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觀音鎮的結果 展開

觀音鎮

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轄鎮

觀音鎮位於大竹縣東57公里處,面積47平方公里,轄13個村和1個街道社區居委會、107個居民小組,耕地1580公頃。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68538萬元,實現人均GDP2409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124元。截至2020年11月1日,觀音鎮常住人口為39163人。

歷史沿革


秦代時期,屬巴郡宕渠縣。
唐代時期,屬大竹縣。
1953年3月,析觀音鄉設柏樹鄉。
1955年,柏樹鄉併入觀音鄉。
1958年9月,鄉改公社。
1966年9月,改名立新公社。
1973年3月,複名觀音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觀音鄉。
2000年6月,鄉改觀音鎮。
2004年2月,羅城鄉併入觀音鎮。
2019年,撤銷白壩鎮、雙溪鄉,將原白壩鎮和原雙溪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觀音鎮管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觀音鎮位於大竹縣東部明月峽山中段佛立咀山下,距大竹縣城57公里,東經107°26',北緯30°40'。

地質地貌

地質:觀音鎮境內地質屬新華夏系川東平行褶皺構造。其特點是:背斜窄、向斜寬;背斜緊湊,向斜平緩;地層穩定,無大的斷層。出露的八個地質岩層系從中生代三迭紀到新生代第四紀,由背斜頂部至向斜軸部,不同地質岩層多呈帶狀分佈。三迭紀須家河組砂頁岩分佈在明月山中、上部。侏羅紀自流井組泥、砂、頁岩,分佈在三山的山麓和兩漕谷;侏羅紀上、下沙溪廟組廣布在兩漕谷腹部;侏羅紀遂寧組砂、泥岩分佈在羅城鄉的大、小羅城寨。第四紀新沖積層,主含近代紫色沖積物,分佈銅缽河及其它溪河兩岸形成的河洲、河漫灘、河曲平壩等地。
地貌:觀音鎮屬四川省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屬“三山兩槽”東槽,東為明月峽山脈(東山)。三山之間為寬闊的淺丘地帶,稱謂東西兩槽,俗稱西槽為山前,寬18公里,東槽為山後,寬12公里。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差20-100米的丘陵,以渾園低丘,方山中丘,單斜低丘,中丘居多。

氣候

觀音鎮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分佈不均、雨熱不完全同季、日照適度、溫暖濕潤、無霜期長、立體差異明顯、水平差異不明顯的特點。春季比較溫暖,但多寒潮;夏季比較炎熱,多伏旱高溫;秋季溫暖多綿雨;冬季寒冷多霧,每年降雪2-3次,積雪時間7天。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6.6℃,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4℃,氣溫垂直變化比較明顯。
降雨量:觀音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35.6mm,徑流深為645.6mm,年平均蒸發量898.4mm,降雨75%集中在4-7月,冬干、春旱、伏旱嚴重。
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329.4小時,年總太陽輻射90.2千卡/平方厘米,屬低值區。
濕度: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4%。
無霜期:多年平均無霜期284天。

水文

觀音鎮屬於長江流域,境內無大江大河。
銅缽河,又名銅寶河。III類水域。發源於白壩鄉百羊坡下遇河溝。河道穿鎮而過,向北匯入州河。
九龍水庫,1976年5月竣工,總投資348.7萬元,佔地748.5畝,庫容量484萬立方米。

土壤

以紫色土壤、黃色土壤為主。

自然資源


觀音鎮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各類野生植物繁多,以喬木、灌木為主,主要有馬尾松、柏樹、柳杉三尖杉、香樟、絲栗、燈台、化香、青岡、竹子、半夏等。
各類野生動物繁多。主要有野鴨、翡翠、錦雞、啄木鳥、夜哇子、天鵝、黃鼠狼、麂子金錢豹(已滅絕)、水獺、鯪鯉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原觀音鎮轄13個行政村:友誼、朝印、大板、青杠、河石、高房、團圓、迎新、小河、賈角、雙河、肇利、雁爾13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10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觀音鎮轄4個社區、18個行政村:
觀音橋社區朝印社區白壩子社區新店社區友誼村雙溪村
大板村青杠村清河村高河村明月村賈角山村
小河村雙河口村光輝村雁爾村仁義村共和村
文昌村普照村金星村三青村
鎮人民政府駐觀音橋街97號。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原觀音鎮總人口2837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56人,城鎮化率9%。總人口中,男性15294人,佔54%;女性13079人,佔46%;18歲以下6347人,佔22.4%;18—35歲5819人,佔20.5%;35—60歲11625人,佔41%;60歲以上4582人,佔16.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人口死亡率2.5‰,人口自然增長率10.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04人。
根據大竹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觀音鎮常住人口為39163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原觀音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2019年,原觀音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87萬元,比上年增長1697元,增幅10%。

農業

2011年,原觀音鎮生產糧食16700噸。
原觀音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9萬頭,出欄5.1萬頭;家禽飼養量114.2萬羽。
2019年,原觀音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6萬畝,產量1.78萬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3萬畝,產量3153噸。新發展白茶350餘畝,花椒470餘畝,大閘蟹養殖300餘畝,蔬菜基地100餘畝,管護好原有葡萄、花椒、青脆李、香椿產業1200餘畝,賈角山村芭蕉芋500餘畝,藠頭220餘畝。

文化


地名由來

觀音鎮因場鎮河邊有觀音廟而得名。

土特產

觀音豆乾
觀音豆乾,起源於大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繼承傳統的生產工藝,以手工製作聞名於世,於2008年被列入“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榮獲“達州市十佳名小吃”、“大竹縣特色旅遊商品”;2011年,榮獲大竹縣“十大小吃”、“大竹桃花節參展商品”等殊榮。並連續四屆受邀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並受到俄羅斯客商的青睞,指定購買觀音豆乾產品,同時還受邀參加歷屆成都食品博覽會西博會農博會,中國(重慶)老字號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重慶食博會、青島食博會、東亞國際(煙台)食博會、上海高校採購展覽洽談會等各大展會,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交通


2011年,觀音鎮已形成由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往東有觀(音)九(九龍煤礦)路,向南有觀(音)文(星)路,向西有觀(音)雙(溪)路,朝北有觀(音)七(梁平縣七星鎮)路,並與318國道相連。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觀音鎮有幼兒園9所,在園幼兒1249人,專任教師19人;小學6所,在校生3527人,專任教師10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市級重點中學1所,在校生4051人,專任教師21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原觀音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4個;各類圖書室14個,藏書5萬餘冊。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200戶,入戶率11%。
2011年末,原觀音鎮有學校體育場1個,組織各項體育競賽、健身活動,備有各種健身器材,經常開展體育活動。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原觀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一級甲等中心衛生院1個,門診部1個;病床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8張。專業衛生人員94人,其中執業醫師15人,註冊護士7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500多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原觀音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7戶,人數182人,支出34萬元,月人均156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51戶,人數1266人,支出83.6萬元,月人均55元;農村醫療救助20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67人次,共支出17.8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100張,入院農村五保74人。社區服務設施14個,其中社會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2個。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345人,參保率47%。
2019年,原觀音鎮新增低保對象77戶77人,供養五保對象169人。投入12萬元用於救災、救濟等臨時救助工作;新增就業116人,加強農民勞動技能培訓400人次。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原觀音鎮有郵政局1個。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8個;固定電話用戶2371戶,行動電話用戶17024戶,寬頻接入用戶604戶。

基礎設施

供電
2011年末,原觀音鎮有供電站1個,變電站1個。

城鎮建設

觀音鎮[四川大竹縣觀音鎮]
觀音鎮[四川大竹縣觀音鎮]
場初建時,只有一條街,街面狹窄,店房矮小。民國16年(1927),賀森權主持擴建街道,左右房屋均後退1米,將店堂門面整修一新。民國19年冬,顏漢臣建“八仙樓”。民國20年,賀樹森建“中華飯店”,上下三層,內外兩堂,設戲台、書樓等。民國26年焚於火災。民國23年翻修觀音橋,加高橋身。民國33年軍長李宗鑒建造官邸,佔地2畝。
1962年改建觀音橋為石拱橋,連通文觀公路,橋面加寬至6.3米,長增至40米。1978年後,機關、學校、商店、工廠等逐漸改舊換新,建起樓房。全場佔地102056平方米。街道鋪成水泥路面,長1286.4米,主街1條,小街2條,呈線狀聚落。居住1400多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5人。
據觀音鎮城市總體規劃,觀音鎮2016年人口約1.2萬人,中期(2020年)規劃人口規模為1.32萬人,遠期(2035年)規劃人口規模為1.8萬人。

旅遊


觀音鎮歷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觀豐富。

九龍湖

九龍湖水利風景區,屬四川省級水利風景區。位於觀音鎮境內,距離觀音鎮2.8公里,依託九龍水庫而建,景區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
九龍湖水利風景區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歷史厚重,景區居住人口稀少,林草覆蓋率達90%,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9000個,國家Ⅱ類飲用水。景區特色景觀主要有九龍水庫、羅漢石、仙女峰、龍傳情、小台灣、龜島、李紹伊遺址、邱家老屋、觀音仁字豆腐乾、觀音中學、羅城寨、胡成寨、王家橋渡槽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水利工程景觀17處。

佛立山

又名狐狸山、福利山。位於觀音鄉東南部,海拔1180米。主峰佛立咀高聳入雲,東面的“獅子頭”尤為險峻。

大寨坪

位於觀音北約10公里處,賈角山村境內。四周壁立,中曠平坦,有田數百畝。附近7寨環立拱衛,天然險固。清末,李紹伊領導孝義軍在此豎旗起義。

觀文路

觀音至文星,全長39.5公里。北與川鄂公路里程標515號相接,經竹園(梁平縣)、觀音、白壩、周家、高灘、石龍、童家,到文星鄉與竹石公路相接。1959年建成通車,成為東部重要交通幹線。

觀雙路

觀音至雙溪,經羅城鄉,東接觀文公路,全長8.8公里,有橋1座20米,1966年建成通車。

代表人物


李紹伊

李紹伊,字一齋,又名傳訓(1856~1912),出生於大竹觀音鎮羅城鄉傅家溝。大寨坪孝義會頭領,后被鎮壓。

李斛

李斛,原名李心源,字柏鳳。大竹縣觀音鎮人,生於民國8年(1919)。著名畫家。李斛主要作品有《嘉陵江上》《三峽夜航》《印度婦女像》《關漢卿》《齊白石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