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品孝

粟品孝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1969年3月生,四川大竹縣人,漢族,中共黨員。 1987年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畢業后留系任教。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和宋史、宋代蜀學研究工作,長於學術文化史。

學術成果


粟品孝
粟品孝
曾參加《歷代奏議大典》、《中國歷代上皇帝書》和《中國古代歷史概論》等書的編寫。專著有《宋代蜀學研究》(與胡昭曦劉復生合著)、《朱熹與宋代蜀學》、《南宋軍事史》,其中《宋代蜀學研究》獲199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朱熹與宋代蜀學》入選寶鋼教育基金專項資助的《高校文科博士文庫》,發表論文10餘篇。現正致力於宋代理學與蜀學的關係、宋代家族與學術等課題的研究。

講授課程


文科文獻檢索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與文化
旅遊經濟學
中國文化史專題
中國歷史概論
(以上曾經講授)
中國史學史
中華文化(歷史篇)
中國古代史學史專題(研究生課程)
宋代基本史籍導讀(研究生課程)

主持課題


1、古代蜀學源流研究,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
2、成都通史(五代兩宋卷),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成都市社會科學院項目;
3、巴蜀文化通史(史學卷),2007年6月起,四川省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協調小組重點項目子項目;
4、蜀學發展與演變研究,2010年7月起,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

學術及教學獲獎


1、1998年,博士學位論文《朱熹與宋代蜀學》入選寶鋼教育基金專項資助的《高校文科博士文庫》;
2、1999年,《宋代蜀學研究》(合作)獲四川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3、2001年,《朱熹與宋代蜀學》獲四川省教育廳頒發的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4、2007年,《中國史學史》講義榮獲四川大學2004—2005年版優秀講義。
5、2010年,《南宋軍事史》(合作)獲四川省教育廳頒發的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6、2010年,教改項目《原典閱讀與“中華文化”素質課課程改革研究》獲四川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三)。

會員資格


1、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
2、東亞人文研究會會員
4、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

論著目錄


學術著作

1、《宋代蜀學研究》(合作,第三作者),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2、《朱熹與宋代蜀學》(獨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第二主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4、《川大史學·中國古代史》(副主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5、《南宋軍事史》(合作,第一作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成都通史(五代兩宋卷)》(合作,第一作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教材

1、《中國古代歷史概論》(合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2、《中華文化》(合作,第二執行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論文

1、〈法賢原名考〉,刊《四川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2、〈趙忭與四川〉,刊《成都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3、〈宋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特點〉,刊《研究生論叢》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4、〈論蘇氏蜀學衰隱的原因〉,刊《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1期。
5、〈一九七九年以來王小波李順起義研究綜述〉,載漆俠、胡昭曦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一九九四年年會編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6、〈朱熹評議蘇氏蜀學——立足於《朱子語類》的考察〉,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7、〈四川學者與《朱子語類》的成書〉,刊台灣《川康渝文物館年刊》第十五期,1996年12月
8、〈宋代井研“四李”的理學貢獻〉,刊《成都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9、〈北崖與程頤涪陵易學〉,刊《四川文物》1997年第2期。
10、〈試論“洛蜀會同”〉,刊《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11、〈視野·方法·智識——評《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刊《天府新論》1997年第6期。
12、〈魏了翁學術思想的兩次轉變〉,刊《研究生論叢》第四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13、〈宋代四川《易》學成就略述〉,刊《巴蜀史志》1998年第2期。
14、〈宋代家族研究論著目錄〉,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15、〈朱熹對范祖禹學術的吸取〉,刊《成都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16、〈理學與非理學之間——朱熹對蘇軾學術的批評與吸取〉,刊《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1期。
17、〈宋代理學名儒與四川易學〉,刊《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8期全文轉載。
18、〈譙定“見乃謂之象”考釋〉,刊《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巴蜀書社,2000年8月。
19、〈宗族史研究的碩果——讀《宋代宗族與宗族制度研究》〉,刊《新聞出版報》2000年12月5日。
20、〈《四川書院史》讀後〉,刊《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3期。
21、〈宋代士人家庭教育中的母教〉,載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22、〈《歷代世變》非蘇軾所作考〉,刊《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23、〈文本與行為:朱熹《家禮》與其家禮活動〉,刊《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4、〈劉光祖家世考〉,刊《西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5、〈朱熹的官德思想〉,刊《光明日報》2004年2月17日。
26、〈蒙文通南宋浙東史學〉,刊《浙江學刊》2005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5年9期論點摘編。收載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27、〈劉咸炘與浙東史學〉,載梅新林、陳國燦主編《江南城市化進程與文化轉型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收載《〈推十書〉導讀》,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
28、〈宋代家族研究論著目錄續一〉,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三、十四合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9、〈呂本中官箴》出自《童蒙訓》原本考〉,刊《文獻》2007年第4期。
30、〈四川學者與周敦頤理學開山地位的構建〉,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31、〈“蜀學”再釋〉,刊《蜀學》第三輯,巴蜀書社,2008年12月。
32、〈文淵閣四庫本《周元公集》的提要及底本問題〉,載張其凡李裕民主編《徐規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33、〈《童蒙訓》考索二題〉,載何忠禮主編《南宋史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34、〈略論南宋時期的民變〉,載鄧小南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35、〈宋代三蘇的史論〉,刊《西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36、〈關於《東都事略·儒學傳》的評價問題〉,刊《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1期。
37、〈組織制度、興衰沉浮與地域空間——近八十年宋代家族史研究走向〉,刊《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3期。
38、〈張唐英生平與著作考論〉,刊《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3期。
39、〈現存兩部宋刻周敦頤文集的價值〉,刊《四川大學學報》2010年3期。
40、〈略論魏了翁的史學思想〉,刊《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0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8月。
41、〈不朽的文化之“神”——朱熹生命最後時刻閃射的精神光輝〉,《大學人文教育》第二輯,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8月。
42〈中華書局點校本《周敦頤集》考辨三則〉,刊《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