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傑伊·瓦依達
安傑伊·瓦依達
安傑伊·瓦依達(Andrzej Wajda),1926年3月6日出生於波蘭蘇瓦烏基,波蘭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洛茲電影學院。
1955年,執導個人首部劇情片《一代人》。1957年,執導戰爭劇情片《下水道》獲得第10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1958年,執導“戰爭三部曲”最後一部《灰燼與鑽石》獲得第2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1975年,執導劇情片《福地》獲得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77年,憑藉劇情片《大理石人》獲得第31屆戛納電影節費比西獎。1979年,憑藉劇情片《威克的女孩》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81年,憑藉執導劇情片《鐵人》獲得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83年,憑藉劇情片《丹東》獲得第3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1996年,獲得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即終身成就獎)。1998年,獲得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0年,獲得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2006年,獲得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07年,憑藉劇情片《卡廷慘案》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2009年,執導劇情片《甜蜜的衝動》獲得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爾弗萊德獎”、第22屆歐洲電影獎影評人選擇獎。2016年,編導傳記片《殘影余像》。
2016年10月9日,安傑伊·瓦依達因病在醫院去世,享年90歲。
1926年3月9日,安傑伊·瓦依達出生於波蘭蘇瓦烏基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瓦依達13歲的時候,二戰的爆髮結束了他的鄉村生活。他的父親於戰爭中失蹤,為了維持生計母親也開始做工。瓦依達曾想過繼承父親的願望考入軍校,但無奈考試失敗,只能進入當時德軍佔領下的一所繪畫學校學習。隨著波蘭淪陷,他也必須做工人才能被允許自由活動。1949年,瓦依達偶然看見了洛茲電影學院的招生啟事,誤打誤撞地考了進去。在這裡,瓦依達接觸到大量的法國先鋒派電影作品。
1950年,自編自導了短片《壞小子》。1951年,自編自導了紀錄短片《伊烏扎的陶瓷》。1952年,自編自導了紀錄短片《當你們沉睡時》。1953年,創作了劇情片《三個故事》的劇本。
1954年2月27日,擔任副導演的劇情片《巴爾斯卡五少年》上映。1955年,安傑伊·瓦依達拍攝了個人首部劇情長片《一代人》。1957年4月20日,執導的戰爭劇情片《下水道》上映,該片獲得了第10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1958年10月3日,執導的劇情片《灰燼與鑽石》上映,該片與《一代人》《下水道》並稱為“戰爭三部曲”,獲得了第2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1959年9月27日,拍攝的戰爭電影《羅特納》上映,該片由羅曼·波蘭斯基領銜主演。1960年12月17日,執導的劇情片《無辜的驅魔人》上映,該片由塔德烏什·洛姆尼茨基、卡里娜·謝魯斯克共同主演。
1961年9月11日,拍攝的戰爭電影《戰爭恐懼症》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1962年6月22日,與石原慎太郎、馬塞爾·奧菲爾斯、弗朗索瓦·特呂弗等共同執導的愛情電影《二十歲的愛情》上映。
1965年9月25日,拍攝的戰爭電影《灰燼》上映,該片由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博古斯瓦夫·凱爾茨等聯合主演。1968年6月24日,執導的劇情片《通往天國之門》上映,該片由萊昂內爾·斯坦德、費迪·梅恩等合作出演。
1969年1月28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片《全部出售》上映,該片由貝婭塔·蒂希基維茨領銜主演。1970年5月14日,拍攝的戰爭電影《戰後的大地》上映,該片由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斯坦尼斯拉娃·塞林斯卡共同主演。
1973年1月9日,執導的劇情片《婚禮》上映,該片由馬雷克·瓦爾切夫斯基、伊薩貝拉·奧斯則瓦斯卡一同出演。1975年2月21日,執導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福地》上映,該片獲得了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1976年9月6日,拍攝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陰影之線》上映。1977年2月25日,執導的劇情片《大理石人》上映,該片獲得了第3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1978年11月27日,拍攝的劇情片《沒有麻醉》上映,該片由茲比格涅夫·扎帕謝維奇領銜主演。1979年9月4日,執導的愛情電影《威克的女孩》上映,該片獲得了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1981年7月27日,拍攝的劇情片《鐵人》上映,該片獲得了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並獲得了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83年1月12日,執導的傳記電影《丹東》上映,該片獲得第3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10月27日,拍攝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德意志之戀》上映。
1986年11月24日,執導的劇情片《愛情記事》上映,該片由保莉娜·姆維納爾斯卡、彼得·瓦夫任恰克共同主演。1988年2月24日,拍攝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附魔者》上映,該片由伊莎貝爾·於佩爾領銜主演。
1990年5月6日,執導的傳記電影《柯扎克》上映,該片由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亞克、澤比紐·扎馬洲斯基聯合主演。1993年2月15日,拍攝的劇情片《帶有王冠上之鷹的戒指》上映,該片由Rafal Królikowski、Adrianna Biedrzynska等合作出演。
1994年9月14日,執導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納斯塔茲雅》上映,該片由坂東玉三郎、永島敏行等一同主演。1996年1月25日,拍攝並擔任編劇的戰爭電影《苦難的一周》上映,安傑伊·瓦依達憑藉該片獲得了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1998年,獲得了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1999年10月22日,執導並參與編劇的戰爭電影《塔杜斯先生》上映,該片由米哈烏·熱布羅夫斯基、艾麗卡·巴赫蕾達-庫魯斯等共同主演。
2000年3月,獲得了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2002年10月4日,執導的喜劇電影《復仇》上映,該片由羅曼·波蘭斯基領銜主演。
2005年8月31日,與菲利普·巴勇、傑克·布羅姆斯基等聯合執導的紀錄片《團結,團結》上映。2006年,獲得了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熊獎。
2007年9月17日,執導的戰爭電影《卡廷慘案》上映,該片獲得了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2009年4月24日,執導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甜蜜的衝動》上映,該片獲得了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爾弗萊德獎”、第22屆歐洲電影獎影評人選擇獎。
2010年5月25日,拍攝的劇情片《麥克白》上映,該片由伊沃娜·別爾斯卡、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聯合主演。2013年10月4日,執導的傳記電影《瓦文薩》上映,該片講述了極具魅力的波蘭工會活動家瓦文薩推翻政府的故事。
2016年9月10日,自編自導的傳記電影《殘影余像》上映,該片講述了波蘭先鋒派藝術家瓦迪斯瓦夫·斯特熱敏斯基的經歷。
2017年3月6日,安傑伊·瓦依達生前參與執導的紀錄片《Andrzej wajda my inspirations》上映。2019年,安傑伊·瓦依達生前參與執導的電影《馬雷克·埃德爾曼……猶太人區的愛》上映。
安傑伊·瓦依達的爺爺是克拉科夫遠郊的農民,父親是波蘭軍隊的騎兵軍官,母親則是在一所烏克蘭學校教書的教師。
2016年10月9日,安傑伊·瓦依達在波蘭華沙因病離世,享年90歲。
時間 | 名稱 | 主演 |
---|---|---|
2019年 | 《馬雷克·埃德爾曼……猶太人區的愛》 | - |
2017年 | 《Andrzej wajda my inspirations》(紀錄片) | - |
2016年 | 《殘影余像》 | 博古斯拉夫·琳達 |
2013年 | 《瓦文薩》 | 羅伯特·維凱威茲、阿格涅茲卡·格羅喬斯卡 |
2010年 | 《麥克白》 | Iwona Bielska、Krzysztof Globisz |
《轉吧!想怎麼轉就怎麼轉!》(紀錄片) | - | |
2009年 | 《甜蜜的衝動》 | 克里斯提娜·楊達、帕維爾·薩拉耶達 |
2007年 | 《卡廷慘案》 | 帕威·馬拉欣斯基 |
2005年 | 《團結,團結》 | 馬里克·肯德蘭特 |
2002年 | 《復仇》 | 羅曼·波蘭斯基 |
《六月之夜》 | - | |
《打破沉默》(紀錄片) | - | |
2000年 | 《叛國者弗朗西斯克·克羅薩》 | 米羅斯洛·巴卡 |
1999年 | 《塔杜斯先生》 |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 |
《比格達來了!》 | Stanislaw Banasiuk、Jaroslaw Boberek | |
1997年 | 《綾鼓》 | Beata Fudalej、Andrzej Hudziak |
《三島》 | 揚·派塞克、安娜·波洛尼 | |
1996年 | 《無名小姐》 | - |
《苦難的一周》 | Beata Fudalej、Wojciech Malajkat | |
1994年 | 《納斯塔茲雅》 | 坂東玉三郎、永島敏行 |
1993年 | 《帶有王冠上之鷹的戒指》 | Rafal Królikowski、Adrianna Biedrzynska |
1992年 | 《罪與罰》 | Stephan Bissmeier、Jutta Lampe |
1990年 | 《柯扎克》 | 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亞克、澤比紐·扎馬洲斯基 |
1988年 | 《附魔者》 | 伊莎貝爾·於佩爾 |
1986年 | 《愛情記事》 | Paulina Mlynarska、Piotr Wawrzynczak |
1983年 | 《丹東》 | 傑拉爾·德帕迪約、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亞克 |
《德意志之戀》 | 漢娜·許古拉 | |
1981年 | 《鐵人》 | 克里斯提娜·楊達、安德烈·瑟韋林 |
1980年 | 《嚮導》 | 約翰·吉爾古德、克里斯提娜·楊達 |
《往昔歲月》 | Jerzy Trela、Juliusz Grabowski | |
1979年 | 《威克的女孩》 |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 |
1978年 | 《邀請入內》(紀錄片) | - |
《沒有麻醉》 | - | |
1977年 | 《死亡課程》 | - |
《大理石人》 | 克里斯提娜·楊達 | |
1976年 | 《陰影之線》 | 馬里克·肯德蘭特 |
1975年 | 《福地》 |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亞克 |
1973年 | 《婚禮》 | Marek Walczewski、Izabella Olszewska |
1972年 | 《彼拉多和其他》 | - |
1970年 | 《樺樹林》 | 奧爾基爾德·魯卡斯瑟維克茨、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 |
《戰後的大地》 |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斯坦尼斯拉娃·塞林斯卡 | |
1969年 | 《獵場》 | 茲古蒙特·馬拉諾維茲奇 |
《全部出售》 | 貝婭塔·蒂希基維茨 | |
1968年 | 《通往天國之門》 | 萊昂內爾·斯坦德 |
《蛋糕層》(短片) | 博古米爾·科別拉、安娜·普魯克瑙 | |
1965年 | 《灰燼》 |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 |
1962年 | 《二十歲的愛情》 | 讓-皮埃爾·利奧德、瑪麗-弗朗絲·皮西爾 |
1961年 | 《戰爭恐懼症》 | Serge Merlin、揚·切切爾斯基 |
《西伯利亞的悲情小姐》 | Olivera Markovic、留巴·塔迪奇 | |
1960年 | 《無辜的驅魔人》 | 羅曼·波蘭斯基、塔德烏什·洛姆尼茨基 |
1959年 | 《羅特納》 | 羅曼·波蘭斯基 |
1958年 | 《灰燼與鑽石》 | 茲比格涅夫·齊布爾斯基、夏娃·克爾齊塞夫斯卡 |
1957年 | 《下水道》 | 韋恩澤斯洛·格林斯基 |
1955年 | 《朝向太陽》(短片) | - |
《一行人》 | 塔德烏什·洛姆尼茨基 | |
1952年 | 《當你們沉睡時》(短片) | |
1951年 | 《伊烏扎的陶瓷》(短片) | - |
1950年 | 《壞小子》(短片) | Jan Lomnicki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6年 | 《殘影余像》 | 電影 |
2009年 | 《甜蜜的衝動》 | 電影 |
2007年 | 《卡廷慘案》 | 電影 |
2002年 | 《復仇》 | 電影 |
1999年 | 《塔杜斯先生》 | 電影 |
1995年 | 《神聖七日》 | 電影 |
1994年 | 《納斯塔茲雅》 | 電影 |
1993年 | 《鷹冠上的戒指》 | 電影 |
1988年 | 《附魔者》 | 電影 |
1986年 | 《愛情記事》 | 電影 |
1983年 | 《丹東》 | 電影 |
1983年 | 《德意志之戀》 | 電影 |
1981年 | 《鐵人》 | 電影 |
1975年 | 《福地》 | 電影 |
1970年 | 《樺樹林》 | 電影 |
1970年 | 《戰後的大地》 | 電影 |
1969年 | 《一切可售》 | 電影 |
1959年 | 《羅特納》 | 電影 |
1958年 | 《灰燼與鑽石》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導演 |
---|---|---|
1982年 | 《審訊》 | 賴斯扎德·布加斯基 |
1980年 | 《女人和女人》 | 賴斯扎德·布加斯基、Janusz Dymek |
1977年 | 《大理石人》 | 安傑依·瓦依達 |
時間 | 片名 | 導演 |
---|---|---|
1954年 | 《巴爾斯卡五少年》 | 亞歷山大·福特 |
奧斯卡金像獎 |
▪ 2008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卡廷慘案(提名) ▪ 2000 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獲獎) ▪ 1982 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鐵人(提名) ▪ 1980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威克的女孩(提名) ▪ 1976 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福地(提名)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 1981 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鐵人(獲獎) ▪ 1981 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鐵人(獲獎) ▪ 1979 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沒有麻醉(獲獎) ▪ 1979 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沒有麻醉(提名) ▪ 1978 第3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費比西獎 大理石人(獲獎) ▪ 1970 第2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戰後的大地(提名) ▪ 1969 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獵場(提名) ▪ 1966 第1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灰燼(提名) ▪ 1957 第1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地下水道(獲獎) ▪ 1957 第1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地下水道(提名)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2013 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Persol(品牌贊助)3D電影獎(獲獎) ▪ 1998 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獲獎) ▪ 1983 第4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德意志之戀(提名) ▪ 1961 第2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戰爭恐懼症(提名) ▪ 1959 第2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灰燼與鑽石(獲獎)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2009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弗雷德·堡爾獎 甜蜜的衝動(獲獎) ▪ 2009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甜蜜的衝動(提名) ▪ 2006 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熊獎(獲獎) ▪ 1997 第4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Panna Nikt (提名) ▪ 1996 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銀熊獎(獲獎) ▪ 1996 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苦難的一周(提名) ▪ 1988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附魔者(提名) ▪ 1968 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通往天國之門(提名) ▪ 1962 第1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二十歲的愛情(提名) |
歐洲電影獎 |
▪ 2009 第22屆歐洲電影獎費比西獎 甜蜜的衝動(獲獎) ▪ 1990 第3屆歐洲電影獎終生成就獎(獲獎)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84 第3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 丹東(獲獎) ▪ 1982 第3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獲獎) ▪ 1960 第1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影片獎 灰燼與鑽石(提名) |
法國電影凱撒獎 |
▪ 1983 第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丹東(獲獎) ▪ 1983 第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丹東(提名) ▪ 1982 第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榮譽凱撒獎(獲獎) ▪ 1982 第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鐵人(提名) |
義大利大衛獎 |
▪ 1978 第22屆義大利大衛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獲獎) |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
▪ 1980 第28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樂團指揮(獲獎) |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
▪ 1980 第28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貝殼獎 樂團指揮(獲獎) ▪ 1973 第21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銀貝殼獎 婚禮(獲獎) |
安傑伊·瓦依達在“波蘭學派”中起著奠基人和旗手的關鍵作用,相當於“法國新浪潮”大師讓-呂克·戈達爾的位置。安傑伊·瓦依達敢於提出尖銳的社會問題,勇於展現最殘酷的戰爭面孔,他的電影作品一直都是希望、勇氣、民主與自由的代名詞,其身上的“波蘭精神”早已揚名世界影壇,安傑伊·瓦依達將永遠是波蘭電影的引領者。 (Mtime時光網評)
安傑伊·瓦依達是波蘭電影學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善於創新、敢於提出尖銳的社會問題,一些作品被認為是反社會主義的反斯大林的而褒貶不一。他的影片,結合了新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優秀傳統,堪稱波蘭20世紀歷史的最好見證,被譽為“波蘭電影之父”、“波蘭電影的騎士”和“波蘭電影之王”。 (鳳凰網評)
安傑伊·瓦依達的影片要為他的影片既有抒情旋律成分,又有平淡簡潔的敘述;視覺結構既有黑白又有彩色。所以為他的影片界定風格和主旨都是非常困難的。瓦伊達的作品帶給觀眾一種思想觀念,即藝術家對於歷史、民主與自由的觀念。(新浪娛樂評)
安傑伊·瓦依達屬於波蘭,但他的電影屬於世界文化財富。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評)
安傑伊·瓦依達不僅是一名出色的導演,還是著名的編劇。 (搜狐娛樂評)
安傑伊·瓦依達是一位非常多產的導演,他的影片和波蘭歷史深深結合在一起,接續了新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優秀傳統,以強烈的道德意識和精湛的電影技巧,深刻反映了20世紀波蘭的苦難和掙扎,在其中顯示出藝術家的良知、反思與社會關懷。 (鳳凰娛樂評)
安傑伊·瓦依達
殺掉它,然後離開這個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