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幻的結果 展開
幻
漢字釋義
幻(拼音:h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據《說文》,意思是相互欺詐、迷惑,引申為虛無的或不真實的,又引申為變化,也可用表奇異的變化。
字形演變流程圖
“幻”的構型含義暫無定論。《說文解字》第四卷下:“幻,相詐惑也。從反予。《周書》曰:‘無或謅張為幻。’”依許說,幻(小篆)是予字的倒寫。予字訓為“推予”,即將財物給人。與予相反,故段玉裁注為“使彼予我”,即千方百計甚至探取欺騙手段,將別人的財物歸為己有。對方受了騙,還迷惑不解,故許訓為“詐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覺得許意不可理解,曰:“此誼反予無說”。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發揮許說,曰:“幻從反予,其本義當為欺誑。予者,言語之許與也。言語既許與之而實不與,是反予也,今俗謂之騙人,即幻字原意。後世用為虛幻、幻滅以及詭誕、惑人,皆其引申也。”
幻字的造字來源,從魔術上找不到文獻證據,可能是道家氣功的反映。修練道家氣功時,天目中看到的圖象,存在的時間不長,一會兒便消失了,或變成了別的圖象,總在不斷變化。造字時,就在“玄”字上加一曲畫,表示天目中圖象的變化,加符象事,本義是變化,與化連用為“幻化”,或與變連用為“變幻”。“變幻莫測”即由此而來。
幻的基本義是神奇的變化。由動詞引申為名詞“善於變化的法術”。道家天目中的景象有著奇異的變化,閉著眼睛看得很清楚,睜開眼睛什麼都沒有,所以幻字又引申為虛無。虛幻的東西必然惑亂人,因此引申為惑亂。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huàn | 形容詞 | 沒有現實跟據的;不真實的。 | unreal; imaginary; illusory | 戰國·列禦寇《列子·周穆王》:“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 《金剛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虛幻;夢幻; 幻想;幻覺; 幻境;幻影 |
怪異。 | strange | 南朝·梁·范縝《答曹舍人》:“懷神夢幻,虛假有自來矣。” | |||
神奇;奇妙。 | magic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然作者構思之幻,則大率在八十一難中。” | |||
動詞 | 奇異地變化。 | change | 漢·張衡《西京賦》:“奇幻倏忽,易貌分形。” 宋·陸遊《夜夢與數客觀畫》詩:“壽藤老木幻荒怪,深潭危棧愁鬼神。” | 幻化;幻術;變幻 | |
詐惑;惑亂。 | mislead | 《尚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為幻。” 晉·張華《博物志》卷七:“左慈能變形,幻人視聽。” | |||
名詞 | 變幻的法術。 | magic | 戰國·列禦寇《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學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現代漢語詞典》 )
【卷四】【予部】胡辦切(huàn)
相詐惑也。從反予。《周書》曰:“無或譸張為幻。”
〖註釋〗從反予:相予而反不予,故訓詐惑。《周書》:指《無逸》。今本原文:“民無或胥(相互)譸(zhōu)張(欺誑)為(與,連詞)幻。”
相詐惑也。詭誕惑人也。《漢書》“犛靬眩人”,字作眩。
從反予。倒予字也,使彼予我是為幻化。胡辦切,十四部。
《周書》曰:無或譸張為幻。《無逸篇》文,又見《言部》譸下。
胡辨切,去襇匣 ‖幻聲元2部(huàn)
幻,幻化。胡辨切。一。
【校釋】根據反切,胡辨切與侯襇切同音,但本紐韻圖置於合口,因襇韻合口另只有一個讀音較偏的“鰥(古幻切)”字,該字常用義讀古頑切,故切語下字借用開口字“辨”。
【寅集下】【幺部】 幻 ·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1
古文:㕕
《集韻》胡慣切,音患。《說文》:從反予,相詐惑也。《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為幻。
又《廣韻》:化也。《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又《增韻》:幻,妖術也。或作眩。《漢書·張騫傳》:犛靬眩人。註:眩,讀與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之類皆是也。
又《唐韻》《集韻》竝胡辨切。音莧。義同。
又葉熒絹切,音院。陸機《刻漏賦》:來像神造,去猶鬼幻。因勢相引,來靈自薦。
幻 | 幻 | 幻 |
字形對比(楷體)
幻 |
“幺”㇆(橫折鉤)寬窄相當,頂部“幺”高,底部“㇆”低。“幺”兩個㇜(撇折)的撇段斜向平行,第一㇜(撇折)的橫段在橫中線,末筆點收筆於豎中線。“㇆”起筆於豎中線,橫段在橫中線上方,豎鉤段左斜。
篆書 | 楷書 | 行書 | 草書 |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元 | ɣ | oan |
董同龢系統 | 元 | ɣ | uæn | |
周法高系統 | 元 | ɡ | riwan | |
李方桂系統 | 元 | gw | rianh | |
魏 | 元 | rian | ||
晉 | 元 | rian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ɣ | wăn | |
擬音/王力系統 | ɣ | wæn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ɣ | uæn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ɣ | uæn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ɣ | wăn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ɣ | wăn |
韻書名稱 |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幻 | 幻 | 山 | 去聲 | 三十一襇 | 匣 | 合口呼 | 二等 | 全濁 | 胡辨切 | ɣuæn | |
集韻 | 皛 | 效 | 上聲 | 二十九筱 | 匣 | 開口呼 | 四等 | 全濁 | 胡了切 | ɣiɛu | ||
患 | 山 | 去聲 | 三十諫 | 匣 | 合口呼 | 二等 | 全濁 | 胡慣切 | ɣuɐn | |||
幻 | 山 | 去聲 | 三十一襇 | 匣 | 合口呼 | 二等 | 全濁 | 胡辦切 | ɣuæn | |||
禮部韻略 | 去聲 | 襇 | 胡辦切 | |||||||||
增韻 | 去聲 | 襇 | 胡辦切 | |||||||||
中原音韻 | 患 | 去聲 | 寒山 | 曉 | 合口呼 | 全清 | xuan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寒山 | 黃慣切 | |||||||||
洪武正韻 | 患 | 去聲 | 十諫 | 匣 | 胡 | 全濁 | 胡貫切 | ɣuan | ||||
分韻撮要 | 宦 | 陽去 |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 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