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
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
醉翁亭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
醉翁亭,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
醉翁亭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亭園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台,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醉翁亭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歐陽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帶的建築,布局緊湊別緻,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醉翁亭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
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醉翁亭記》初刻於寶宋齋石碑。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因原《醉翁亭記》石刻字小刻淺難以久傳,由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
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初建二賢堂。
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醉翁亭旁建同醉亭。
南宋至明代,醉翁亭周圍又陸續修建了二賢堂、寶宋齋、意在亭、古梅亭、怡亭、覽余台等九個亭台堂閣,形成一組建築群。
明代,醉翁亭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後來多次遭到破壞。
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南太僕寺卿趙次進建方池,引山泉水入池。侍御邵梅墩為觀賞梅景,在池中建亭一座,名“見梅亭”。
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南太僕寺少卿毛鵬所建皆春亭。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建“曲水流觴”作為文人雅集之所。
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建寶宋齋。
清順治九年(1652年),李嵩陽題梅台壁石碑,題為“花中巢許”。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州王賜魁立“讓泉”二字碑刻。
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醉翁亭整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見梅亭更名影香亭。
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醉翁亭及周圍的二賢堂、意在亭、古梅亭、怡亭、覽余台等亭堂皆毀於太平軍兵火。
清光緒七年(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
1966年8月下旬,滁城“紅衛兵”走上街頭橫掃“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醉翁亭內的歐(陽修)文蘇(軾)字《醉翁亭記》碑刻被鑿壞。
1985年,皆春亭仿蘇州園林重建,並改名為“意在亭”。
醉翁亭在滁州琅琊山,北宋琅琊寺僧智仙所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永豐)人,為宋初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謂“醉”,乃是“飲少輒醉”;所謂“翁”,即其《贈沈蓬》詩所謂“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爾”。其所作《醉翁亭記》,猶為有名。“翁去八百年”,歐陽修卒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約歷八百年。“醉鄉”,原指醉中境介,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記》原狀旬,指由釀泉至尊亭影不孤。從有形的方面說,建亭以來,遊人甚多。周圍還陸續增添了許多建築物,如二言堂、隱香亭、醒園等;從無形的方面說,他領導了北宋古文運動,散文、詩、詞皆所擅長,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全聯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個字,而且把寫聯時間、亭的位置,歷史與現狀,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動及其身後對社會的影響概括無遺,“醉翁猶在”、“亭影不孤”,既寫景,又飽含對前哲不可磨滅的影響的追懷與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鍊,耐人回味。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後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咸豐年間,整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讚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結構
醉翁亭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醉翁亭為中國傳統的歇山式建築,吻獸伏脊,亭角誇張地飛起,如鳥展翅。亭內可容十多人,南北框門設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內有晚清時製作的八幅“八仙過海”浮雕。亭中新塑歐陽修立像。沿亭四周有木欄圍護,以供觀覽山景。亭東的石壁前藤蘿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處摩崖石刻,皆為記載醉翁亭的興衰和對該亭的詠歌感嘆,其一為南宋人篆書“醉翁亭”三個大字。亭西有一碑,鐫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筆勢雄放,人稱“歐文蘇字”,並為二絕。亭後有一高台曰:“玄帝宮”。二賢堂在醉翁亭北側,上為小瓦結頂,十六根立柱三間通聯,格花門窗。堂外山崖上有南宋崖刻“二賢堂”三字隸書。醉翁亭西有二亭,一上一下。上面為古梅亭,有歐陽修手植之古梅,原為四角廳堂,題為“瑞梅堂”,下面為意在亭。
特點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布局緊湊別緻,亭台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亭園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台,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
醉翁亭的房檐,是經過專人設計改造,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加之房屋各部分曲線優美柔和,直線剛毅伸展,曲直相交。剛柔並蓄。翹檐不僅突出了古代建築的特色,也反映了中華傳統民族奮發向上的活力和動力。
醉翁亭採用紅色塗柱,紅色給人以喜慶、宏偉的感覺。醉翁亭下木質的陰影部分則採用綠色。紅與綠,在色彩中屬於對比色,醉翁享中紅綠色彩的運用給人一種和諧的視覺體驗。
醉翁亭地處滁州,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間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特徵可概括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全市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最高氣溫20.1℃,年平均最低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長23天。年日照總時數2073.4小時。初霜為11月4日,終霜為3月30日,年無霜期210天。
醉翁亭總面積1000平方米,亭園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台,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裡古樹婆娑,亭台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
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后重建。堂內有二聯,一曰:“謫往黃岡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后心閑夢亦清”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貧寒,資性敏悟,勤奮苦學。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曾任諫官,又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因參與范仲淹的“慶曆革新”而遭貶,當過滁州太守。在文學上歐陽修以韓愈為宗,力掃晚唐五代文學的奢靡之風,提掖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精英。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北宋就佔了六家。且除歐陽修本人以外,其餘五家都出自歐門。
醉翁亭
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於慶曆八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於元祐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琅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築。泉水從牆外流入,曲折蜿蜒,如迴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裡與友人共飲,曾仿晉人作“曲水流觴”,為後世引為趣談。後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並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築,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
醉翁亭
寶宋齋再西就是意在亭,一看這名就知道它是取自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句意而來的,這裡也有一副楹聯:酒冽泉香招客飲;山光水色入樽來。飲著用讓泉釀製的醇酒,邊欣賞琅琊美景,確乎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出意在亭向西拾級而上,有一方池躍入眼帘,池中的石礅上有亭聳然而立,這便是影香亭,亭上一聯極為恰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是一副摘句聯。聯出自宋·林逋(967-1028年)《梅花》詩中的兩句,上句寫梅的姿態。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加上傍以清淺的水邊,相映成趣,就更顯得其清新婀娜。下句寫梅的清香。香氣飄浮於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古今多少詩評家都認為寫梅到此可謂絕筆。
在影香亭與古梅亭之間是一株據說為歐陽修親手栽種的古梅。古人為賞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稱古梅亭,說是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夠看到古梅的各種姿態,尤其是到了冬季,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盡顯。有聯為證: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品節追歐蘇,千載芳梅撐鐵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盪春風。
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古梅高7米,離地面六七十厘米便開始分成四枝。四枝幹粗70多厘米,蒼顏多瘢。雖經幾百年風霜雨雪,仍然枝茁葉茂,清香不絕。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於一方池上,原名見梅亭,後來有人在壁上題了“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遂改為今名。春天,“野芳發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蔭”;秋天,天高雲淡,“風霜高潔”;冬季賞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醉翁亭前有“讓泉”,泉請客送禮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琅琊山山色淡雅,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賦詩題詠,皆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宮“,登台環視,只見群山滴翠,百鳥齊鳴,令人心曠神怡。
作者 | 時期 | 作品 |
歐陽修 | 北宋 | 《醉翁亭記》 |
沈遵 | 北宋 | 《醉翁吟》 |
醉翁亭
不能一醉,此來辜負山林。
人生百年,把幾多風光琴尊等閑拋卻;
是翁千古,問爾許英雄豪傑那個醒來。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傳說歐陽修被貶滁州,特別喜愛琅琊山的靈秀。公務之餘常到山上玩賞,和黎民百姓同樂同游。孩童喜聽他講的故事,山民愛向他傾訴憂愁。和尚常邀他彈琴下棋,學子常向他請教平仄對偶。一天他同智仙和尚對弈,棋盤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觀戰的人圍了石頭一圈,突然間都被大雨淋了個濕透。樵夫老舌快言快語,建議在此建個亭閣。智仙籌資快速建成,可惜一時名稱沒有。這天歐公在此應酬,自稱“醉翁”顫顫悠悠。吩咐隨從拿來“四寶”,“醉翁亭”匾一揮而就。爾後寫下《醉翁亭記》,抄貼滁城六大門樓。懇請城民幫助修改,在行刻碑立於亭右。樵夫老舌趕來建言:“開頭這山那山有點啰嗦”。“雖然寫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許多山頭被丟”。歐公拿來大筆一劃,開頭一段全部刪掉。添上“環滁皆山也”五個大字,言簡意賅山山都有。蘇軾猶恐碑淺難以傳世,特書新碑留於滁州。歐文蘇字遂成國寶,培育了一代代文學新秀。盛世文美亭更俊俏,引來了五洲四海的朋友。醉翁亭又傳出了新的神話,像一道道彩虹掛在宇宙。
背景淵源
醉翁亭位於當時的淮南滁州。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失敗后,歐陽修受牽連。歐陽修被以莫須有的“張甥案”貶知滁州。歐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對,怡然樂觀,為政之餘,陶醉於“環滁皆山”的景色,常偕僚屬留連於琅琊山中,與州民同樂而成為歷史佳話。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歐公的學術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為他的游山助興。歐公以“醉翁”作為亭名,並由此創作出了《醉翁亭記》。
亭子本是一種有頂無牆的建築物,自古以來,凡有些名氣的亭子多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醉翁亭以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蘇舜欽之名傳譽千載。醉翁亭建於慶曆六年,位於當時的淮南滁州。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在他的身邊,蘇舜欽以卓越的文才、詩才成為這場運動的急先鋒和中堅。蘇舜欽還是歐陽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詩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堯臣)。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失敗后,歐、蘇同受牽連。歐陽修被以莫須有的“張甥案”貶知滁州;蘇舜欽則被所謂“奏邸之獄”所陷,放廢為民,流寓蘇州。歐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對,怡然樂觀,為政之餘,陶醉於“環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屬留連於琅琊山中,與州民同樂而成為歷史佳話。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歐公的學術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為他的游山助興。歐公以“醉翁”作為亭名,並由此創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記》。當時他正值中年,“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四十猶未老,醉翁偶題篇”,從中可見他心境之一斑。而報國無門的蘇舜欽,索寞一人躑躅蘇州,他常出城閒遊。一天,他在郡學東側看到一片三面環水的空闊廢地,此處草木蓊鬱,有雜花修竹環繞,尚存園囿遺意。經訪舊老,知是前人池館,便毅然購下,重置水石,理水疊石,建樓閣亭台,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辭》“漁父”篇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為滄浪亭,寓意自己與世浮沉,幽閑獨放的懷抱。
歐、蘇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帶來了文學上的收穫。《醉翁亭記》《滄浪亭記》均成為文學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記》以情寫景,不僅精彩地描繪了琅琊山中四時不同、朝暮變幻的景色,還以“樂”為文眼,抒寫出作者與賓從僚屬的游賞、吟詠、宴飲、弈射之樂,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歐公仁民寬政的風範和瀟灑風神。全篇共用二十一個“也”,風格獨特,一唱三嘆,韻味無窮,歷來有絕唱之稱。蘇舜欽《滄浪亭記》卻是另一種情形:作者“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洒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蘇舜欽善處逆境,生活恬淡自適,在虛僻、瑩凈的滄浪亭畔,他感受到脫去仕籍,並非個人的不幸。他在記文中寫道:“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詩人長於議論,這裡以激切的語言,直抒胸臆,體現出他對官場生活的鄙夷。
從歐、蘇兩人的文集中,還可獲知當時他們友好的交往。蘇詩記錄歐陽修在滁州建豐樂亭並與民眾往游其間的生動情形,“構亭於其間,四面開軒墉。名之豐樂者,此意實在農。”他還用“百人擁持大車載,城市觀走風濤翻”的詩句,描寫歐陽修用三頭牛拖著二輪大車運送菱溪大石穿城而過,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的趣事。歐陽修也寫了題寄滄浪亭的詩:“子美(蘇舜欽字子美)寄我滄浪吟,邀我共作滄浪篇。滄浪有景不可到,使我東望心悠然。雖然不許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間傳。”字裡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無限關懷和不盡的思念,流露出摯友真情。如今,滄浪亭有一幅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遠水近山皆有情。”此聯為歐、蘇詩句的集句聯,詩意相諧,對仗工整,如出一人。
醉翁亭是滁州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底蘊、令人忌仰的飲公操守。以《醉翁亭記》和醉翁亭為中心形成的“醉翁文化”,是歐陽修留給滁州人民的精神遺產,已成為滁州文化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品牌文化和魅力文化。
醉翁亭具有歷史價值。從建築方面看,醉翁亭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代表之一。醉翁亭運用了中國傳統亭子的特點,只用幾根柱子支撐整個建築,方便通風納涼,也方便觀賞山中景色。不同的是,醉翁亭採用獨特的解構部署,柱子和屋頂之間採用反覆設計校正的比例,使得它的採光較好。從景觀方面看,醉翁亭是琅琊山上的點綴。醉翁亭使得琅琊山上的自然景觀不再單調,而琅琊山將醉翁亭映襯,使醉翁不僅僅是一座孤往無言的建築。從歷史方面看,醉翁亭是四大名亭之一,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當中的代表之一,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心中的瑰寶,也是需要保護的遺產。
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醉翁亭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2013年12月,施工人員按照設計方案開始修繕醉翁亭古梅亭院落圍牆。經現場勘驗,古梅亭院落圍牆為塊石牆砌築,局部青磚砌築,小瓦大封頂,窗頭木過梁板,上部多處塊石鬆動,牆體變形較大,大封頂屋面較為凌亂,窗頭木過梁板已腐爛變形,牆面平整度差,但漏窗下口石駁牆尚好,原門洞尺寸較小且已經變形。綜合設計方案及現場勘查,施工單位對古梅亭院落圍牆實施全面修繕。具體做法為,拆除毛石圍牆至漏窗下口,修繕下部局部變形的石駁牆,上部按滁州本地風格砌築清水青瓦青灰牆,每兩堂漏窗間內側增加一個400毫米的磚跺,花窗按原來花樣重新架設,重做大封頂,邊框做磨磚門套,上額增加磨磚字堂,原木質門、窗頭過梁板改用現澆鋼筋硂過梁板,外邊用青磚包裹,重做八角門,改原來水泥砂漿粉刷的門套為磨磚門套。2014年5月4日,該項目全部完工。
2014年,琅琊山風景區管委會提交的石刻碑刻搶修性保護方案,於6月被國家文物局立項,2014年底,國家文物局撥付120萬元用於保護規劃編製。
● 位置
醉翁亭位於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滁州位於安徽省最東部,東距南京48千米,西去安徽省會合肥130千米。
1、飛機可先到離景區最近的機場—祿口國際機場,然後乘班車前往滁州,約1.5個小時。
2、火車可直接到滁州站,也可以先到南京站,然後轉車。
2、汽車可先到南京,然後在南京下關汽車站乘班車前往滁州,約1.5個小時。
4、公交:滁州站乘滁州公交18路至五中轉滁州公交11路至琅琊山風景區;滁州北站乘滁州公交11路公交車至琅琊山風景區。
5、自駕:自駕從南京出發,走寧洛高速公路,約1.5個小時。自駕從G36寧洛高速滁州出口下、G40滬陝高速全椒出口下,約20分鐘可直達琅琊山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