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畫
苗畫
苗畫作為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極具苗族特色,主要流行在湘西苗族地區。苗畫最初是作為苗族姑娘刺繡圖樣稿的形式出現的,後來發展成為的一種獨立的畫種,常可以在湘西苗居的門簾、窗幔、服飾、被面和房中裝飾上發現各種樣式的苗畫。對當地的文化傳播和與外界的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苗畫的在旅遊產品開發市場的潛力非常大,對於現代紡織面料的設計和創新開發研究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2011年5月23日,苗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作為苗族歷史文化載體的苗族服飾、苗族蠟染、苗族銼花、苗綉、苗歌以及民居等承擔了文化傳承的作用外,一種發源於遠古祭祀神像、蠟旗,脫胎於苗族刺繡,植根於苗族文化符號的古老的苗畫,也承擔起了部分文化傳承的重任。
苗族是個愛美善繡的民族,他們十分重視服飾穿著。苗畫是苗族人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創造出來的一種古老、質樸、裝飾性極強的藝術形式。起源於古代濮人的雕題紋身,《禮·玉制》:"東方日夷,披髮文身……南方日蠻,雕題,交趾……”雕:謂刻也;題:借額也;謂已丹青,雕刻其額。周代,苗民對美的生活要求越來越高,開始有了鑿花。用於各種服飾及裝飾品的剪紙叫鑿花,即鑿紙花樣,湘西人習慣叫它作“扎花”或“銼紙”,又稱“銼花”。鑿花為繡花提供綉模,繡花又促成鑿花花樣不斷創新。苗家婦女一般是先將構思好的花樣剪鉸出來,貼在要繡的布面上,再依樣穿針刺繡。這部分拓剪工作後來漸漸成為一個工種,從繡花流程中分離出來,一些專門鑿剪繡花底樣的剪紙藝人也就隨之出現了。與單純使用剪刀鉸花相比,剪紙花匠為追求效益,利用刻刀進行小批量加工複製的鑿花工藝應運而生。隨著花樣題材不斷豐富,著色也逐漸成為一種需求。綉工們傾向於簡單易行,這為鑿工們提出了改進工藝的要求,鑿花花費的時間太多,也容易在鑿的過程中出現偏差,且不能鑿出顏色來。於是,便有藝人大膽將“鑿”改為了“畫”,直接在紙上把花樣畫出來,供人綉。這樣不但減少了時間,節約了成本,而且藝人們直接在花樣上加了顏色,使之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裝飾品,“亦畫亦綉",美化人們生活。
苗畫不僅是苗族婦女美化生活的一種生產及裝飾形式,更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形象符號載體。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語外就是苗畫等其他圖案化語言了,可以說,苗畫這種原生態藝術很好地將苗族文化信息、傳統吉祥圖形傳承了下來。因此,苗畫這種”畫在紙上、布上,掛在任何一個需要的位置上“的圖案形式成為了苗族文化最形象的歷史讀本。
苗畫
原始宗教觀念又稱為自然宗教,是指人類初期在”萬物有靈“宇宙觀互滲的混沌思維條件下·,自然產生的對於神靈的種種信仰。苗族人也擁有這種原始宗教觀念,信奉”自然神“和”圖騰崇拜“。
苗畫圖案中所表現的主題,都寓意著喜慶吉祥、人壽年豐,表達了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祈願。這使得一些研究者普遍將其視為與普通民間藝術相類似的門類,而其中所包含的苗族多神信仰的信息,卻很少被人注意到。事實上,苗畫所表現的圖案,追記了苗族的歷史遭遇與文化崇尚,反映了苗族多神觀念之下的一種信仰體系。
苗畫圖案多為各種服飾繡花圖案,一般都有著特定的外部形狀。其形狀既有長條形的,也有圓形或多邊形的,還有任意形的。這主要是依據其在苗服中的繡花部位決定的。彩色苗畫多取材於象徵吉祥如意的”鳳穿牡丹“、”龍鳳呈祥“、”喜鵲鬧梅“以及湘西苗山的山花野卉和各種動物,題材十分廣泛。苗畫似畫似綉,艷而不俗,十分生動。
在苗族人審美觀念中,牡丹代表著最美麗的花,鳳凰代表著好看的鳥。所以在苗畫中,牡丹形狀各異,畫師追求的只是整個畫面的完美。在苗畫中,主要選擇有吉祥意義的麒麟、龍、鳳和生活中常見的菱、蝶、魚、鳥、蟲、蝦、蝙蝠、喜鵲以及花卉(梅花和牡丹)入畫,反映喜慶、吉祥、人壽、年豐。也有反映古老先民遷徙沿途住地概貌的幾何圖文,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雲霞、日月、人物、建築物、傳說中的仙人善神等,還有反映苗族民間流傳的神話《鯉魚跳龍門》等。苗畫師採用寫實與抽象,誇張與變形,自由與嚴肅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再融入自己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使苗畫既有古樸原始特徵,又有熱情漫的風格,達到了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體現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形成了苗族獨特生存環境下的重要文化符號。
苗畫圖案也有生殖崇拜的內容,如兩風交尾,圖案中的葫蘆、魚鳥等,無不顯示人們對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
苗畫圖案的組成
苗畫
苗畫曾一度面臨失傳,在梁求瑞、梁永福、梁德頌祖孫三代的苦心傳承、創新下,才得以重煥生機。
上世紀初,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苗畫面臨失傳的困境。在瀕臨消失的關頭,保靖縣水田河鎮的梁求瑞將苗畫傳承了下來,並不斷豐富繪畫的題材內容。後來,梁求瑞將苗畫技藝傳授給其子梁永福。梁永福大膽創新,在繪畫時加上各種顏色,將傳統單色樣稿發展為五彩苗畫。同時,將原來僅描於布上的苗畫,發展到在宣紙、水粉紙上畫。彩繪的內容取材廣泛,多為象徵吉祥如意的“龍鳳呈祥”、“喜鵲鬧梅”以及花鳥魚蟲等。
梁永福的苗畫以其色彩繽紛、情趣生動、民族特色濃郁、審美價值高,而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保靖苗畫”。1987年,他參加湖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展覽赴京展出,其代表作,長6米、寬2.5米的苗畫大門簾《龍鳳呈祥》和《丹鳳朝陽》,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2006年,他的《雙鳳朝陽》、《龍鳳錦雞》等3件苗畫入選《湘西風情·書法美術攝影民族民間工藝展》,並赴上海展覽。
苗畫藝人
2009年5月,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馮驥才到湘西進行文化考察,當他看到梁德頌的苗畫后,驚嘆其畫技純熟、用筆老到、設色考究,並說保靖苗畫是湘西的一張名片,應該設法加以保護和傳承。
梁德頌有多幅作品被省、州博物館收藏。2009年10月,他的作品《雙鳳朝陽》獲得“湘鄂渝黔邊區民族民間旅遊商品及民間工藝大師評選大賽”金獎,本人被授予“民間工藝大師”稱號。在評選大賽上,有人出2萬元購買獲得金獎的《雙鳳朝陽》,因他不舍而作罷。2008年,梁德頌還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08年,梁德頌攜養在深閨的苗畫走出深山,在吉首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店鋪,苗畫開始進入更多人的視線。在潛心創作的同時,他也不忘傾力培養傳承人,讓保靖苗畫這朵民間藝術之花綻放得更加美麗。
苗畫歷史久遠,對研究苗族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商品貿易、民間信仰、民間美術等等有著不可輕視的重要價值。湘西苗畫所表現的主題就是反映一種喜慶吉祥、人壽年豐的物象。梁氏家族創作的苗畫以龍、鳳、花、草、魚、蝦、蟲、鳥、竹、木等作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再配以氏族圖騰崇拜圖案,把反映古老先民的部族遷徒與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雲彩、日月、人物、建築以及傳說中的仙人善神等很好的結合起來,採用寫實與抽象,誇張與變形,自由與嚴謹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再融入自己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使苗畫既有古樸原始,又有熱情奔放和浪漫的風格,達到了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體現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審美追求的結合,凸現出一種非常獨特的審美價值,形成了獨特的生存環境下的苗族獨特的文化符號。苗畫的魅力在於每一個圖案、每種配色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代表著某種歷史記載,能給苗族人民一種心靈的慰藉和滿足。
它是記錄苗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表現的象形的幾何紋樣,追記了苗族歷史遭遇,文化崇尚的秘跡概貌,這種默默的追記和務美裝飾相結合,形成了在嚴酷條件下的無字天書。它也是苗族精神思想和智慧技能的載體。同時它也是溝通感情的橋樑,獲取經濟收入的來源。
它還具有文化藝術價值,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考察,它是一筆彌足珍貴的古老遺產;從宗教學的角度來考察,它保留下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宗崇拜甚至性崇拜等上古時期遺存的種種精神符號,是人們研究中華上古時期的宗教源流的珍貴的“活化石”;從民族學、民間工藝的角度來考察,它是一個龐大的載體,匯聚了豐富的工藝生產各個環節要素,為研究苗族工藝美學提供了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