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蛋白結合率

血漿蛋白結合率

血漿蛋白結合率系指藥物在血漿內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比率。在正常情況下,各種藥物以一定的比率與血漿蛋白結合,在血漿中常同時存在結合型與遊離型。而只有遊離型藥物才具有藥物活性。當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時蛋白結合能力較強的藥物分子佔領結合部位,使其他藥物不能得到充分的結合,以致後者的遊離部分增多,藥效增強。這種相互作用對一些蛋白結合率較高的藥物具有意義,因此要注意那些藥效較強烈或毒性較大的藥物,以防止藥物自結合部位置換下來,使藥效增強,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簡介


血漿蛋白結合率為可逆性疏鬆結合,結合型藥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轉運、代謝和排泄,並暫時失去藥理活性,某些藥物可在血漿蛋白結合部位上發生競爭排擠現象。藥物分子與血漿蛋白結合的特點(和藥物與受體蛋白結合情況相似):具有飽和性與可逆性、結合物無活性、有競爭置換現象。

藥物形式


藥物進入循環后,有兩種形式:遊離型,結合型。

結合型藥物

即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
(1)暫時失去藥理活性。
(2)體積增大,不易通過血管壁,暫時“儲存”於血液中。
結合型藥物起著類似葯庫的作用。藥物進入相應組織后也與組織蛋白髮生結合,也起到葯庫作用,影響藥物作用和作用維持時間長短,一般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體內消除慢,作用維持時間長。

遊離型藥物

即未被血漿蛋白結合的藥物。
特點:能透過生物膜,進入到相應的組織或靶器官,產生效應或進行代謝與排泄。
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方式:
酸性藥物與白蛋白結合:華法林

治療藥物


非甾體抗炎葯

血漿蛋白結合率
血漿蛋白結合率
磺胺類藥物主要與血漿白蛋白結合,三環類抗抑鬱葯氯丙嗪也與白蛋白結合。
鹼性藥物與α1-糖蛋白結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
雖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關節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與奎寧結合。
特點:
(1)可逆性
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是可逆的,極少數是共價結合(如烷化劑)。
藥物在血液中轉運時,結合型與遊離型藥物快速達到動態平衡。遊離型藥物→透過生物膜→血液中遊離型藥物濃度降低→結合型藥物,釋出遊離型藥物。
(2)飽和性
血漿中蛋白有一定的量,與藥物的結合有限,因此,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具有飽和性。
當藥物濃度大於血漿蛋白結合能力時→飽和→遊離型藥物急劇增加→毒性反應。
某些病理情況下,血漿蛋白過少(如肝硬化、慢性腎炎)、變質(如尿毒症) →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減少→毒性反應。有些藥物在老年人中呈現較強的藥理效應,與老年人的血漿蛋白減少有關。
(3)競爭性
兩種藥物→競爭結合同一蛋白→置換→遊離型藥物濃度增加→導致中毒。
如:保泰松→結合型雙香豆素→遊離型→濃度增加→出血傾向。
與內源性代謝物競爭與血漿蛋白結合,如磺胺葯→置換膽紅素→

新生兒核黃疸

此外,注射白蛋白可與藥物結合而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