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榮初
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
章榮初(1901—1972),又名增驊,祖籍浙江省湖州荻港,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
幼時念過小學,青年時販賣棉布,後去上海開設華豐棉布號,后創建上海紡織印染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變賣住宅和傢具,捐獻抗戰;上海淪陷期間,創辦榮豐紗廠及蘇中鐵工廠、上海皮革廠、泰州紗廠、豐業大樓等;抗戰結束后,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設協會,先後創辦上海紡織印染廠、榮豐紗廠、川沙紡織廠、菱湖化學廠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章榮初選擇留在祖國大陸,積極參加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上海市棉紡業分會董事,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1972年在上海去世。
章榮初
1928年萌生生產國產印花布的願望,遂藉資在上海籌建上海印染廠;1930年底開工生產,是當時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的第一家印染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章榮初的民族工業逃脫不了厄運;英商綸昌洋行壟斷並殺價打擊,官僚及資本家排擠敲詐,上海印染廠幾瀕破產;但他在愛國金融家的支持下,重用人才,加強企業管理,終於在1932年取得了發展,首次建立了由中國人獨資管理的從紡紗、織布、印染到棉布經銷的廠商結合的經濟實體,並改名為上海紡織印染廠,從此,他成了實業家。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章榮初變賣了上海惇信路的住宅和傢具,捐獻抗戰;在上海淪陷期間,棉紗、棉布全部被日軍統制,榮初把棉織品改為棉麻交織,避開了統制,使企業能自由經營;在此期間,又創辦了有2萬隻紗錠、200檯布機的榮豐紗廠及蘇中鐵工廠、上海皮革廠、泰州紗廠、豐業大樓等,成為上海知名廠商之一。
章榮初
1946年,章榮初成為解放初期浙江省留在國內資產最多的民族資本家;解放前夕,在李濟琛的勸導下,章榮初放棄出走香港打算(1952年還召回在美國留學的兒子),參加祖國建設。
解放后,他積極參加了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得到了陳雲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和毛澤東主席的“墨寶”,同時擔任了上海市棉紡業分會董事,上海市、浙江省政協委員;1972年12月13日病逝。
章榮初(1901—1972),原名吉初,又名增華,祖籍浙江湖州荻港,因他父親章清儒在菱湖經營同豐祥絲庄而遷居菱湖。畢生致力實業,到1949年,他的資產達1000萬元以上,成為解放初留在國內的浙江省資產最多的民族資本家,他致力於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章榮初(右)與榮豐紗廠總經理韓志明
章榮初讀完小學,因生活所迫輟學,便到上海人和協棉布號當學徒。他勤奮刻苦、精心習業,很快掌握了商業技能。
章榮初在小學徒時就有壯志雄心。中醫名家陳存仁 自述:幼年時,我經常到綢緞局裡去玩耍並和店裡一個章姓小學徒最為相得。
一天,我揣著一塊銀圓反覆把玩對他不時賣弄,使他看呆了,他沒有工資,每月只有月規錢二角小洋(是理髮、洗澡、添置鞋襪的備用),因此,他見了我的一塊銀圓也拿去放在手裡把玩不已。
他能講出綢緞局裡薪金最高的掌柜先生每月也不過八塊大洋、普通職員不過四塊至六塊,至於剛滿師的學徒則每月一塊錢而已。
他說:“你拜一個年,就拿到一塊錢,真使我羨慕啊!”……他的話不禁使我隱隱然流露出一種驕傲的姿態,使姓章的小學徒有些看不上眼了,他反唇相譏地說:“小開!你不要得意,我滿師以後努力做事,也會發達的,那時候我的錢一定會比你多,而且要買一輛漆黑閃亮的包車(即私家兩輪人力車),我高高地坐在包車上,你們這些小開(上海人對小東主的慣稱)一點沒有能耐,可能已經做了乞丐,只能跟在包車屁股後面幫著推車,然後伸手向我討個把銅板呢!”
我聽了以後,氣得了不得。可是,他這幾句話卻深深地印在心坎里,知道一個人如果沒有本領,將來會淪為乞丐的……那個譏諷我的小學徒姓章名榮初,20年以後他果然開了兩家織布廠,又和劉鴻生合資開設了上海章華呢絨廠,是國產呢絨第一家,抵制了英國、日本對中國市場的壟斷,振興了民族工業,成為上海有數的大實業家……少年時的壯志雄心,經過刻苦努力終有成就。
以上摘錄的片斷對話,其發生的時間是上世紀初的1914 年陰曆新年後不久。地點是在當時上海的商業繁華區大東門一家規模很大的陳大升綢緞局的店堂里。
章榮初先生像
章榮初為了做大他的事業,不斷向工業巨子、學者名流以及各方有關人士虛心請教。他經常到深夜還讀書閱報,研究工商間的關係、華洋間的矛盾的處理、市場信息和價格規律等等。這就使他首先認識到:在經營商業的同時,最好自辦工業,降低產品成本,才有利同洋商競爭,且能維護國貨及消費者的利益。
於是,他創辦了上海印染廠。不久,在英商綸昌印染廠等外商聯合傾銷的壓力下,他的工廠被擠垮。章榮初毫不氣餒,一面總結經驗,一面奔走呼號。倡議華商同業團結御外,共求生存。得到很多同業的同情,華商金融界成立“匯業銀團”為他撐腰。於是幾經搏鬥,上海印染廠又重新站立起來了!不久發展為一家自織自染的工廠,屹立於上海市郊,並支援弱小同業。使大家的精神也為之一振。
抗日戰爭爆發,章榮初的上海印染廠遭敵寇破壞而倒閉,逃難回到老家。后聽說上海租界還可營業,就返回上海。
在朋友們支持下,他在愚園路創辦中央印染廠。當時上海廠商紛紛停產或逃難,市場商品供不應求,社會上一部分遊資又難於投放,章榮初看準了這一時機,不怕風險,大量生產大眾化棉布,市場旺銷,獲利巨大。不久在大西路又創辦榮豐紗廠。章榮初認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民族工商業要奮發圖強,必須搞聯合企業,使供求關係環環扣緊,不讓外商插足。於是在榮豐紗廠擴建之後,又連續創辦了蘇中鐵工廠、上海皮革廠、泰州紗廠、豐業大樓等,並將中央印染廠、上海印染廠改建為榮豐二廠、榮豐三廠,成為上海有名的廠商之一。
章榮初為浙江菱湖小學題詞(1933年)
1946年,章榮初看到城市虛假繁榮,農村經濟嚴重破產,便邀請了王伯樵、舒新城、俞慶棠、肖衛國等十名金融、工商界著名人士和專家學者,到菱湖進行實地考察。並在同年派同濟大學土木系李華儀帶領20名大學生,到菱湖測繪地圖31張,初步擬訂了菱湖建設計劃。1946年10月12日在上海貴州路湖社,正式成立了菱湖建設協會。由潘公展和他自己擔任正副董事長,由王洗(雪峰)任菱湖辦事處主任併兼任建設協會理事。菱湖建設協會分設秘書處、設計委會、各種專門委員會及蠶桑推廣、農田水利、文化教育、工業管理、工程設計、公共衛生等六部。經理事會討論並制訂了第一期五年計劃書,確立了“發動鄉人建鄉,配合建國大計”的建設新菱湖的總方針。以“工農並重,教養合一,人定勝天,自力更生”為綱,根據菱湖特點,從農業引發工業,以工業推動農業;為生產發展教育,以教育促進生產。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達到“促進農村進步繁榮,建立新型田園都市”的目標。
鑒於當時菱湖區農村的情況:由於抗戰時期日偽的破壞,農事荒廢,老的桑林嚴重被毀,新桑又無力培養,農民想養蠶,但桑葉緊缺,更缺乏養蠶資本和優良的蠶種。章榮初根據專家們的深入調查和自己親自探訪,擬定了下列計劃並積極進行:(一)建立四鄉“蠶桑實驗保”,作為示範推廣的組織;(二)選派有實際經驗的蠶桑技術人員,深入農村作技術指導,推行科學方法改良蠶種、增植桑苗、提倡科學養蠶;(三)為了進一步改良蠶種,在鎮江接辦了明明蠶種場,確保菱湖區優良蠶種的來源;(四)安放無息蠶桑貸款及貸種,大力支持農民培桑、養蠶。
在農村蠶桑發展的基礎上,章榮初於1946—1947年,在菱湖鎮創建了規模較大、設備先進的菱湖絲廠,菱湖化學廠。絲廠有發電設備,另外又創辦了供民用的青樹電廠。為了工廠和菱湖鎮的安全,又捐資購買了消防船,辦起了消防會。
另外,又在湖州開設了湖豐綢廠、華大布店等企業,並且在大利新絲織廠等參加了主要股份。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給菱湖農村經濟帶來了生機,也對鎮上的商業起了促進作用。工廠吸收了大量的職工,使原來不少失業者獲得了就業的機會,連湖州城裡的婦女,也有一二百人進入菱湖絲廠工作,菱湖與湖州間輪船,也開航了四達班,章榮初還計劃從菱湖造公路,東接滬杭鐵路或盛澤公路,西通京杭國道的菁山,可惜當時的政府不予支持而未獲成功。
菱湖的建設,終於形成了農工商聯合的局面,章榮初又決定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致力於地方文化教育和醫藥衛生事業。
1933年,青樹基金團撥出大量經費,章榮初親自主持,興辦了青樹中學,附設完全小學,地址在菱湖南柵倉場弄,佔地20畝。第二年開學,以後發展到12個班級的規模。他禮聘吳淮清先生,主持校務。吳系菱湖人,為學壇先進,早已桃李滿園。承章委以重任,日夜辛勞,從建造學舍、選聘師資到訂校規、正學風,均恭親擘劃,處處嚴謹。章榮初每次回鄉都去學校聽課,並向校方提出:“培育人才,要在務實”的方針。青樹中學畢業的學生,品學兼優者,吳先生均薦入章榮初的各地企事業中。這在那“畢業即失業”的舊社會,既鼓勵了學生勤奮學習,又給章榮初的事業中增加了有文化的骨幹。此外章榮初又在上海的工廠開辦工人夜校,以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
與此同時,章榮初還創辦了菱湖醫院,到杭州等地聘請醫師,培養護士,充實醫療設備,又開設了“章三省堂國葯號”。醫院及藥店對貧困者均減免醫藥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職工的健康水平,大大促進了生產。
章榮初在菱湖的建設中,投資了數百萬美元。可是當時人家問他帶多少錢來建設菱湖時,他卻說:“我只帶來一眼眼勇氣。”
在建設工地上,常有磚頭、木材、鋼管等滿地狼藉。章榮初看到后常一聲不響地脫下長衫馬褂,彎著腰把散落的零星材料,一點一點地收拾起來,歸攏一堆,一些旁觀的人員,也就忙著撿拾,章榮初便微笑著對他們說:“浪費不只是某個人的鈔票,而是化了勞力和時間從遠處運來的建設材料。材料少浪費一點,菱湖就可以建設得好一點”。不過,有些貧民來撿些木頭、斷磚、元釘之類的東西,遭到管理人員的呵斥驅趕時,章榮初卻制止說:“這些東西他們需要,就讓他們拿去吧,只要我們在建設中少浪費點就好”。
菱湖,經過章榮初數年的努力建設,在解放前,終於成為湖州市很有名的一個大鎮。
晚年的章榮初先生(二十世紀60年代)
1956年公私合營后,榮豐一廠改為第七紡織機械廠,現為華敏世紀住宅小區和華敏國際商廈;榮豐二廠改為上棉三十一廠;1956年,著名電影導演桑弧見到章榮初發表在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上的回憶錄后,即訪問章榮初並以其事迹為藍本,拍攝了“文革”中被批為“大毒草”的影片《不夜城》。
“文革”期間,章榮初被勒令到上棉三十一廠勞動,以六十七歲高齡,來迴路程要四小時,在廠里勞動八小時,打掃廁所、在車間收集下腳花。中午在食堂只許吃青菜,不許吃葷菜。
章榮初長孫章濟塘支邊去新疆 (1964年9月)
章榮初終於大病一場,1968年之後雖不再去勞動,但無日無之的外調,反覆查問兩件事:青樹獎學金和章氏招待所。很多由青樹獎學金資助完成學業的大學生後來都成為新中國重要的建設者,或中高層幹部,按照階級鬥爭的原理,造反派有充足理由確信青樹獎學金和章氏招待所是“特務機構”。
“文革”前,章榮初靠定息生活,“文革”中完全沒有了經濟來源,章榮初的身體迅速衰退;1972年12月他身患肝炎,當時富經驗的醫生不是去了“五七幹校”,就是戰戰兢兢,一名醫生為其插導尿管,病房門口立即貼出大字報,批判這位醫生為“資本家”服務;在這樣的氣氛下,章榮初根本得不到應有的護理,12月13日清晨,章榮初在新華醫院逝世,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