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針灸銅人的結果 展開
- 針灸銅人
- 明代針灸銅人像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是宋代醫學教學模型。天聖五年(1027),在尚葯奉御官、針灸專家王惟一主持下製作完成。計二個。銅人系青年裸體式,長短大小與真人同,體內裝配五臟六腑,與真人生理結構一致,四肢及內臟均可拼拆。外表刻有三百五十四個穴位(據王惟一專著《銅人腧穴針灸圖》),旁用金字標明穴位名稱。奉宋仁宗旨令,一個針灸銅人置宮中,供鑒賞;一個送醫官院,作為針灸教學模型和測試醫學生及醫人針灸能力的工具。 2006年10月,針灸銅人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
兩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了“經絡”的概念。從此,中國古代針灸醫術基本形成。用針灸行醫救人,必須遵循人體正確的穴位經絡。起初,中醫熟悉穴位,主要依靠書籍和圖本。由於沒有直觀形象作為參考,非但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現錯誤。針灸銅人便應運而生。資料記載,我國古代製作的最重要、最著名的針灸銅人是宋天聖銅人。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銅人,可說是眾多針灸銅人的鼻祖。宋天聖銅人於宋朝天聖五年(1027)由宮廷醫官、著名醫學家王惟一主持,北宋朝廷組織全國能工巧匠鑄造。當時共鑄成針灸銅人兩座。
銅人的身體里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由於工匠們將銅人體內的臟腑器官雕刻得栩栩如生,銅人不僅可用於針灸學,還可用於解剖教學。這比西方的解剖醫學早了近800年。
有意思的是,這種銅人除了供人辨認穴位以外,還被用來考察學生們的針灸水平。據說,測驗時,老師會先把銅人表面遍身塗蠟,銅人體內盛滿水(一說為水銀),然後給銅人穿上衣服。如果學生能準確地刺入孔穴,就可以使水射出。如果取穴位置錯誤,針就不能刺入。
宋代以後,我國又陸續製造了許多針灸銅人。這些銅人基本都呈直立站立狀。可惜許多珍貴銅人在戰亂中損毀,有的被外國侵略者掠去。如上述的兩尊宋代天聖針灸銅人,至今下落不明。
針灸學一直是中醫學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針灸書籍流傳於世,但是錯誤百出,容易引起誤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宋仁宗趙禎詔令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葯奉御王惟一,考證針灸之法,鑄造針灸銅人,作為針灸之準則。
王惟一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
是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局奉御,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技術、明堂圖經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后,他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穴位、經絡走行、針灸主治等進行細緻研究,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宋仁宗看后認為書中論述雖然精闢,但是學習的人執行起來可能還是會有偏差,於是繼續下令王惟一製作針灸銅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認知針灸理論。
公元1027年,王惟一製成了兩個銅人
這兩個針灸銅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夠打開,可以看見腹腔內的五臟六腑,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基本準確,在銅人身體表面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之穴位名稱都詳細標註,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兩個銅人鑄成后,一個放在翰林醫官院保存,一個放在大相國寺仁濟殿中。針灸銅人的製成,使經穴教學更為標準化、形象化、直觀化,很快針灸銅人就成為針灸教學的模型,對於指導太醫局裡的學生學習針灸經絡穴位非常實用。
對於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有了針灸銅人,學生在進行針灸考試時,通過針灸銅人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更真實的體現。銅人扎針灸考試的方法非常科學,考試前會將銅人的表面塗上蠟,用來遮蓋銅人上刻的穴位、經絡說明,穴位上的針孔也被黃蠟堵塞,銅人體腔內還要注入水銀或水。學生考試時,根據考官的出題,用針扎向銅人的穴位,如果針刺的部位不準確,針就不能扎進銅人體內;如果取穴正確,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銅人穴位點,那麼針很快就能刺進去,並刺到體腔內,這樣拔針之後,水銀或水就會從針孔中射出。學生對於穴位掌握得是否準確,可以非常明顯地考查出來,而且標準統一,對於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針灸銅人鑄成后,頗受人注目,宋金戰爭時,金人曾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可見針灸銅人的重要性。但經過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后,針灸銅人還是沒有保存下來,至今下落不明,在明代時曾經複製了宋的針灸銅人並被保存下來。
王惟一在完成針灸銅人製作后,又重新編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翰林醫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頒行於各州進行推廣。《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經絡腧穴圖還被刻於大相國寺仁濟殿的“針灸圖石壁堂”,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至今,殘碑現分別展陳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們為研究我國醫學史及針灸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民國銅人
針灸銅人是我國古代針灸教學的模型,古代的醫學生們通過在銅人上面的針刺實踐,來初步掌握針灸的操作方法,針刺銅人也是古代針灸操作考試的項目之一。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是宋·王惟一天聖針灸銅人,自宋以後針灸銅人廣泛運用於醫學生針灸教學及民間針灸療法的學習中。從古至今,針灸療法廣泛運用於祖國醫學及傳統養生中,準確的穴位定位,對於針灸的應用及療效十分重要。直到現在,走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校園裡,時常還能看到中醫學生們手捧針灸人體模型,孜孜不倦地修習穴位。
針灸銅人堪稱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稀世奇珍,不僅對祖國醫學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民間也有不同凡響的作用。
中國古代一直保有刺激穴位的療法“有病治病,無病防身”的傳統,對於穴位保健不僅可以用針灸療法,也可以用其他一些刺激穴位的方法,起到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八百多年前《扁鵲心書》中記載著:“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我們的祖輩很早以前就採用刺激穴位的方法來養生。民間常說“拍擊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了刺激足三里有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雙向調節人體機能的作用。古人們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之氣、增進新陳代謝,起到強壯身體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一些慢性疾病和因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癥狀慢慢地吞噬著人們的健康,近年祖國醫學強調“治未病”理念,通過中醫傳統療法改善人們亞健康狀態或慢性病遷延。比如穴位敷貼治療小兒哮喘;通過傳統養生功法(八段錦、易筋經、練功十八法等)的鍛煉刺激穴位和活躍人體筋絡之氣,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舉個最常見的例子——“針灸減肥”,用針灸的方法有兩個好處,一個是雙向調節,另一個是整體調節。通過調節脾、胃、腎功能及糖、脂肪代謝,起到減肥的效果。人們在認識上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胃口好,吃得多”就是健康的表現,對於肥胖者來說,部分人的脾胃功能並非處於健康的狀態,祖國醫學講胃強脾弱、消谷善飢就是一種非健康狀態。通過針灸的調節,人體的整體機能會得到很好的梳理,內分泌也趨於正常,整體陰陽氣血趨於平和,身體逐漸恢復常態,自然取得減肥的效果。此外,一些女性的生理周期也會隨之規律,精神狀態也會振作很多。
一尊銅人背後是中國歷代醫家對於經絡穴位的精心研究和傳承,古代養生彙集了千年精華,潤澤著後輩蒼生。
1925年在日本發現針灸銅人
銅人圖譜
三十多年後一位叫陳存仁的中醫專家再次在日本東京博物館看到了這座針灸銅人,並對這座針灸銅人做了較為詳細的考證。
陳存仁在他的考察文章里認為日本的這座針灸銅人就是宋天聖針灸銅人,至於針灸銅人是如何傳入日本的,陳存仁並沒有說明。陳存仁的文章在中醫界引起的巨大的轟動,流失近千年的針灸銅人似乎就這樣重現在世人的面前,一時間能夠親眼看到這座宋代的國寶成為眾多醫學專家的夢想。
1979年考證東京博物館里的針灸銅人
由中國中醫研究院組成的考察團去日本考察針灸醫學,他們此行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考證東京博物館里的針灸銅人。
當專家們第一眼看到這座針灸銅人時,就感覺到它與國內的針灸銅人有所不同。從外觀上看這座針灸銅人用青銅製成,身高一米六二,銅人的外表有用黑漆塗成的經脈連線,經脈線上分佈著穴位,而每個穴位是用鑿穿的小孔表示的。
針灸圖經圖
南宋時期周密在《齊東野語》一書中比較較詳細記述了宋天聖針灸銅人的體貌特徵。《齊東野語》一書也是迄今為止對宋天聖針灸銅人描述的最為細緻的書籍。
《齊東野語》書中這樣寫到: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這段意思是說針灸銅人是由青銅鑄造,銅人身體內有腑臟器官。
據考證我國古代自宋天聖年以後,許多朝代都在鑄造不同的針灸銅人。但在造型設計上銅人可以自由開啟,並且體內有腑髒的只有宋代的天聖針灸銅人。
王惟一在鑄造兩座針灸銅人之前,曾經編寫了《銅人圖經》一書。書中詳細記載了人體的354個穴位,以及穴位的位置,《針灸圖經》也是宋天聖銅人的說明書。
當專家們將《針灸圖經》的經穴與日本的這座針灸銅人對照時,發現書中354個穴位全部都能對應,不僅如此,書中所記載的定穴方法和發現的這座針灸銅人大部分都相同。
一些專家提出,東京博物館收藏的這座針灸銅人可以斷定就是宋天聖針灸銅人,如果專家們的判斷正確,那麼它是兩座針灸銅人中的哪一個,又是怎樣留置到了日本呢?
著名醫史專家馬繼興先生根據多年的研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公元1126年,金軍攻破東京后,第一座針灸銅人被金兵搶走,後來由於戰亂不斷,16世紀時被輾轉流入到朝鮮,幾十年後,這座針灸銅人被日本人發現,掠至到了日本。
與此同時,日本的醫學界也發表了相似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座針灸銅人最初是由中國傳入朝鮮的。
16世紀末期,日本的豐臣秀吉將針灸銅人帶回了日本。
豐臣秀吉是16世紀末期日本最高的執政者,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
兩年後,豐臣秀吉發動了入侵朝鮮的戰爭。針灸銅人很可能就在那時被帶回了日本。
仿宋銅人
然而就在人們為找到宋天聖針灸銅人感到欣慰時,一些專家在進一步考證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專家們首先對這座針灸銅人的外部特徵產生了疑惑。
中國古代在對人物進行塑像時,大都加以神化,尤其是佛教的傳入,人物塑像大多集中於佛像的雕塑上。
到了宋代雕塑藝術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專業雕塑家,他們的藝術品具有高度的寫實技巧,創造出的藝術品自然姿態豐滿,很少出現肌肉骨骼的雕塑作品。
不是宋天聖針灸銅人?
東京博物館里的這座銅人為裸體造型,這與針灸圖經所繪製的針灸銅人有所不同。
在《針灸圖經》當中,針灸銅人上半身裸露,下半身又穿著服飾。那麼王惟一在當時設計時為什麼不把針灸銅人設計成裸體造型呢?專家推測王惟一在設計銅人時可能考慮到了中國傳統禮教思想,如果把裸體銅人放置在古建築里有傷禮儀大雅,而且皇帝也會時常觀看針灸銅人,讓銅人穿著服飾即表示嚴肅又避免失禮。
最為主要的是日本的這座針灸銅人與周密在《齊東野語》中的描述有著較大的出入。
《齊東野語》中記載天聖針灸銅人的身上的穴名用的是錯經的方法,也就是將穴名刻鑿在銅人身上后,再塗上(經字),而東京博物館的這座銅人身上的穴名則是用塗料書寫上去的。
自從宋天聖針灸銅人鑄成后,各朝代都鑄造了各種各樣的針灸銅人的模型,並繪製了圖譜,從這些繪製的圖譜中我們可以發現,銅人手的造型大多為五指平伸的姿勢。
但是日本博物館里的這座銅人左手姿勢是掌心向後,拇指、中指扣成環型。
它主要表示的是中醫里的中指同身寸,然而中指“同身寸”這種說法最早是由明代的徐鳳提出的。
那麼宋代的王惟一在鑄造針灸銅人時,怎麼會選用幾百年後明代的說法呢?很顯然日本博物館里的針灸銅人並不是宋天聖針灸銅人。
為什麼日本的這座針灸銅人的特徵與《齊東野語》中的記載有如此大的出入呢?
一些醫史專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齊東野語》並不是正式書籍,書中的描述的並不十分準確,至於多出的11個穴位,他們認為很可能是後人加上去的,他們堅信日本的這座針灸銅人就是流失千年的宋代針灸銅人。
宋天聖針灸銅人被正式收存於日本后,或許這一事實讓中國醫學界從感情上難以接受,於是從70年代開始,在中國相繼出現了“仿宋銅人”工程,而所有的這些工程都是建立在“日本銅人就是宋天聖針灸銅人”的基礎上完成的。
陳存仁
這座銅人也叫光緒銅人,光緒銅人又稱複製明正統銅人。那麼它又是從何而來呢?
明太醫院按照宋天聖針灸銅人的特徵,鑄造了一座明正統銅人。這座銅人鑄成后一直放置在明、清兩代的太醫院內。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太醫院也遭到了洗劫,明正統銅人被八國聯軍搶走。
清朝御醫陳守忠費盡周折,試圖從八國聯軍手中要回明正統銅人,但是明正統銅人被八國聯軍視為奇物,一直不肯交會回。
清太醫院為彌補這一損失,於光緒30年又仿明正統銅人重新鑄造了一座銅人,這就是光緒銅人,光緒銅人鑄成后被放置在太醫院的銅神殿內。
中國中醫研究院的黃龍祥在對光緒銅人進行研究時發現了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那就是光緒銅人的外部特徵與日本的針灸銅人有著很大的差異。
令人疑惑的是光緒銅人的身高為2.13米,如果光緒銅人完全依照明正統銅人鑄造,那麼日本東京博物館里的針灸銅人的身高應該是2.13米,而不是現在的一米六二。兩座針灸銅人為什麼在身高上相差如此懸殊?
也就是說這兩座針灸銅人中至少有一座不是宋天聖針灸銅人。
是多少呢,這也成為解謎的關鍵所在。
據史書記載宋天聖年間針灸銅人鑄造完成後,被放置在大相國寺的仁濟殿。
北京文物研究所的於柯、吳元貞兩位學者,根據宋代大相國寺仁濟殿的建築高度,以及出土的《針灸圖經》石碑測出了針灸銅人的身高。
在中國針灸醫學中把人長七尺九寸作為一般人的高度。王惟一在鑄造針灸銅人時就參考了這個高度,那麼七尺五寸究竟是多高呢?
宋代所用的度量單位是宋太府尺,一尺等於現在的30.72厘米,那麼七尺五寸就相當於230.4厘米。銅人鑄成這樣的高度,顯然是不合實際的。
學醫者在試針時很難在這樣一個高度進行試針考試。
而普通百姓也很難在這樣的高度了解針灸的有關知識。
西漢的醫學史書中也有七尺五寸的記載,那麼王惟一會不會用漢代的度量單位呢?
1968年,解放軍某部在河北省滿城縣施工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座西漢的陵墓,從墓中出土了一把西漢的尺子,經考古專家測量它的長度單位是23.5厘米。如果按照漢尺來計算,七尺五寸就相當於現在的176厘米。
顯然王惟一用的是漢尺的計算方法來設計針灸銅人的身高。專家們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宋天聖針灸銅人的身高應該在173至176厘米之間。
經過專家們的多方考證,日本的這座針灸銅人無論在外形,還是在身高上都於宋天聖針灸銅人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那麼它究竟是誰鑄造的呢?
黃龍祥:“日本一個(江戶醫學館)一個醫官的一個墓碑上面,具體的提到了這個醫官,這個醫官的名字叫(山崎子次善),他曾經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就是奉了醫學館這個之命,就曾經做過這個銅人,那麼在墓銘志上具體的記錄了他這一段經歷。而且為了製作這個銅人,醫官還寫了專門的一個十卷的銅人會考,那麼這段史料發現以後,日本學者就提出現在在東京博物館的針灸銅人就不應該是中國傳來的,應該是日本一個自己製作的銅人。”
那麼山其崎次善又是在哪一年奉命鑄造的這座針灸銅人呢?
黃龍祥:關於這個鑄造時間,他們根據這個史料推測,應當是在這個針灸衣冠他任職的期間,也就是1792年到1800年,這一段區間製作。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網站已經將這座銅人的文字說明做了如下修改:18世紀,江戶時代。
醫史專家在考證光緒銅人時,存在一個很大的疑惑,既然清太醫院珍藏的明正統銅人被八國聯軍搶走,那麼清代醫官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原物不在現場的情況下複製銅人呢?
黃龍祥發現當時清太醫院裡藏有一套清康熙年間重製的明代的銅人圖,經過對照結果表明光緒銅人與銅人圖完全相同,光緒銅人就是清朝的太醫官根據太醫院珍藏的這幅銅人圖製作而成。
宋代每年都在醫官院進行針灸醫學會試,會試時將水銀注入銅人體內,將體表塗上黃蠟完全遮蓋經脈穴位。應試者只能憑經驗下針。一旦準確扎中穴位,水銀就會從穴位中流出。醫學史書把這一奇特的現象稱之為“針入而汞出”。“宋天聖針灸銅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鑄成的針灸銅人,它開創了世界上用銅人作為人體模型進行針灸教學的先河,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
針灸銅人一具放在朝廷醫官院,用於學醫者觀摩練習之用。另一具放置在京城大相國寺的仁濟殿,供百姓前來參觀。“資聖薰風”成為汴京八景之一。
宋天聖銅人
宋天聖銅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銅人,於天聖五年(1027)醫官院醫官王惟一主持鑄造,共兩具,一具藏於醫官院,一具藏於大相國寺,並且先後藏於元大都(北京)太醫院三皇廟、明洪武初之內府。
明代正統八年(1443),宋天聖銅人身上的穴位已經模糊難辨明英宗下令嚴格依照宋天聖銅人複製一具新銅人,複製成功后,被稱為“明正統銅人”。然而就在明正統銅人鑄成后,宋天聖銅人卻突然間沒有了蹤跡。
從明正統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拓本中的銅人經脈圖可知,宋天聖銅人是一個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體內有五臟六腑和骨骼。
元
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金國的都城汴京。兩年後金國滅亡,元朝趁機派遣使節到南宋威逼索要針灸銅人。
懼於元朝的勢力,南宋朝廷只得將“宋天聖針灸銅人”獻出。《元史。阿尼哥傳》記載:後來,因“宋天聖針灸銅人”歷經200多年,“歲久闕壞”,急需修繕。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廣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終詔命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修復“宋天聖針灸銅人”。阿尼哥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修復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獎並賜官。
1264年,“宋天聖針灸銅人”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廟。
明正統銅人
“明正統銅人”,即“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的簡稱。該銅人是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是考察宋天聖銅人以及後世針灸銅人源流的依據。
(1)外形特徵
穴眼為1-1.5cm深,內端為盲端。腹部(正當左“通谷”穴處)有一直徑約為2cm圓形,似彈痕。頸部有明顯的通貫斷裂傷痕,疑為聯軍入侵北京時所傷。
銅人高175.5cm,除冠172cm。頭圍(經兩耳上際)62.5cm;胸圍(經兩乳頭)86cm;底座長73cm,寬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徵
腧穴總數:654穴,352個穴名(會陰、湧泉二穴在銅人上無法表示,故缺),經穴間無連接線。雙字穴名一般從右至左書寫,穴眼兩旁各一字;空間不夠時,則於穴眼下書寫(如極泉、陰都、四滿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採用楷體陰刻,穴孔直徑約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對稱。
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成功仿製了明正統仿宋針灸銅人。
明嘉靖銅人
明嘉靖銅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鑄成,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該銅人外形似一名兒童,左手拇指與中指彎曲連成一環,表現古人穴位測量單位——將中指中節內側橫紋頭間的距離規定為1寸,又稱為“中指同身寸”。
該銅人身上出現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標誌及經絡連線。銅人表面由於經年已久,色澤呈暗褐色,但是在鑄制時的修補痕迹以及經脈腧穴的刻記,用肉眼還是可以細心分辨出來。穴名錯金楷體書寫,腧穴無孔,以圓圈表示。腧穴總數665個,穴名358個。
195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將其從故宮借出並進行了仿製,仿製品現藏於中國針灸博物館。
清乾隆銅人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獎勵大型醫學著作《醫宗金鑒》編寫人員每人一個小銅人。當時編纂的官員及醫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銅人系發給參編人員之一——福海的獎品。
該銅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體老婦人。全身刻有經絡線和穴位小圓孔,但無穴名。
民國銅人
民國銅人由北京同濟堂藥鋪製作(此藥鋪系劉漢臣於民國初期開設),1956年贈與中國中醫研究院,由中國針灸博物館收藏。
此銅人是一位長相俊美的光頭裸體兒童,打開胸腹部的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體內的彩繪器官。該銅人設計巧妙,雕工細膩。344個穴名,穴位總數647個,穴點用圓圈表示。
蒙醫銅人
該銅人為一位成年裸體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帶飾物具有鮮明的蒙族藝術風格,共有穴位538個,各穴位置與排列方法與漢醫不同,體現了蒙醫針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