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華
施秀華
施秀華筆名:尚書、原上草。詩人、散文作家。1962年2月生於黑龍江省巴彥縣龍泉鎮青山堡; 17歲入伍,曾任邊防派出所戶籍民警,武警部隊機要參謀,《黑龍江武警報》文藝副刊編輯,現任大慶薩爾圖區作家協會主席,《薩爾圖》文學雜誌執行主編。
施秀華的精彩瞬間
主要著作:《來自邊防線上的詩情》(1987)、《雪雕的翅膀》(1990)、《情感的聲音》(1996)、《點亮心燈》(2008)、《別相信永恆》(2009)、《生命的滋味》(2010)、《尚書博文精粹》(2010)《神在他鄉》2011) 《施秀華散文隨筆選》(2012年)等詩集和散文隨筆集9部,多篇作品被收入國內各種文集,系中國石油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大慶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採風委員會主任,大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大慶市薩爾圖區作家協會主席,《薩爾圖》文學雜誌執行主編。
出版書籍
《雪雕的翅膀》
詩 集:
《來自邊防線上的詩情》
《情感的聲音》——(雪國風雅詩卷施秀華卷)
散文隨筆集:
《點亮心燈》
《別相信永恆》
《尚書博文精粹》
《生命的滋味》
《神在他鄉》
《施秀華散文隨筆選》
獲中國散文年會2012年度最佳散文二等獎
黑龍江省《新青年》新詩大獎賽一等獎
解放軍報、人民武警報聯合舉辦的“衛士杯”詩歌大獎賽一等獎
2012音樂·中國杯全國優秀詞曲、歌手、樂手大型音樂展演賽作詞金獎
有作品被收錄到《90年代青年短詩精粹》《青年愛情詩》《尋找自我》《哲思小語》《純真歲月》《如煙往事》《月是故鄉明》《薩爾圖放歌》《一個有翅膀的城市》《大慶散文選》《2002散文》《短小散文選粹》《2012中國年度散文》《《小小說精粹》等。
感悟生活袒露情懷
袒露情懷
領略《施秀華散文隨筆選》書稿,首先使我聯想起一個城市的名字——大慶。
大慶是足令共和國驕傲自豪的石油之城。它不但改寫了共和國貧油的歷史,而且使我的故鄉黑龍江矗立起了一座天然百湖之城、綠色油化之都、北國溫泉之鄉。我多次想要一睹它別樣的風采,誘人的秀麗,但卻一直未能如願。
我對施秀華的名字並不陌生,因為四弟曉文常對我提起,起初我還為他這名字的緣故,誤把他當作女性作家。
作者沒有轉給我任何有關他的資料,我卻從《施秀華散文隨筆選》的字裡行間接近了他的人生軌跡和感情世界。
作者出生在蘇城巴彥,曾當過農民做過屠夫的父親早年去逝,二十年的軍旅生涯磨礪了他堅毅的性格。他在《母親的眼淚》中坦露盡孝之美德;他在《女兒,我的命》中對病故前妻的囑託和對大女兒的那份牽掛的真情訴說;他在《我的愛是那牆上蚊子的血》中對小女兒付出的愛心;還有他削髮為僧的四叔——悲喜師傅和他自己的佛緣善根……使我確信我在接近一個好人。
在我的眼前,彷彿浮現一位有著軍人風度的男子漢,時而被《總是衣服瘦》而感到煩惱,時而為守望美好的家庭港灣感到溫馨,更有雲遊四方的狂野之心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鬥志。他在告訴我他熱愛生活,感悟生活;他在告訴我他秉性直來直去,心懷坦蕩;他在告訴我他活得既真實又浪漫。
作者文集中的“真”幾乎沒有絲毫的掩飾痕迹,這種“真”是動人的,也是可愛的。
作者置身於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之中,在他眼裡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林林總總的事,能使他“感悟生活坦露親情”的靈感無處不在。這種有感而發的寫作習慣可謂作者的一大快事,更是一種文化心的驅使。
在這本散文隨筆中,那些或發自肺腑的苦口婆心,或一針見血的不留情面,或慷慨激昂的弘揚,或義憤填膺的鞭撻,或愛憎分明的哲理,都體現了我手寫我心的寫作個性。同時,作者能夠對自己生活及工作中某些不拘小節的言行自我剖析更是難能可貴。
總之,散文中既有作者對人生賦予他的一切美好的東西的感恩和感慨,又有對人生使他和那些不幸的人們經歷痛苦磨難而發自心靈深處的悲憫情懷的坦露。
這就是散文中的“情”。所謂“情”,是“真”之乾柴燃起的心靈火焰,沒有“真”,“情”就是無病呻吟,失去感染人的魅力。
散文中的“美”是作者文學修養的顯露,不是用粉彩在瓷器坯胎上任意描繪,而是使質美的事物顯露光澤。《施秀華散文隨筆選》中的許多篇什就是在“真”在“情”的和諧交織中表現出淳樸之美。這與人們追求“真善美”中的德行之美、心靈之美、儀錶之美、文字之美是完全一致的。當然人們處在悲憫、凄涼狀態中表現出的美,無疑也是升華的人文情懷之“美”,或曰悲美、凄美。
一篇優秀的散文僅有“真”、“情”、“美”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思想內涵引領全篇。這就是“夾敘夾議”中的“議”。這個“議”往往是就事論事以及由而所引發的議論中的“議”。
《施秀華散文隨筆選》之“議”運用得較為廣泛。許多篇什中的“議”雖談不上經典,卻能使人產生聯想,陷入思考,引人深省,激人奮進。既弘揚了正氣,也宣揚了“真善美”。
我們要求一部近百篇什的散文集中有更多經典之“議”也是苛刻的。一篇較好的散文中的“議”,能夠坦露自己獨到的見解足矣。《施秀華散文隨筆選》中的許多篇什中的“議”就看似很隨意,但若仔細品味,哲理卻在其中。
如:《擦車老人》中“只要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我對林甸溫泉的柔情》中“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一定還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停水了》中“停水也是一堂課,教育我,開始節水。”《世上只有不平的心》中“我覺得自己的肚子很大,但有時度量還不夠大。”《秋雨》中“秋又將走遠,揮別的不只是逝去的光陰,還有……我點滴流逝的生命。”《友誼的守望》中“人與人的友誼和國界……男女……行業……尊卑無關。”《難忘阿里山》中“因為美,人們可以用生命去追求。”《酒後說酒》中“酒是感情的媒介,不是愛的砝碼。”《關於雪》中“幸福因人的需求和感覺而不同。”《生活閑話》中“佛陀說,心裡放不過自己,就沒有智慧;心裡放不過別人,就是沒有慈悲。”《簡訊》中“人生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種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男人的眼淚》中“再強的男人也有權利疲憊。”《三個蒙古族女人》中“我不是一個純粹的文學創作者,卻是一個純粹的痴迷文字的人。”
我以為,秀華的散文完全可以用“真”、“情”、“美”、“議”四個字來概括。尤其幾篇分量厚重、催人淚下的篇什更加突出了這一點。
第一篇,《我的愛,是那牆上蚊子的血》不失為一篇袒露父愛情懷的優秀散文。
散文的開篇就以“愛的方式有多種,我的愛,是那牆上蚊子的血。”緊扣主題。接著娓娓敘來“小女兒格格的皮膚不好,蚊蟲一叮咬就過敏……”直到結尾“為了孩子的安全,每晚抓蚊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那娘倆穆斯林狀‘全副武裝’,我則‘赤身裸體’誘敵深入……古有以身飼虎,今我以身飼蚊……牆上那一攤一攤的蚊子血啊,從血紅到絳紫色,都是我對女兒愛的花朵。”
有這樣父愛的父親難道不令你感嘆嗎!用這樣的文字袒露父愛的情懷難道不令你為之動容嗎!我曾講過散文中的情愫、情調、情結直至上升到情懷便會有感染讀者的魅力。讀完這篇散文,我感慨頗多地問自己,我的父愛及格嗎?
第二篇,《母親的眼淚》是袒露母子情懷的佳作。
散文以“小的時候,我經常看到母親流眼淚”的回憶開篇,接著把筆鋒一轉“這一次,母親又流淚了,那是因為俺的親娘舅……來給母親祝壽。”很顯然這一次母親滿眼的淚水是激動的淚水。接下來作者的筆墨又飛轉到三十年前“外祖父去世的時候……母親為不能看自己的父親最後一眼……哭得撕心裂肺……”然後又開始回述“我到大慶工作后……把父母、弟弟妹妹也接過來了,一家人其樂融融……母親……暗自垂淚……她是想念……生她養她那片土地……兄弟姐妹……”一直敘述到如今母親為能經常回娘家走親戚的愉悅和母親的娘家人也能來大慶為母親祝壽時的驚喜。
讀完這篇散文,我的眼睛濕潤了。能寫出這樣動情的散文的兒子必定是孝子,可謂知母者孝子也。
第三篇,《女兒,我的命》是一篇由父愛升華到責任袒露育人情懷的人生理念的散文。
散文以“零點的時候,突然聽到大女兒一聲一聲的喚我……”的夢中驚醒展開敘述到“也是一天夜裡,突然夢到病逝的前妻,滿懷深情囑咐我好好照顧孩子,那一刻醒來,禁不住淚流滿面……女兒,你真是我的命啊!……你四歲的時候……一天,舅舅……說你出意外了……那一刻,我知道撕心裂肺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女兒……你就是我的整個世界……女兒,你昨天又讓我驕傲了一把……直到散文的尾聲引用“我給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七個“我……”,作者的人文情懷已經上升到了極致。
最後要說的是對當今的散文創作的想法。我認為當今散文創作中有一種極不成熟的對純文學的顛覆性傾向,這種創作上的過於隨意性的有感而發是當今精品散文難以問世的軟肋。儘管《施秀華散文隨筆選》中的個別篇什也存在創作上的隨意性,卻仍是一部值得一讀的散文集。
2012年4月30日於北京
愛是生活最美的風景
愛是風景
姚 遠
施秀華,多麼女性化的一個名字,多麼秀氣的一個名字,豈不知他卻是一個充滿了陽剛之氣的男子漢,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文人。沒見面之前就聽說過這個名字,是通過他在媒體報端發表的文章知道這個人的,但是了解的不深,甚至不知道他在薩爾圖工作。
2008年初秋的一天,我走進辦公室,發現辦公桌上擺了一本書,書的扉頁上寫有“姚遠區長指正,施秀華”的字樣。隨手翻閱了一下,馬上被那優美的文字吸引住了,快速地、如饑似渴地讀完了那本書。書中一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講述的是他去區行政服務中心辦理證件時遇到的一些波瀾不驚的故事,既是一篇文章,也是一種感悟,同時也是對政府工作人員工作態度和政府服務窗口的建議和點評。為了驗證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我專門責成有關人員去進行了調查,發現確有此事。後來又陸續讀了一些他其它的作品,感覺到他對生活的枝枝葉葉感悟很深、認識很透,有對兒女的愛,有對母親的孝,有對戰友的思,有對同事的情,尤為難得的是情感細膩卻不做作,文筆秀氣而不浮華。
一年有餘,他又出了一本《別相信永恆》,兩本書讀後對他這個人的了解可謂是入骨三分了。通過他的文章,了解到他原來是一名軍人,軍旅生涯磨練了他辦事認真、執行力強、對事較真的犟勁。他是個大好人,經常捐資助學、扶貧濟困,而且做這些事從不留下姓名,只是用並不充盈的收入,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心。
大慶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石油文化、鐵人文化賦予了他深厚的文化積澱。施秀華在這塊美麗神奇的土地上工作、生活了20年,他深深愛著這座油城,深深愛著薩爾圖,在他的文章里,有許多熱情謳歌大慶和薩爾圖的文字。如《明月依舊照鐵西》、《我驕傲,我是大慶人》、《親親薩爾圖》等等。他是大慶中青年作家中的優秀代表,我曾建議他到區里宣傳或者文化部門工作,被他“搪塞”了,他說在基層工作更接近生活,更貼近百姓,採風的機會更多一些。在如今功利、名利浮躁的社會裡,他能有這樣的心態,心靈有這樣的凈土,實在難能可貴。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施秀華的筆端觸角很深,創作信筆揮灑、俯拾成篇,刻畫鮮明具體、靈活生動,沒有虛偽的浮誇,沒有雕琢的痕迹,映入眼帘的都是獨特新穎的藝術構思和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他講自己的經歷,不粉飾平凡,他談生活的感悟,不故作高深。一件小事的觸景生情,一幕零碎的往事回憶,一次遠足的走馬觀花,一株植物的興榮枯敗,都能讓作者妙用於心,有所收穫,並寫出對生活、對自然、對人生的獨到感悟。
今天,他把《生命的滋味》放到我的案頭,說是請我為這本書作序,真有些誠惶誠恐,雖然偶爾也寫點東西,可和他比卻是相形見絀,但做為朋友,又感到盛情難卻,只得勉為其難了。讀完《生命的滋味》,確實有一種愛暖心扉的感覺。看他的《真愛無言》、《搓澡》、《看菜記》、《紅紅的燈籠》等作品,不管是寫人寫事,還是寫景狀物,無論是追溯童心、回憶桑梓,還是思親念友、陶醉天倫,無不浸潤著作者濃純的愛心。讀一讀,品一品他的這些文章,你會更加懂得生命的滋味,更加懂得愛是生活最美的風景。
俯拾皆風景
施秀華
作者:潘永翔
認識施秀華已經有近20年時間了。那時他還是一名武警戰士,尉級軍官,很是威風。因為沒當過兵,十分羨慕施秀華那身威武的軍裝。那時施秀華已經是很有名氣的詩人了,在報刊上經常能看到他的名字。因為對文學的共同的愛好,走的就有些近,來往很多,所以相互間就比較了解。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施秀華到商海里衝過浪,雖然寫詩少了,但是這並不代表他離開了文學。我經常能在報刊上看到他寫的評論,而這本厚厚的文集更能說明,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物慾橫流的當下社會,施秀華依然有一顆熱愛文學之心。
這本文集是施秀華多年心血的結晶。《點亮心燈》,顧名思義,是多年來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更是對命運對生命的感悟。已過不惑之年的施秀華,對人生對生命對生活對世間的一切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看法和見解流注筆端,躍然紙上。這些文字,像生命的燈盞,照亮來路,點燃激情。作者在後記里說過:點亮心燈,照亮別人,溫暖自己。這也許就是這本文集的出發點。《點亮心燈》共分四輯:紅塵走筆、心之薔薇、情感驛站、人在旅途。縱觀全書,有兩大特點:一是寫的都是身邊風景,身邊人身邊事,信手拈來,喜怒哀樂。二是有感而發,有的放矢,一針見血,不放空炮。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神往於遠方山水的千姿百態,碧波清幽;鍾情於夢中風景的嬌柔嫵媚、詩畫意境;感喟高山峰頂的雲濤霧海、日出蒼穹;驚嘆於千頃碧海的波瀾壯闊、澎湃洶湧……它們無時不刻地誘惑著我們風塵僕僕地行程,就在這行色匆匆之間,我們往往卻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其實,只要你注意,只要你有心,在自己身邊就會發現很多迷人的風景,何必到遠方去求索呢?在生活中人們缺少的不是風景,而是尋找風景的心。只要善於發現、細心尋找,身邊處處是風景。施秀華就找到了身邊屬於自己的風景。作者善於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人物和事件。《股市學股》《同學軼事》《我家的文物》《戰友》《臘八時節》等等,都是此類文章。
對文學寫作者來說,真正的意義在於創新,而創新在於發現。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會包含較多社會、歷史、人生的內容,而又以作家獨特的眼光、手法予以再現。《點亮心燈》的意義就在於此。作者寫人情世故,寫商海衝浪,寫父愛母愛,寫生命瞬間的輝煌和凋謝,寫同學情戰友情,寫股市風雲,所有這些它既有對於現實生活的思考,又有對於現實社會的關照,同時也是在中國社會迅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所有相關的人們為之付出代價的反映。這是一代人的成長史,這是民族記憶的一部分,因此它是有價值的。
其實在我們上學學作文的時候,老師就一再強調:作文要有感而發。“有感而發”這四個字簡單,但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寫作,甚至是中國文學最核心的精髓。空洞的新奇、虛假的編造,一定不會獲得讀者的共鳴。好的文章都是有感而發,都是對所寫的人和事的真實感受。寫作時作者的情感和想法需要找到適當的模式和語言來表達。讓我高興的是,在閱讀《點亮心燈》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一個好的作者,應該是一個有感情、有個性的人,當然也是一個有胸襟的人。這是寫作的一個大的方向。“作文作文”就是以文來表達自己、抒寫自己,所以寫作最終的落腳點是寫人、寫自己和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點亮心燈》做到了這一點。
(原載2008年9月13日《文藝報》)
點亮生活靠心燈
施秀華
作者:王立民
作為詩人的施秀華,在詩歌的芳草園中早已經營出一片茂盛的天地,儘管他的詩我讀得不多,但在各種文化媒體上,總能見到介紹他創作業績的文章,不僅是詩意的滋潤讓他釋放生命的感懷,即便生命旅程中那些坎坷的路遇,以及道德的善意和親情的關愛,都令人感慨與動容。不經意間,秀華的筆觸又涉獵了其他的文體領域,2009年連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隨筆集《點亮心燈》和《別相信永恆》,就是他秉筆春秋的新的亮點。
任何一片生活如果升華美韻的靈性,都需要詩意的點染。秀華的這兩部隨筆集,正是延續詩意的敏捷,幻化生活的萬花筒,信手拈來,將一串串人生落紅俯拾起來,聯綴成五彩繽紛的散文世界,刷新自己又一個文化里程。
散文隨筆的經營,很容易見出作者的功力。
兩本集子中的篇章寫人情世態,生活萬象,自然感悟,心理路程,經濟價位,人倫理念,哲理議題,物候時序,達觀面世等等具象與抽象的描摹,都集中在對生命的詮釋中。作者的筆觸是廣延的,城鄉交替,工農互訪,軍營走筆,市井尋章,一花一世界,一物一性情,緣情而發,隨類賦彩,總能夠從紛繁的世相中,信手提取幾縷引人共品的鮮活,賦一番生命的感慨,讓你在平易的交流中受到一點人生的啟示。
“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施秀華的兩部散文隨筆,透過讀書而得到的心靈淘洗,融會善懷而釋放的人倫關愛,總能從字裡行間款款輸出,以真誠的敏捷,表達感恩的靈動,注入生活的情采,以大愛為前提,升華人性的清純。
將善意的視角轉換到時代的新潮之中,用幾許普世的心境,捕捉身邊的風景,從而來以多重生命情緒去演繹人生的秀麗,這方面的情調在施秀華的散文隨筆中俯拾皆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從偏僻的鄉村走入軍營並成長為一名軍官的施秀華,每每援筆成章,總與家鄉貧脊的土地和淳樸的鄉情牽上思緒,他回到故鄉便增加幾分感嘆,父親的奔波,母親的勞苦,弟弟、妹妹們的拮据,讓他十分憂懷。然而,在那個年月,農村的現狀就是如此,他在部隊不僅鞭長莫及,即便是心有餘,終究還是力不足,所以,家庭的貧困總成為他心中難以擺脫的陰影。好在貧困年月,共憐時世的人都有一種親敏的接觸。所認識的崔二叔,走進他們全家的視野,而且情誼融合,伸出援手,幫助他家遷入了雞西煤礦附近的村落,使他們的貧寒稍有改善。《人間自有真情在》一文,詳盡記敘了施家於上世紀80年代初,從巴彥搬到雞西東海煤礦邊上那個小山村的經過。
在武警部隊正服役的施秀華,偶爾認識了崔喜堂二叔的姐夫,由他引見,二叔雖然與他們非新非故,卻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傾心全力將施家安排得妥妥貼貼,致使施秀華與旅行結婚的妻子於春節歸家時,都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祥和及舒適。這種真情的鋪染,洋溢筆端便能奪人心肺。質樸的方格中沉落下的人性氣脈,自古就能從鄉情中淘洗出來,成為世代的經典誦讀。從李密的《陳情表》,到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等,都是親情與鄉情共同營造的生命真愛。任何一位作家善於提取鄉風中的一縷清氣,只要是用真心傾吐,都會使讀者動容。因為鄉風中的情愫美,是一方水土的地氣所形成的獨特的美學個性,與這塊土地上的人倫命脈的鮮明特點,共同融合成民俗的美質。從這個意義上,施秀華的文章達到一定的厚度,儘管敘述的方法沒有更多的迴環往複,文質的穿透力還稍顯淺淡,但動人春色不須多,只要順其文路掠幾眼崔二叔院外那茂挺的白楊,還有春節時為施家賒來的那台黑白電視機,你的心海里就鋪滿了春色,涌足了感動。
感恩的善意,讓秀華的文格一再流淌民間的真愛,沿著他生命的進程,從哈爾濱武警部隊轉業來到大慶,社會的角落變了,繁華的省城歲月,威武的軍裝,成為他生命履歷表上流逝的註釋,地市級的礦區,城建幹部的角色,形成他人生舞台新的亮點。許多年過去,他雖然不如部隊中那種以青春與豪縱亮相於世,用他的話說,有點不著調似地擁抱年華,但感恩的心懷使他不斷豐富自己生命的內涵,並持續這種真愛演繹的進程。
親情的綿延與友情的輻射,在他的兩部文集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實際上在文格之處,施秀華所施之愛遠遠不止如此,正如序言中所提到的,原來任大慶廣播電視報主編的姜蘇文先生,退休之後不幸患了腦血栓,行走不便,是施秀華定期前去照料,才使其鼓足了生活的信心,提升了戰勝疾病的勇氣,並得到一定的康復。
《點亮心燈》中的“情感驛站”部分,主要是寫親情與友情的,《別相信永恆》中的“真情世界”部分也是如此。作者將普世的心緒通過感恩方式,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讓身邊的風景不斷刷新特有的靚麗。作者的審美理念將生活的情愫美,通過親情或友情的渲染,真實而動人地輸導開來,變成既能動人心肺,又赫人眼目,讓讀者感到世態人情中那份美麗的多重潤染。人心的印跡沉落下來的情愫,之所以是美的,在於作者善意的多元收藏,積善的大愛不失落,必然會充實人生的百寶囊。任何一位作家,只有大愛膨脹,方可慧眼頓開,他就不會丟棄所拾生活中的美麗貝殼。
我們可以從《惜緣》一文中體悟那份不是誓言卻勝似誓言的訴情;可以從《懷念祖母》中體察那種烏鴉反哺的真愛;《九姑》中的款款人性;從一個側面表現人倫的更替;《土豆與青苞米》中煮熟的往事,蘊含歲月深處的原汁原味……總之,讓生活的情愫美擁抱天倫的色彩,搖響友愛的風鈴,撞鳴大愛的金鐘,是施秀華散文隨筆中的主體部位。
施秀華散文隨筆的另外一個特點,我認為是不斷串起生活的寓言,以此提升人生的自信。
毛澤東的少年時代曾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豪言。施秀華在他的文章中認為古往今來真正不愛錢的,唯有毛澤東一人。而他在《別視金錢如糞土》一文中,卻奉勸人們不要仰視這份清高。他寫道:“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重名輕利,有的人則重利輕名。但歸根結底名和利是人的一生中最分不開的東西。重名也罷,重利也罷,一定條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名能謀利,利也能揚名。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他在多篇有關議論錢財的文章中,都表現了對持有金錢的自信。《錢財 錢財 花了再來》更是這種自信的延伸。他在文中引用了春秋時代范蠡的小兒子在楚國被囚,而他大兒子反覆無常,前去救助卻不願舍錢而導致小兒子最終被殺的故事,說明人生的關鍵時刻,守財奴的一念之差,就會耽誤大事。
讓生活中的寓言進入自己的文格,又不是生硬的旁徵博引,恰到好處地深化文墨的精思,藉以給人們的幾分啟迪。這些也並非是順手牽羊的易事。它需要作者博覽群書的功效和人情練達的洞微。《記住別人的缺點》一文中,作者用一個頭羊數羊的寓言,分明20隻羊,但頭羊與群羊在過河對岸清點數量,都查出是19隻,因為都看到了別人,沒有看見自己。以此說明“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眼睛總是只能看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他們總是輕而易舉地看透別人的問題,但卻很難看透自己出了哪些毛病。”所以文章結尾告誡人們:“記住別人的缺點,矯正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其實蠻重要的,因為很多時候,性格決定命運。”
在《快樂就好》一文中,用豬與牛見異思遷的寓言,說明人生“站在這山看那山高,到了那山把腳蹺”的生命現象。或許是嫌這種引用不能使文筆氣韻生動,作者或許又是創造一種現實的寓言。講述一個統治幅員遼闊、富裕強大國家的皇帝,在向謀臣們講述自己失去人生的信心和目標的煩惱,進一步說明“人的生命是需要自我調適的”。作者強調人生的自信:“不羨慕別人,不妄自菲薄,當你成功幸福快樂的時候,想一想這也會消失,你就會活得健康、自然、安逸;當你失敗、悲哀、痛苦的時候,想一想這也會消失,你就會活得快樂、自信、堅強”。
人生的自信在許多作家的筆下,都有不俗的色彩,施秀華的筆墨之所以有自己獨到之處,應該說與他積極入世的心態有直接關係。他能夠結合多種不同人物的生命體驗,注入自己對生活的思考。他挖掘小人物身上的自信經驗,分析人性正負兩面,能從生命的細微末節的變化中,捕捉那種有益於生存的正面意義,從而為讀者提供理想的啟迪。
寓言的講述作用,在先秦時代就有莊子的優秀篇章,其餘的許多著名的思想家也不乏用寓言故事開導君王,講求普世的哲理,這種傳統延伸下來,我們看唐宋八大家的文墨中,也時時閃放這種生動的靈光,柳宗元的《黔之驢》和歐陽修的《賣油翁》等,都屬於用寓言來演繹世俗的經典之作。其實,我們從賣油翁與射箭者的對話中,早已感悟出人生的自信。射箭能百步穿楊,在一般人眼中是很神奇的,而賣油翁卻認為十分平常:“無它,唯手熟耳。”就象老人往錢孔倒油而不沾一樣。
施秀華的文章往往抓住小人物的一些生存技能,鋪展開來,勾勒成的幾幅素描,便是一種值得借鑒的人生。他能從炒股和開計程車上,發現值得尊重的優長,串連起點滴的小事,再疊加一個寓言,講述寓於感性的一種富有啟迪的理性,讓讀者於輕鬆的品讀中獲得心靈的點撥。
賦予童心的寓言,從童真深處描摹生命的絢爛,讓人生的自信從幼小的心靈中早早紮下根基,引領其茁壯成長,這在施秀華的文章中也不乏精彩。寫自己的女兒,從善意的關懷出發,捕捉童真情趣的妙韻,每每讀他這樣的文稿,總能讓人覺得作者貼近生活,扎入到人性的經緯交織地帶,升華的格調是健康爽朗的,能夠顯現出豁達的人生必然需要一粒飽滿的種子,那就是童心深處早已埋下的自信。
我們能從《冬日記事》中感悟父女親情,以及送往學校路途的對話中顫動的幸福,也能從《感謝童心》中,通過兩個小女孩的天真對悟,尋求人性的平等,城市與鄉村的剪刀差,不僅沒有在童心中擴張,反而檢驗出成人之間那種世俗的負面。《人生的春天從懂事的時候開始》一文,用小女兒學游泳的現實事例說明人性的單純是生活勇氣的前提,從另一種命題詮釋了人生的自信。
天倫深處的人生風景,總與童心有種扯不斷的花絮。施秀華尋找這方面的人性命題,通過感性的一幅幅生活表象,將不事張揚的鏡頭收攏起來,讓審美的視野停留那麼片刻,就能掀開靈動的章頁。他善於用童心的潛望鏡折射世俗的七彩靈光,然後寫進自己的人生心得。他在生活中世俗面交往很廣,但文筆中的社會學用意並不顯豁,站在詩人的角度,每每於童真處搜尋幾許清潔,就象在湛藍的天空上放飛幾隻白鴿,滑過白雲之後,還飄逸幾分清影,讓你升發幾許嚮往的暢懷。
尋找生命的別樣命題,把握生活的處事尺度,這又是施秀華散文隨筆的一種特色。
從哲學的角度,質量互變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大規律之一。具體運用到生活當中,其實人們大多都是自發地遵循這樣一種規律而已。
文貴出新,尤其是身邊的風景,如果不能夠寫出新意,必將流於瑣事的記錄,達不到豁人眼目的目的。在一篇短文中,能夠落筆驚人,必須有出人意表的立意。施秀華的文墨達到了這個尺度。
世俗中對男人的行為標準,那就是正派、忠誠,從夫妻關係的角度,是不能沾染花心的行為。施秀華恰恰以《男人花心又何妨》為題,聲明“一個好的男人,應該是一個花心男人。花心男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懂你的人”。“花心”這本是世俗對男人負面評價的一個詞,在秀華的筆下成為提升男人素質的一種品味。這是作者在故作驚人之筆嗎?顯然不是。他在文中充分地掌握男人道德底線的尺度,認為“花心男人是女人的藍顏知己,生命的財富”。用“藍顏知己”概括有品味的男人,他是這樣具體闡釋的:“成功的女人在擁有一位優秀丈夫的同時,還應該擁有一位藍顏知己,這種感情介於友情與愛情之間,遊離於親情之外。它比友情更多了一層相知、信賴與默契,但又不可能往愛情那方面發展,它既沒有愛情中卿卿我我與徒勞牽掛,又少了一種人為的羈絆和功利。”
在《窮則難善其身》中,作者對儒家傳統的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對比現代生活作了一番新的解析。他分析了八種人的社會適應性,並引用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語,得出結論:“在當今社會,達不一定能兼濟天下,但一個人要是窮的話,則無論如何是無法獨善其身的,因為社會到處充滿了誘惑和挑戰”。
對於愛情的永恆主題,傳統的觀念是“穩似泰山共攜手,白頭到老情更深”。而施秀華文中的觀念,除了告誡人們別相信永恆之外,他對愛情與金錢的關係,也一反愛情至上的人類命題,提出了金錢在愛情中是佔有主要分量這一觀點。《愛情金錢觀》一文就是具體的闡釋。這篇千字隨筆,旁徵博引,為了說明自己的命意,以廣闊的文學視野,納文化經典與世俗畫面於一爐,從台灣作家柏楊的《柏楊論愛情》談起,將傳統的“女人發昏才是個婚字”,引出至情與現實的關係,進而聯繫現代社會一對戀人的造就,很多都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多依賴愛情以外的故事。文中強調:“婚姻抵不住愛情,愛情抵不過性慾,性慾抵不了金錢。沒有金錢去維持婚姻,再美麗的愛情之花也將枯萎,因為它失去了最基礎的水分和養料”。如果說這段話還含有某種偏激的成分,過多地堅持物慾對精神的左右,那麼文中結尾的定論,我倒是很為欣賞:“我相信愛情,也相信人性,但也相信在利益面前一切都可能會改變。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人呢,不要拿愛情和婚姻在金錢前去考驗,不要相信世界上有無價之寶,有時愛情的質變就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散文隨筆中的理性蘊含,總是在作者對現實演繹中,從幾許鮮活的感性表象引伸出來,或者是通過自己的生命歷練,總結出的人生感悟。
施秀華的散文隨筆中的命題,超出世俗的意表,找到一個全新的解析,但又並不脫離社會現實。掌握一種合理的度數,使人讀後能夠接受他的觀點,非為製造片面的瞠目結舌,這是作者觀察生活,獨立思考過後所顯現的功效。
施秀華在他的《點亮心燈》的後記中,談到了自己所創作的大部分散文隨筆,都曾在《大慶日報》周日導刊上發表過。我想,對於他的作品,讀者一定會欣然品味的,因為作者在短小的文稿中,以貼近生活的筆墨,向世人坦釋自己那份心靈的快慰。從審美的格局上,輕鬆自然的韻調,或描述,或調侃,或點評,或抒懷,不以古板的教條和直奔主題的理性去經緯文心,而是納大千世俗表象的血肉,每每盤活一幅畫面的靈性,讓你於精神快餐中去咂磨人性幾縷清高。
健康、清爽、溫潤、向上的格調,讓施秀華的文筆更益於對生活失去信心者去接受。我們可以展開想象,如果是幾位生活上找不到自己人生定位的人,坐到郊野的綠蔭上,將《別相信永恆》和《點亮心燈》攬入懷內,即便是書中不能指明你生命的路途,但起碼會消融你幾許人生的萎靡和餒氣,讓快樂駐滿你的心間,提升你人生的自信。
能從平常的生活中發現美,需要作者主客觀因素的和諧統一。刷新一以慧目,灼亮一層風塵,熙來攘往的人海中,那一縷生命的顫音,順手牽來,點染上一片亮色,這是比較難能可貴的。
從美學的角度上看,施秀華的兩部散文隨筆集,以生活的情愫美作為主要渲染,世俗的大千萬象,於寫意或寫實間,找到生活的善意的平衡,無論是城市、鄉村,亦或網路的虛擬世界,甚至炒股等等,作者用感恩的心緒和練達的人情,營造作品的經緯,讓人們體味社會風俗中性本善的生命元素。
藝術深層的美質靈動,在他的作品中隨時呈現感性的多元狀態。作者不是為說明一種道理去演繹生活中的情節,而是自然而然地通過感性滲透,抓住事物的關鍵之處,進行巧妙地剪裁,多以肖像式的勾勒和素描式的簡約,不事張揚地鋪排文筆,空靈與質實間,顯得既平穩又熨貼。
尋求人性理想的多重含義,從厚重的人倫狀態中挖掘生命潛在的多元美麗,在他的作品也體現得較為突出,例如作者本人以及他的戰友們,無論是逆境中還是順境時,那種不為時所趨,抱著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包括作者所謂的“不著調”地適度轉換人生角色等等,都是這方面的表現。
但是,施秀華的一些散文隨筆,還明顯地存在文筆輕淺的狀態,顯然還略缺一定的國學基礎。凝縮度還需加強,行文的虛實跌宕,有的還不夠厚重。希望作者在未來的歲月,繼續涉筆成趣,茂盛生活深處的多重綠園。
2009.12.14於北京寓所
俠 骨 柔 腸 慨 人 生
施秀華
作者:許知春
在己丑年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施秀華到我的辦公室,給我送來他的新著《別相信永恆》大樣,要我作序。做了大半輩子的新聞工作,除了為一位報社老同事的攝影畫冊寫過幾句話以外,給人親筆寫序卻是頭一遭,因為秀華是我的朋友,盛情難卻,自得為之。
我和秀華認識快20年了,那時我還在市委宣傳部。上世紀的90年代初,市雙文明建設委員會搞“我為大慶增光,我為油城添彩”活動,人手不夠,通過別人推薦,便把秀華從武警支隊政治處借調到雙建辦幫忙。當時,他為了提職,剛剛從省武警總隊調來,朝夕相處一年多時間,自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在寫作上,秀華是個多面手。就我所知,他曾在《黑龍江武警報》做過記者和文學副刊編輯,寫新聞之餘也寫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我們認識的時候,他已經出版了兩本詩集。以後,我到報社工作的這些年裡,經常能在省、市報刊上看到他的名字和作品,詩歌、散文、隨筆、文學評論,樣樣他都涉獵。他的勤奮,他的才氣和文人潛質在他以往的詩歌和這本散文隨筆集里大家可以看到。
通觀《別相信永恆》這部散文隨筆集里所收錄的作品,我有這樣一種印象,秀華雖然從部隊轉業了,但他的軍人本色沒有丟,反映到他文里的就是率真、本性。他寫人生的感悟,他寫親情友情,他寫春花秋月,他寫戰友軍營,他寫生活往事、他寫逸趣閑情,這些作品無論是寫人寫事寫景,還是寫故鄉的風土人情,在秀華的筆下,都像是一幅多層次,多角度的藝術圖像,回味之餘,感同身受。《秋日裡的懷念》、《今夜,只想告訴你》、《獺兔很溫柔》、《我的“兔崽兒”》等作品,無論是狀物言志,還是就事寄情,都直抒了他的俠骨柔腸。柔和細膩的筆調像無聲的花開,展露的是他最真的性情。讀他的作品無處不盈溢著人性的情懷。隨便翻開此書,每一篇都能讓人眼光一亮。他以自己之筆,寫自己的喜怒哀樂,行文如水,愛憎分明,如他的性格,粗礫中含著細膩,敏感中有軍人的豪壯,讓我們看到了施秀華“劍膽”之外的“琴心”。
“漫漫人生路,生活總是讓我們有得有失,情感上讓我們有愛有恨,成功的路上讓我們有快有慢。於此來磨練我們的心智,其實正是因為有完美,有缺憾,才組成了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才會讓我們的追求永無止息。”這是他的作品《橘子與人生》里的一段話,先賢孔子觀流水而領悟“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閱讀秀華的作品,他思想的火花能給人許多啟迪。他通過信手拈來深入淺出的小故事,來裝滿讀者智慧的行囊,激活生活中人心的能量,讀《記住別人的缺點》、《完美》、《信仰的價值》等篇目,都有這種感覺,使人在感悟生活哲理的同時,也開闊了人的心胸,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收穫。
人生行色匆匆,或工作、或事物,很難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景緻。施秀華卻不然,他工作之餘還經營著自己的生意,生意之餘還致力於文學創作,並且三者皆有收穫。他不是什麼大款大老闆,卻是一個極富愛心的人,無論是捐資助學,還是修廟建寺,或是為汶川地震災區捐款,秀華出手都很大,傾其所能。日常生活中,秀華更是一個熱心厚道的人,為人做事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這些年,他不僅把自己的一大家子人從農村帶出來,或工作或經商,達到了一定的生活水準,還把很多鄉鄰的子弟帶出來,介紹他們在大慶打工或學技術或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為這事兒他沒少麻煩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朋友。秀華說農村生活不容易,拉幫出來一個是一個。秀華還十幾年堅持照顧一對無親無故的病患老人,送醫送葯,使老人過上了幸福的晚年;他的朋友,原在《大慶廣播電視報》工作的姜蘇文退休后得了腦血栓,腿腳行動不方便,秀華工作再忙也擠出時間,每周用車拉老薑洗一次澡,無論冬夏春秋,一堅持就是好幾年,直至老薑身體恢復到能夠自理。此外,秀華經常在報刊上,為當地文學朋友的作品鼓與呼,以上這些都是我所知道的,秀華信不信佛我不知道,但他熱心公益,助人為樂的品行,確實有一副菩薩心腸,這一點在朋友圈中大家都非常稱道和敬佩。
施秀華的散文隨筆,沒有什麼社會的重大題材,沒有起伏跌宕的複雜情節,也沒有什麼濃重綺麗的聲勢色彩,身邊人,身邊事,走過路過,幾縷情絲,低吟淺唱,沒有長篇大論,但卻言之有物,格調清雅。從這些作品里,我們可以了解他的出身、經歷、愛好、志趣、人格與理想追求。
一個人的成功靠才氣也靠自己持之以恆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今日把示君。施秀華以執著的藝術追求,在文學的世界里不斷地耕耘收穫,他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細細品味這本集子,我看到了他的成長之路,也相信在這片天空里,他會留下一片永遠不會消退的霓虹。是為序。
己丑年春節於大慶
舞動紅塵
施秀華
作者:林娘
因為博客,因為文學,因為品性,雖尚未謀面,卻已相識一年多了,並還有點哥們的意思——這就是朋友施秀華,博名尚書。每每伴著朝霞讀他的更新博文,總會感覺清新四溢,那些天地間自然勾勒的“花紋”,採擷於生活,卻又遠比生活精湛雋永得多,隨即一股敬佩之情就會油然而生。今年三月份,我和他討要由博文集結而成的隨筆散文集《點亮心燈》,他慨然而諾,還一併寄來了《別相信永恆》,讀後令我感慨良多,最直覺的印象是:性情男兒,舞動紅塵,信手拈來;黑土赤子,激揚文字,揮灑自如。
我又在網上搜尋到:尚書的主要著作有《來自邊防線上的詩情》(1987)、《雪雕的翅膀》(1990)、《情感的聲音》(1996)、《點亮心燈》(2008)、《別相信永恆》(2009)等詩集和散文隨筆集多部,多篇作品被收入國內各種文集。還得知他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大慶市文學評論學會主席。我寫讀後感的熱情頓時銳減,給評論家寫評論,這是魯班門前耍斧頭啊,但還是抑制不住有話要說!因為尚書的作品無論是寫人寫事還是寫景,都多層次多角度的描繪了炫彩的生命景象,展示了紅塵俗世的旖旎風貌,質樸中盡透綺麗,平淡處折射鋒芒。那些精緻的篇章是尚書對生活的敏銳捕捉和透闢理解,是他對人生的深層品味和深邃思考,更是他對命運的精細剖析和精湛感悟。它浸透了尚書多年以來的心血,也飽含了他一路前行的睿智,像一盞盞生命的燈火,點燃生命的激情,照亮滾滾紅塵中的路途。我想這都源於他的寫作“與名聲無關,與稿酬無關,與高升無關。”只為了“點亮心燈,照亮別人,溫暖自己”吧!
《點亮心燈》這本集子共四輯:第一部分:“紅塵走筆”,第二部分:“心之薔薇”,寫人情世故,寫人生感悟,寫人世滄桑;第三部分:“情感驛站”,第四部分:“人在旅途”。寫逸趣閑情,寫春花秋月,寫天南地北。讀尚書的作品,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他的本色不丟,不浮華不做作,文字率真自性而又文采飛揚。正像他的朋友評價的那樣:“縱觀全書,有兩大特點:一是寫的都是身邊風景,身邊人身邊事,信手拈來,喜怒哀樂。二是有感而發,有的放矢,一針見血,不放空炮。”就事寄情的文章,直抒了他的俠骨柔腸,如《戰友》、《臘八時節》、《我家的文物》、《秋日裡的懷念》、《今夜,只想告訴你》等等;針砭時弊的作品,展露了他蘭心慧質,如《獺兔很溫柔》、《股市學股》、《盜亦有道》、《生個孩子打著玩兒》等等;採風寫景的筆墨,凸現了他的眼界胸襟,如《雲頂屐痕》、《游在泰國》、《走進森林》、《北菩提寺漫步》、《濕地禪思》等等。文學不是用來展示文學水平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展現人生,表達情感,支撐尊嚴的。透過一篇篇詼諧幽默的隨筆散文,就能看出尚書有多愛他的親人朋友,有多愛他的生活事業,特別是他對戰友的幫助與支持,關心與投入,交流與來往,構成了人與人之間最純樸的情感鏈接,最真摯的聯網互動。他的語言從不犀利辛辣,而是重在內涵貴在價值,我從那裡看到了人性的偉大,襟懷的磊落,靈魂的清亮;亦從那裡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奮鬥的勇氣,探索的頑強;同時還獲取了慰藉心靈的通達與醒悟。
尚書是農民的兒子,是黑土地上的那個小山村的草葉、露珠、穀粒、泥土給了他極其豐厚的營養,塑造了他的風骨。當正義與勇氣,睿智與堅強,寬容與理性匯聚之時,苦難就成了課堂,信念就成為了頂峰,人神之際,信仰使之完成人對神的回歸,非超脫即承擔,成全經歷的過程。我寫這段話是因為我知道尚書經歷坎坷並且信佛,他在自己生命的每一片綠葉上都寫滿了善良救贖,迎接擔當,樂觀光明。《沙羅樹下》、《記住別人的缺點》、《完美》、《信仰的價值》、《都是名字惹的禍》、《男人灑脫一點好》、《過程美麗》等作品中,都折射出尚書的氣度和境界。在紅塵滾滾遮擋前行之路時,讀《大街上,到處走著有才華的窮人》時,你能參透世俗的紛繁,恍若清涼的蓮風荷雨,把煩躁焦慮消盡,心懷一片澄清。讀《我“不著調兒”》時,你能在人生的風裡雨里,始終坦坦蕩蕩,守住心中熱烈嚮往,讓自由的心情開放出絢爛的花朵。讀《不是我不小心,是誘惑難以抗拒》,你會認識到真正的英雄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遠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潘永祥老師的評價是最中肯到位的:“對文學寫作者來說,真正的意義在於創新,而創新在於發現。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會包含較多社會、歷史、人生的內容,而又以作家獨特的眼光、手法予以再現。《點亮心燈》的意義就在於此。作者寫人情世故,寫商海衝浪,寫父愛母愛,寫生命瞬間的輝煌和凋謝,寫同學情戰友情,寫股市風雲,所有這些它既有對於現實生活的思考,又有對於現實社會的關照,同時也是在中國社會迅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所有相關的人們為之付出代價的反映。這是一代人的成長史,這是民族記憶的一部分,因此它是有價值的。”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他對生活孜孜以求的精神,尚書以他執著的藝術追求,在文學的世界里不斷地耕耘收穫,留下一片永遠不會消退的虹霓,他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細細品味他的作品,能窺探出他跋涉的足跡,願尚書在未來的日子裡,妙筆伴他在滾滾紅塵中開心勁舞,舞出澎湃的激情,舞出人生更新的高度,也伴他的讀者愉快前行。
最後送尚書一聯:
萬丈紅塵中,書生長劍送風雅,舞出一片男兒懷抱;
千秋大業里,赤子襟懷留奇韻,抒盡幾多人間真情。
木秀於林而風華其中
施秀華
作者:張郁民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就和施秀華相熟。那時,他在武警部隊,是個文職軍官,寫詩歌,也寫小說,也寫散文,也寫隨筆。文風清新雋永,樸實如林中之樹,睿智如樹林中之風。名字也秀華,竟以為是個女生。見了面,才知道那是一個茁壯如牛的東北漢子,脖子腦袋一般粗細,和歌唱家劉歡有一拼。
看來,縝密的思維,細膩的文風,和身材並沒什麼關係。
印象中,施秀華總是很忙。他朋友多,事情也多。但不知道他從哪裡擠出的時間,作品卻源源不斷問世。30個年頭下來,竟然有8部文集出版。分別是《來自邊防線上的詩情》、《雪雕的翅膀》、《情感的聲音》、《點亮心燈》、《別相信永恆》、《生命的滋味》、《尚書博文精粹》、《神在他鄉》。這有點不可思議。這個數量,就是按專業作家衡量,也算多產的,何況他一直業餘寫作。
豐碩的文字成果,為他贏來了許多文學榮譽。有多篇作品獲獎並收入國內各種文集,系中國石油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大慶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秀華的褲腰遠遠大於褲長,看起來鬆鬆垮垮,但他為人處事可沒有褲腰那麼隨便。比如有一件事情擺在他面前,他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寫文章也是,要麼不寫,要寫就寫到自己滿意。雖然他的文章讀起來很輕鬆,看似漫不經心寫來,可背後,不知蘊藏了多少心血。有一篇短文叫《朋友送我中國結》,“結”是一般的“結”,文是一般的文,不過千字,卻寫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編織工藝,有《周易》中的學問,有當下的情愫,也有歷史的情結。似這樣的短文,沒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文學底蘊是寫不成的。
秀華出生在黑龍江省巴彥縣龍泉鎮青山堡村。那村子公雞叫得早,太陽還沒升起,他家的公雞就率先叫起來。一戶連一戶,牽連成一片嘹亮。秀華隨著雞啼,起來和大人們下田打早壟,然後背著書包上學。放學路上,還要順手采一籃子野菜,撒到豬圈或鴨架里。一個貧困農家的長子,有責任為弟弟妹妹帶個頭。
到了城裡,沒有農活可做,秀華照例三點鐘起床,那是他家公雞的生物鐘。起來後讀書。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政治的,經濟的……都讀雜了。有感覺就寫文章,詩歌、散文、隨筆……什麼都寫。於是,他的作品就如同小河流水一樣不斷地流淌。有波折,那是生活中該有的波折;有漩渦,那是生活中該有的漩渦。他的作品,都是從生活中採擷出來,連根帶土,露珠也不肯抖落。
文如其人。秀華做人坦誠,做事坦誠,文章也坦誠。比如對待金錢,很多人都在心裡當事,嘴上卻不說,“整天錢錢的,多俗氣。”秀華不但說出來,而且寫出來。題目叫《別視金錢如糞土》——說視金錢如糞土的人
很多,真正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很少;說現實社會,不要羞於談錢;說沒有錢,你用什麼感恩父母、回報社會?說金錢可以改變命運……
秀華你說什麼呀?這些事人人都知道,可誰肯坦誠地說出來?
施秀華出生的那個村子,左邊是驛馬山,右邊是少陵河。得山水之靈秀,使得秀華的作品充滿靈性。木秀於林而風雨興焉,魚翔於水而月華生焉。靈性、勤奮和坦誠組合在一起,可以造就一個相當不錯的作家。相信秀華更厚重的作品,還在後頭。
(原載2012年3月2日《大慶日報》)
施秀華:粗細結合
作者:孫忠
施秀華
大慶有一個舞文弄墨的人名叫施秀華。肥肥壯壯的一個大老爺們,一旦笑的幅度過於誇張,你就得仔細去瞧他是睜眼還是閉眼。
施秀華與秀氣華美不搭邊,至少從外表上是“名不副實”,但施秀華卻是寫得一手好文章。哪說理去?
施秀華說自己“挺不著調”的,高中畢業那會,一衝動便去當兵了;在《黑龍江武警報》當編輯也算挺好了,又一衝動跑到大慶任職從零開始。複員的時候可以挑一個更好的單位,但他一頭扎進了他並不熟悉的城管隊伍。
但至少有一件事情施秀華是太著調了,那便是筆耕不輟。看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點亮心燈》,覺得這個人真是夠“立體”的了。
做兒子,夠孝順;當父親,夠細膩;做朋友,夠坦誠;成股民,夠搞笑……
施秀華的多面與立體,使得他為文“耳聽四路眼觀八方”。沒什麼不可以瀉於筆端。哪怕是一段並不算太雅的“段子”,他能發揮一番自得其樂。施秀華信佛,有一顆樂善好施之心,他的一篇關於信佛的隨筆,甚為縝密,其中的旁徵博引及現身說法令我等看得是不苟言笑。看施秀華的文字,彷彿在聽他盤腿大坐閑聊家常一般,沒有太多的大開大合,峰迴路轉,偶爾有些自說自話的味道。
在施秀華看來,若干年前因為寫作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若干年後,寫作已成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與名聲無關,與稿酬無關,與高升無關。
我們是不是也將其稱為“綠色寫作”,如何?看不出來,筆鋒甚健的施秀華好“成人之美”,當個媒人啥的那是相當熱心了。
也給女性讀者量身打造寫過“情感指南”一類的文章,或許這是施秀華對女性讀者朋友的一種答謝方式吧。
願施秀華的妙筆伴他開心,也伴他的讀者愉快前行。
施秀華:黑龍江巴彥人氏,17歲入伍,當過機要參謀,做過副刊編輯。現供職於大慶市薩爾圖區政府。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詩歌,散文、隨筆近160萬字,著有《來自邊防線上的詩情》、《雪雛的翅膀》、《情感的聲音》、《點亮心燈》等詩集和散文集。
(原載於2009年《大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