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楚語的結果 展開

楚語

楚語

楚語,是指先秦時期流行於楚國的語言,上古華夏語的一個方言。從戰國時期大量出土的楚文字竹簡來分析,楚語無論從語法和辭彙上都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其中有一些辭彙是在現代漢語中沒有的,比如“於菟”,指老虎的意思,屬於古漢語,這是語言歷史演變的正常現象,歷史上有很多古代辭彙,現代漢語都沒有保留。

楚語有地域性特點,可能存在彈舌音,因而和中原其他列國的語言有口音差異,列國之間的語言也不盡相同,這是很正常的。

現代楚語:《湖北方言調查報告》將黃孝片劃為楚語。語言學家趙元任:"這江淮官話黃孝片可以算典型的楚語。語言學家周振鶴:湖北東部歷來被稱為最具'楚香楚色。黃孝片入聲不是短調,而是長調,比其他聲調還長,黃孝片方言的主體位於長江以北、大別山南麓的湖北東部、東北部以及與其毗鄰的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等相關地區。

語言簡介


楚語,又作楚言,指古代楚地人所講的語言。當然,一門語言並不會隨著其發源地(同時也是流行地)的覆滅而倏然消失;所以,“古楚語”實際上是概言“先秦便已存在、而秦以後依然存在的楚方言”而已。那麼,“古楚語辭彙”的定義也就顯而易見了。古楚語的存在顯然是個不爭的事實。《說文解字·敘》云:“諸候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這是大致的情形。真正談及楚語的存在的是《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夫子對原籍楚國的許行的話語殊不了了,故譏之雲。這便是“南蠻鴂舌”的著名典故。較此更早的書證是《左傳·庄公二十八年》:“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這裡的“楚言”正是指楚令尹子元等人當時所操之土語。
當代楚語,劃分楚語區的依據:語言學家趙元任:"這第二區(指黃岡,孝感一帶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語。"周振鶴:湖北東部歷來被稱為最具'楚香楚色'。江淮官話黃孝片,即楚語,是否屬於江淮官話存在爭議。其語音特點與江淮官話有較大差別,如入聲不是短調,而是長調,比其他聲調還長,這在江淮官話洪巢片和泰如片中是絕對沒有的;再如江淮官話的古咸山攝一般按主要母音分成兩個或三個部分,而黃孝片的咸山攝主要母音只有一個,和普通話相同。聽感上,黃孝片和江淮官話差別也較大。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大別山南麓的湖北東部、東北部的黃岡和孝感地區。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之三指出江淮官話黃孝片的主要特點是書虛、篆卷。
楚語方言主要包括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陂區新洲區;黃岡市的黃州,紅安團風、蘄春、英山武穴、麻城、羅田、浠水、黃梅;孝感市的孝南孝昌、安陸、大悟、雲夢、應城;黃石市,隨州市的廣水;鄂州市;河南省的新縣;江西省的九江、瑞昌;陝西省的柞水、鎮安、平利、白河、嵐皋等。安徽的安慶市區等。

古楚語


談及楚語的成因,首先要解決楚人的族屬問題。然而,這恰恰是困擾了史學界數十年的大難題。楚族“東來”、“西來”、“北來”、“土著”四說長期並存。於是,由族源的歧見而生髮出的語源的歧見也就無法避免,甚至,語源的歧見較之族源的歧見更為紛紜。譬如,在肯定楚族“北來”的前提下,其語源便有“羌語”(李瑾)和“苗語”(李新魁)二說。由楚人自己所寫的《新蔡葛陵楚簡》裡面有“我先出自顓頊,宅茲沮漳,以還遷處”的記錄。還記載了楚族由中原南遷沮漳河流域、江漢流域的路線。因此可以認定楚語最初源自華夏語,是華夏語的一種方言。
雖然史學界、語言學界有那麼多的分歧,但也還是達成了一些共識:楚語的形成乃不同語言之間互相交融的結果,楚方言則成為漢語的一支。那麼,現在我們可以大致理出個頭緒來了。如果楚語和夏言本來同源,那楚方言的形成就經歷了異化的過程。儘管楚語語源的考定可以讓我們確知它的形成是異化還是同化的結果,也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其內部構成。即使我們現在還無法填補楚語研究上的許多空白,但楚語的成因是清楚的。它是漢語與他族語相互交融的產物。它使用漢字(但有一定數量的方言字),有著自己的語音系統,大致遵循漢語語法,擁有漢語的基本辭彙,但保留了相當數量的方言詞。

詞語

因此,本文所謂的古楚語詞,是根據以下條件衡定的:(1)獨特的地域詞語。例如,“相”的概念,在楚語中用“令尹”來表述。(2)詞形異乎他國者。例如:“牲”,雖然是共同語的基本詞,但它在楚系文字中被寫成“牜青”或“牜靜”,如同今天黃陂話的“冇”,實際上是“毋”的方言詞形一樣,屬於方言詞。這類古楚語詞,多是由於語音差異造成的,部分則是對共同語詞的“改造”。如果從文字學的角度看,也就是“文字異形”。

形成時間

語言的演變是個漸進的過程。楚語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我們無法確定楚語在哪一天開始這變化,也無法確定它經歷了多長時間才完成演變的過程。我們只能說,自漢語與外族語開始接觸的那一剎那,這一變化就已發生了,而一直延續到相對獨立的楚方言的出現。不過,學者們根據文獻的有關記載,還是確定出了楚語形成的大致時間。譬如“西周中晚期說”(張正明)和“春秋時期說”(李新魁)就是頗具代表性的觀點。
結合楚地的出土文獻看,上述的觀點恐怕都接近事實。傳世器《楚公鍾》和近出的《楚公逆編鐘》,其年代早至西周中晚期(熊鄂在世),通過與同時期的周王室銅器銘文的比較,便可發現,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書體字形,這些楚器銘文都沒有太大的不同。換言之,要麼是楚地當時仍通行漢語,要麼是楚人對外使用漢語,內部則通行本族語;那時漢語與外族語交融而派生的楚方言仍在孕育中。

詩句


1.唐·張說《荊州亭入朝》詩:“旃裘吳地盡,髫薦楚言多。(這句話本意是走完吳地。講楚語的人多。吳地是三國時的地理概念。來區分與荊楚。淮楚的不同)
2.唐·溫庭筠《燒歌》鄰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燒畲為早田。(這首詩顯然在浙江一帶楚越還是有區別!
3.儲光羲《安宜園林獻高使君》:“楚言滿鄰里,雁叫喧池台。”安宜,今江蘇寶應。(這詩大意是說。楚語遍及鄉鄰之間。說明當時的揚州民間是講楚語的)
4.《初宿淮口》云:“夜聞楚歌思欲斷,況值淮南木落時。”(可見當時江淮也是講楚語的)
5.孫逖《淮陰夜宿二首》云:“秋風淮水落,寒夜楚歌長。”
6.宋朝釋寶曇《泊分水》;櫓聲伊軋訴東風,楚語吳歌落枕中。(這詩大意是用楚語唱著吳歌入眠!說明當時的吳地仍然是講楚語的)
7.宋朝蘇轍《竹枝歌》;舟行千里不至楚,忽聞竹枝皆楚語。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風露。(這詩說明當時湖北湖南兩岸都還在講楚語)蘇轍剛出川地。入楚!
8.宋朝。滿庭芳·歸去來兮!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宋朝湖北黃州還是講楚語)
9.宋朝.黃伯思《東觀餘論》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凡此均可謂楚歌!(其實宋人說的很清楚了書面語為楚語。亦楚腔。使用楚方言才能叫楚歌!可見唐宋時長江一線鄂。湘.皖。吳.浙北。豫南都還是講楚語的)這些雖然只是些普通的古詩。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民貌風俗!
10.先秦時期的楚語為後來漢語的祖源之一。從南北朝《宋書劉裕“楚言未變,雅道風流”。來看。說明當時的江淮一帶是楚語。略不同於金陵吳楚語。但從唐朝:“楚言滿鄰里”來看唐朝時揚州都講楚語了。在看《燒歌》鄰翁能楚言!可見南北朝到唐朝這段時間是楚語系向南擴散使吳越語系被楚語系一直往浙南閩地擠!中古后出現雅言占楚地。楚言占吳越的現象!