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振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振(拼音:zhèn),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戰國時期。

本義是救助。引申為救濟,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賑”。一說本義是振動、抖動。《說文·手部》:“一曰奮也。”由此引申為奮起、振作,一般用於抽象意義中,又引申為整頓。

振的常用組詞是振作、振奮。

字源解說


振
形聲字。“振”字始見於戰國時期,左部是“手”,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聲符為“臣”(2)或“辰”(1)。自小篆以後,聲符統一為“辰”(3)。本義是救助。
也有人認為,A和B的字形,就是最早的“振”字。這兩個字見於金文中,隸定寫作“辰”。其字形像某種昆蟲的幼蟲,它的身體會一伸一縮不斷地振動,有奮力掙扎和振搖之意,是為“振”的初文。後來因為“辰”被借作十二地支、十二時辰的第五位,先民便另造一個以“辰”表音、以“手”表意的形聲字“振”,以表示振作、奮起、搖動等意思。
振
在漢代印章中(4-7),“振”字體多近小篆(3;E),但形體上略有變化,主要表現在“辰”字上。到漢隸碑刻中,手部趨於一致,“辰”旁形體上略有區別,但也漸趨一致。

詳細釋義


讀音語法屬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zhèn動詞〈文言〉救濟(災民);後作“賑”。remedy
《易·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史記·汲鄭列傳》:“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振救
〈文言〉挽救;救援。save;rescue《荀子·堯問》:“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文言〉發放;開放。《逸周書·克殷》:“乃命南宮忽振鹿台之財、巨橋之粟。”
奮起;振作。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
《史記·高祖本紀》:“秦軍復振,守濮陽,環水。”
振奮;振興;振作
〈文言〉揚起;顯揚。《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趙岐註:“振,揚也。”
〈文言〉引申為助長。《韓非子·說林下》:“吾是振我過者也。”
〈文言〉拂拭。《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抖動;揮動;搖動。vibrate;shake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振臂;振顫;振筆疾書
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複運動。振蕩;振幅;共振;諧振動
〈文言〉整頓;整理。reorganize
《管子·權修》:“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
張衡西京賦》:“爾乃振天維,衍地絡。”
〈文言〉收取;約束。
《周禮·天官·職幣》:“振掌事者之餘財。”
司馬相如《上林賦》:“振溪通谷,蹇產溝瀆。”
〈文言〉止;終止。《莊子·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文言〉擊;敲打。《荀子·王霸》:“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文言〉稱,適合。《新唐書·戴胄傳》:“胄明敏,長於操決,無宿疑。議者美其振職。”
〈文言〉通“震”。震驚;震動。astound《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振怖;振恐
形容詞〈文言〉極;遠。《詩經·周頌·載芟》:“匪今斯今,振古如茲。”朱熹集傳:“振,極也……蓋自極古以來已如此矣。”
名詞〈文言〉通“侲”。幼童。《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zhēn非語素字見例詞。振振
zhěn名詞〈文言〉通“袗”。 單衣。《禮記·玉藻》:“振絺綌而不入公門。”鄭玄註:“振,讀為袗。袗,禪也。”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章刃切(zhèn)
振,舉救也。從手,辰聲。一曰奮也。
〖註釋〗振:①邵瑛《群經正字》:“此即俗賑濟之本字。諸史籍所云‘振給’、‘振貸’,其義皆同,盡當為振字。今人之作文書者,以其事涉貨財,輒改振為賑。”按:《說文·貝部》:“賑,富也。”②奮: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此義與上義反,謂自能振訊(迅疾),不恃人舉救者也。”

說文解字注

舉救之也。
註:之字依《韻會》補。諸史籍所云振給,振貣是其義也,凡振濟當作此字。俗作賑,非也。匡謬正俗言之詳矣。
從手,辰聲。
註:章刃切。十三部。
一曰奮也。
註:此義則與震略同。《采?》傳曰:入曰振旅。《振鷺》傳曰:振振,羣(群)飛皃。《七月》傳曰:沙雞羽成而振訊之,皆此義。《麟止》《殷其雷》傳曰:振振,信厚也,則此義之引申,葢未有不信厚而能奮者。

廣韻

職鄰切,平真章 ‖辰聲文1部(原誤側鄰切,依韻目注改)
振,又之刃切。
章刃切,去震章 ‖辰聲文1部
振,奮也。裂也。舉也。整也。救也。又之人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振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竝音震。《說文》:舉救也。《增韻》:拯也。《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註:濟民養德也。《禮·月令》:振乏絕。《前漢·元帝紀》:振業貧民。註:振起之,令有作業。
又《說文》:一曰奮也。《廣韻》:裂也,又動也。《易·恆卦》:振恆。《禮·月令》:孟春蟄蟲始振。《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註:至祭之末,但擩肝鹽中振之,謂將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爾雅·釋言》:振,訊也。註:當作迅。謂奮迅。
又同震。《戰國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史記·五帝紀》:振驚朕眾。
又整也。《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愼,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
又發也。《左傳·文十六年》:振廩同食。《莊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又收也。《禮·中庸》:振河海而不洩。《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註:兵入收眾專於農也。◎按書傳云:振旅言整眾。
又止也。《詩·小雅》:振旅闐闐。箋:戰止將歸。
又振旅伐鼓。振,猶止也。
又《爾雅·釋言》:振,古也。《詩·周頌》:振古如茲。箋:振亦古也。
又鳥羣(群)飛貌。《詩·周頌》:振鷺於飛。
又州名。《寰宇記》:瓊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竝之人切,音眞。厚也。《詩·周南》:宜爾子孫振振兮。傳:仁厚也。又:振振公子。傳:信厚也。
又盛貌。《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
又上聲。《集韻》《正韻》竝止忍切,音軫。與袗通。襌也。《禮·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
又葉諸延切,音旃。軰琳《柳賦》:救斯民之絕命,擠山嶽之隕顚。匪神武之勤恪,幾踣斃之不振。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振

書寫提示

振
【筆順】
①一(橫)②亅(豎鉤)③㇒(提)④一(橫)⑤ノ(撇)⑥一(橫)⑦一(橫)⑧㇙(豎提)⑨ノ(撇)⑩㇏(捺)
【寫法】
❶“扌”窄,“辰”寬,頂部“扌”高,底部左右旁齊平。
❷“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
❸“辰”,三個橫筆都從豎中線起筆,第三橫寫在橫中線;第二筆長撇從首筆橫左端起筆,撇向“扌”下側;㇙(豎提)在豎中線右側;捺筆從㇙(豎提)上端起筆,捺腳高於㇙(豎提)底,與長撇撇尖持平。 

書法欣賞

振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振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 zin3 [海陸豐腔] zhin3 tin1 [客英字典] zhin3 [寶安腔] zen3 [梅縣腔] zhin3 [台灣四縣腔] tsiin3 tin1 [陸豐腔] zhin6 [東莞腔] zen3
粵語:zan3

中上古音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tjɯn原誤側鄰切,依韻目注改
tjɯns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側鄰眞A眞A平聲三等開口眞A上平十七眞tɕi̯ĕntɕĭĕntɕiĕntɕjentɕiɪntɕincinzhen1cjintjin又之刃切
章刃眞A震A去聲三等開口眞A去二十一震tɕi̯ĕntɕĭĕntɕiĕntɕjentɕiɪntɕincinzhen4cjinhtjinn奮也裂也舉也整也救也又之人切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ꡆꡞꡋjintʂin平聲
ꡆꡞꡋjintʂin去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真文齊真文陰平齊齒呼tʂiən
真文齊真文去聲齊齒呼tʂiən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之人八真平聲
止忍八軫上聲
之刃八震去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八賓稟嬪陰去振奮振動振作止也收也藏也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紐)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上平十七真庄(章)開口呼三等全清側(職)鄰切/之刃切tɕjen
去聲二十一震開口呼三等全清章刃切/之人切tɕjen
集韻平聲上平十七真開口呼三等全清之人切ʨien
上聲十六軫開口呼三等全清止忍切ʨien
去聲二十一震開口呼三等全清之刃切ʨien
中原音韻陰平真文齊齒呼全清tʂiən
去聲真文齊齒呼全清tʂiən
中州音韻平聲真文遮人切
去聲真文葉真去聲
洪武正韻平聲八真全清之人切tʃiən
上聲八軫全清止忍切tʃiən
去聲八震全清之刃切tʃiən
分韻撮要陰去第八賓稟嬪𤲃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振奮、振動、振作、振幅、振拔、共振、諧振、振臂、振興、董振

相關成語

踣不復振、彈冠振衣、發聾振聵、發矇振落、金聲玉振、聲振林木、提綱振領、威振天下、委靡不振、萎靡不振

相關謎語


“振”為謎底的謎語
1.徒手縛蒼龍(打一字)
2.攜手走進龍年(打一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