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

味覺感受器

味蕾:味覺感受器,主要位於舌上。每個味蕾都是由一組味覺細胞組成的梨形結構,屬於化學感受器。分佈在舌頭表面上的接受味覺的感受器,能辨別滋味。味覺感受器。由味覺細胞和支持細胞所組成的卵圓形小體。主要分佈於輪廓、菌狀和葉狀乳頭中,軟齶、會厭和咽的上皮內也有少量存在。味蕾頂端有一小孔,稱味孔,與口腔相通。當溶解的食物進入小孔時,味覺細胞受刺激而興奮,經神經傳到大腦而產生味覺。分佈於舌乳頭、軟齶、會厭及咽部粘膜上皮內,呈卵圓形,頂端有味孔,由味細胞和支柱細胞組成,能感覺甜、苦、酸、咸等味覺刺激。

味蕾是味覺感受器,呈卵圓形,由味細胞和支持細胞所組成。味蕾主要分佈於輪廓乳頭側壁的上皮中,但也可見於菌狀乳頭、軟齶及會厭等處的上皮內。

細胞


味蕾內的上皮性細胞,有60~100個。光鏡下分為支持細胞和味覺細胞兩種類型;電鏡下分為Ⅰ型細胞、Ⅱ型細胞、Ⅲ型細胞和Ⅳ型細胞4種類型。

味覺神經


味覺感受器向大腦相應區域傳遞味覺信息的神經。味覺神經元的末梢纏繞在味蕾中每個感味細胞的周圍,它的軸突形成幾束,最終將衝動傳送到大腦。

生理機能


味蕾指輪廓乳頭、葉狀乳頭、菌狀乳頭以及軟齶、會厭等處的黏膜上皮的味覺感受器,具有感受酸甜苦咸等味覺的功能。成人約有3000個,青年時期最多,到老年則減少;味閾值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味覺敏感度隨之下降。味蕾呈卵圓形小體主要分佈於菌狀乳頭和輪廓乳頭,少數散在於軟齶會厭及咽等部上皮內。光鏡下,味蕾由三種細胞構成,長梭形的暗細胞、明細胞和錐體形的基細胞。電鏡下,暗細胞和明細胞遊離面都有微絨毛伸入味蕾頂端的味孔,胞質基底部可含有突觸小泡樣顆粒,其基底面與味覺神經末梢形成突觸。基細胞屬未分化細胞,首先分化為暗細胞,再成熟為明細胞,其壽命為10~12d。

形態學構成


味蕾是味覺的感受器,分佈於舌乳頭、齶、咽等處的上皮內,以輪廓乳頭上最多。味蕾由三種細胞所組成:
(1)味細胞,為梭形的感受上皮細胞,核為橢圓形,頂部有毛,每個味蕾中有味細胞4-20個,味覺神經末梢即分佈於味細胞的底部。
(2)支持細胞,居味細胞之間,比味細胞大。
(3)基細胞,錐形,位於味蕾的基部。味蕾呈卵形小體,頂端有一小孔,開口於上皮表面,稱味孔。當溶解的食物進入小孔時,味覺細胞受刺激而興奮,經味覺神經傳入大腦而產生味覺。

神經支配功能


味覺神經主要包括面神經的鼓索支、三叉神經舌咽神經的舌支。味覺神經之間彼此相互交叉。舌前部的味蕾主要由面神經的鼓索支支配,同時還接受三叉神經支配。葉狀乳頭的味蕾主要由舌咽神經支配,尚有一部分是由面神經和舌咽神經共同支配。輪廓乳頭的味蕾主要由舌咽神經支配,而靠近中線處的味蕾則由三叉神經支配。軟齶部的味蕾由面神經的硬齶支支配,而喉部的味蕾由迷走神經支配。
味蕾是味覺感受器,其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覺。其中菌狀乳頭的味蕾主要感受甜、鹹味,葉狀乳頭的味蕾主要感受酸味,而輪廓乳頭、軟齶及會厭等處的味蕾主要感受苦味。

關聯疾病


味覺神經的損傷或缺失:味覺神經損傷或缺失后,味蕾的味覺神經元失去神經刺激傳導,可能會對味覺產生影響。雙側鼓索神經切除后的短期行為學觀察發現,倉鼠對蔗糖和鹽的味覺敏感性明顯發生改變,而長期行為學觀察其變化並不大,推測可能存在一種負反饋作用機制而非味覺神經的直接支配作用。
Yasumatsu等對鹽敏感性神經元的研究發現,失神經后再生的鹽不敏感性神經纖維在鹽敏感性神經纖維之前獲得應答,但神經纖維並不經歷敏感性混雜或衰減的過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