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

陝西省商洛市下轄區

商州區,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丹江上游,東與丹鳳縣毗鄰,南與山陽縣接壤,西以秦嶺山脈為界,與藍田、柞水二縣相連,北與洛南縣相接,介於北緯33°38′—34°11′,東經109°30′—110°14′之間,總面積2672平方千米,距西安117千米。是中共商洛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商州區境內70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西周為若方國,春秋時為上鄀、上雒徠(晉、魏)、秦、漢、隋唐宋均有上洛建制。商州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森林覆蓋率達68.6%。商州文化積澱豐厚,歷史遺存眾多,境內有江山景區、仙娥湖、秦王山、恐龍遺跡、紫荊遺址、大雲寺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全區宜林地500萬畝,林木覆蓋面積200萬畝,草坡可利用面積61萬畝,以核桃、柿子、板栗等為主的經濟樹160多種,"商州核桃"、"孝義柿餅"在中國久負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區野生中藥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桔梗、黃芪、二花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全區已探明的礦產有金、銀、鉛、鋅、鉬等21種,產地65處;水資源蘊藏量646萬千瓦;野生動物50餘種,其中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12種。

2019年,商州區下轄4個街道、14個鎮,常住人口為54.054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3.291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第一產業13.907億元、第二產業72.065億元、第三產業77.319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30202元。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商州,漢以名縣,北周以名州。歷代設州置縣,或州縣同設,交替沿革複雜。
遠古為虞司徒契所封之國,夏屬梁、豫之交;周屬雍、豫。春秋戰國,先是分屬秦、晉(魏),后統屬於秦。
秦代(前221—前207年)
地屬內史南境。治所設咸陽,統轄境域相當於今關中平原及商洛地區,領42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商縣,包括今商州區、丹風縣、商南縣、山陽4縣,因商山而得名。早在前351年,秦國就在這裡修了城,地址在今丹鳳縣城西2.5千米古城嶺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出土文物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前340年秦封給商鞅之封邑。商鞅變法,使秦國出現了政通人和的興旺景象,秦孝公為表彰商鞅變法之功而封地15邑。但秦太子駟繼位后,聽信讒言,誣鞅誨法,並車裂商鞅於鄭(今華縣)。
西漢(前206—24年)
地屬弘農郡,隸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貌略鎮北),領11縣,在陝西境內的上洛、商縣兩縣,即大體相當於現今的商洛地域。上洛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戰國時即有。漢朝忌水,將上洛改為上雒,這是用“雒”字的開始。包括今商州區、洛南縣兩地。今丹風、山陽、商南3縣時為商縣。旬陽縣北部(今鎮安、柞水縣東南部)是漢中郡轄區;杜陵縣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是京兆尹轄區。
東漢(25—220年)
地屬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於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尹治設在長安,仍領10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
三國(220—265年)
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11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曹還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今商州區、洛南兩地。
西晉(265—316年)
地屬司州,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陝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洛陽,領12郡。泰始二年,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領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
南北朝(317—589年)
南北朝時期,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郡縣朝設夕廢,統屬複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格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這裡不詳敘。北魏時屬洛州。太延五年(439年)於上洛城設荊州,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上洛縣北部划設拒陽縣,太和三年(479年)將荊州遷往盧氏。太和十一年(487年)又遷往襄陽,撤上洛郡,於上洛城設立洛州,領5郡,其中3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2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2縣;萇和郡,領南商1縣,即今商南。
西魏時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郡(今商州區)、拒陽郡(今洛南縣)、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雍州管轄。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格(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4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
隋代(589—618年)
開皇三年(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大業三年(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區)、商洛縣(商洛即從前的商縣,隋文帝改稱商洛,這是“商洛”二字連用起來稱呼地名的開始),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5縣;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
唐代(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貞觀元年(627年)劃歸山南道,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區)、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
五代十國(907—979年)
五代十國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於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陝南東部經歷了後梁(907一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後周(951—960年)等5個期代。後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5縣;洛南縣改屬華州;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4縣;南縣仍屬華州;乾佑縣(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960—1279年)
北宋時,商州初屬陝西路,后屬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金、南宋時,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金貞元二年(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併入上洛、洛南兩縣;咸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金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五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區、丹風、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至元元年(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並統領洛南縣地。
元代(1279—1368年)
商州先屬安西路,后屬奉元路管轄。元代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l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天大體相當。
明代(1368—1644年)
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今商州區、丹風縣兩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降商州為縣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4縣。天啟元年(1621年)為避明興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
商洛有闖王建立政權的記載。祟幀十六年(1643年)十月,闖王軍攻佔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不詳)。永昌二年正月,闖王政權結束。
清代(1644—1911年)
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陝西省,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4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析咸寧、藍田、鎮安3縣之地置孝義廳,屬西安府,這是柞水縣的前身。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區、丹風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風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3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3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6縣,一度管轄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置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
1949年5月,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商縣設置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區,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7縣。1949年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改名陝西省商洛分區專員公署,仍轄以上7縣。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撤銷丹風、柞水兩縣(丹風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併),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5縣。1961年10月又恢復為7縣。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經國務院批准,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商洛地區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縣為商州市。2002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州市為商州區。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地理環境


基本概況

商州區
商州區
商州地處陝西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西鄰西安,東通鄂豫,全區轄30個鄉鎮辦事處,總面積26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是商洛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商州歷史悠久,古有商鞅封邑、四皓隱居、闖王屯兵,是革命戰爭年代鄂豫陝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商州交通便捷,是西北與東南的交通要道,312國道、銀武、西合兩條高速公路和西合鐵路貫通全境;商州生態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實,森林覆蓋率58.7%,是一片山綠水清的土地;商州文化底蘊深厚,既有北方之粗獷,又兼南國之靈秀,商於古道自古到今曾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不朽詩篇。
商州區地處陝西東南部,秦嶺南麓,丹江源頭。面積26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人,轄30個鄉鎮、辦事處,409個行政村,是商洛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試點示範區,又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
商州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生態環境優美,境內350餘處自然、人文景觀多姿多彩。全區宜林地500萬畝,其中有林地200多萬畝。有核桃、柿子、板栗等經濟樹種160多種,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居全省前列。中藥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桔梗、二花、黃芪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

地質

商州境內地層除奧陶、志留系外,從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元古界分佈於商州腹部地區及北部邊緣地帶。以中酸—中基性火山岩為主,間夾硅質硫酸鹽岩、變質石英砂岩、片岩、礫岩等,為商州有色金屬礦藏的主要賦存層位。
中生界三迭系分佈在看山寺—大河面一帶的斷陷帶內,岩性為砂岩、頁岩、炭質板岩及中酸性凝灰岩,局部夾有劣質煤線;侏羅—白堊系,分佈於金陵寺鎮至大趙峪一帶,以砂礫岩為主夾灰岩、炭質頁岩及煤線。
新生界第三係為紅色砂礫岩,主要分佈於大荊、李廟、腰市、郭村以及城區沿丹江兩岸至夜村一帶。第四係為亞粘土、砂礫層所組成。
商州地跨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鐵爐子一馬角一線分界,北部屬華北准地台西南緣商渭台緣褶皺帶,南部屬秦祁地槽東秦嶺褶皺系加里東和華里西兩個褶皺帶。

地貌

商州區
商州區
商州地貌是東秦嶺山地地貌的組成部分,是一個結構複雜的以中、低山為主體的土石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最高點秦王山海拔2087米,最低處兩岔口劉一村南灣海拔543米,相對高差1544米。
境內主要山系,西北有秦嶺主脊通過,北有蟒嶺橫亘,南有流嶺逶迤,中有熊耳雄踞,構成了北、西、南三面高崇,向丹江河谷傾斜的趨勢。登高遠眺,由丹江河谷向兩側山脊地貌呈層狀起伏。
山嶺交錯、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與地質構造和岩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北部及西部是比較古老而堅硬的岩層地區,山勢巍峨陡峻,不少地方出現懸崖峭壁;南部是質堅而脆的岩層地區,節理髮育,地勢突兀。黑山、北寬坪等地是花崗岩分佈區,流沙嚴重,山勢渾圓,狀若饅頭。丹江沿岸和大荊、腰市兩處凹陷盆地分佈的雜色砂礫岩,為丘陵地帶,山勢低矮和緩,岩石風化強烈,水土流失比較嚴重。丹江及主要支流南秦河、金陵寺河、大荊河、腰市河沿岸為河流堆積區,地面平坦,地勢開闊,土地肥沃,為傳統的主要農耕區之一。
溝大、溝多、溝深、石多、土薄的嶺谷地貌,使商州農耕地分佈零散,低產田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難度大,給發展農業生產帶來困難。但山大、山多亦為發展林、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境內地形地貌按特徵分為河谷川塬地貌區、低山丘陵地貌區和中高山地貌區3個類型。河谷川源地貌區分佈於丹江及其主要支流兩岸,包括陳塬以東至孝義以及楊峪河、大荊、腰市、李廟等地川道和兩側坡塬,海拔900米以下,相對高程小於100米。川區地面平坦,以小於5度的坡度向河床傾斜,坡塬坡度一般小於10度。該區分佈面積約588.6平方千米。低山丘陵為複合地貌類型,低山大致成馬蹄狀分佈,丘陵為侵蝕切割而成,成為低山的下沿部分,主體位於境內北部和東北部及中部的廣大地區,海拔800—1200米,相對高程100—300米,總面積約1211.8平方千米。中高山地貌分佈於境內西北部和西部秦嶺南翼、西南部和南部的流嶺,東北部的蟒嶺海拔1200—2000米,相對高程500—1000米。總面積約837平方千米。

土壤

由於受山地地形高差變化的影響,以垂直分佈為主,兼有以丹江河谷為中心的東西向條帶分佈規律。垂直分佈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樺木林地,華山松及櫟類混交林地多為棕壤。腳坡墾殖後為石碴土,兩山之間的溝谷底部為淤土或潮土。海拔1000~1300米的油松與櫟類林下,是粗骨性褐土向粗骨性棕壤的過渡地帶,河道兩側為淤土、潮土或少量水稻土。海拔700~1000米為褐土地帶,坡地多為褐土性土,塬地為淋溶褐土。海拔543~700米多為淤土、潮土和水稻土。由於地形切割破碎,人為經濟活動程度不一,垂直分佈規律無絕對高程界限,呈犬牙交錯狀分佈。條帶分佈丹江自西北流向東南,形成全市最大的川道谷地。沿丹江兩岸,由成土母質河流沖積物發育形成一條淤土帶。川道人口密集,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下,淤土發育成不同土種,以村莊為中心向四周呈現出水平分佈的規律。近村土壤多因施用有機肥,精耕細作,土壤肥力高且顏色發黑。稍遠則肥力降低,顏色發紅或發黃。更遠則為肥力瘠薄的紅沙土或淤沙土。
商州區境內土壤分為水稻土、潮土、新積土(淤土)褐土、黃棕壤、棕壤、紫紅土7個土類,16個亞類,29個土屬,82個土種。

氣候

商州地處中緯度,西北有秦嶺天然屏障,冷空氣不易侵入,向著東南開口的山川地形,有利於暖濕氣流伸進,因而形成了暖溫帶南緣過渡帶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其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冬春長,夏秋短,水熱同季,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風雹災害多。受山地地貌影響,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多年平均氣溫東南高,西北低。降水垂直差異顯著,川道少于山地,高山多於低山。多年平均降水由東南及中部河谷川道向四周山區明顯遞增,具有顯著的山地主體氣候特徵。商州地處中緯度,西北部有秦嶺天然屏障,冷空氣不易侵入,向東南開口的山川地形有利於暖溫氣流伸進,因而形成暖溫帶南緣過渡帶季風性、半溫潤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春長,夏秋短,水熱同季,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風雹災害多。年均氣溫12.8℃,最熱月為7月,平均24.8℃;最冷月為1月,平均為0.3℃。

水系水文

商州區河流密布,流域面積在3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11條;10平方千米以上的72條;100平方千米以上的5條;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1條。流域總面積2620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丹江、南秦河、板橋河、大荊河、會峪河。丹江橫穿全境,經丹風、商南入漢江,全長443千米,境內87千米,流域面積2242平方千米。商州河流均發源於境內,上官坊河、閆村河、黑山河、硯池河向南入金錢河;牧護關境內的溪流向西入灞河,使商州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商州區境內水質多屬低礦化重碳酸鈣型,污染少,水色清亮,宜於人畜飲用和工農業生產使用。全區地表水年產約5.7億立方米,枯水年產約3.5億立方米,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蘊藏量3.4萬千瓦。
地表水
水系商州境內河網密度為0.69—1.28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1條;10平方公里的以上的72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條。
境內河流分屬丹江、金錢河、灞河流域。丹江流域面積佔全市面積的83.9%,金錢河流域佔13.1%,灞河流域佔3%。
丹江水系
丹江,一名州河,亦稱丹水,為長江二級支流,發源於境內西北部的鳳凰山南麓。由西北方向蛇行東去貫穿全境,境內長度87.5公里,流域面積2242平方公里。
商州區
商州區
據記載,唐代丹江即為溝通京城長安與東南地區的一條水運通道。明、清時期,丹江水運更為繁盛。“民國四、五年,龍駒寨為水陸碼頭。載重五、六千的大船,傍碼頭者日不下百艘。有時丹江水大時,可直達商縣”。民國29年(1940)年,“龍駒寨以上岸闊水平,兩岸無石,河床沙灘愈壅愈高,無法修浚,陰雨連綿時,舟楫尚可至縣城南門外,水位稍落則節節擱淺”。五十年代初,每逢漲水貨船可上溯縣城南門外碼頭。1959年尚有小木船由下游溯至商縣城。1961年後丹江河床淤高,再未通航。到1970年縣城水門只剩1米多高,洪水可通進蓮湖。從1973年二龍山水庫建成攔洪至今,丹江河床又復沖刷下切,到1985年二龍山水庫壩下已刷深3米多,城南刷深2米,東龍山至夜村深1米至0.5米。丹江河谷特徵,二龍山上下截然不同,二龍山至河源,長42公里,屬丹江河源段,海拔730—1500米,河道比降1/100—1/200。鐵爐子以上,河床狹窄,谷坡陡峻。鐵爐子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注入本段的支流有板橋河、韓峪河、泥峪河;二龍山至兩岔口劉一村,長45.5公里,海拔540—730米,河床比降為1/300,谷寬1—3公里,河床寬45—250米。主要支流有南秦河、王山河、會峪河、董家河(兩水寺)、甘岔溝河等。本段河谷寬闊,地勢平坦,幹流蜿蜒,形成一系列開闊谷地,為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之一。
丹江多年平均徑流4.48億立方米,徑流模數6.3立方/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8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1520立方/秒。丹江年徑流量多集中在5—10月,佔總徑流量的40—65%,最小流量在1—3月,佔10%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5.67公斤/立方米,平均輸沙率為42.3公斤/秒,年平均輸沙量134萬噸,侵蝕模數1390噸/平方公里。
丹江主要支流有:
南秦河又名乳水、楚水,是丹江一級支流,境內第二大河,發源於西部東嶽廟鄉雞冠嶺,流向由西向東,流程48公里,至劉灣鄉匯入丹江。流域面積575.9平方公里,海撥702—1577.6米,總落差875.6米,平均比降0.83%。主要支流有林岔河、石道峪、赤水峪、石龍灣河、金陵寺河、劉峪河。南秦河谷除南秦水庫至埡口一段較窄外,其餘均較寬闊平坦,村舍農田分佈兩岸,是境內的川道地區之一,人稱南秦川。
泉水
境內泉水較多,歷史有記載和新發現的主要泉水如下:
花園泉在城內西南角,即今蓮湖公園所在地。日涌水量為1678-2316米。
龍王泉在城西關龍王廟,有泉湧出,其水色清味美,可與江南惠泉相媲美。清順治年間知州張道混曾於此立碑讚頌,並號曰甘雨泉,今碑無存。
文泉在城北上寺坡(原啟秀閣前)。近閣原有二泉,東名“少峪”,西名“西平”。今均無跡可尋。
慈泉在城西大雲寺(下寺廟)南,今稱水泉巷。水源旺盛,其味甘美。
牛斜泉在成西牛斜村。有泉兩處,其水最盛,涌水量一為4.959立方米/秒,一為8.583立方米/秒。
姚澗泉在市衛生紙廠東側。今泉水甚小。
郝家泉在城東0.5公里處。當地群眾以其引水灌園。
侯塬泉在南秦嶺南側侯塬村,南秦河一級階地上。涌水量為3.124立方米/秒。
陳澗泉在東龍山東澗村南,水極旺,涌不竭。
拉林子泉在沙河子拉林村,丹江一級階地上。涌水量2.243立方米/秒。
白澗底泉在沙河子白澗底村,丹江一級階地上。涌水量1.25升/秒。
李家塬泉在白楊店李家塬公路旁,涌水量大,色清味美。
夜村泉夜村街南,丹江一級階地上。涌水量1.25升/秒。
泉山泉在腰市鄉泉山有泉水20餘處。最旺的泉水有3處:一在上寺,一在玉皇廟后,一在寇村。以寇村較為有名,山腳石上有一天然窟窿,水流十分旺盛。周圍群眾多汲此水飲用,味極甘美。腰市舊時被稱為“泉村“,即由此泉而得名。
李廟泉在李廟鄉政府東側。泉自平地湧出,水流旺盛。南流數百米進入黃川河,供附近村民淘洗之用。
泉源泉韓峪川鄉泉源村有泉數處,均泉水清冽。鄉政府向北數十米處,有一泉從山腰出,久瀉不涸。
魚官泉在楊十萬山下,有穴大如斗,泉水從中湧出流入大河。
地下水
據1981年陝西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隊對商丹盆地的地下水文地質勘察資料,境內地下水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孔隙裂水和結晶岩類裂隙水3種類型。鬆散岩類孔隙水,即第四系沙卵石孔隙中的潛水,主要分佈在丹江及其主要支流兩岸的河漫灘及一級階地,水量豐富,是境內可供開採的地下水源;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主要是第三系砂礫岩孔隙裂中存在的地下水,分佈於丹江河谷兩側及大荊、腰市一帶砂礫岩所組成的丘陵地區,範圍較廣,但水量很少;結晶岩裂隙水,分佈在其餘的廣大地區,水量不大。
實際勘察顯示,河漫灘最為富水,單孔涌水量大部分地區大於1000立方米/日。一級階地富水性不如河漫灘,且變化不大,單孔涌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0-100立方米/日,部分地區為100-441立方米/日。二、三、四級階地,雖屬河谷部分,但因其位置較高,基岩被切穿出露,存水條件差,只有局部基石低凹處含水,水位埋深多在15米以上,含水層極薄,在開採利用上幾乎沒有價值。
境內地下水富水地段有:南秦河兩岸楊峪河到劉灣段,面積約為4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埋深0.71-0.67米,含水層厚度13.5米,單孔最大涌水量790.72立方米/日,單井涌水量1194.91-2130.71立方米/日;城區至沙河子段,面積27.88平方公里,水位埋深0.16-8.24米,含水層厚度8.57-11.24米,單孔最大涌水量6571.31立方米/日,單井日涌水量3886.7立方米。在地質斷裂帶附近,如具有水利的補給條件,可相對富水,日涌水量68.6立方米/日。據測量,商丹盆地、丹江兩岸地下水總量為2017萬立方米/年。
境內地下水為無色、無臭、無味,水色透明,水溫13-19度。水的化學類型主要有重碳酸鈣型、重碳酸鈉型、重碳酸鈉鈣型,礦化度0.14-0.616克/升,屬溶濾作用形成的低礦化淡水,符合工農生產、生活用水標準。

土壤資源

商州區山地棕壤面積112.83萬畝,主要是森林土壤,分佈於秦嶺、流嶺、蟒嶺山系1300米以上的山地。石碴土面積216.44萬畝,包括粗骨性棕壤、黃棕壤、粗骨性褐土,面積大,分佈廣,是境內主要農業土壤。黃瓣土面積19.78萬畝,主要分佈於丹江河谷及大荊、腰市等地的坡源地,是耕地中的低產土壤。黑瓣土面積17.49萬畝,分佈於丹江沿岸村莊周圍,土層深厚,肥力高。紅砂土面積3.71萬畝,分佈於丹江北部丘陵地帶,系紅色砂礫石發育而成,土層薄,質地粗,肥力差,怕早怕澇,屬低產土壤。黃墡土面積2.65萬畝,分佈於丹江兩岸坡地及一些殘樑上部,土層深厚,但有機含量差。紅膠土(俗稱膠泥土)面積2.37萬畝,分佈於丹江北部以及大荊、腰市等丘陵地帶,質地粘重,肥力較低,適耕性差,是亟需改良的低產土壤之一。淤泥沙土面積2.14萬畝,分佈於丹江及其支流兩岸,含泥量較多,熟土層較厚,肥力較高,為優良耕作土壤。

植物資源

商州區境內有植物1079種,有利用價值的750餘種,以暖溫帶為主,兼及亞熱帶種類。海拔1200米以上廣大山區為油松、白皮松、華山松、紅樺、櫟類等用材林所覆蓋;海拔1200米以下的河谷及兩側坡塬和山地為經濟林適生區。野生氣藥材有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二花、五味子傳統產地。
境內木本植物共有259種。草本植物發現的有820種,採集鑒定標本249種,分屬58科。由於山地的影響,氣候條件沿垂直方向變化。隨著高度的增加,植被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形成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帶。商州的植被分帶(區),可分為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區,(海拔1200米以下),低中山針闊葉混交林帶(海拔1200-1800米),中(高)山樺木林帶(海拔1800米以上)。
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區
此植被區主要分佈於丹江、南秦河、板橋河、大荊河河谷川道及其兩側坡塬和山地,海拔1200米以下,山勢較低,地形開闊平緩,水熱條件較好,是境內主要的農作物、果樹、用材樹栽培區。本區的木本植物主要是落葉用材樹、經濟樹。針葉樹有天然的側柏林,人工撫育的小片油松林。草本植物主要是各種農作物以及雜草。本區植被突出的特點是受人工影響大。
糧食作物3大類,20種,234個品種。
禾穀類玉米、小麥、水稻、大麥、穀子、糜子、高梁、蕎麥、洋麥。
豆類大豆、小豆、扁豆、蔓豆、綠豆、豌豆、豇豆、黑豆。
經濟作物油菜、蓖麻、大麻、芝麻、薴麻、花生、向日葵、煙葉、甜菜、荏子、仁罕、甜瓜、茴香、霍香、蘆葦、黃花菜等。
蔬菜作物洋蔥、春花白、夏花白、西紅柿、黃瓜、辣椒、梅豆、南瓜、西戎蘆、芹菜、香菜、韭菜、萵筍、菜花、冬瓜、筍瓜、絲瓜、葫蘆、大白菜、白蘿蔔、大蔥、秋花白、蔓青、蓮菜、芥菜、熱蘿蔔、苤藍、茭白、大頭菜、油白菜、胡蘿蔔、大蒜、菠菜、黑油菜、大青菜、刀豆、山藥等。
經濟樹核桃、柿子、板栗、漆樹、蘋果、梨、桃、杏、葡萄、櫻桃、獼猴桃、花椒、李梅等。
用材樹側柏林是此植被區內唯一的林帶、分佈於丹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坡地。一般為幼齡林,總覆蓋度40-50%,平均樹高4-8米,胸徑一般為20厘米以下。林中星散分佈的其他喬木有山刺柏、油松、黃連木等。林下有灌木和草本植物。刺槐呈零散分佈,也有人工栽植的小片林,分佈於谷坡及低山丘陵的坡面上。“四旁“栽植的用材樹主要有紅椿、白椿、中槐、白楊、泡桐等。
灌木藤木類馬桑、酸棗、胡頹子、沙棘、錦雞兒、榛子、黃櫨、苦木、馬皇梢、荊條、忍冬、柴穗槐、五味子、葛藤、南蛇藤、二花、衛茅等。
藥用植物桔梗、白朮、黃芪、紅參、沙參、半夏、當歸、生地、遠志、白芍、瓜蔞、天麻、茵陳、薄公英、地丁、金銀花、白芨等。
草本植物鐵桿蒿、白茅、白羊草、黃菅草、野菊、茵陳等。
菌類木耳、銀耳、蘑菇、香菇、平菇等。

動物資源

商州區野生動物有50餘種,其中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羚羊、貓頭鷹、大鯢、水獺、梅花鹿、黑熊等。
商州區自然地理結構具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兩個地帶邊緣地區的特點。在動物區系組成上,既有南方種類,也有北方種類,以北方種類為主。同時,境內地質結構複雜,植物種類較多,為多種動物生存提供了複雜的生活條件。據記載,境內野生動物有50種。國家公布的一類、二類、三類保護動物,在境內有金錢豹、青羊、羚羊、紅角鴇、大鯢、水獺、錦雞、金雕、林麝、山貓、岩羊、老鷹、鷂子、灰鷺、梅花鹿等。
獸類
人工飼養動物主要有牛、羊、豬、馬、驢、狗、貓、貂、兔等。野生動物主要要木蝟(刺蝟)、草兔、狼、狐、黃鼬、獾、水獺、豹子、野豬、狍子(黃羊、野羊、羊鹿子)林麝、青羊、黑熊、豺、花面狸、豹貓、蝙蝠、豪豬、草鹿、麂子、艾虎、岩松鼠、中華鼢鼠、巢鼠、黑線鼠、大林姬鼠、橙足鼯鼠、紅白鼯鼠等。
禽類
家禽主要有雞、鵝、鴨、鴿子。野禽有環頸雉、錦雞、長尾雉、珠頸斑鳩、豆雁、扇尾沙雉、鳶、灰喜鵲、喜鵲、紅隼、貓頭鷹、家燕、啄木鳥、麻雀、山雀、翠鳥、烏鴉、小嘴烏鴉、提壺鳥、伯勞鳥、布穀鳥、杜鵑、黃鸝、鵪鶉、鷳。此外還有鶴、鸛、鷺鷥等水鳥。
昆蟲類
境內昆蟲種類較多,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農作物害蟲小麥吸漿蟲、小麥潛葉蟲、麥稈蠅、麥水蠅、金龜甲、叩頭甲、麥莖葉甲、麥皮薊馬、麥蚜、麥莖谷蛾、麥葉蜂、螻蛄、麥蜘蛛、玉米螟、地老虎、粘蟲、玉米鵝、玉米蟓、稻苞蟲、稻眼蝶、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葉蟬、稻葉蟓子、稻蝗、馬鈴薯莖蛾、苷薯麥蛾、豆莢螟、大豆食心蟲、大豆卷葉螟、豆天蛾、豆蚜、菜青蟲、菜螟、斜紋夜蛾、銀紋夜蛾、菜蚜、蕪莆葉蜂,黃守瓜、黃條跳甲、猿葉蟲、種蠅。
農作物益蟲瓢蟲、食蚜蠅、草蜻蛉、蚜寄生蟎、步行蟲、稻田蜘蛛、赤眼蜂。
人(畜)體昆蟲虱類、跳蚤、臭蟲、蚊類、蠅類、虻、蠓等。此外還有螞蟻、蜂類、蟬類等昆蟲。

礦產資源

商州區境內查明的礦產有21種,產地65處,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鋁、鋅、銻、鎢、鉬、金、銀10種,產地42處;非金屬礦產有煤、螢石、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花崗石、石膏、黃鐵礦、透閃石、蛭石、粘土11種,產地23處。商州礦產資源中,非金屬礦產占絕對優勢;非金屬礦產中,建築材料用礦占絕對優勢。境內儲量大,具有開採利用價值的礦產有:銅礦,主要是兩水寺和三十里鋪礦點,礦石儲量26.08萬噸,金屬儲量2437.27噸;鉛鋅礦,主要有鐵爐子道岔溝礦床和龍王廟銀廠溝礦點,道岔溝礦床鉛鋅金屬儲量78.16萬噸,金532.5公斤,銀56.7噸,硫6.7萬噸,屬中型工業礦床;螢石礦,主體分佈於松樹嘴、麻池河赤水峪一帶;石灰岩,主要有金陵寺水泥灰岩和大趙峪灰岩,儲量約500萬噸;大理石、花崗石探明的有21個品種,主要分佈於黑山至楊斜、大荊至腰市、北寬坪等地,地質初探圈定礦體可采儲量2100萬立方米;透閃石礦,位於韓子坪,已圈定7個礦體,儲量500萬噸;蛭石礦,位於楊斜至管坪一帶,礦帶長度3000多米,厚度1—2米。
商州漫長的地質史中,經歷了多次滄海桑田的變化,海水進退、生物繁衍,複雜的褶皺和斷裂活動伴隨著岩漿的侵入,構成了多樣的成礦條件。目前已經查明的礦產有21種,產地65處;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鋁、鋅、銻、鎢、鉬、金、銀共10種,產地42處;非金屬礦產有煤、螢石、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花崗石、石膏、黃鐵礦、透閃石、蛭石、粘土等11種,產地23處。商州的礦產資源,非金屬礦產占相對優勢。在非金屬礦產中,建築材料用礦又占絕對優勢,其儲量大,前景可觀。主要礦產如下:
銅礦
主要有兩水寺和三十里鋪礦點,礦體較大,品位較高。兩礦礦石儲量為26.08萬噸,金屬儲量2437.27噸。
鉛鋅礦
商州區
商州區
主要有道岔溝礦床和龍王廟銀廠溝礦點。道岔溝鉛鋅礦為一多金屬礦床,除鉛鋅外還有黃鐵磁鐵礦、黃銅礦、毒沙、砷黝銅礦、水針鐵礦以及鉛礬,並伴生有金、銀等。經多次普查,鉛鋅金屬儲量78.16萬噸,金523.5公斤,銀56.7噸,硫6.7萬噸,為一中型工業礦床。
螢石礦
主體分佈於松樹嘴、麻池河赤水峪一帶。主要有玉石坡礦床和祠堂溝、曹灣、拉雞廟、赤水峪等礦點。
石灰岩
主要有金陵寺水泥灰岩和大趙峪灰岩,儲量約500萬噸。東溝堖礦體質量較好,優質礦石。
大理石、花崗石
經多年地質勘探,已知商州大理石、花崗石資源有21個品種,主要分佈於黑山至楊斜、大荊至腰市、北寬坪至韓子坪等地段。其中,黑山至楊斜一帶屬花崗石礦,主要品種有黑山花、秦玉紅、菊花青等,經地質初探圈定礦體采儲量有1500萬立方米。大荊至腰市屬大理石礦,主要品種為玫瑰紅、馬角灰、奶油、魚鱗石等,礦體儲量500萬立方米。北寬坪至韓子坪一帶屬大理石礦,主要有蛇紋石化大理石、冰花石、肉紅、雪花白等品種,礦體儲量100萬立方米以上。
透閃石礦
位於韓子坪分水嶺,已圈定7個礦體,總儲量500萬噸。
蛭石礦
位於楊斜至管坪一帶,礦帶長度3000多米,厚度1-2米。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0年,商州區轄4個街道、16個鎮、10個鄉:城關街道、大趙峪街道、陳塬街道、劉灣街道、孝義鎮、夜村鎮、白楊店鎮、張村鎮、沙河子鎮、楊峪河鎮、金陵寺鎮、黑山鎮、楊斜鎮、麻街鎮、黑龍口鎮、牧護關鎮、大荊鎮、腰市鎮、板橋鎮、北寬坪鎮、上官坊鄉、硯池河鄉、麻池河鄉、閻村鄉、三岔河鄉、洪門河鄉、西荊鄉、李廟鄉、蒲峪鄉、龍王廟鄉。
2011年7月7日,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商洛市商州區紅門河鄉併入黑龍口鎮,撤孝義鎮、白楊店鎮併入夜村鎮,撤張村鎮併入沙河子鎮,撤李廟鄉併入腰市鎮,撤蒲峪鄉、龍王廟鄉併入板橋鎮,撤硯池河鄉、麻池河鄉、西荊鄉、三岔河鄉、上官坊、閻村鄉鄉的建制,相應設立鎮的建制,商州區轄4個街道、19個鎮。
2015年2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麻池河鎮、硯池河鎮,併入楊斜鎮,撤銷上官坊鎮,併入閆村鎮,撤銷西荊鎮,併入大荊鎮,撤銷黑龍口鎮併入牧護關鎮、在原麻池河鎮、硯池河鎮、黑龍口鎮、上官坊鎮、西荊鎮所在地分別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商州區並鎮后轄1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撤併130個村,保留255個村。保留31個社區居委會不變。

區劃詳情

2014年8月,商洛市商州區下轄4個街道、14個鎮:城關街道、大趙峪街道、陳塬街道、劉灣街道、夜村鎮、沙河子鎮、楊峪河鎮、金陵寺鎮、黑山鎮、楊斜鎮、麻街鎮、牧護關鎮、大荊鎮、腰市鎮、板橋鎮、北寬坪鎮、閻村鎮、三岔河鎮。
4個街道城關街道大趙峪街道陳塬街道劉灣街道
14個鎮夜村鎮沙河子鎮楊峪河鎮金陵寺鎮
黑山鎮楊斜鎮麻街鎮牧護關鎮
大荊鎮腰市鎮板橋鎮北寬坪鎮
閻村鎮三岔河鎮
2019年,商州區下轄4個街道、14個鎮。商州區人民政府駐城關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611002001000城關街道
611002002000大趙峪街道
611002003000陳塬街道
611002004000劉灣街道
611002101000夜村鎮
611002104000沙河子鎮
611002105000楊峪河鎮
611002106000金陵寺鎮
611002107000黑山鎮
611002108000楊斜鎮
611002109000麻街鎮
611002111000牧護關鎮
611002112000大荊鎮
611002113000腰市鎮
611002114000板橋鎮
611002115000北寬坪鎮
611002119000三岔河鎮
611002121000閆村鎮
611002400000二龍山水庫
611002401000南秦水庫
611002402000二龍山國營林場
611002403000商丹循環工業園
611002404000荊河工業園
611002405000荊河農業示範園
611002406000高校園區
611002407000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611002408000氟化硅產業業園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商州區公安戶籍總戶數19.8238萬戶,比上年同期18.7256萬戶,增加10982戶。戶籍總人口人56.0374萬人(男29.5888萬人,佔總人口52.8%;女26.4486萬人,佔總人口47.2%),比2017年末(56.4767萬人)減少4393人,下降0.78%。總人口中農業人口35.3517萬人,非農業人口20.685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6323人,出生率11.24‰,比上年下降3.08個千分點。死亡人口3517人,死亡率6.25‰,比上年下降6.6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加率4.99‰,比上年減少3.62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為54.0542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250人。其中城鎮人口25.5136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561人,城鎮化率達到47.2%,比上年同期增長1.4個百分點。
2019年末,公安戶籍總戶數197497戶,比上年同期198238戶減少741戶。戶籍總人口557332人(其中:男294062人,佔總人口52.76%;女263270人,佔總人口47.24%),比2018年末560374人減少3042人,下降0.54%。總人口中農業人口340243人,非農業人口217089人。
全年出生人口5911人,出生率10.58‰,比上年下降0.66個千分點。死亡人口5357人,死亡率9.59‰,比上年上升3.3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減少率0.99‰,比上年下降4個千分點。
2019年末,轄區常住人口540300人,同比增加242人。其中城鎮人口267200人,同比增加12064人。城鎮化率49.5%,同比增長2.3個百分點。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商州區常住人口為472978人。

政治


行政機構

區政府工作部門直屬事業機構省駐商單位鎮辦
政府辦審計局農業局招商局工商商州分局城關辦事處大荊鎮金陵寺鎮
發改局財政局林業局旅遊局環保局劉灣辦事處腰市鎮麻池河鎮
教體局人社局文廣局供銷社氣象局大趙峪辦事處西荊鎮楊斜鎮
科技局住建局衛生局紅十字會國土商州分局陳塬辦事處麻街鎮硯池河鎮
經貿局市容管理局計生局質監商州分局北寬坪鎮三岔河鎮黑山鎮
監察局信訪局統計局國稅局夜村鎮黑龍口鎮閆村鎮
民政局交通運輸局安監局地稅局沙河子鎮牧護關鎮上官坊鎮
司法局水務局扶貧局公安商州分局板橋鎮楊峪河鎮

主要領導

區委書記:張盈安
區長:陳澤勇
副區長:李錄虎、孔毅遠、柳禮群、陳朝陽、柯長春、趙新選、張丙港、雷冰、劉繼臣。

經濟


綜述

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156.74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2%。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第一產業15.904億元、第二產業47.511億元、第三產業93.333億元。同比增長4.5%、4.6%和4.0%。三次產業構成為10.16:30.31:59.53。各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為0.46、1.38和2.36個百分點;三產業貢獻率分別為:10.89%:32.78%:56.3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9006元,同比增長8.3%。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了以中藥材、桃核、板栗、蔬菜、烤煙、食用菌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以醫藥化工、礦產開發、建築建材、食品加工為主的四大工業體系,以生態旅遊、餐飲服務、勞務開發為主的第三產業,以道路交通、流域治理、扶貧開發、城鎮建設等為主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十五”末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7.01億元,年均增長10.9%,順利實現了翻一番經濟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積極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產業富區、科技興區、開放活區”五大戰略,強力推進“穩定農業調結構、主攻工業上項目、強化基礎抓三產、改善環境爭投入”四項工作重點,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突破發展,力爭全區生產總值達到43億元,實現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四個翻一番的目標,為建設小康商州、和諧商州奠定堅實基礎。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商州區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198個,當年新納統99個,同比增長27.7%和-7.5%。億元以上項目119個,增長48.8%,當年新納統億元項目67個,增長32%。其中5000萬元以上在建項目法人單位66個,當年新增30個。全社會投資額完成137.4億元,增長12.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134.3億元,增長13.3%(民間投資額增長8.2%,房地產開發投資額下降3.7%);農村農戶投資額3.14億元。當年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29.2%。全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一二三產業增速分別為415.4%、-26.5%和29.2%。受國家扶貧政策帶動,一產投資增長迅猛,二產受國際大環境及市場波動的影響,投資下降,三產保持平穩增長。

財稅收支

2018年,商州區財政總收入6.8億元,同口徑增長8.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085億元,同口徑增長6.5%;稅收收入2.6043億元,增長15.5%。地方財政支出36.69億元,增長20.3%,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0832億元,下降5.2%;教育事業費支出7.2528億元,增長6.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9717億元,增長115.5%;農林水事務支出7.6109億元,增長44.6%;科學技術支出371萬元,下降53.6%;醫療衛生支出4.8741億元,增長11.3%;節能環保1.1191億元,下降35.4%;城鄉社區事務9755萬元,下降68.5%;文化體育傳媒支出5514萬元,下降9.3%。

人民生活

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5元,比上年同期(22706元)增加1929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20元,比上年同期(8981元)增加839元,增長9.3%。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64元,比上年同期(14023元)增加1341元,增長9.6%。
2018年,商州區物價水平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漲2.0%。其中:食品價格上漲0.5%,衣著價格下降0.6%,居住價格上漲4.3%。

第一產業

商州區
2018年,商州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7676億元,同比增長4.4%(可比價),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8775億元,同比增長3.4%。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479個,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完成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認證4個。
種植業
2018年,商州區糧食產量90416噸、同比增長4.3%。其中,夏糧30830噸,秋糧59586噸。種植烤煙207畝,實現產值87萬元。
林業
2018年,商州區綠化造林全年完成各類造林42000畝,其中飛播造林4.2萬畝。森林覆蓋率68.5%。核桃、板栗、花椒產量分別為6300噸、1917噸和44噸。中藥材產量達到32608噸,設施大棚2153個,面積達到2583畝。
畜牧業
2018年,商州區畜牧業產值完成45971萬元,同比增長(可比價)1.0%。
生產條件
2018年,商州區農用機械總動力104657千瓦;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572.13公頃;化肥施用實物量24593噸,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1152千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3696.8千克/公頃;油料單位面積產量2052.8千克/公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商州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家,其中當年新納4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91.3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2%。工業產品銷售率96.8%,比上年同期降低2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39.81億元,同比增長14.1%。規下工業增加值1.80億元,增長3.2%。(增加值為快報評估數,其餘為年報上報數據,下同)。四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34億元,佔總產值的89.0%。其中,有色金屬冶金和壓延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1.38億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25億元;電器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6.05億元;醫藥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66億元。
建築業
2018年,商州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32家,其中當年新增企業3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1.45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建築安裝工程產值38.27億元,增長3.1%。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9.92億元,按可比價增長1.5%。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簽訂合同額84.78億元,增長11.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29.13萬平方米,增長19.9%;房屋竣工面積122.9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6%。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商州區限額以上商貿企業47家,當年納新3家。其中批零企業36家,當年新增納統企業3家;住餐企業11家,與上年保持穩定。轄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7531億元,增長10.9%。批發、零售業銷售額分別為92.4755億元、36.5587億元,分別增長4.0%、12.1%;住宿、餐飲業營業額分別為1.7914億元、11.0677億元,分別增長11.2%、14.3%。
房地產業
2018年,商州區資質以上房地產企業19家,完成房地產投資額9.3297億元(占城鎮投資額總量的6.9%),比上年同期下降3.7個百分點。商品房施工面積207.41萬平方米,增長17.5%;商品房銷售面積37.95萬平方米,下降7.0%;商品房銷售額12.9822億元,下降10.9%。
旅遊業
2018年,商州區累計接待國內旅遊人數789.7萬人次,增長21.7%;旅遊總收入44.2億元,增長25.1%。
金融業
2018年,商州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83.6375億元,增長10.7%。其中:住戶存款223.4311億元,增長10.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99.8732億元,增長3.1%。其中短期貸款47.1212億元,下降14.9%;中長期貸款145.3748億元,增長13.2%,票據融資7.377億元,下降26.1%。

文化


簡介

商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秦時為商鞅封地,漢為四皓隱居之處。美麗的商山水曾養育過劉蛻、張海、郭邈山、王煥猷等一代名流;白居易留下了“我有商州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的千古名句;秦頭楚尾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創造了商州大地豐富獨特、深厚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觀。
新中國成立以後,商州的文化藝術取得了矚目的發展。50年代創作演出的商洛花鼓戲《夫妻觀燈》走進中南海,為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五十年代初,由商州推出的《一文錢》轟動了陝西文化界,影響到全國,獲得了省和國家級大獎,並被搬上銀幕,使山區文藝走出了大山,深受全國人民喜愛。
商洛花鼓戲《屠夫狀元》在文藝重新振興的80年代初,一炮打響,紅遍三秦大地,從而使“商洛花鼓”這一山區劇種成為陝西文藝界一顆耀眼的名星。該劇被全國各地的地方戲移植達20多個,創下“一個劇本救活了一個劇團”的奇迹。《劉海戲金蟬》、《闖王寨》、《山鄉小店》、《泉水清》、《月亮光光》等劇在中國也得到各種獎項。商州贏得了“戲劇之鄉”的美譽。
作為三秦文化重地的商州,文藝創作名作名人不斷,文壇空前活躍,京夫的短篇小說《手杖》、《娘》、報告文學《人的正名》、《在治安辦公室里》相繼在全國獲獎,李高信的《魯迅筆名探索》填補了魯研方面的空白,魚在洋的兒童文學在全國獲獎,南河的散文集引起讀者關注,李克昌、李志賢、崔來雋、崔學民等人為代表的書畫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商州目前已有作協、書協、美協、攝協和戲曲研究等專業機構,各類作品在省上和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並有相當數量的作品獲獎。

戲劇

商洛花鼓
俗稱“花鼓子”、“鑼鼓戲”。起源於湖北、安徽等省。清咸豐年間傳入商洛,后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別具特色的商洛花鼓。商州為其形成、流布的中心地域。花鼓戲的唱腔主要以流傳於秦楚山地的山歌民歌、民間小調和勞動號子曲調為基礎音樂,其曲牌為小調、八岔、筒子3種。小調全由民歌組成。八岔分為陰八岔、陽八岔兩種。筒子戲以慣常使用大筒子胡胡而得名。常用曲調有緊板、慢板、陰調和老生調、小生調等。筒子戲結構較完整,調性較統一,富有細膩纏綿的抒情色彩,適宜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為商洛花鼓的主體音樂。商洛花鼓俗稱“花鼓子”、“鑼鼓戲”。起源於湖北、安徽等省。清咸豐年間傳入商洛,后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別具特色的商洛花鼓。商州為其形成、流布的中心地域。
商洛道情
為陝西“三大道情”(陝北道情、關中道情、商洛道情)之一,商州為其中心流布區域。舊時多與皮影戲配唱,無演員掛衣化裝演唱者。一般以清唱為主要演出形式。一人領唱,數人幫和。此外,還有站唱、坐唱、單口唱、對口唱等講究。伴奏樂器主要有漁鼓、簡板,后逐漸配以絲弦和吹管樂器。因皮影戲多於晚間演出,故道情又有“夜戲”之稱。道情音樂屬於板腔體,即梆子戲類。其特點是有說有唱,形式活潑,節奏自由明快,曲調開闊、優美、細膩、幽雅。尤其是主唱、合唱配合默契,此伏彼起,餘韻連綿、感染力較強。其劇目題材可分為4類:一是神仙道化戲;二是神仙故事戲;三是歷史故事戲;四是生活故事戲。
二簧
又名“漢調二簧”,商州人俗稱“土二簧”,與弋陽、崑腔、梆子一起,被稱作中國古老的“四大戲曲聲腔”。四五十年代在本地影響較大的是大荊、腰市一帶的“十大股”劇團,是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演唱形式。今境內已無演唱此聲腔的專業表演團體。二簧何時傳入,已無史籍可考。據《陝西戲曲劇種志·第一輯》記載,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商洛活動期間,軍中已有戲班存在。清同治、道光年間,商州二簧班社頗多。其音樂屬板腔體,唱腔主要有二簧(即“上把”)和西皮(即“下把”)兩種。二簧曲調具有平穩、肅穆的特點,慣於表現沉痛、抑鬱、悲憤、婉惜的情緒,多用於正劇悲劇的演唱。西皮旋律起伏較大,歡快流暢,善於表達舒暢、豪邁、灑脫、愉快的氣氛和情緒。二簧戲做工細膩,表演認真傳神,道白唱腔婉轉與粗獷並存。表演程式靈活自如。主要流行劇目有《二度梅》、《二進宮》、《蘆花盪》、《八義圖》、《六月雪》、《田才吃饃》等。
秦腔
是以秦聲為聲腔體系的一種歌舞戲。因為用梆子擊節,所以又叫“梆子戲”,或叫“桄桄子”、“亂彈”等。該劇種唱腔樸素、明快、粗獷、豪放、激烈、昂揚,氣勢雄渾,字字真切,剛柔相濟,迂迴悠蕩,感染力強。其表演程式融文學、音樂、舞蹈與技藝於一爐,即唱、做、念、打渾然一體。臉譜講究莊重、大方、乾淨、生動和美觀。其圖案壯麗,寓意明確,性格突出,格調豪放明快。尤其是秦腔劇目有著自己鮮明、深刻的現實主義傳統,它對現實生活及時的反映與表現,使之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青春活力。商州秦腔師承易俗社等,並有所創新。既有南路秦腔的古樸粗豪,又有北路秦腔的翻高遏低,東路秦腔的高亢圓潤,西路秦腔的平和細緻。秦腔音樂屬於板腔體音樂,是以板式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容的戲曲音樂結構。其音樂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唱腔的板腔體;二是伴奏性的曲牌音樂;三是打擊音樂(即鑼鼓點)。唱腔又叫板歌,是秦腔在聲腔上的主要標誌。
秦腔在商州起源於何時,缺乏可靠資料考證。據有關文章記載,清末民初,大荊的石佛爺戲班,東鄉的“十大股”戲班都是以上演秦腔劇目為主的有名班社。另據《陝西戲劇史料叢刊(第一輯)》載:“在陝西易俗社成立后三年,即1915年,西安出現了一個秦腔班社,名長慶班(后更為三意社),它是秦腔藝人蘇長泰創辦的個人劇團。蘇長泰,陝西商縣人,原系榛岑社演員,本為二流鬚生,后兼任教練。因與社長不和,遂退出榛岑社,自立長慶班。”被西安觀眾譽為“活周倉”的王綠林(商縣人),即為長慶班的第一班學生,他擅演花臉,工架甚好,所唱《水淹七軍》中的周倉,幾個身架都有雕塑之美。可見,商縣秦腔藝人當時演技已具相當水平。
商州秦腔師承易俗社等,並有所創新。既有南路秦腔的古樸粗豪,又有北路秦腔的翻高遏低,東路秦腔的高亢圓潤,西路秦腔的平和細緻。
秦腔音樂屬於板腔體音樂,是以板式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容的戲曲音樂結構。其音樂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唱腔的板腔體;二是伴奏性的曲牌音樂;三是打擊音樂(即鑼鼓點)。唱腔又叫板歌,是秦腔在聲腔上的主要標誌。
商州市文工團上演的秦腔傳統大型劇目有50餘種,其中優秀古典劇目有《周仁回府》、《花打朝》等。新編劇目有《商山口》、《闖王破寨》和《松雲樹下》等。
曲子
亦名眉戶(迷胡)戲。早期的“眉戶”只是單一的民間小曲,如《綉荷包》、《銀紐絲》、《哭五更》等。之後,經過長期實踐,將許多唱曲接連組成套曲,一人或多角唱奏一個完整的有情節的故事。這種形式文人稱之為“清唱”,群眾俗叫“地攤曲子”。清咸豐、同治年間,興盛於渭南、大荔、富平等縣,並波及全省城鄉。商州曲子即始於其時。由於地域相距較近,班社之間來往較多,所以演唱風格也受“東路曲子”的影響較大。據藝人相傳,民國時期,商縣三十里鋪、石鳩河、會峪、夜村、板橋、北寬坪以及西鄉麻街一帶,廣興曲子戲,演唱班社也多,常有“秦腔”、“二簧”不敢同曲子對台演出的情況。至今,民間還流傳有“一清(曲子)、二簧、三桄桄(秦腔)”的說法。曲子戲是最具大眾化的表演形式,富有優美、淳樸、幽雅的地方特色,大本戲少,生活小戲多。內容多是勞動人民自己歌唱自己的生活故事,表演程式也極為大眾化。所以,有善於表現現代題材的特點。
曲子亦名眉戶(迷胡)戲。早期的“眉戶”只是單一的民間小曲,如《綉荷包》、《銀紐絲》、《哭五更》等。之後,經過長期實踐,將許多唱曲接連組成套曲,一人或多角唱奏一個完整的有情節的故事。這種形式文人稱之為“清唱”,群眾俗叫“地攤曲子”。清咸豐、同治年間,興盛於渭南、大荔、富平等縣,並波及全省城鄉。商州曲子即始於其時。由於地域相距較近,班社之間來往較多,所以演唱風格也受“東路曲子”的影響較大。據藝人相傳,民國時期,商縣三十里鋪、石鳩河、會峪、夜村、板橋、北寬坪以及西鄉麻街一帶,廣興曲子戲,演唱班社也多,常有“秦腔”、“二黃”不敢同曲子對台演出的情況。民間還流傳有“一清(曲子)、二黃、三桄桄(秦腔)”的說法。

報紙

商州區
商州區
《四區民報》國民黨陝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政報(社址即今市工商業聯合會址)。民國三十年(1941)元旦創刊,商縣解放前夕停辦。初為間日刊,后因紙張短缺改為三日刊。由報社自辦發行,月銷售量700份。今行署檔案館收藏19期。
《丹江日報》中共商縣委員會機關報。1956年2月3日創刊,名《丹江報》,為五日刊(逢三八出版),八開兩版。1956年5月交商縣郵電局代辦發行,1958年6月改為三日刊(逢三、六、九日出版),八開兩版,社址由城內南街160號遷至西街154號。為貫徹省委、省人委《關於文教工作十二條奮鬥目標》精神,實現“更大躍進”,1958年9月1日,由三日刊改為日刊(八開兩版),並命名《丹江日報》。1961年2月4日奉命停刊,與《商洛報》合併。歷時5年,出刊907期。月發行量5984份。
頭版通常是國際時事和省、地、縣要聞,社論、專論、綜合消息等。二版是農村工作、工業通訊、文化科學知識、黨團生活和文藝副刊等。專欄有《時事講話》、《政治理論學習講座》、《農業技術指導站》、《新農民》、《新工具》、《紅榜》、《鳴放會》、《新鮮事》和《山間歌聲》等。
1993年,《丹江日報》復刊,更名為《商州報》。
《商洛報》中共商洛地委機關報。1959年3月2日創刊,初為日報,后改為周二刊。1959年10月交商縣郵電局代辦發行。1963年,月發行量4000份,1965年增至7000份。1967年更名《紅色電訊》,月發行量2000份。1971年5月停辦。
1988年6月,《商洛報》復刊,為周三刊。

民樂

除春節社火、花燈、鑼鼓以外,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也各有風格迥異的音樂場面。舊時城內樂戶分東、西兩坊,主要服務於紅、白事。紅事音樂有《大開門》、《小開門》、《擺場》、《壽宴開》等;哀樂曲調有《柳青娘》、《祭靈曲》、《化錢曲》、《上路》等。民間嗩吶藝人中也蘊藏著許多珍貴的演奏曲調,其中《百鳥朝鳳》、《雁落沙灘》兩曲,1957年由本地藝人胡舍、何長壽在省民間藝術匯演時登台演奏,得到同行和專家們的高度讚賞。民歌商州有自己獨特的民歌。其歌雖不免野聲野調,卻純從胸臆中自然湧出,不僅語言樸實無華,表情坦率真摯,而且取喻新穎,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其類型大體可分成勞動歌、時政歌、禮儀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統歌和雜歌7種。收入《商縣歌謠集成》(1988年4月商縣文化局整理編輯)有500餘首。其中《女想娘》、《看石榴》、《十二辰》、《馬馬歌》、《拜年》等被《中國民歌集成·陝西卷》收錄。

歌謠

民國時期成書的《陝西謠諺初集》中,輯有商縣民謠四首。其篇名是《龍渠水》、《放牛歌》、《白白手,紅指甲》、《作孽驗》。據《商縣歌謠集成》記載,舊時流傳於境內的民謠大約有三四百首之多。其代表作品有:勞動歌謠《擔起擔子豁起風》、《種田苦,種田樂》等;革命歌謠《要翻身,當紅軍》、《飯碗一摔打游擊》等;生活歌謠《賢良女》、《纏腳苦》、《臟婆娘》、《小女婿》等;兒歌《蛋蛋籠》、《雁兒雁兒擺鏵角》、《娘的腳,媳婦的腳》、《豆芽菜》和《月亮爺爺跟我走》等;其它歌謠《十對花》、《顛倒歌》、《說“懸”》等。《盼天亮》、《紅軍會師商州城》、《堅決跟著徐向前》等40餘首歌謠被輯入《商洛紅色山歌》、《川陝蘇區紅色歌謠》、《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歌謠三百首》等書。

故事

商州民間故事大致可分為神怪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人物故事以及笑話故事等類。收入《商縣民間故事集成》一書有150則。代表作品有:神怪故事《閻王愛戴二尺五》、《劉秀撒金錢》、《四精救善婆》等;寓言故事《狼謝恩》、《鬼拔毛》、《長蟲有心龜無心》等;生活故事《傻女婿拜年》、《俠盜張老三》、《財東娃訂親》等;人物故事《溫八叉板橋留題》、《韓湘子藍關戲文公》、《王禹稱學詩》等;笑話故事《人長人短》、《德政碑》、《三殘學戲》等。七十年代以來,新編故事有《民兵英雄任君善》、《救牛記》、《送羊》、《漚肥記》、《情深如海》、《戒煙》、《換娃》、《黃蛤蟆算卦》等,這些作品多在省級刊物上發表。

傳說

傳說是大眾的文學,存在面廣,其特點是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生動,地域特點鮮明。神話傳說反映了先民們早期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希望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願望。代表作品有《風婆和雨祖的親事》、《老道的鐵鏟》等。地名傳說頗多,幾乎所有村莊河流山川洞穴古樹都附有一個或幾個美麗而又動聽的民間傳說,如《孝義灣的傳說》、《松雲寺的傳說》、《大荊來歷的傳說》、《牧護關因何而得名》等。人物傳說主要是圍繞歷史上一些地方名人,如邵布政(可立)、牛監軍(如晃)、郝貢爺(景星)等,講出來的一些小故事。其中不乏“文曲星下凡,神仙庇護”之類的迷信色彩。動、植物傳說和風俗習慣傳說,則清新可愛,饒有風趣,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如《稻草、豆子和石頭》、《煨柏朵煙》、《死後要給三年飯》等。紅軍的傳說給古老的商州民間傳說注入了新的內容,其中《一匹大白馬》、《山地鞋》、《劉老漢發財》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歌頌了紅軍在商洛同老百姓結下的骨肉情誼。收入《商縣民間故事集成》一書的傳說共74則。

社火

一般於農歷正月十三日下午“龍泄城”之後為始。所謂“龍泄城”,即此日城關各社社火龍燈隊伍,按照“喜神方位”依次登上城頭,逆時針方向遊行一周,然後沿街玩耍,取道回社,活動也即結束。解放以後城牆廢棄,此儀式也隨之消失,唯社火龍燈活動照舊。社火不只在城裡進行,農村多由較大村鎮牽頭組織,參與者不計較報酬的多少。白天的表演項目一般有高蹺、芯子(即“高台”)、馬社火(後代之以自行車)、大頭娃、紅猴等。其節目多取材於戲曲回折,如《三戰呂布》、《唐僧取經》、《田才吃饃》、《拾玉鐲》、《天仙配》、《斷橋》等。夜晚則有採蓮船、龍燈、獅子、走馬、云云(也稱“魔女”)等。演出時,以牌燈圍場,上演節目出場有固定程序,鑼鼓點隨節目的不同而變化,節奏也各有快慢張馳。

工藝

民間工藝名目繁雜,主要有花燈、藍印花布、針黹品和雕塑等4類。

花燈

民間花燈品種較多。按製作材料可分為竹木燈、鐵絲燈、玻璃燈和盒子燈4類;按表現內容和造型可分為宮燈、人物燈、動物燈、果菜燈、器物燈等。宮燈有球型、圓柱型、四方型和六稜柱型(俗稱“褲腿燈”)4種。一般均由竹篾、鐵絲或木條製作燈筋,鐵絲做燈提,燈提下端安以圓型木製燈座。燈圍皆使用朱紅綢緞或綾絹,上下兩端貼有綠色或黃色的雲紋剪紙,燈座綴以黃色絲織穗子。近年來,市面有中小型塑料宮燈應市,上鐫“五穀豐登”、“福”、“囍”等陰文金字。春節時,一對宮燈高懸門楣,充滿熱烈、喜慶、吉祥的氣氛。

藍印花布

印花布傳入商州約有200餘年歷史。清末民初,為其興盛時期。嗣後,隨著花紗布的大量輸入,印花布的銷路受到影響。但是花紗布較之土產的印花布價格昂貴。抗日戰爭後期,外來物資運輸困難,物價陡漲,使一度衰落的印花布生產出現生機。當時,城內染坊發展到7家,年產印花布約三百匹(每匹長四五丈,寬一尺二寸至一尺四寸)。其花型圖案,初傳入時有“七點梅”和“菊花”(兩個散點的四方連續圖案)。三十年代後期,原有花型已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生活要求和審美需要,為了增加花色品種,藝人們便在吸收借鑒花紗布圖案特點的基礎上,向廟宇繪畫、石刻藝術和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學習,創造出許多適宜於印花工藝的新花色品種,如各種卐字、蔓草、方勝、盤纏、佳禾、蝙蝠、雲紋、角花以及柔錦等。在整匹花布圖案設計之外,藝人們還專門為被面、床單、門簾、裹肚、圍裙、枕布等精心設計頗富民族特色的花型圖案。被面、床單圖案有“五穀豐登”、“喜慶豐收”、“蓮鯉生子”、“麒麟送子”、“鳳凰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門簾圖案有“富貴平安”、“福祿壽”等,檐水圖案多是“出門見喜”、“喜氣盈門”等詞語構成的圖案。裹肚則在花邊裝飾圖案中刻一“胖娃壽桃”、“胖娃石榴”等。四十年代,印花布工藝發展成多色套版印刷,不僅色彩斑瀾,而且圖案設計也較前更為精細。

針黹品

具有鮮明的地城特色。枕頭頂縫合於長方體枕頭兩端,樣式為正方形,底色多為紅、藍、黑、白等,上以各色絲線綉成石榴、牡丹、荷花、鯉魚等圖案。其綉工精細,色彩紛呈,是頗富地方特色的裝飾物。
花鞋墊鞋墊面料多為藍陰丹布,上用五色絲線(或棉線)繡花。周匝圍以萬字、靈芝、水波浪等花邊,墊心綉梅花、鴛鴦、松竹、麒麟之類,前後綉雙鳳、雙石榴、雙蝴蝶、菊花、牡丹等。姑娘們為未婚夫精繡的鞋墊圖案里還藏以“白頭偕老”或“囍”等字樣。
布老虎黃布為皮,布鞭為尾,四蹄以黑絲線勒成爪子。其工藝技術主要集中頭部。無論耳、鼻、眼、嘴以及鬍鬚都與虎酷似,額皺綉以“王”字。既是兒童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香包為端陽節的一種民間避邪物。用各色花布屑拼成,內裝香草、蒼朮等香料,外型花樣繁多,凡各類動物植物形象皆可摹擬。綉工精湛,維妙維肖,上有系線,下配穗子。舊時姑娘出嫁后第一年端陽節前,要趕製大量香包,到時分贈姑璋叔侄,以示新婦心靈手巧。
針扎以布、綢、緞等料做成,分蓋、底兩部分,內腔呈窩狀,主要用以藏針,也為婦女衣襟飾品。外型如魚或石榴、葫蘆、雞等,並綉以花草圖案。
此外,尚有老虎童帽、貓娃童鞋、繡花裹肚、布圍裙、包袱皮等。

雕塑

主要有泥塑和木雕。
泥胎胖娃學名阿福。系薄殼半浮雕泥塑,多懸於牆壁以供觀賞。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先在木模中托出泥胎,然後塗粉賦彩即可。胖娃造型較為奇特,坐身短而體胖大,呈橫向誇張狀。盤腳搭手,憨態可掬,懷抱物多核桃、石榴、鯉魚、公雞等。也有做成面具,專供兒童玩樂者。
雕花屋脊有陶製品和水泥製品兩種。陶製品又分為脊身(雙面花紋浮雕俗稱“雲瓦”)和脊首(麒麟獅獸或龍頭龍尾)。中脊以藍土、石灰、水泥拌和成泥,拓出“二龍戲珠”或“福”字等圖案。水泥製品為近時興起,圖案與陶製品相似。
壽材頂子為棺材大頭浮雕,一般園形圖案居多。雕刻內容有重閣殿宇、鹿鶴同壽、八仙過海、福祿壽星、夜觀春秋、麻姑獻壽、松竹梅蘭、流雲蝙蝠等,也有單刻“福”、“壽”字樣。邊花有萬字、雲紋、回紋等。墨底金描,富麗堂皇。
狗娃咪膠泥燒制,小僅盈寸,中空吹之發聲,既是兒童玩具,又是具有一定欣賞價值的民間工藝品。主產於城郊東龍山村。造型不僅有小狗,還有小獅、小猴和人騎獅,猴騎獅等。狗娃咪造型重相似,小狗和小獅的區別,僅在於頭上兩丫和四丫。經過民間藝人大膽的誇張變形,狗與獅均昂首挺胸,四腿分立,顯得分外精神。其色分黑、紅兩種,淳樸、粗獷、鄉土氣息濃厚。

節慶活動

介紹
商州人一年十二月,月月都有節。辛亥革命后,公曆通行,元旦、女婦節、勞動節、兒童節、國慶節等皆從公曆,節日活動與全國大致相同。春節、清明、端陽節、中秋節等仍從農曆,但習俗不同於外地。
春節
正月初一至初五為春節,俗稱過年,是商州人最重視的節日。從上年臘月初,家家就忙著備糧備菜,添碗購蠟,縫製新衣。俗話說,“過了五豆,糊裡糊塗”,“過了臘八,見啥買啥”。臘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家家貼對聯,掛紅燈,放鞭炮,全家老幼圍坐一桌吃團圓飯,謂之“全年”。正月初一寅時起床,燃放鞭炮,祭天地祖先,老幼衣著一新,論輩次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發壓歲錢。早餐吃水餃。水餃餡中包一枚錢幣,吃著錢幣者,當年財源茂盛。從初二開始到親戚家拜年,先丈人,后舅家、姑姨、世交好友,禮物多為點心、饃、挂面、酒,俗稱“四色禮”。俗雲“初一不出門,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訪老鄰。”移商的客藉人,初一由德高望重者(即族長)執族譜率全族人輪流到某家吃年飯,講家史,傳禮儀。初五稱“破日”,取“破土動工”意。早亦放鞭炮,吃水餃,示年節過畢,各執其事。此日將春節間掃積的垃圾倒到十字路口,焚以香表,謂送五“窮”,即韓愈《送窮文》中所說的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山陽縣嶺北自初六起,長輩到給自己拜年的晚輩家族玩一日,謂“送禮”(回禮中有小孩玩的花燈籠)。
人日
正月初七謂“人日”。晉代董勛《答問禮俗說》:正月初一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九日為豆,十日為麥。俗逢人日,全家團聚,吃好飯,夜間點檐燈。人日後,開始扮社火、花鼓、獅子、竹馬、龍燈,走村串戶,一直耍到二月二,今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舊時十四開始,十六結束,后只十五一日。午餐豐盛,晚上必吃元宵,戶戶點紅蠟,掛紅燈,各村燈、獅、竹馬、旱船會賽,通宵達旦。俗於是日將出嫁姑娘接回娘家團聚,稱之“躲燈”。
中和節
二月初二為中和節,又稱“龍抬頭”。民國前於是夜玩龍燈,現為當晚炒包穀花吃,謂為“憋疙蚤”。白天用草木灰在記屋周圍撒放,在院落撒畫人、農具等形狀,徵兆人丁興旺、房屋安全、五穀豐登、蟲害絕跡。
花朝節
二月十五為花朝,又稱百花生日,俗多於是日結婚。山陽縣嶺南“下湖人”有於花朝帶小孩栽紅棒樹之舉,傳說此日之植之椿木做成的傢具,裝糧蟲不蛀,盛水不變餿。
清明節
俗稱寒食節,相傳由晉文公追悼介子推而得名。清明前一日,與寒食節合併舉行。此俗到了商州,習成掃墓祭祖活動日。此日,本族五服以內的男性到墳冢掃墓。舊時掃墓畢,舉行族會,輪流吃飯,俗稱“吃節桌”。現時清明節前幾天,各家各戶祭祖,修補墳冢,在墳冢上懸掛白紙綹,放鞭炮,謂之“清明吊”。農民多於此日植樹,種瓜種豆。學校師生和城市機關幹部到烈士陵園紀念先烈。
四月八
本為佛教節,傳為釋迦牟尼生日。山陽縣則傳為城隍生日。城隍為道教所傳守護城池之神。明代山陽城建后,俗例於四月八日過城隍會,抬城隍像遊街,會期有戲劇、雜耍縣興。此時臨近夏收,關中農民多進商山買牛,屆期耕牛交易量很大。新中國成立后,城隍廟會變為物資交流會。
端陽
五月五日端陽節,又稱“端午”。《本草綱目》上說,“今佐五月五日,以粽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做此投江,以飼龍也。”商州古習,此日家家插艾葉、草蒲,貼門符,有時還寫對聯:“艾葉為旗招百福,草蒲似劍斬妖魔。”吃粽子,喝雄黃酒,並用雄黃酒塗耳、鼻,相傳可防毒蟲入竅。小孩帶香包,並用五色線搓成的繩兒套在手腕上,“五花繩”象徵“五龍”,以降“妖邪”,可長命百歲。這天,外婆要給外孫子送新“肚兜”。1949年,商南縣道觀較多,此日僧、道給各家送端午符,以企消災驅邪。
六月六
又稱天貺(Kuang,音況,音賜)節。此時正值伏日,家家必晒衣物,俗雲“六月六,曬絲綢”。此日物可防蟲蛀。相習此日吃冷食,新女婿給岳丈家送新(新麥面饃)。岳丈家贈其扇子、草帽子、背心、涼鞋等物,並給帶“囫圇”(中間有空、帶有花鳥圖案的圓形鍋盔饃)。山陽縣地處商洛南部,六月最熱,該縣農家至今重視此節,藉之休息一日。
巧娘節
七月初七為“七夕”,源於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又因商州姑娘手巧,亦名為“巧娘節”。這天中午,姑娘們把長好的豆芽摘掉豆瓣,扔莖(巧芽兒)於水盆,在陽光下照影,看誰的“巧芽”奇特“如針、剪、花、鳥、魚、蟲),誰的手就會越來越巧。晚上,姑娘們以瓜果祭織女,祈求心靈手巧,並躲在葡萄樹下,傾聽牛郎織女談情說愛。相傳偷聽了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出嫁後夫妻更加恩愛。
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道經》以正月望日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此日商州農家祭土地爺,多用黃表製成三角小旗,上寫“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插於包穀桿和田埂上,預祝豐收。晚上,在場邊、十字路口以草木灰圍圈化紙祭祖,並專設一圈,為賑濟孤魂野鬼。佛教傳說:目連之母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這他說盂蘭盆經,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後人將中元視為“鬼節”,有施餓鬼的迷信活動。此日,又有一些想積陰德的有錢人,買少許魚鱉放於河中,故此日又叫(放生節)。
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唐詩人韋莊有“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之句,可見唐代已有中秋嘗月之習。相傳元末時,泰州張士誠趁中秋夜,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的紙條藏於圓饃中串連起義,因之後習八月十五吃月餅,親朋互贈月餅。嬉戲者當晚偷鄰人葫蘆,送給缺兒人家,謂之“偷子”,瓜主不怪。此節亦與嫦娥奔月故事有關。人們把悲歡離合與月圓月缺相聯,故圓月成為親人團聚的象徵,此節為商州民間一大節。全家團圓,午飯豐盛,晚吃月餅、鮮果,並於庭院設香案,陳月餅、瓜果敬月神,飲酒嘗月,歡慶豐收。在商南縣,此夜還有“摸秋”之俗,小孩個子矮的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去摸茄子,沒有女子的去摸辣子,不聰明的去摸蔥。1949年後,此舉不存。
重陽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雙九而稱重陽。吳均著《續齊諧記》載:在漢時費長房對汝南友人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南地方有大災難,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晚歸,桓景見未帶走的犬雞俱死。這大概是後人九登高飲酒之來源。商州農家休息半日,就近登山,午餐必酒必新米飯。丹鳳縣龍駒寨人登雞冠山,商鎮人登商山。今民多不沿登高飲酒舊習,師生常登山秋遊、登山比賽。近年定此日為老年節,敬老活動廣泛開展。

民間傳說

倉頡留步造“商”字
商州區
商州區
倉頡在洛南洛河北陽虛山造字之後,因嫌不足,來到丹江源頭,自西而東訪問鄉老。一日,他走到距丹江源頭近百公里的地方,被一座錦鄉峰巒吸引,即走近狩獵捕魚人群。當人們知道倉頡造字少而煩惱時,便勸慰道:“一個人識見有限,字要造得多,得造眾人商量。”倉頡從而受到啟發,隨即當眾造出“商”字。這“商”字不是一個口,而是三個口。《古尚書》等篆字中的商字就是三個口,表示眾人商量之意。由於商字是在山前商量造出的,所以三口之後以起伏的山巒為背景合成商字。為紀念商字的問世,人們便將倉頡留步造字的那座秀麗山巒取名商山(坐落在今丹鳳縣商鎮丹江之南)。其山形頗似商字,特別是大雪初晴,活像一個銀鑲玉嵌的巨大商字,即《商州八景》之“商山雪霽”。
中國教育鼻祖契,封商后使商國的經濟、文化都發達起來,契傳位給兒子昭明,昭明又傳位給了契的孫子相土。相土具乃祖風,不僅是位英明國君,而且發明了中國第一輛馬拉車。商國人本來就善做買賣,有了馬拉車,提高了運載量,生意更是越做越紅火,人們遂將商國人熟操之業,稱作商業。因為商品交換,是以“貝”作為貨幣流通的,所以商字便由“眾口”商變為“貝”心商。《說文》貝部,即保留了“貝”字心的商字。
由於世風變化,一些商人信口要價,單憑一張口字買空賣求,龍駒寨的一位讀書人寫對聯時,首次將商字由“貝”字心變為“單口”心。此後因一些奸商見錢心黑,盡做此沒心肝買賣,這位讀書人又在過年寫對聯時,故意寫個無心商字。商人們不察其意,反因此字用起來方便,便日益流行開來。
大禹治水歷商山
大禹治水時,曾“導洛至熊耳”。然歷來對“熊耳”之實指尚存爭議。一指河南省盧氏縣之熊耳山,一禹應是陝西省商州市(古稱上洛縣)西南之熊耳山。北宋理學家邵雍(字堯夫,號康節),寓居商州城南之天柱山達八年,即持后一種意見,並為此題寫了一首《辯熊耳山》的“五律”:
昔禹別九州,導洛自熊耳,東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熊耳自有兩,未知孰為是?書傳稱上洛,斯言得之矣。
“書傳稱上洛”,即是禹《尚書》《左傳》所說的“導洛自熊耳”,系指上洛縣(今商州市)之熊耳山。而且又強調了一句“期言得之矣”,就是說這話說對了。
熊耳水患治理之後,大禹又治水商山。商山,在今陝西省丹鳳縣城西南7.5公里處,因形若商字而得名。《商州八景》有“商山雪霽”,且因秦末“四皓”(四博士)隱居此山而名噪書史。治理商山水患,要比治理熊耳水患難得多。在大禹正犯愁的當日,有位名真行子(或貞行子)的奇人,為指點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登門饋贈給大禹兩部“寶書”:《九疇書》及《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大禹正是讀了這兩部書才將神州劃為“九州”,分區疏導,不僅降服了丹江“妖龍”,而且治住了全國洪水之災。這便是“月兒彎彎照九州”之“九州”的肇端。
後來,和大禹一起治水的契(音薛)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於商,賜姓子氏”。商地古稱商國,即契之封國。商洛人,為祭祀這些古代治水英雄,曾在境內多處修築“禹王宮”、“契廟”。
四皓相聚在商山
四皓,是戰國時秦國傳授《詩經》的四位博士,即,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角里先生周術。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四人因見秦政暴虐,懷著“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的情志,相繼隱於終南深山,后同隱商山(以稱地肺山,在今丹鳳縣城西南,秦時屬商縣),過著“岩居穴處”,采草木這英以充饑的清貧隱逸生活。角里先生初隱在秦嶺深山的商南縣城北雙峰山,本地人民看到角里先生辭官不做,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十分敬佩,遂將先生隱居之“雙峰”改稱“角山”,稱謂至今。
相傳,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六月的一天,商南縣知縣羅文思信步東門上了東崗(東門外一小山丘),突然發現面前站著一位老翁,紅顏白須,神采奕奕。羅問:“老翁貴姓高名?”老翁笑呵呵地答道“角里”。羅又問“家住哪裡?”老翁用手指向城北雙峰山,轉眼間,老翁不見了。羅知縣請工匠在見到老翁的地方豎一石碑。碑文橫額“北望雙峰”,中間為“角里先生隱處”6個大字。右邊刻注“先生秦時人姓周名術字元道隱城北雙峰今角山。”左邊注“大清乾隆十三年六月上浣商南縣西蜀羅文思立”(石碑現存商南縣文化館),以示尊崇。此傳說雖有點奇妙,但與碑文對照,確是該縣知縣羅文思所立。
后角里先生與其三人聯繫考察,認為商山地處丹江南岸,山高而不顯陡,地闊而易隱身,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風景迷人,且盛產商芝等草木本食物,是適宜隱居之地。他們同隱商山後,借山穴建茅舍,日間在彎彎曲曲的深山幽谷中採摘商芝、野果充饑,吟詩作歌(即《采芝歌》,每人一句,上對下聯: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樹林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處,以為幄茵。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四人合言]唐虞往矣,吾當安歸?”)倒也無憂無慮,安閑自得。
漢高祖劉邦聞此,曾派使臣進山請四皓出山輔佐,他們認為劉邦“輕士善罵”,拒而不受。四皓先生不貪官祿,高風亮節,博得了世代人們的敬仰。
三角池邊三叉柳
商州區
商州區
沐河,從商南縣城之北山曹營向城南彎彎曲曲流去,流至今天的三角池地帶,同龍窩河、甘露溝河匯合,轉折向西南。三河交匯處,旋涮成一個三角形的水潭,大約有一畝地大小,深黑莫測,亂樹叢中緊靠邊有一棵巨大的紅柳樹,分枝三股,斜罩著半個潭面,山風吹來,發出刺耳驚心的呼嘯,令人毛骨悚然。
相傳,就在這柳樹籠罩的深潭裡,經常有一隻碾盤大的三腳蟾蜍出沒其間,傷害生靈,吞噬了不少過往行人。當時,雖有勇敢的獵人,也不敢冒險捕射,因此,這裡路斷人稀。為了避免惡蟾的傷害,附近居民就利用藻木、葛藤扎籬編笆,截隔險區,並於較遠山樑上另闢小道。因惡蟾怕火,又在潭罔岩壁上鏨成臼狀石洞,注入桐油,夜間點火示警,名曰“天燈”,以防侵擾。若干年後,雙河口有個名叫魚龍的獵人,智勇超群,能徒手伏虎擒豹。夜夢有人相約除蟾。至期,烏雲密布,魚龍持火槍來潭邊如約潛伏。一陣雷鳴電閃,潭水翻滾如沸,見怪物驚出潭,疲憊至極,憩息仰卧於紅柳丫間,魚龍乘機瞄準,火發蟾墜,龐然大物浮屍,隨波逐流,不知所止。自此這一帶得以平安。
多年來,洪水夏漲冬落。沿潭下游常發現有火鐮、銅紐、金銀首飾等物出於泥沙之間,據認是惡蟾吞人後的排滿泄之物,後人聽之咂舌。因地形三角,紅柳三叉,蟾生三腳,又與魚龍故事相關,使人念念不忘。此後三角池這一地名逐漸傳開。
孝爺灣里孝子多
商州市城東35公里的孝義灣,原名“孝爺灣”,其來歷故事為同其產“孝義柿餅”一樣,聞名遐邇。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居住著一戶由父親、兒子、孫子三代人組成的人家。兒子不孝敬父親,認為老人年老多病,是個累贅。這些孫子看在眼裡,氣在心頭,總想找機會說服父親。一天,兒子自製了一副擔架,讓孫子幫忙,言說抬著爺爺去醫院看病。兒、孫倆抬著爺爺,來到丫環崖畔歇息時,兒子對孫子悄悄耳語,要將爺爺同擔架一起從陡崖上撂下去,落個零干。這時孫子以為機會已到,便不慌不忙地說:“不,爹爹。這副擔架是些作的,不能撂,等將來你也走不動時,我還要它抬你呢。兒子聽了孫子的話,大為震驚和羞愧,便說:“快將你爺爺抬回,不能撂了!”就這樣兒子又抬回了爺爺,從此萬分孝敬,被方圓群眾傳為佳話。孝爺灣就由此而得名。
羅漢洞前香火旺
距洛南縣城25公里的柏峪寺街對面的洛水北岸,有一懸崖,名叫洞兒崖。洞兒崖的山腰峭壁上,古柏蒼松間密布著36處大小不同、縱橫交錯的石洞,在祥雲飛渡中時隱時現,十分可觀,人們稱它“羅漢洞”。登羅漢洞,可遠眺白雲、蘭天和連綿起伏的山戀,近看田園、村舍和洛水蜿蜒,魚游淺底,鴨浮水面。在通往羅漢洞的石門下邊,豎立著一塊石碑,碑上刻有“漢唐古迹”四個大字。
相傳,在漢唐時期,柏峪寺附近有18個乞丐。白天,他們分頭沿門乞討,夜晚腹中無食,加之身上衣單,飢餓難耐,便常常圍坐在一起,生火取暖。一天,他們從山上取來了檀香樹的枝葉,燃起了熊熊大炎。傾刻,香氣四溢,香煙裊裊,飄上雲天。此時,玉皇大帝正在天宮休息,聞到濃濃香氣,十分驚奇。心想:人間什麼人破費,香火這樣旺盛?他撥開雲頭,往下細看,原來是18個衣衫破爛、蓬頭垢面的乞丐在燃燒檀香。玉皇大帝誤以為他們在焚香拜佛、乞求上蒼,便生也一片憐憫之心,傳令土地,封他們為“十八羅漢”,令其在石洞里長期安身,享受人間香火供品。石洞也因此而得名“羅漢洞”。後人為紀念這18個羅漢,特鑄造了18個體高5尺、面貌不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鐵羅漢,現石洞里1110個小羅漢為伴。
商山人參與桔梗
很早以前,商山人蔘和商山桔梗都成了“精”,化為人形,而且長相、裝扮十分相似。一群身穿綠襖紅褲子的幼童,常常追逐嬉戲於商山山麓花草叢中。
秦末漢初之際,““四皓先生”為躲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來到商山隱居。這四個老頭,讀書多,見識廣,一看到這些穿紅著綠的幼童,便知道是人蔘、桔梗變的。更奇的是,他們還能辯得出哪是人蔘娃娃,哪是桔梗娃娃。從此,商山人蔘越來越少。好多人蔘娃娃都被“四皓”吃了。人蔘娘娘害怕在商山再往下雲會斷子絕孫,便毅然地遷到遼東。此後,東北參便取代商山參成為上乘佳品。人蔘娘娘率子女搬家前,找桔梗娘娘曾對天盟誓:“絕不泄露人蔘搬家秘密,如若違背誓言,就黑心爛肝。”的確幾百年間,從未違背諾言。
到唐代,唐玄宗生病求葯,夜夢服了商山土地進獻的藥材,第二天果然病癒,便要下旨封賞商山土地和所進藥材。誰料,唐玄宗誤認商山桔梗為商山人蔘,準備封賞商山人蔘。這時,商山桔梗娘娘再也沉不住氣了,急忙上殿辯白,說治癒陛下貴恙的是商山桔梗,不是商山人蔘,商山人蔘早跑到遼東去了。這句話脫口而出,因違背當初諾言,便開始黑心爛肝(今商山桔梗大多黑心)。唐玄宗當時因判不清此案,也沒封商山人蔘,也沒封商山桔梗。只封了務葯有功的商山土地為“都土地”(相當都城土地神),並賜王者冕服(給予王子王孫的冠帶),建廟於商山懷中,與四皓並祀。

地方特產

商州柿子糖
商州區
商州區
商州大山裡的人,每到金秋十月間,都把摘下的鮮柿子儲藏起來,到了春節前取出來熬糖稀,正二月用它來招待賓朋。這種柿子糖顏色鮮紅,味香柔綿,跟蜂糖差不多,它的做法是:
先把柿子把摘掉,倒入鍋里搗成糊糊,然後用豆腐包過濾,擠壓出汁液,去渣,放在鍋里反覆熬煉,直到汁液熬干成糊狀,就成了紫紅飄香的柿子糖了。然後,把它裝進罐子里封嚴,一年四季不變質。吃時割一疙瘩,放在黃酒里或放在洋芋糍粑上蘸著吃,醇甜可口,風味優雅。
商州柿餅,孝義鎮的柿餅是商州區孝義灣鄉的名產,這裡盛產的干帽盔柿子無核或少核,油質重,糖分足,色調鮮,味甜綿潤。用之製成柿餅品質,體大霜厚,甘甜綿軟。

交通


簡介

商州區
商州區
商州境內通航河流唯丹江。據記載,唐廣德初,“河運不通,漕輓由漢沔至商山,達京師。”“於時周鄭路塞,東南貢賦之入,漕漢江,轉商山。”可見當時長安的糧食供應,除依靠運河外,漢水至商山一線亦為重要通道,所以唐代稱此路為“貢道”,是唐京城與東南各地的一條交通運輸動脈。唐人對商山道上的綱運情況載述頗多。明、清兩代,丹江水運更形繁盛。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由華山南及雲、貴、兩廣考察,即於龍駒寨覓舟而下。
康熙三十三年(1694),“以關中、西鳳飢,將襄陽存倉米二十萬石由丹水運至商州,轉運西安減濟民。命學士德珠、楚督丁思孔、襄鎮殷化行董其事,造舟浚流,二月六日自襄裝發,三月杪達龍駒寨即轉遞,四月初抵西安開。會時和麥登谷價驟平,流散者悉歸,始報罷。
計自襄陽府城溯漢江,歷谷城、光化至均州之小江口,二百八十里。入小江口經河南內鄉境至淅川一百六十里。又百五里至淅屬之荊紫關。又百一十五里竹林關。百一十里龍駒寨。自襄迄寨水路凡八百七十餘里,其間多支河流入,其灘之險而可名者一百三十有奇。
1990年3月,政府決定,將312國道穿過市區部分移于丹江北岸二道沙堤,稱為過境路。工程於1990年4月開工,按國家二級公路標準修築。
省道商州市境內省道包括洪箭公路(商州段)和商沙公路(商州段)。商州段全長75.9公里。
洪箭公路起自商州洪門河、蒲峪鄉,經洛南縣城,至陝西、河南兩省交界的箭桿嶺,全長110公里。商州段30.3公里(洪門河—葡萄嶺)。
民國27年(1938)自黑龍口迤東洪門河至洛南縣城段通車,初稱商(縣)洛(南)公路,后改稱黑(龍口)洛(南)公路,為長坪公路支線。民國33年(1944),國民黨三十六集團軍駐守洛南箭桿嶺,為保證軍事運輸,國民黨政府投資400萬元,組織軍工興築,使黑洛公路展至箭桿嶺。因系軍用臨時專線,線型不順,路窄坡陡彎急,加之長期失修失養,至解放初已許久不通汽車。
1955年,商縣、洛南兩縣先將洪門河至洛南段修復通車。1956~1957年商縣段兩次進行整修,其中紅土嶺盤坡公路120米,縱坡由13%降至4%~5%,使路況有了較大改觀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對洪門河至洛南縣城段(49.85公里)進行大的改建,投工30萬個,投資65萬元(商縣段50萬元),完成土方量20萬立方米,路基加寬到8米,路面鋪以砂石,最大縱坡降至9%,平曲線最小半徑加至15米,基本達到三級公路標準。1973年6月試鋪渣油。1987年全線均整修為黑色渣油路面。1990年日交通流量755車次。
商沙公路又名商向公路。起點商州丹江橋北端,中經山陽、鎮安、柞水3縣,終於寧陝縣向陽街(即沙溝,也稱廣貨街),全長313.7公里,商州段45.6公里(丹江橋-下官坊),為新中國成立后商洛地區修建的第一條幹線公路。
1956年4月17日,商(縣)山(陽)段簡易公路開始施工,同年12月10日完工。國家投資34萬元,民工建勤折價28萬元,投工35萬個。完成土石方67萬立方米,修建橋涵72道。1959年11月10日至1960年4月15日,商縣段按六級甲簡易公路標準改建,新線改經三十里鋪、岔子嶺、殿嶺、沙河灣、安武至下官坊,與舊線投合,全程67.1公里。
2018年,商州區境內等級公路里程2494.3千米,其中高等級公路(高速路)143千米。

公交

1路東龍駕校-商洛學院(西校區)(25站)
2路中心廣場-比亞迪廠(18站)
3路金鳳路站-金陵寺鎮站(7站)
5路金鳳路站-夜村鎮站(9站)
6路車管所-收費站(13站)
8路商洛學院站-楊峪河鎮站(18站)
9路楊台站-劉灣站(14站)
10路水庫站-靜泉山(16站)
11路比亞迪廠-仙娥湖(22站)
12路商洛國際會議中心-商洛職業技術學院(17站)
15路商洛汽車站-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16路環城南路建成開通
17路設計:四皓街辦(華陽區)至望江樓廣場
旅遊線路仙娥湖站-靜泉山(9站)

運輸

2018年,商州區完成公路貨運量350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3450萬噸/千米;全年公路客運量620萬人,公路客運周轉量2950萬人/千米。全年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622萬人。年末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101輛,實有出租汽車319輛。

社會


文化建設

三十里鋪曲子班民國初也稱“同順班”,后因箱主屢易,班名屢更,遂無定名。作過箱主的有於忠才(即“老連長”)、古世珍、羅金山等。該班初創時為本鄉自樂班,人員僅有10餘人。
抗建劇團創建於民國30年(1941),隸屬“商縣社會服務處”,演齣劇種為“漢調二黃”。民國31年(1942),為進一步活躍地方文化生活,士紳王廷颺、王壽亭、侯自安聯名發起並擔任董事,集資擴建,招募藝人,使劇團聲名大振。演出場地初借十字口老戲樓售票演出,后將北門內山西會館改建為露天戲園。除趕會演出外,平素每天午、晚演出兩場。
夜村劇團1981年成立,創辦人王世珍(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現有團員54人,戲箱價值14000元。有兩層樓房一座(房間28間),開辦旅社、食堂和小賣部,由演員自行經營,收入作為劇團活動經費。1983年,夜村鎮撥出專款,在街南建起一座規模較大的劇場,供劇團演出之用。劇團組織較為嚴密,演員素質較高,名角較多,在方圓百里影響較大。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演眉戶。演齣劇目有《五典坡》、《大保國》、《銅台破遼》、《法門寺》、《劈山救母》、《狄楊合兵》等。1984年,為褒揚劇團的演出成績,省電視台、廣播電台將其演出的秦腔古典戲《劈山救母》(片斷)和自編現代戲《一隻羊》錄音錄像,向全省播映。
張村劇團1954年開始演出,自后時聚時散時演時輟。現有演職人員36人,經費較為充裕,行頭價值13000餘元。地方秦腔老藝人郭德斌為導演。上演的傳統劇目有《鍘美案》、《卷席筒》、《三滴血》、《狀元與乞丐》等,現代劇目有《梁秋燕》、《向陽商店》等。主要活動地區是張村、北寬坪、黑山及山陽縣部分地區。
王山底劇團1958年成立,自后演出活動時斷時續,但劇團終能堅持。現有演員40人左右,戲箱價值萬元。劇種以秦腔為主。排演劇目有《游龜山》、《徐九經陞官記》、《屠夫狀元》、《張古董借妻》等。除在本地演出外,還赴黑山、北寬坪及洛南縣部分地方演出。著名演員有王珍、冀福記、費慶民、閆亞民、楊君、喬培榮等。有成就的編劇有陳正慶、田井制、劉安民等。

教育

徠商州區
徠商州區
明清時期,兒童啟蒙教育分家塾、私塾兩類。家塾,是在家中雇請教師教育子弟或由家中有文化者自任導師,訓誨子弟,有時也吸收親友子女為學子。1904年岳保長在今蒲峪鄉岳村創建里仁中學(蒲峪九年制學校)。學子人數一般為3~5人,多則7~8人。商州家塾載於志書的有明代的周正、南鏜和劉征壁3家。明末清初,城內鉅賈“逢源合”、“致和昌”和仇大順等家中設有家塾。私塾,是由地方士紳出資創立,或提拔公款營造,大多以鄉村廟宇、祠堂為校舍,清末較為流行。
商縣城內設私塾的地方有大清觀、東背街致和昌院內、西關老爺廟、西背街牛家祠堂、南街大成殿和背街半芥園等。村鎮私塾也有不少,大荊鎮有后村、青橋、孟村、口前、湘子殿、施王村、白嶺村7所私塾。三賢鄉有東陳秀里、棗園、楊巷、張塬和郭墹私塾。其中東陳秀里塾學創辦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經清至民國初年,為商州塾學創辦較早,歷時最長的塾學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頒布“廢科舉、興學堂”令。次年,商州小學堂開始創立。民國初年,由於小學堂和農村初級小學發展緩慢,私塾依然存在。直至民國25年(1936)前後,城鄉小學陸續成立,私塾才逐漸被廢除或改良。
教改試驗始於1960年。當年,教研人員在進行“中小學八年制”試驗的龍駒中學、進行“小學五年一貫制”試驗的城關小學和龍駒寨西關小學蹲點,指導、研究試驗工作。1975年在城關等4所小學進行“三算”(珠算、口算、筆算)試驗教學,后推廣到全縣8區、41個公社、47所小學、76個教學班。1979年在縣城東街小學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改革試驗,在全縣各校開展。1980年,在商縣中學進行語文教改,在城關、大荊小學進行語文“雙基”、“作文程序”,各年級語文、數學年段“過關”試驗。同年11月,縣上召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討會,城關小學介紹“三類課文”教學試驗情況,改變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講的多、提問多、板書多和學生讀的少、思維少、練習少的現象。1984年後,分別在一些鄉(鎮)中學、小學和教學班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數學“單元備課教學”、“初三幾何過三關”、“小學數學應用題教法改革”以及初中物理、英語教學試驗等10餘種項目的試驗。有些試驗取得成果,在全市或部分區、鄉、學校推廣應用。
教研室還開展學科競賽,優質課賽講活動,組織觀摩教學,組織論文交流。創辦《商州教壇》刊物,1973~1990年,共辦381期,促進了全市的教學教研活動。

旅遊


綜述

商州區坐落于丹江之北,背靠金鳳山,面對龜山,形如鶴翔,故有“鶴城”之稱。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由於製備覆蓋率高、依山傍水等特點,旅遊景點眾多。

主要景點

大雲寺
大雲寺
坐落在商州城西街北側。負陰抱陽,依山臨水,原有上寺與下寺之分。上寺在城北金鳳山,清代易名“啟秀閣”,后被拆除,現址為下寺。大雲寺建於唐代,武則天借《大雲經》中有關“彌勒下生做女王,威伏天下”等話,聲稱她自己就是“彌勒轉世”,可以作“閻浮提主”,於是便改唐為周,作女皇帝,詔兩京各州基本都建起了大雲寺。16年後李顯復唐,詔毀大雲寺,一時間,兩京各州大雲寺基本毀盡,唯商州大雲寺被地方官改名“兩岩院”而倖存下來。到元至正年間,商州大雲寺修復。保存下來的這座大雲寺尚有基地面積8000平方米,4座大殿幾經維修,仍然保持著歷史的風貌。199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系全國僅存,所以顯得彌足珍貴。
牧護關生態旅遊度假區
牧護關生態旅遊度假區
牧護關地處秦嶺之巔,位於商州區的西北部,處於中國南北分水嶺,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3℃左右,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有“天然園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稱,是理想的避暑休閑度假的旅遊目的地。景區分為四大功能區:一是牧護關避暑度假區,包括湘子苑、文公齋、劉秀閣、牧童樂4中風格的別墅群;二是天屏溝生態旅遊娛樂區,包括滑雪(草)場、攀崖、射擊、射箭、垂釣園、匹特博(彩彈氣槍)、徒步觀光遊覽;三是韓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觀遊覽區,包括韓愈祠森林公園、湘子洞、商州人文歷史民俗博物館、秦巴山區生態博物館;四是綠色農業觀光區,主要包括畜牧小區以及玉米、脫毒洋芋、反季香菇、大棚蔬菜等。
牧護關滑雪場
牧護關滑雪場
牧護關滑雪場牧護關滑雪(草)場位於商洛市商州區牧護關鎮天屏溝生態旅遊娛樂區內。這裡地處秦嶺之巔,距西安繞城高速58千米,距商洛市區46千米。牧護關屬黃河流域,暖溫性山地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3℃,夏季平均氣溫約26℃,冬季零攝氏度以下時間長達85天。植被覆蓋率85%以上,生長著數百種草木本植物。
蓮湖公園
蓮湖公園
位於州城西南隅低凹處,東西長近里許,南北寬百丈余,水陸總面積共121畝。蓮湖西、南圍以商州古城牆,廣植刺槐、垂柳。漫步城牆,湖北舊有文廟古建築群,湖東有拱橋綠林,遊船碼頭;湖西北角有一泉,名“慈泉”,俗稱“水泉”,終年溢水成湖;西南角有一泉眼,深不可測,泉眼吐水,蓮湖之水即源於此。蓮湖公園分東、中、西三個景區,各具特色。東區廣植蓮藕,中區兒童樂園,西區碧波蕩舟。據考證,蓮湖的前身是明朝邑人黃某開闢的花園,名“黃家園”。到清代,“郡人治以為園,種蓮蓄魚,游釣其中。后在湖心築起了“飲霞亭”,在中區建起了“觀魚亭”和五彩繽紛的兒童樂園。
商鞅廣場
商鞅廣場
商洛市最大的廣場——商鞅廣場,坐落於廣場中心的大型主題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為標誌性雕塑。廣場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簡,身佩寶劍,剛毅果決,莊嚴威峻,雕塑背後是一堵總長33.8米的浮雕文化牆,主要講述商鞅變法前後的歷史風雲。從雕塑輻射出一個面積達80畝的廣場,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各種健身器材、小型浮雕群以及從全市各縣區移栽來的14棵景觀樹。商洛曾是戰國時期商鞅的封地,“商鞅封邑”遺址至今尚存,以商鞅作為商洛的城市雕塑最合適。
仙娥湖旅遊區
仙娥湖旅遊區
仙娥湖原名仙娥溪,位於商州城西5華里處。仙娥溪是丹江河水在岸邊懸崖峭壁下聚集可泛舟的溪水。1973年此地建成二龍山水庫,全溪積水成湖,人們稱此水庫為仙娥湖。水庫大壩高63.7米,水系面積為96平方千米,湖區水面6000餘畝,湖面成“丫”字形。
商州清明山
商州清明山
商州北部大荊街道往北1華里,有座山名叫“清明山”,海拔1200米,系東秦嶺支脈西峪山的末端峰巒,宛如一條巨龍的龍頭挺立在群山之中,風光秀麗。該山古時候叫玄武山,據民間傳說商州城始建時,有北玄武、南朱雀、左青龍、右白虎之說。后因當地人多在清明時節上山朝拜,改名清明山。
清明山自古殿宇宏偉,香火旺盛,文革中,遭受浩劫,1993年當地政府組織群眾復修了玄武大帝無量祖師殿,還修建了觀音廟、黑虎靈官殿、八仙殿、馬王廟、藥王廟、土地廟。
靜泉山風景旅遊區
靜泉山風景旅遊區
靜泉山位於商州城區東南3千米處,歷來有“商州小華山”、“商州莫高窟”的美譽。靜泉山海拔808.8米,遠看宛若一尊盤坐的大佛。山腰有泉,不涸不溢,數千年來,以靜、清、澈、洌著稱,故美其名曰“靜泉”,山因泉而得名。自唐代初,當地民眾就在山上鑿洞拜佛,是商洛著名的佛教聖地。
闖王寨古代軍事旅遊區
闖王寨古代軍事旅遊區
“闖王寨”原名“鼎龍寨”,因闖王李自成八進八出商洛山,在此屯兵而得名。“闖王寨”位於商州城西十華里處的麻街嶺東段山麓,312國道麻街嶺隧道穿山而過。山寨青石砌壁,大部分寨牆根基完整。山寨分上中下三部分,呈目子形排列,佔地約百畝許。
牧護關生態旅遊度假區
商州區
商州區
牧護關地處秦嶺之巔,位於商州區西北部,是商洛市西大門。西鄰西安市藍田縣,東接我區黑龍口鎮,312國道穿境而過。距世界旅遊名城西安繞城高速近58公里,距商洛市區46公里。牧護關屬於黃河流域,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3℃左右,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適宜於各類動植物種類的生長,有“天然園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稱,是理想的避暑休閑之地。
景區分為四大功能區:一是牧護關避暑度假區,包括湘子苑、文公齋、劉秀閣、牧童樂4中風格的別墅群;二是天屏溝生態旅遊娛樂區,包括滑雪(草)場、攀崖、射擊、射箭、垂釣園、匹特博(彩彈氣槍)、遛馬場、牧羊燒烤和徒步觀光遊覽;三是韓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觀遊覽區,包括韓愈祠森林公園、湘子洞、商州人文歷史民俗博物館、秦巴山區生態博物館;四是綠色農業觀光區,主要包括畜牧小區以及生產一季玉米、洋芋、反季香菇、大棚蔬菜等。一期工程佔地39畝,總面積26800平方米,現已建成30棟歐式別墅,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會議中心(餐飲、娛樂)樓一棟,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目前,滑雪(草)場、度假村及會議中心於2005年12月18日正式開業。為了滿足不同遊客的消費層次,我們還推出了“農家樂”項目,已有20戶掛牌營業,這裡有極富牧護關地方特色的一系列餐飲食品:牧護關洋芋糍粑、秦嶺之巔紅豆稀飯、牧護關豆腐乾、秦嶺腹地酸菜雜麵、牧護關紫豆角乾麵、文公樂大燴菜、湘子笑杠子饃、秦嶺散養雞蛋、家養野味等。
按照旅遊整體規劃,牧護關生態旅遊區西可與藍田的水陸庵、王順山,東與商州的仙娥湖、靜泉山、丹鳳的丹江漂流、商南的金絲大峽谷形成旅遊資源共享,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成為秦嶺之巔的旅遊亮點。牧護關滑雪場
牧護關滑雪(草)場位於商洛市商州區牧護關鎮天屏溝生態旅遊娛樂區內。這裡地處秦嶺之巔,距西安繞城高速58公里,距商洛市區46公里。牧護關屬黃河流域,暖溫性山地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3℃,夏季平均氣溫約26℃,冬季零攝氏度以下時間長達85天。植被覆蓋率85%以上,生長著數百種草木本植物。春夏山花爛漫,百花爭艷;秋天滿山紅便;冬天雪景飄浮雲端,好一幅銀裝素裹的美麗畫卷。景區內生態環境十分優越,風光秀麗,泉水清澈,峰岩競秀,樹木繁茂,花草林立,是你理想的避暑休閑娛樂聖地。
牧護關滑雪場於2005年12月18日正式對外營業。現擁有680米初級滑雪道1條,50米雪圈道1條,牽引式索道1條,進口雪具、雪服500餘套,其輔助設施建有歐式別墅30棟,會議中心及雪具樓各一棟,包括雪具大廳、特色火鍋居、垂釣苑、VIP休息室、棋牌室、KTV及茶秀等,是集旅遊、休閑、度假、娛樂、會議、商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射擊俱樂部的即將開業也將進一步完善景區配套功能,成為該景區的又一亮點。
牧護關滑雪場2006年雪季於12月22日開始對外營業,經過設施不斷完善,規範化管理和更熱情的服務歡迎八方賓客。
靜泉山風景旅遊區
商州區
商州區
靜泉山位於商州城東南3公里處,歷來有“商州小華山”、“商州莫高窟”的美譽。靜泉山海拔808.8米,遠看宛若一尊盤坐的大佛。山腰有泉,不涸不溢,數千年來,以靜、清、澈、洌著稱,故美其名曰:“靜泉”,山因泉而得名。自唐代初,當地民眾就在山上鑿洞拜佛,是商洛著名的佛教聖地。
靜泉山旅遊風景區交通便利,山下有寺廟,山上有石窟等景點。該區未來的遊覽內容較為豐富,1985年靜泉山及山下關帝廟被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目前商州度假旅遊避暑之首選佳境。近年來靜泉山旅遊景區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完成了景區供水工程建設,完成了送子觀音殿和財神殿的屋面上瓦和消防設施維修等工作。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假日旅遊的興起,擬在原有歷史人文景觀的基礎上新建以科技培訓、現代種植、水上遊樂、珍禽異獸飼養為重點的集生產、科研,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園區。該區還可形成功能獨特的旅遊區,遊覽內容不斷豐富,可發展遊客進行果園自由採摘、種植紀念樹、品嘗綠色食品等參與性旅遊項目。
仙娥湖旅遊區
商州區
商州區
仙娥湖原名仙娥溪,位於商州市城西5華里出。仙娥溪是丹江河水在岸邊懸崖峭壁下聚集可泛舟的溪水。1973年此地建成二龍山水庫,全溪積水成湖,人們稱此水庫為仙娥湖。水庫大壩高63.7米,水系面積為96平方公里,湖區水面6000餘畝,湖面成“丫”字形。
在這如此廣闊的水域和周邊土地上,分佈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大大小小的人文景觀。仙娥湖四周山崖峭壁,風光旖旎,松柏常青,山道如帶,氣候宜人,天然的風景秀麗而壯觀。二龍山、仙娥峭壁、王母梳妝台、百雲洞、古驛站繞湖散布,古代文雅人士在此留戀吟詩,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商賈驛站在此留戀忘返,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神仙美女在此駐留,留下了許多美麗傳說。以地理位置、自然風景,又可分若干旅遊觀光小區。有湖心島小區。石神峰碑林風景區、戴雲山度假小區、風雲洞小區、闖王寨遊覽小區、鳳凰溝鳥語林區、胭脂關砭、西山寺、劉秀山、恐龍足跡化石、其中湖心島小區尤為突出。湖心島總面積18畝,高出水面約18米,島上建有平台、風景林帶、恐龍館、館內展出恐龍腳印化石、恐龍蛋化石及恐龍雕塑,陳列唐宋詩人的詠商詩作,以及當代商洛作家畫家的作品。此島有“四龍戲珠”之稱,三月桃花,引人入勝,乘舟遊覽者無不到此領略大自然的綺麗風光。
闖王寨古代軍事旅遊區
“闖王寨”原名“鼎龍寨”,因闖王李自成八進八出商洛山,在此屯兵而得名。“闖王寨”位於商州城西十華里處的麻街嶺東段山麓,312國道麻街嶺隧道穿山而過。山寨青石砌壁,大部分寨牆根基完整。山寨分上中下三部分,呈目子形排列,佔地約百畝許,登寨遠眺,東臨商州八景的“仙娥峭壁”,俯視山下,6000多畝的仙娥湖山光水色美不勝收,西望為商州八景的“熊耳晚霞”,南瞧商州古城新區新貌盡收眼底。環顧四周,輕鬆翠柏似茫茫林海,白雲朵朵纏繞山腰,使遊客有“一覽眾山小”和心曠神怡之感。
項目旨在利用闖王寨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沉澱等豐富的人文軍事旅遊資源和區位優勢,藉助現代旅遊的營銷理念和引入闖王為推翻明王朝八進八出商洛山,用闖王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和闖王在商州艱苦創業的奮鬥史吸引更多的中、外遊客,也可作為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爭取4-6年時間將闖王寨古軍事旅遊區依照舊有軍事要塞的布局建設成為自然與人文生態,恢復與建設的高標準的軍事旅遊區。
闖王李自成征戰在商洛所創的戰績、軼事、傳說、故事甚多,內容豐富,創建一座雄偉壯觀的“闖王寨”,塑造、陳列、布展他的業績,為遊客提供一個古樸、典雅、觀光、遊樂的場所。

代表人物


商高
商高黃帝二十五子之昆孫,以地得姓。周成王時,封爵商子。在《周髀算經》中,他首次提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勾三股四弦五的關係,為世界最早引用勾股定理者。
商山四皓
唐秉字宣明,號東園公。
崔廣字少通,號夏黃公。
吳實字子景,號綺里季。
周術字元道,號角里先生。
四人為秦博士。后因逃避秦始皇焚書坑儒共入商山隱居。劉邦稱帝之初,曾召“四皓”佐政,不應。后劉邦欲廢太子劉盈,盈母呂後用張良計,派盈舅至商迎“四皓”,出山佐盈,未被廢。劉盈即位后,欲封“四皓”,不受。仍回商山隱居。
李西華
唐貞元七年(791)商州刺史。任職期間,藍田縣至河南內鄉間700餘里道路,崎嶇難行。小遇暴雨,交通阻斷,行人叫苦不迭。他不辭辛苦,動員全線民眾進行整修,使昔日砭路變為通途。
杜無業
俗姓杜,法號無業,商州人。唐代名僧,13歲登壇講經,被人稱為神童。先從學玄素,后游訪長安。長安眾僧敬慕其才學人品,推舉其任“兩銜大德”,他不肯接受,北游上黨(今山西省境內)。憲宗兩次召見,他都未去。長慶元年(821),穆宗備禮,派使者多次邀請,他實在難以推辭,笑對使者說:“行即行矣!”當夜端坐而逝。穆宗得悉后,深表哀憐,追封其為“大達禪師”。佛門後世將他尊奉為無業宿盡尊。
邵可立
字三立,商州人。幼貧苦學。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后鎮守山海關時,建文昌書院,購古今藏書以教誨當地優秀子弟。多次減免賦稅,減輕民眾負擔。廉直剛斷,屢次上奏彈劾權貴。後任山西布政司,為官清廉,家居淡素。晚年居商州,宦官魏忠賢的同黨崔呈秀誘其出山,邵謊稱有病予以拒絕。商州遭災后,他捐出皇帝授給的金帶,賑濟災民。70歲去世。康熙慕其賢名,曾授金匾予以褒揚。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商洛市商州區脫貧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摘帽”。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區”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榮獲陝西省雙擁模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