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通史

成都通史

《成都通史》,201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成都建城2300年來的第一部通史。

基本信息


成都通史
成都通史
據成都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編纂《成都通史》是《成都市“十一五”時期文 化發展規劃綱要》所列的重大文化建設項目,是成都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工程,在2006年獲批准立項。它涵蓋成都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歷史進程。
《成都通史》擬由導論和八卷組成:第一卷,古蜀時期;第二卷,秦漢三國(蜀漢)時期;第三卷,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第四卷,五代兩宋時期;第五卷,元明時期;第六卷,清時期;第七卷,民國時期;第八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上、下)。
《成都通史》編纂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即每一卷由一名首席專家負責。編輯工作主要由成都市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化研究所承擔。

編撰情況


,2009年5月《成都通史》第1次編纂工作會議
,2009年5月《成都通史》第1次編纂工作會議
2009年5月23日,《成都通史》2009年第1次編纂工作會議在成都市社科 院2樓會議室舉行。參加會議的有:《成都通史》編纂委員會主要成員: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編委會主任何華章,市社科院院長、編委會常務副主任程顯煜教授,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書記、編委會副主任吳文嘉,省社科院研究員、編委會副主任譚繼和
《成都通史》專家指導委員會主要成員:王庭科教授、胡昭曦教授、冉光榮教授、林向教授、陳世松研究員、鮮於浩教授。
《成都通史》編輯部成員:編輯部主任林成西研究員;副主任、市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柯昌軍、市社科院科研處處長鐘聲、四川人民出版社編審周穎、市社科院許蓉生研究員、羅明副研究員。
《成都通史》各卷首席專家:段渝研究員、羅開玉研究員、粟品孝教授、陳世松教授、張莉紅研究員、何一民教授。
會議由程顯煜教授主持。
何華章部長出席會議並講話。他首先對大家在《成都通史》前一階段的辛苦努力表示感謝。對下一階段的編纂工作,何華章部長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成都通史》是成都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官修通史。各位參與者要對全書的定位、總體基調和風格形成統一認識,敢於擔當。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不達目的勢不罷休的決心,在2011年之前出齊共和國成立之前的七卷。二是要將《成都通史》定位為“成都文明的演進史”,處理好進步與曲折、主流與支流、真與偽的關係,謀出一個基本的基調和大局。三是要講究表述風格。應在科學、客觀的基礎上盡量通俗化,要“明白的敘述”,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敘述成都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保證《成都通史》的科學性、可讀性和通俗化,影響更多的現代人。四是要加強組織工作。各分卷的首席專家要認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官修與個人著述的關係,明確各卷的責、權、利,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專家指導委員會要更好地發揮作用,主要在重要史實的甄別上起決定性作用,避免硬傷,體現權威和水平;編輯部的工作要做得更加紮實,對通史的風格、體例、文字等高度負責,嚴格把關。最後,他希望專家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精神,努力寫出一部具有鮮明成都特色、成都風格、成都氣魄的精品史書,為成都這座城市作出一份的特殊貢獻。
會上,與會專家就《成都通史》的定位、基本要求、表述的空間範圍和性質、概述和專題之間關係的處理、體例和表述風格、技術規範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達成了如下共識:
一、同意《成都通史》專家指導委員會2009年第一次會議紀要相關內容
認為各卷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除繼續嚴格遵循《成都通史編纂體例導則》、《成都通史凡例》、《成都通史技術處理規範》等規範性文件的基本要求外,還應遵循《成都通史專家指導委員會2009年第一次會議紀要》的有關精神。
二、明確了《成都通史》所表述的主體
認為應該是以成都城市發展為主導的成都區域史。全書應在“全域成都”的理念下進行討論和表述。
三、明確了《成都通史》的學術定位和表述風格
認為應該是一部相對客觀和準確的、能夠充分反映當今相關學術研究水平的著作。其讀者除了學術界之外,還應該包括成都廣大幹部、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歷的公眾和普通歷史愛好者。因此,書的表述風格應該在具有一定學術色彩的同時具有相當的可讀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應該盡量避免過多的史料引用,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學術概念,盡量避開對學術問題上過於艱深和冷僻的問題的探討。力求用通俗流暢的文字進行表述。
四、明確了時間進度
《成都通史》第1至第7卷在2011年6月底前全部出版。對於第8卷,編委會將根據實際情況與該卷首席專家另行磋商框架、內容修訂和編纂進度事宜。
1、各卷首席專家根據會議精神對現有提綱進行修訂。在2009年6月30日前將修訂的提綱送交編輯部。
2、編輯部組織專家對各卷修訂后的提綱進行審議,並分別與各卷作者進行討論和交流,在2009年7月31日前將定稿的提綱分別返回各卷首席專家。
3、各卷首席專家均應在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初稿(個別有特殊原因者可延遲到2010年8月31日前)。
4、2010年7月至12月,各卷作者首席專家根據編委會的意見完成初稿的修訂,達到出版要求。
5、2011年1月至6月,各卷進入出版程序。
6、各卷首席專家應按照修訂后的提綱進行下一階段的寫作。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可以對提綱作適當的調整,但應當遵循以下程序:首席專家向編輯部提交調整提綱的書面報告;編輯部會同專家指導委員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編輯部向首席專家下達提綱調整的書面意見。

出版情況


成都通史
成都通史
2011年12月27日,系統記述全域成都文明演進,成都建城2300多年以來的第一部 通史——《成都通史》在成都市社科院發布。《成都通史》全書共7卷,劃分為古蜀時期、秦漢三國(蜀漢)時期、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五代(前、后蜀)兩宋時期、元明時期、清時期、民國時期,每個時期為一卷。全書共335.7萬字。
《成都通史》的內容涵蓋成都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方面面演變、發展的歷史進程,著重勾畫城市文明為核心的基本發展軌跡。該通史以記述成都城市的發展為中心,但又不局限於城市,是全域成都概念下的成都城鄉文明的演進史,是城鄉生態與文態交融發展的演進史,是城鄉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互相影響、互融互補發展的演進史。
與以往通史編纂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板塊的結構不同,《成都通史》在全書框架設計上進行了創新。《成都通史》各卷分為“概述”、“專題”和“大事記”三部分。“概述”部分綜述各時期成都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該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基本狀況,以及該時期成都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專題”部分是各卷的主要內容,以“專”“深”見長,將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具有成都特色、能體現成都城市本質特徵的內容,凝聚為若干專題,濃墨重彩地深入記述;“大事記”是對“概述”和“專題”的輔助和補充。按編年紀事,輯錄反映歷史進程和發展階段基本特徵的大事,與該卷記述內容相呼應,起提要和索引的作用。
在充分吸取前人學術精華的基礎上,《成都通史》站在21世紀的認識高度,體現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理念,改變了過去歷史研究和歷史編纂中側重政治鬥爭史和社會革命史的傾向,加強對城市社會生活史、文化生活史的研究和記述,關注不同時期普通成都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狀態,避免了城市通史只見城市不見人的誤區。並且關注自然環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文環境對於成都歷史發展及其特點的影響,特別關注水與成都城市文明的關係,突出了“水潤天府”這一成都文明發展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