-12月,主講課程“西方史學史”列入第一批雙語教學改革計劃,入選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教材資源庫,並榮獲首都師範大學優秀網路課程;
2008年12月,主講課程“西方史學史”獲得首都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優秀課程;
2009年1月,主講課程“史學概論”獲得首都師範大學精品課程;
2010年9月,榮獲首都師範大學優秀主講教師稱號。
1997-2000年,北京市教委科研立項“當代中國史學思潮研究”(參加)。
2001-2003年,校級科研項目“歷史評價與史學思潮研究”(獨立)。
2003-2005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面上項目“歷史評價論爭與當代中國史學思潮”(獨立)。
2008-2010年,“北京市優秀人才”資助項目“當代西方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研究趨向”。
2010-2012年,“北京市人才強教深化計劃中青年骨幹人才培養計劃”資助項目“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關係研究”。
2010-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歷史學對後現代主義挑戰的回應與分析”(獨立)。
2010-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史領域的重要理論觀點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史學概論》,專業基礎課,歷史學院本科生;
《西方史學史》,專業選修課,歷史學院本科生;
《現代化概論》,專業選修課,歷史學院本科生;
《西方史學專題研究》,專業方向課,歷史學院研究生。
著作
《歷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二十世紀學術論辯書系歷史卷·中國歷史人物研究論辯》(合著),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新時期中國史學思潮》(合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
譯著
《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合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教材
《全方位中國歷史》(合編),時信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
論文
《關於歷史評價標準的反思》,《史學月刊》1999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5期轉載。
《新時期初期撥亂反正史學思潮初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新時期的中國社會史研究》,《社會科學》(上海),1999年第11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與現代化理論》(第二作者),《北京黨史》1999年9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專刊》。
《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發展趨勢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1期。
《試論歷史評價標準中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矛盾》,《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0年第7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4期轉載。
《“反激進主義思潮”與中國近代史研究》(第二作者),《求實》2000年6月專刊。
《向歷史學特性的回歸——歷史認識論研究與當代中國史學的理論建設》,《史學月刊》2000年第6期。
《重新評價農民戰爭的歷史價值》,《河北學刊》2002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1期轉載。
《社會理論與社會史——“國家-社會”理論解釋框架的範式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中國近現代史專輯。
《事實與價值的糾葛——試析歷史認知與歷史評價的關係問題》,《求是學刊》2004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3期。
《關於歷史認識與歷史評價的檢驗問題》,《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3期。
《關於中國古代皇帝歷史評價的幾個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史學研究》第2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9月。
《“國家與社會”分析框架在中國史領域的應用》,《史學月刊》2004年第12期。
《中國史研究中的後現代傾向》,《河北學刊》2005年第2期。
《試析歷史評價標準內部的各種矛盾》,《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4-2005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試論歷史評價的本質與特徵》,《首都師範大學史學研究》第3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12月。
《從治史經驗到系統的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試評寧可先生著‹史學理論討講義›》,《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6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
《史學史研究的當代趨向:史學比較與全球視野》,《學術研究》2008年第3期。
《後現代方法在中國史領域的適用性》,《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對現代西方史學理論基礎的挑戰——試析凱斯·詹京斯之<歷史的再思考>》,《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2期。
《試論影響歷史評價的若干因素》,《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接受與拒斥之間——西方學術界對後現代主義歷史觀念的回應趨向》,《哲學動態》2010年第4期。
《關於古代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問題的研究與反思》,《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3期。
《歷史知識、歷史記憶與民族創傷——讀柯文Speaking to History: The Story of King GouJ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
《挑戰與捍衛之間:當代西方史學界對“史學危機”與“終結論”的回應》,《鄭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重構、建構與解構之間——從文學形式論史學類型與歷史學性質問題》,《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