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園子村

巴園子村

巴園子村,隸屬北京市大興區北臧村鎮。位於北臧村鎮中部,北鄰大興新城和北京中關村科技園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巴園子村是大興區唯一突出滿族文化建設的村莊。

2009年度“北京最美的鄉村”。

北京美麗鄉村聯合會會員村。

建制沿革


分前巴園子和務本庄。1981年統稱巴園子。明、清屬順天府宛平縣。1949年劃歸大興縣,屬龐各庄二區。1956年屬北臧村鎮至今。

地理位置


巴園子村位於北臧村鎮中部。東鄰經五路,南與皮各庄一村接壤,西鄰趙家場村,北鄰魏永路

人口


2017年,全村共有112戶,總人口253人。其中,農業戶數71戶,人口188人。

村莊介紹


巴園子村位於北臧村鎮中部,北鄰大興新城和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是大興區唯一突出滿族文化建設的村莊。
巴園子村全體村民均姓巴,為滿族鑲黃旗後裔。村內保存有“巴氏宗譜”,歷史文化悠久。據歷史記載,清末期間巴園子為滿族巴姓人家菜園,後由西大營遷此落戶,村民至今仍保持滿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該村先後被市農委、愛衛會評為“京郊環境建設先進村”、“健康促進示範村”,被區委、區政府評為“五個好黨支部”、“農民增收先進村”、“首都文明村”和“文化建設先進村”。

四美介紹


生產美
巴園子村走出了一條“科技興村”的新路子。全村以農業為主導產業,村黨支部大力推廣科技項目和優良品種,依靠農業科技種植西甜瓜和蔬菜增加農民收入。為了加快農產品市場化推廣,該村成立了“綠海家園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主要以西甜瓜、蔬菜等各種農副產品種植銷售為主,統一經營“永定河”和“巴特農”兩個品牌。合作社現有會員200餘人,輻射周邊5個自然村。年銷售量西甜瓜80萬公斤,蔬菜30萬公斤,其它農副產品70萬公斤,會員戶均增收1500元。
全村以特色種植和觀光採摘旅遊為主導,興建高檔溫室80座、鋼架大棚160座,形成觀光採摘大棚規模化管理運營,農產品種類頗多,能夠滿足無公害農產品四季供應。同時,為配合旅遊採摘,建造供遊人觀賞休息場所,村內新建“花蹊竹韻”六個竹亭,寓意“曲徑通幽”,各竹亭既各自獨立,相互聯繫,與綠化樹木渾然一體,突出了滿族文化特色。
村集體還投資50萬元對民俗戶進行了培訓,提升了民俗接待水平。目前,村內已經形成旅遊、觀光、接待、餐飲、住宿為一體的旅遊產業鏈。現有市級民俗旅遊接待戶38戶,集採摘娛樂、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為一體,並推出了“滿族八碟八碗—滿族風情宴”特色飯菜。2008年接待3萬餘人次,收入300多萬元。
經濟建設持續發展,文化內涵深入挖掘。2007年,該村成立了“巴園村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以“同心同德-創建京南文化明珠”為目標,設置了“文化叢書編輯部”,先後組織知名書畫家參加村內筆繪活動,並出版了《中華脊樑》系列叢書。該叢書是從500多位歷史名人中精選出百位最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巾幗英雄,為之作傳、作畫、做書法。同時,公司還出版了《中華脊樑》、《中華佳節》、《中華泉鈔點藏》文集和配套產品。
生活美
為增強村民們的文化知識,巴園子村建造了文化長廊步行街,該步行街全長226米,兩側設文化展板,西側為三皇五帝、中華各類傑出人物的介紹、東側為滿族風俗、民俗的介紹,向村民及遊人展示了中國古代傑出人物的風采。同時長廊兩側配以種植葡萄獼猴桃等,觀賞之餘可以採摘品嘗。
村西處建設了文化牆,牆上內容包括24節氣的民俗、食俗以及養生,和各種蔬菜、水果的介紹及保健作用。
為豐富村民業餘活動,2007年巴園子村建造了公共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內設圖書館、書畫館、滿族文化演藝廳、數字電影院、民族文化叢書編輯部及書畫展覽室等供村民及遊人們活動及欣賞。
村民生活條件 村內改水、改廁全部完成,排水實現雨污水分流,集中建造地埋式垃圾箱1個,公共廁所2座。村民講究衛生,無亂倒垃圾污水、亂堆亂放雜物等現象。
環境美
村內住宅布局較規整,大部分住宅建於80年以後。目前,全村住宅已經完成滿族風格沿街立面改造設計,並實施了住宅示範戶建設,體現了巴園子村特有的文化內涵。
2007年,巴園子村實現戶戶通柏油路,並完成村莊綠化,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街道兩側種植柳樹國槐山楂樹金銀木等綠化苗木3000餘棵(株),農戶庭院統一種植柿子樹,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態景觀。
管護機制 該村成立保潔工作隊,大力推行“村幹部包片,保潔員包段,各農戶包院”的管理模式,垃圾達到日產日清、分揀處理、密閉化運輸、無害化處理。村莊衛生有效維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該村領導班子團結有戰鬥力,能夠以人為本、廉潔奉公,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村委會非常注重群眾的意見,集思廣益研究村內重大事情,堅持重大事項先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後再實施的原則。同時,堅持村務和財務半年公開一次,接受全體村民監督,村裡無群訪、越級上訪等事件。
為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巴園子村充分利用文化大院開展學習、健身、娛樂活動,積極舉辦精神文明評選活動。村支部結合本村實際情況,積極組織村民開展樹新風、講美德,爭創文明戶和衛生達標戶等項活動。創建活動做到了經常化、制度化,以“更新觀念,學習科技知識;講究衛生,建設精神文明”為方向,開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兒媳”的評選活動。
教育培訓 該村舉辦農村業餘培訓班,推廣英語、計算機及相關農業技術等知識。村黨支部凝聚力、戰鬥力較強,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明顯。“黨員路”活動開展達到了經常化,收到了實效。

文化特色


巴園子村全體村民均姓巴,為滿族鑲黃旗後裔。村內至今保存著“巴氏宗譜”,歷史文化悠久。據歷史記載,清末期間巴園子為滿族巴姓人家菜園,後由西大營遷至此地落戶。村民至今仍然保持著滿族特有的風俗習慣。
巴園子村
巴園子村
村內保存有“巴氏宗之譜 系”,歷史文化悠久。該村依託滿族歷史文化底蘊,挖掘滿族建築、宗教、民俗等文化內涵,綜合考慮滿族八旗制、薩滿教信仰、語言文字和服裝文化特色,以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滿族民居建築文化為核心,完成滿族風格文化大院、文化長廊等改造項目,即將實施沿街立面改造,努力打造“京南文化明珠”。

經濟建設


巴園子村
巴園子村
全村以特色種植和觀光採摘旅遊為主導,興建232個鋼架大棚,形成觀光採摘大棚規模化管理運營,農產品種類涉 及西、甜瓜、蔬菜、櫻桃草莓、棗、杏等,能夠滿足無公害精品四季供應。同時,為配合旅遊採摘,建造供遊人觀賞休息場所,村內新建“花蹊竹韻”六個竹亭,寓意“曲徑通幽”。六個竹亭分別命名“幽蘭亭”、“愛蓮亭”、“賞菊亭”、“詠梅亭”、“醉翁亭”和“陶然亭”。各竹亭既各自獨立,相互聯繫,與綠化樹木渾然一體,突出了滿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