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小河口鎮的結果 展開

小河口鎮

陝西山陽縣小河口鎮

小河口鎮位於山陽縣西北部,鎮政府駐地小河口街道村,距縣城32公里。東與南和本縣色河鋪鎮相鄰,西與北與柞水縣紅岩寺鎮、商州區楊斜鎮和黑山鎮接壤。東西最大距離15.7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9千米,總面積223.71平方千米,耕地19167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8人。轄紅星、史家坪等14個村民委員會。全鎮常住人口為13105人(2020年)。基本都是明清時期南方移民,使用黃岡孝感安慶方言分支鎮柞片。口音至今絕大部分發音依然和安慶話差不多。

政區概況


名稱來歷

因小河口鎮境內三條主要河流依水流大小俗稱大河二河小河。政府駐地位於小河匯入大河的河口,故稱小河口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09°34′45″~109°44′33″,北緯33°31′12″~33°41′24″。地處山陽縣西北端,東與南和色河鋪鎮相接,西與柞水縣接壤,北與商州區為鄰。人民政府駐街道村,距山陽縣城32公里。電話區號:0914,郵政編碼726411。

政區沿革


明清設立,民國十八年(1929)設村,民國三十五年(1946)設太平鄉,至山陽縣解放。1949年10月成立村委會。1950年2月設小河口、二峪河、馬家山、袁家溝等鄉,1958年為小河口、二峪河、馬家山、袁家溝等管理區,1961年建小河口、二峪河、馬家山、袁家溝等公社,1984年改小河口鎮、二峪河鄉、馬家山鄉、袁家溝鄉。1997年4月,撤銷馬家山鄉、袁家溝鄉併入小河口鎮,2011年3月,撤銷二峪河鄉併入小河口鎮,隸屬山陽縣人民政府。

政區劃分


下轄紅星(黑溝口)、史家坪、街道、瓦溝口、袁家溝口、廟東溝、六窩蜂、寧家溝、鐵匠溝、馬家山、東坪、楊家灣、劉家街、東溝口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37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2015年末,轄區總人口21763人。全部為漢族。2015年人口出生率3.4‰,死亡率9.7‰,人口自然增長為負數。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5.7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9千米,總面積223.7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8人。
2021年6月21日,山陽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公布,小河口鎮常住人口為13105人。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地處流嶺西段,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境內最高峰鳳凰寨位於馬家山海拔1855米,最低點姜坪位於紅星村海拔682米。

氣候

屬暖溫帶季風性豐溫潤山地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2℃。平均氣溫年較差25℃。無霜期年平均204天,最長214天,最短19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34小時,年總輻射11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94天(一般為2月19日~12月9日)。年平均降水量670毫米。

水文

境內河道屬金錢河支流小河,源於商州市楊斜鎮牛槽溝和柞水縣紅岩寺鎮正溝,經馬家山入境,於小河口接納袁家溝水,下游與二峪河水交匯,至色河鋪入馬灘河,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427平方公里。

山脈

鳳凰寨:由秦王山分支南下,自硯池河入馬家山西北境。主峰峻撥,狀如鳳凰展翅,峰頂現存明代修建石寨兩座。主脊東西走向,長3公里,高1855米,山上喬灌雜木叢生、植被茂盛。
富平山:位於鳳凰寨東,傍馬家山白岩溝。南北走向,長3公里,高1646米。
蠟燭山:由李家溝梁向東南分支,主體在小河口東南3公里處,高1340米,形如蠟燭秀出。
廟東梁:在娘娘廟、小河口和色河鋪分界處,主峰海拔1471米。
三寨山:沿二峪河下,在鄉東南七公里處有三座大寨連成一線,高1548米。
牛角尖:坐落富平山南,在西北5公里的山岔溝腦,主峰聚起,狀似牛角,南北走向,長3公里,海拔1520米,風景幽美。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已探明的主要有金、銅、鐵、鉛、鋅、石灰石等,主要分佈在黑溝、瓦溝口、二河口、史家坪、街道、袁家溝口、六窩蜂等村,目前已開採的有銅、鐵、金礦。傳統物產主要有核桃、板栗、柿餅土雞蛋。主要中藥材有杜仲連翹、山楂、白果、五味籽、五蓓子、二花、天麻黃姜丹參柴胡前胡、蒼朮等。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霜凍、泥石流、等。最嚴重一次發生在1983年4月間,降雨時間連續半個月,受災面積190平方公里。

農業

耕地面積1.9萬畝,人均0.9畝。2015年農業總產值1300萬元左右,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5年,生產糧食180噸左右。
境內現有林地面積14.5萬畝,油松、櫟類、山楊白樺紅椿、泡桐等用材林10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10萬立方以上。核桃、柿子、板栗等經濟林9萬畝,板栗基地5.5萬畝,年產量300噸左右;核桃基地2.7萬畝,年產量270噸左右。

經濟發展


商業外貿

2015年末有農村集貿市場1個,各村也都有若干商店。年成交額大約0.2億元。

財政金融

2015年末,信合、郵政儲蓄銀行吸收存款餘額1億元左右,比上年增長0.8%;貸款餘額1.4億元,比上年增長2.9%。

社會


文化藝術

2015年末有鎮文化綜合服務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8處,各類圖書室18個,藏書6餘萬冊。

教育

2018年末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200人左右;小學10所,在校學生1000人,專任教師8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學生600人,專任教師7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5年末有中心衛生院1所,病床50張,專業衛生人員13人。201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萬人,參保率97%;孕產婦死亡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0%、1.3%。

廣播網路

2018年有線電視用戶不詳。廣電移動聯通網路用戶700戶左右

社會保障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99戶,人數3400人,支出481.2萬元,比上年增長13.4%,月人均118元,比上年增長13.4%;農村五保供養170人,支出49.4萬元,比上年增長30%;農村醫療救助8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71人次,共支出95.5萬元,比上年增長28.3%;農村臨時救濟23人次,支出5萬元,比上年增長10%。新增就業人員500人,全年共幫助80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郵政電信

2015年末有郵政分局1處,郵政業務總量121.8萬元,其中純收入41.6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600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100門,固定電話用戶600戶,行動電話用戶1300戶,寬頻接入用戶4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64萬元。

交通運輸


色(河)小(河)公路1958建成通車,全長18千米;村級公路4條,總長56千米。2004年建成小河口鎮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7班次,日均容量160餘人次。
2015年客運總量1.4萬人次,貨運總量0.6萬噸。

名勝旅遊


境內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袁家溝口烈士陵園、鄂陝邊區蘇維埃紀念碑各1處。有革命袁家溝口戰鬥遺址一處。
烈士陵園1935年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紅二十五軍進入山陽小河口、袁家溝一帶,建立袁家溝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鄂陝邊區第四路游擊師,把袁家溝一帶建立成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用伏擊戰術在袁家溝誘殲國民黨陝警一旅。紅二十五軍撤離后,袁家溝、小河口一帶遭到國民黨瘋狂圍剿,邊區政府工作人員死傷無數。八十年代,民政部門在鳳凰山半山腰建起了烈士陵園。陵園面積約15畝,陵墓30餘座,外有圍牆、門樓,園內蒼松翠柏茂盛,山陽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紀念碑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袁家溝口村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袁家溝口村
紅二十五軍在袁家溝成立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是鄂陝地區最高蘇維埃政權組織,以袁家溝口為中心,輻射山陽、鄂西鎮安、柞水、旬陽等 縣,時轄鄂陝地區兩縣七區四十七個鄉,四百零四個村,領導鄂陝地區勞苦大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建立了紅色政權,組建地方赤衛隊,籌集糧秣、參戰前線、養護傷員,為創建和發展鄂陝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紅軍北上,根據地鬥爭轉入低潮中,鄂陝邊區幹部群眾為保衛紅色政權做出了巨大犧牲,有千人光榮捐軀。1996年縣委、縣政府在此建立紀念碑。(具體地方:山陽縣小河鎮袁口村街道組與陰坡坪交界處)。
名勝古迹
境內名勝古迹小有名氣,吃水溝石窟寺、大仙洞。馬家山青龍寺、李家院關帝廟、寧家溝紅福庵四大古建築今古傳奇,令人在觀賞大山美景時,同時了解小河自古以來的風土人情。

重大事件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權建立1935年4月,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在袁家溝口街道“逢源和”商號成立,統一領導鄂陝邊區各級蘇維埃政府。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下轄鎮安縣蘇維埃政府、五星縣蘇維埃政府和山陽縣蘇維埃政府籌備處13個區70個鄉314個村。在紅二十五軍和邊區各級政府領導下,先後組建了鄂陝游擊司令部所屬第三、四、五、六、七、九路游擊師。邊區人民為紅軍籌集軍費糧秣、布匹,積極承擔養護傷病戰士等工作,大量青壯年農民參加了紅軍,直接開展針對地主劣紳的土地革命鬥爭。
袁家溝之戰1935年7月2日,由徐海東率領的紅二十五軍,以游擊戰術為指導,在袁家溝口巧設布袋戰,誘殲陝軍警備底一旅,俘敵旅長唐嗣桐以下1400餘人,斃傷敵團長以下3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40挺,長短槍1600餘支。取得了長征以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之下斃、傷、俘敵人數最多的一次大勝利,粉碎圍剿,實現了西出終南,威逼西安的重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