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門鄉

燕門鄉

燕門鄉地處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南部,管轄拖拉、禹功、谷扎、石底、春多樂、茨中、巴東等7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總面積581平方公里。1998年末有1532戶,8023人。

概況


燕門鄉位於德欽縣南部,瀾滄江東岸。東與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南鄰維西縣巴迪鄉大石頭村,西與怒江州貢山縣迪麻洛鄉碧中羅鄉毗鄰,北與雲嶺鄉查理通村山水相連。南北約長45千米,東西約寬38千米,面積582.9平方千米,人口0.77萬人(2006年)。轄拖拉、巴東、茨中、春多樂、谷扎、禹功、石底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徐家貢,距縣城68千米。
地處橫斷山脈瀾滄江深箐陡谷中,三江併流腹心地帶。平均氣溫15℃,年均無霜期達300天。德(欽)維(西)公路過境。茨姑村有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教堂,由法國傳教士所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革]


1967年建萬東公社,1976年改燕門區,1987年改鄉。1997年,面積580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谷扎、禹動、石底、春多樂、拖拉、茨中、巴東7個行政村。1998年末,面積581平方千米,人口1532戶、8023人,轄拖拉、禹功、谷扎、石底、春多樂、茨中、巴東等7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
[郵編]674506 [2006年代碼]533422203:~201拖拉村 ~202巴東村 ~203茨中村 ~204春多村 ~205谷扎村 ~206禹功村 ~207石底村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燕門鄉南北約長45公里,東西約寬38公里,地形呈“V”字型,南北長、東西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山區、河谷、高山、水壩區各具特色的地理地貌。境內東西兩側高山河谷對峙,最高海拔5300米,最低海拔1840米,平均海拔2500米。瀾滄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兩側高山對峙,村落散居於瀾滄江沿岸及二半山區。地形主要為河谷、零星壩區和山區。

氣候

平均氣溫15℃,年均無霜期達300天。全鄉轄7個村委會62個村民小組,1592戶7535人。

經濟狀況


燕門鄉耕地總面積9965.58畝,人均耕地 1.1 畝,退耕還林面積13905.1畝,糧食總產量288萬公斤,擁有大小牲畜1.4萬多隻。
燕門鄉2006年的農村經濟總收入是1110 萬元,其中:農業收入 168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15 %;畜牧業收入 229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21 %;林業收入587 萬元,佔總收入的53 %。其他收入126萬元佔總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 1660 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燕門鄉現在基本實現通 路、通 電、通 水、通電視電話。有612 戶通自來水。全鄉通電視率達10
燕門鄉電力設施
燕門鄉電力設施
0%,鄉鎮機關 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1269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為 1015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596 戶。
德維公路貫穿全境,路面為柏油路,其餘鄉村道路均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 553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470 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 86 戶。

教育狀況

燕門鄉共有21所學校,其中寄宿制完小有2所,行政村完小有6所,二師一校點2所,一師一校11所,教職工56人,在校生為612人,全鄉小學入學率為98.6%,應屆小學畢業生結業率為100%,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 998 人,其中小學生人數 677 人,中學生人數 317 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於2007年驗收達標。

新農村建設

燕門鄉黨委、政府始終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燕門鄉
燕門鄉
可用來灌溉的較大河流有普堅龍巴、龍加龍巴、巴東河等。

植物資源

燕門鄉產經濟林木和果木核桃、梨、茶、生漆野葡萄。植被多為雲南松高山松雲杉、櫟、樺。鄉境內野生藥材,資源豐富,主要有黃連、當歸、雪蓮花、雪茶、蟲草等,是本縣糧油藥材主要產地之一。

動物資源

鄉境內野生動物有林麝水鹿野驢血雉、小靈貓、穿山甲。

礦產資源

礦藏資源有銅、鉛、鋅、多金屬、水晶石等。

特色產業


燕門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於零星市場。燕門正在發展葡萄、養殖業等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泡核桃及秦艽產業。

民族風情


燕門鄉
燕門鄉
燕門鄉有藏族、納西族傈僳族、獨龍族、漢族、怒族白族 等七種民族,民族文化及服飾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主要信仰佛教、天主教、東巴教等三種,境內有4座寺廟近200多僧侶,4座天主教堂,教徒近200多人,其中茨中教堂遠近聞名,有百年歷史,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德欽縣旅遊景點景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